入侵圖拉吉島 (1942年5月)
入侵圖拉吉島發生於1942年5月3日至4日,是MO作戰的一部分。MO作戰是1942年日本帝國在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地區的一次作戰代號。該作戰要求日本帝國海軍佔領所羅門群島的圖拉吉島及附近島嶼,該舉旨在掩護日軍在新幾內亞莫士比港的側翼攻擊,提供偵察支持,為日軍在拉包爾的主要基地製造更大的防禦深度,並作為日軍部隊的基地威脅並阻斷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的供應和通訊路線。
入侵圖拉吉島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 | |||||||||
1942年5月佔領圖拉吉島的第3吳市海軍特別陸戰隊的日本軍官和士官 | |||||||||
| |||||||||
參戰方 | |||||||||
參戰同盟國包括: 美國 澳洲 英國 | 日本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威廉·悉尼·馬爾尚 (陸軍) 法蘭克·傑克·弗萊徹 (海軍) |
山本五十六 井上成美 五藤存知 志摩清英 | ||||||||
兵力 | |||||||||
1艘航空母艦, 3艘巡洋艦, 4艘驅逐艦, 58架飛機[1] |
2艘驅逐艦, 5艘掃雷艦, 2艘佈雷艦, 1艘運輸船, 2艘獵潛艦, 6架飛機, 400–500名陸軍[2][3][4] | ||||||||
傷亡與損失 | |||||||||
4架飛機被毀[5][6][7][8] |
1艘驅逐艦, 3艘掃雷艦沉沒, 2艘佈雷艦, 1艘驅逐艦受損, 1艘運輸艦, 5–6架飛機被毀, 87人死亡[9][10] |
由於沒有辦法有效抵抗日軍在所羅門群島的進攻,英屬所羅門群島駐地專員和保衛圖拉吉島為數不多的澳大利亞部隊在5月3日日軍抵達前撤離了該島。然而在第二天,美國航空母艦第17特遣艦隊空襲了日軍圖拉吉島的登陸部隊,摧毀破壞了幾架參與登陸行動的日本艦艇和飛機。這支美國艦隊當時正在前往莫士比港抵抗正在推進的日軍,後來還參加了珊瑚海海戰。儘管如此,日軍還是成功佔領了圖拉吉島,並開始建造一個小型海軍基地。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日本在圖拉吉島及其附近的胰島(吉沃圖島和塔納姆博格島)建造了一個海軍的燃料補給、通信和水上飛機偵察基地,並於1942年7月開始在附近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籌建大型機場。盟軍偵察機以及駐紮在該地區的澳大利亞海岸警衛隊人員都觀察到了日本人在圖拉吉和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活動。由於這些活動威脅到南太平洋的盟軍補給和通信線路,因此盟軍於1942年8月7日登陸瓜達爾卡納爾島和圖拉吉島進行了反攻,從而引發了重要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以及盟軍和日軍之間的一系列聯合軍備戰。這些戰役與新幾內亞戰役一起,決定了南太平洋戰爭的進程。
背景
1941年12月7日,日軍襲擊了在夏威夷珍珠港海軍基地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毀傷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部分戰艦,兩國正式宣戰。日本領導人試圖通過發動這場戰爭消滅美國艦隊,奪取豐富的自然資源,並獲得戰略軍事基地來捍衛其不斷蔓延的帝國。此後不久,包括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內的其他國家也加入了美國,成為抗日戰爭的同盟國。用1941年11月1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第一秘令」的話來說,日本在即將進行的戰爭中的最初戰役的目標是:「(驅逐)荷屬印度及荷屬菲律賓英美兩國的力量,(並)制定自主自給自足和經濟獨立的政策。」 [11]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日軍在1942年的頭幾個月中還攻佔了菲律賓自由邦、泰國、英屬馬來亞,英屬新加坡、荷蘭東印度群島、維克島、新不列顛、吉爾伯特群島和關島。 [12]
