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加 (聚落)
卓加,又寫做篤佳、篤嘉、篤家,卓佳。位於臺灣屏東縣里港鄉,指稱二重溪兩岸的歷史聚落。一般而言,卓加指的是二重溪北岸的村落內卓加,又記做小卓加、小篤家,此地開發較早,林爽文事件時曾有篤嘉莊之戰[1]。與此相對的外卓加或大卓加,開發較遲,雍正、同治時期的輿圖都顯示兩庄的並存,該地名所指涉之處今已不明。
歷史
卓加之意義今已不可考,或謂此名出於西拉雅語,意為「荒草遍佈之地」[2]:63。卓加最早出自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台海使槎錄》:
康熙六十一年,官斯土者,議凡逼近生番處所相去數十里或十餘里,豎石以限之;越入者有禁。.....搭樓社外之大武崙、內卓佳莊、武洛社外之大澤機溪口,俱立石為界。
該書作者黃叔璥指出其時塔樓社外內卓佳莊有番界線,而該地既稱莊,代表為漢人聚落[3],故可推知卓加在康熙末年已然成庄。此地可能為清朝由漳州府而來的福佬移民,經陸路由府城過羅漢內外門至此開墾。而雍正元年至雍正五年(1723-1727)之《雍正時期臺灣輿圖》,隔着篤佳溪(今為二重溪)同時出現了內篤嘉莊與外篤嘉莊[2]:60。同時附近的阿里港雖有零星記載,但繁榮的阿里港街直至乾隆初年形成,而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重修鳳山縣志》卓加方被阿里港街取代。
里港雙慈宮成立於乾隆六年(西元1741年),一說雍正八年(西元1730年)。籌畫初時,由卓加庄與阿里港兩地居民爭奪建址,最後行「秤水量土」由阿里港勝出[4]:69。隨着溪南地區逐漸發展,外卓加莊也逐漸併入阿里港街,可能是打鐵店的前身(今屏東縣里港鄉鐵店村)[2]:67。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7年),林爽文事件爆發,作為民變領導人莊大田家族之居所,此地有篤嘉莊之戰。事件過後,水患等因素也加速了內卓佳的沒落。
日治時期的輿圖上仍有此聚落,屬高雄州屏東郡三張廍。因近二重溪河灘地,沿岸砂石工廠紛立。卓加雖有悠久的歷史,但由於日治時期河流整治以及政府遷村等因素,現該地幾無住屋,而昔日信仰中心龍角寺尚存。北側新立的聚落有交通要道經過,反而成為三廍村較發達的地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