日本海軍第四艦隊(也稱「南洋部隊」,由南太平洋地區的大部分海軍部隊組成)的司令官是海軍中將井上成美。他主張奪取萊城、薩拉毛亞、新幾內亞的莫士比港和所羅門群島的圖拉吉島 。井上相信,對這些地點的佔領和控制將為日本在新不列顛的拉包爾的主要基地提供更大的安全性。日本海軍司令部支持井上的說法,並開始計劃進一步的行動:以上述地點為基地,奪取瑙魯、巴納巴島、新喀里多尼亞、斐濟和薩摩亞,從而切斷澳大利亞和美國之間的供應線,目標是減少或消除澳大利亞對日本在南太平洋陣地的威脅。 [13]
日本帝國陸軍支持佔領莫士比港的想法,並於1942年4月與海軍一起制定了一項名為「MO作戰」的進攻計劃,其中就包括了佔領所羅門群島南部的小島圖拉吉。日軍計劃在圖拉吉島建立一個水上飛機基地,以應對在南太平洋的盟國領土和部隊進行空中作戰。儘管日本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正在同時計劃另外一項行動——他希望引誘美國太平洋艦隊到中太平洋戰區一決死戰——他還是分調了自己麾下的一些大型戰艦以支持MO行動,並指派井上成美負責該行動的海軍部分。[14]
一支由兩艘重型航空母艦、一艘輕型航空母艦、一艘水上飛機母艦、九艘巡洋艦和13艘驅逐艦組成的大部隊,被分成了若干部分,為日本入侵莫士比港的船隊保駕護航,並阻擋任何試圖阻攔日軍入侵的聯軍戰艦。入侵圖拉吉的部隊由驅逐艦菊月號和夕月號;佈雷艦/運輸艦沖島號和幸榮丸;掃雷艇第1號和第2號,羽衣丸、第2能代丸和玉丸;運輸艦吾妻山丸;獵潛艦第3利丸和第8玉丸,由海軍少將志摩清英坐鎮沖島號指揮,於4月30日離開拉包爾攻向所羅門群島。五藤存知將軍為入侵圖拉吉島提供了空中掩護,戰力包括位於所羅門群島近西側的一架輕型運輸艦祥鳳號、四艘巡洋艦和一艘驅逐艦。由海軍少將丸茂邦則指揮,由兩艘輕型巡洋艦、水上飛機母艦神川丸和三艘炮艇組成的一支獨立的掩護部隊(這支部隊有時也稱為圖拉吉支援小組)加入了掩護,支持入侵圖拉吉島的行動。5月3日或4日,日軍佔領圖拉吉島後,該掩護小組和掩護部隊就被調去掩護了莫士比港的入侵。 [15] [16]
當時,英屬所羅門群島保護國包括了除布干維爾島和布卡島之外的所羅門群島所有島嶼,首都是圖拉吉。英屬所羅門群島駐地專員兼當地國防軍司令威廉·悉尼·馬爾尚於1942年2月將大多數白人平民居民撤離到了澳大利亞。馬爾尚在第二個月被疏散到馬萊塔島 。他在那裏協助運營了一個海岸看台中繼站。[17]
圖拉吉唯一的盟國軍隊是由古德(A. L. Goode)上尉指揮的澳大利亞陸軍2/1獨立連隊的24個突擊隊,以及由皇家空軍中尉皮根(R. B. Peagam)指揮的澳大利亞皇家空軍(RAAF)的第11中隊約25人。他們經營着一個在吉沃圖 -塔納姆伯格附近擁有四架PBY卡特琳娜海上巡邏機的水上飛機基地。 [16] [18]附近的瓜達卡納爾島上也有三個盟國的海岸警衛隊。海岸觀察站的任務是報告他們觀察到的任何敵人的行動或可疑活動。所有的海岸觀察員均被任命為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志願人員預備役,因為盟國相信這麼做可以阻止他們因由駐間諜活動而被日本處死。他們由駐紮在澳大利亞湯斯維爾的埃里克·費爾德特中將指揮 [19]
在整個4月的大部分時間裏,日本人出動了拉包爾或附近的飛機對圖拉吉進行了「毀滅性」轟炸,但是造成的傷害微乎其微。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海岸觀察站通常能通過無線電提前向駐紮在圖拉吉島的澳大利亞軍隊預警正在靠近的日軍,然而這些部隊的武器裝備(三架維氏機槍和一架布倫輕機槍)並不能給日軍轟炸機帶來多大威脅。 4月25日,八架日本轟炸機襲擊了圖拉吉島,並且在接下來的一周里,每天都有類似的襲擊發生。其中5月1日的一次襲擊嚴重破壞了吉沃圖水上飛機基地的其中一架卡特琳娜,而其餘的卡特琳娜海上巡邏機在同一天成功撤離。 [20]
盟軍情報人員通過設置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和夏威夷珍珠港的盟軍艦隊電台(無線電情報中心)的無線電攔截,破譯了許多日本MO作戰的信息。 [21]基於這些破譯的情報,駐紮在珍珠港的美國海軍上將切斯特·尼米茲於4月22日指示盟軍前往珊瑚海地區阻斷日軍的MO行動。 4月27日,美國約克城號航空母艦(CV-5)第17特遣隊(TF 17)在海軍中將法蘭克·傑克·弗萊徹的指揮下,從湯加出發,途中美國列星敦號航空母艦 (CV-2)第11號特遣隊(TF 11)5月1日由新喀里多尼亞西北 300 nmi(350 mi;560 km) 加入。當天,弗萊徹中將分遣TF 11號補充燃料,預計於5月4日在珊瑚海的預定地點與列克星敦及其船隊重聚。 [22]
登陸和空襲
5月2日,布干維爾的海岸觀察員傑克·雷德報告,據認為是日本圖拉吉入侵部隊一部分的大量日本船隻從布卡地區出發。當天晚些時候,新喬治亞島上的海岸觀察員唐納德·吉爾伯特·甘迺迪發現並報告了一大批向南所羅門群島航行的日本海軍。 [23]此後不久,古德和皮根預期日本人將以壓倒性的數量進攻,因此下令執行預先計劃的撤離行動,並開始破壞和拆除在圖拉吉和吉沃圖-塔納姆博格的設備和設施。 5月3日清晨,澳大利亞皇家空軍(RAAF)的人員和突擊隊登上了兩艘小船,開往新赫布里底群島共管地的維拉。而此時,志摩清英的船隻正好進入薩沃海峽開始在圖拉吉島登陸。載有RAAF人員的在瓜達卡納爾島的奧拉與海岸警衛隊和保護區的民政事務專員馬丁·克萊門斯一起度過了一天,並於當晚離開。 [16] [24]
支持日本登陸的是暫時駐紮在聖伊莎貝爾島千船灣的神川丸號的水上飛機。 大約400名日本海軍部隊(主要來自吳市第3特別海軍陸戰隊)由運輸船上的駁船登陸,並立即開始了在圖拉吉和吉沃圖-塔納姆博格的設施建設。祥鳳號的飛機一直在登陸上空巡邏保護,直到午後五藤存知的部隊轉向布干維爾補充燃料,以準備在莫士比港登陸。 [25]日軍上岸後,作為計劃中的建造水上飛機基地的一部分,六架水上飛機降落在圖拉吉港口。 [26]
5月3日下午5點,弗萊徹中將接到通知,在日本的圖拉吉入侵部隊接近南部所羅門群島的前一天已經觀察到了他們, [27]但是因為需要保持無線電靜默,所以無法和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的特遣隊溝通,另一邊的約克城號航母特遣隊為了準備在第二天早上對入侵圖拉吉島的日本軍隊進行空中打擊,亦獨自進前往了瓜達爾卡納爾島。 [28]
5月4日上午7點01分,約克城號從瓜達爾卡納爾島以南約為160 km(86 nmi;99 mi)的位置發動了第一次打擊,包括12輛TBD蹂躪者式魚雷轟炸機和28輛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飛機於8點50分開始對在圖拉吉附近停靠的志摩的船隻發動襲擊,使停靠在錨點上的日本船隻措手不及。 [29]彼時,吾妻山丸和幸榮丸正忙於卸載部隊和物資,而沖島號和另外兩艘驅逐艦則為它們提供掩護。三艘日軍掃雷艦剛剛出發準備前去支援莫士比港的入侵,仍在圖拉吉島附近。儘管執行第一波襲擊的美國飛行員聲稱許多炸彈和魚雷擊中了錨定的船隻,但實際上他們僅擊中了沖島號和菊月號,前者僅受到輕微傷害,而後者受到了重大打擊。 菊月號在一艘獵潛艦的協助下,為防止沉船而在吉沃圖擱淺。與此同時,所有其他船隻都起錨試圖逃離港口。一架美國俯衝式轟炸機摧毀了試圖在襲擊中起飛日本三菱F1M2(零式水上觀測機)浮筒式飛機「皮特」。 [30] [31]
約克城號於12點10分發動了第二波襲擊。參與第一次進攻的飛機飛回圖拉吉島對日本戰船展開了攻擊。此時,許多日軍船隻已經開足馬力,並試圖拉開自己和圖拉吉港之間的距離。第二次襲擊擊沉了第1和第2掃雷艦,並嚴重破壞了薩沃島東北部的玉丸號 。這次襲擊有另一架日本水上飛機被美國俯衝式轟炸機擊落。來自約克城號的四架F4F-3 / 3A野貓戰鬥機加入襲擊後,在佛羅里達群島擊落了另外兩架日軍浮筒式飛機。隨後,這四名美軍飛行員還擊中了日軍夕月號驅逐艦,殺死船長及其他九名船員,對該船造成了中度損害。另有兩三架日軍浮筒式飛機在圖拉吉港遭到破壞,駕駛員被殺死。 [30] [32] [33] [34]
約克城號於15點30分發動了規模較小的第三次襲擊,對吾妻山丸號和沖島號造成了中度損害。在第三次襲擊中,失去了一架TBD蹂躪者式魚雷轟炸機(編號0333)。它燃油耗盡,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以南大約60 km(32 nmi;37 mi)緊急迫降。第二次襲擊中的兩架野貓戰鬥機也用光了燃料,墜機降落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南部海岸。弗萊徹中將派出了哈曼和珀金斯兩艘驅逐艦去營救這三架飛機的機組人員。哈曼救回了兩名野貓戰鬥機的飛行員,但是鉑金斯未能找到TBD的機組人員。為了補充燃料並在第二天與列克星敦號會合,兩艘驅逐艦在當晚的晚些時候回到約克城號特遣隊,一同離開瓜達爾卡納爾島,朝東南方向航行。 [35]
後果
5月5日, 菊月號由吉沃圖海岸完全沉入了圖拉吉港(09°07′S 160°12′E / 9.117°S 160.200°E )。玉丸號也在兩天後沉沒。其他受損的日本船隻設法抵達了拉包爾和卡維恩進行維修。 羽衣丸號和第2能代丸號加入了莫士比港入侵集團。 5月10日,日本首次企圖佔領巴納巴島和瑙魯群島(該行動被稱為RY行動 )。在該行動中,沖島號被美國潛艇USS S-42在新愛爾蘭附近擊沉(05°06′S 153°48′E / 5.100°S 153.800°E)。 [36] 在5月4日對圖拉吉的空襲中,共有87名日本海軍人員喪生,36名日軍登陸部隊隊員重傷。 [30] [34]
失蹤的約克城號TBD機組人員(飛行員萊昂納德·埃沃爾德和炮手雷·馬哈林斯克)在海中漂流了三天後到達瓜達爾卡納爾島。當地的一名羅馬天主教傳教士,讓·布達德神父將他們帶到了保護區民政事務專員馬丁·克萊門斯那裏,後者安排了一條船,將兩人帶到聖克里斯托瓦爾 。在聖克里斯托瓦爾起,另一艘船他們帶到了新赫布里底群島。在那裏,他們終於重新加入了美軍。 [37] [38]
襲擊圖拉吉的日本入侵部隊後,約克城號與列克星敦號兩艘戰艦重聚,並於5月6日至8日在珊瑚海戰役中與MO行動中的其餘日軍交戰。在戰鬥中,列克星敦號沉沒,約克城號受損。日本方面,祥鳳號沉沒,一艘艦隊航空母艦嚴重受損,運輸機和機組人員損失慘重。由於擔心盟軍的陸基飛機或軍艦發動更具破壞性的攻擊,並且由於飛機損失巨大而無法為海軍水面部隊提供足夠的空中掩護,日本人暫時放棄了對莫士比港的進攻的計劃。然而,日本再未嘗試從海上奪取莫士比港,其主要原因就是日本海軍在6月的中途島戰役慘敗。取而代之的是,日本人在1942年7月至11月沿科科達小徑試圖從陸上佔領莫士比港,然而這次戰役再次以日軍的失敗告終。 日軍未能佔在1942年5月領莫士比港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戰略影響,其中許多牽扯到日本在圖拉吉島的小型海軍基地。 [39]
儘管空襲對日本人的船隻和登陸部隊造成了破壞性打擊,他們還是繼續在圖拉吉和吉沃圖建造了海軍水上飛機基地,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接收了更多的部隊和建築工人。該基地很快就迎來了橫濱海軍航空隊的飛機,這些飛機於5月6日開始了在整個周邊地區進行空中偵察巡邏。 5月27日,日本人視察瓜達爾納爾的隆加角地區,作為興建大型飛機場的潛在地點。 6月13日,海軍總參謀部批准在該地建造飛機場。6月19日,海軍上將井上成美參觀了此地並視察了飛機場未來的建設工作。第二天,日軍開始清理灌木叢地區。7月6日,一支12船艦隊送來了了2,000名韓日建築工人和500名日本海軍作戰部隊,積極進行了機場建設。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海岸警衛隊和盟軍空中偵察隊觀察了日本飛機場的建設工作。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駐紮在莫士比港、埃法特、努美阿和埃斯皮里圖桑托的盟軍卡特琳娜水上飛機和B-17轟炸機頻繁轟炸了日本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圖拉吉和加沃圖的基地,但並未對日軍造成重大損失。在執行任務期間,數名日本浮筒式戰鬥機和一架盟軍轟炸機在空戰中被摧毀。 [40]
盟國非常擔心日本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機場建設工作,因為一旦完成,將對盟國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之間的作戰行動構成重大威脅。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戰役的戰略性勝利為盟國提供了主動採取行動對藏身太平洋某處的日本人發動進攻的機會。美國海軍艦隊總司令美國海軍上將恩斯特·金恩設想了一個聯軍進攻所羅門群島南部的計劃。他建議盟軍發動攻勢奪取日本人位於所羅門群島南部,威脅美國與澳大利亞補給路線的軍事基地,並以這些基地作為下一步軍事作戰行動的起點。他的目標是消滅或佔領日軍在拉包爾的主要基地,同時支持新幾內亞戰役,最終目標是為美國重新佔領菲律賓開闢道路。 [41]盟軍太平洋司令官、美國海軍上將切斯特·尼米茲和美國副海軍上將羅伯特·戈爾姆利一同創建了南太平洋戰區,以指揮盟軍在所羅門群島的進攻。 [42]
日本人未能佔領莫士比港,並在中途島戰役敗北,導致他們留在圖拉吉的軍事基地受到其他日本基地的有效保護。圖拉吉距離日本最近的大型基地拉包爾四個小時的飛行時間。 [43] 1942年8月7日,有11,0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降落在瓜達爾卡納爾島,3,0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降落在圖拉吉及其附近島嶼。 [44]圖拉吉和附近島嶼上的日軍寡不敵眾,幾乎在圖拉吉及吉沃圖-塔納姆博格戰役中全軍覆沒,而瓜達卡納爾島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沒有重大抵抗的情況下(韓德生基地戰役)佔領了隆加角的飛機場(今天的霍尼亞拉國際機場)。 [45]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由此開始。在接下來的六個月中,盟軍和日軍之間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聯軍戰鬥,連同新幾內亞戰役一起,決定了日本確保自己太平洋帝國南部邊界的野心的命運。
註釋
- ^ Hackett, CombinedFleet.com, "IJN Minelayer Okinoshima: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 ^ D'Albas, Death of a Navy, p. 110.
- ^ Hackett, Combinedfleet.com.
- ^ Jersey, Hell's Islands, pp. 58–60.
- ^ Cressman, pp. 91–94.
- ^ McCarthy, p. 80.
- ^ Lundstrom, p. 149.
- ^ Lord, pp. 10–11.
- ^ Hackett, CombinedFleet.com, "IJN Minelayer OKINOSHIMA: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and IJN Seaplane Tender KIYOKAWA MARU: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Aircraft losses included two to four F1M2 "Petes" and one or two E8N2 "Daves" from Kiyokawa Maru and Kamikawa Maru.
- ^ Gill, Royal Australian Navy, p. 44.
- ^ Parker, A Priceless Advantage, p. 3.
- ^ Murray, War to be Won, pp. 169–95
- ^ Parker, A Priceless Advantage, p. 5; and Frank, Guadalcanal, pp. 21–22.
- ^ Jersey, Hell's Islands, p. 57.
- ^ Lord, p. 13; Jersey, pp. 58–60; Dull, pp. 122–24; Lundstrom, p. 143; Bullard, p. 56.
- ^ 16.0 16.1 16.2 Gill, Royal Australian Navy, p. 42.
- ^ Jersey, Hell's Islands, p. 13; Lord, Lonely Vigil, pp. 2–5, 9.
- ^ McCarthy, South-West Pacific Area, p. 63; and Frank, Guadalcanal, p. 28.
- ^ Lord, Lonely Vigil, pp. 6–7.
- ^ McCarthy, South-West Pacific Area, p. 80, and Lord, Lonely Vigil, pp. 10–11; Jersey, Hell's Islands, p. 24. The first Japanese bomb raid on Tulagi took place on 22 January 1942 by one aircraft and occurred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and size over succeeding months. The damaged Catalina on 1 May was towed to Aola on Guadalcanal where Martin Clemens later destroyed it to keep it out of Japanese hands.
- ^ Parker, A Priceless Advantage, p. 11.
- ^ Cressman, pp. 83–86; Lundstrom, pp. 141–45.
- ^ Feuer, Coastwatching in WWII, pp. 36–37. What Read probably saw were ships from either Goto's support force (Dull, p. 129 (map)) or Marumo's cover force (Lundstrom, p. 145).
- ^ Lord, Lonely Vigil, pp. 12–13; Jersey, Hell's Islands, p. 60.
- ^ Lord, p. 13; Jersey, pp. 58–60; Lundstrom, pp. 144–45. 3rd Kure troops involved numbered 398 and they were accompanied by an anti-aircraft detachment and some construction workers.
- ^ AWM, Coral Sea
- ^ Lundstrom, Pearl Harbor to Midway, p. 168; Dull, pp. 126–27; Jersey, p. 62; Cressman, p. 86; Gill, p. 43; Parker, p. 27; Millot, pp. 43–45; Lundstrom (2006), p. 145. Cressman states that Shima's force was sighted by Australia-based U.S. Army aircraft from Darwin, Glencurry, and Townsville (Cressman, p. 84), but Lundstrom says that the sighting was most likely by a coastwatcher in the Solomons.
- ^ Jersey, p. 62; Cressman, p. 86; Gill, p. 43; Parker, p. 27; and Lundstrom, p. 145.
- ^ Cressman, That Gallant Ship, p. 87.
- ^ 30.0 30.1 30.2 Dull, Imperial Japanese Navy, p. 127.
- ^ Cressman, pp. 87–88; Lundstrom, p. 147; and Nevitt, Combinedfleet.com, "IJN Kikuzuki: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 ^ Cressman, pp. 89–91; Lundstrom, pp. 147–48.
- ^ Hackett, Combinedfleet.com, "IJN Seaplane Tender KIYOKAWA MARU: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 ^ 34.0 34.1 Jersey, Hell's Islands, p. 63.
- ^ Cressman, pp. 91–94; Lundstrom, p. 148.
- ^ Willmott, p. 85; Brown, pp. 62–63; Nevitt, Combinedfleet.com, "IJN Kikuzuki: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 ^ Cressman, That Gallant Ship, p. 92.
- ^ Lord, Lonely Vigil, p. 16.
- ^ Frank, Guadalcanal, pp. 17, 24–25.
- ^ Frank, p. 31; Jersey, p. 98–112; Bullard, p. 121. The B-17s were from the 19th Bombardment Group (later called the 19th Bomb Group) and 11th Bomb Group. Japanese records indicate that two crewmen from a shotdown B-17 were captured by Japanese personnel from Gavutu on 5 August 1942 but, if so, the crewmen's fates are unknown.
- ^ Morison, Struggle for Guadalcanal, p. 12.
- ^ Murray, War to be Won, pp. 199–200.
- ^ Frank, Guadalcanal, pp. 17, 194–213.
- ^ Frank, Guadalcanal, p. 51; and Morison, Struggle for Guadalcanal, p. 15.
- ^ Frank, Guadalcanal, pp. 61–62, 79–81.
參考文獻
- Anderson, Charles R. CMH Pub 72-8: Guadalcanal. The U.S. Army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Center for Military History). 1993 [2021-05-20]. ISBN 978-016038-10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5).
- Brown, David. Warship Losses of World War Two.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1-55750-914-X.
- Bullard, Steven (translator). Japanese army operations in the South Pacific Area New Britain and Papua campaigns, 1942–43. Senshi Sōshō (translated excerpts). Canberra: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2007 [2021-05-20]. ISBN 978-0-9751904-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9).
- Cressman, Robert. That Gallant Ship U.S.S. Yorktown (CV-5) 4th printing. Missoula, Montana: Pictorial Historie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ISBN 0-933126-57-3.
- D'Albas, Andrieu. Death of a Navy: Japanese Naval Action in World War II. Devin-Adair Pub. 1965. ISBN 0-8159-5302-X.
- Dull, Paul S. A Battle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941–1945.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8. ISBN 0-87021-097-1.
- Feuer, A. B. Coastwatching in World War II (Stackpole Military History Series). Westport, Connecticut: Stackpole Books. 1992. ISBN 0-8117-3329-7.
- Frank, Richard. Guadalcanal: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the Landmark Battl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0. ISBN 0-394-58875-4.
- Gill, G. Hermon. Royal Australian Navy, 1942–1945.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39–1945 II. Canberra: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1968 [2021-05-20]. OCLC 6373299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 Hackett, Bob. IJN Minelayer Okinoshima: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fleet.com. 1998–2005 [20 November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28).
- Allan Alsleben, Bob. IJN Seaplane Tender Kamikawa Maru: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fleet.com. 1998–2006 [20 November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7).
- Allan Alsleben, Bob. IJN Seaplane Tender Kiyokawa Maru: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fleet.com. 1998–2005 [20 November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0).
- Jersey, Stanley Coleman. Hell's Islands: The Untold Story of Guadalcanal. College Station, Texas: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1-58544-616-2.
- Lord, Walter. Lonely Vigil; Coastwatchers of the Solomon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6 [1977]. ISBN 1-59114-466-3.
- Lundstrom, John B. Black Shoe Carrier Admiral: Frank Jack Fletcher at Coral Sea, Midway, and Guadalcanal.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6. ISBN 1-59114-475-2.
- McCarthy, Dudley. South–West Pacific Area – First Year: Kokoda to Wau.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39–1945 V. Canberra: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1959 [2021-05-20]. OCLC 31342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7).
- Morison, Samuel Eliot. Coral Sea, Midway and Submarine Actions, May 1942 – August 1942, vol. 4 of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Champaign,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1 [1949]. ISBN 0-252-06995-1.
- Morison, Samuel Eliot. The Struggle for Guadalcanal, August 1942 – February 1943, vol. 5 of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58. ISBN 0-316-58305-7.
- Murray, Williamson; Allan R. Millett. A War To Be Won: Fight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elknap Press. 2001. ISBN 0-674-00680-1.
- Nevitt, Allyn D. IJN Kikuzuki: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fleet.com. 1998 [20 November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28).
- War in the Pacific: The First Year – The Rising Sun. A Guide to the Pacific War. National Park Service. [3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9).
- Willmott, H. P. The Barrier and the Javelin: Japanese and Allied Pacific Strategies February to June 1942.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3. ISBN 0-87021-535-3.
補充閱讀
- Hoyt, Edwin P. Blue Skies and Blood: The Battle of the Coral Sea. I Books. 2003. ISBN 0-7434-5835-4.
- Henry, Chris. The Battle of the Coral Sea.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1-59114-033-1.
- Lundstrom, John B. The First Team: Pacific Naval Air Combat from Pearl Harbor to Midway New.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471-X.
外部連結
- Gillison, Douglas. Royal Australian Air Force, 1939–1942.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39–1945, Series 3: Air I. Canberra: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1962 [2021-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5).
-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Battle of the Coral Sea, 7–8 May 1942. Online Library of Selected Images: Events – World War II in the Pacific. 2000 [20 November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June 2004).
-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The Battle of the Coral Sea. Combat Narrative. Publications Branch,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United States Navy. 1943 [20 November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24).
- Parker, Frederick D. Part One: The Battle of the Coral Sea. A Priceless Advantage: U.S. Navy Communications Intelligence and the Battles of Coral Sea, Midway, and the Aleutians.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Central Security Service. [20 November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13).
-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 (Pacific) – Naval Analysis Division. Chapter 4: The Battle of the Coral Sea. The Campaigns of the Pacific War.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6 [20 November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18).
- Japanese Operations in the Southwest Pacific Area, Volume II – Part I. Reports of General MacArthur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4 [8 December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7). – Translation of the official record by the Japanese Demobilization Bureaux detailing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and Navy's participation in the Southwest Pacific area of the Pacific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