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漢臣

台灣作家

廖漢臣(1912年4月10日—1980年10月11日),台灣作家筆名文爛毓文,生於日治時期臺北廳艋舺區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

廖漢臣
漢字 廖漢臣
白話字 Liāu Hàn-sîn
台語羅馬字Liāu Hàn-sîn
筆名
漢字 文爛
白話字 Bûn-lān
台語羅馬字Bûn-lān
筆名
漢字 毓文
白話字 Io̍k-bûn
台語羅馬字Io̍k-bûn

生平

廖漢臣1920年進入老松公學校,1926年畢業。雖然教育程度僅止於基礎教育,但自學後,漢文程度與文筆皆十分流利。1933年廖漢臣擔任《新高新報》漢文記者兼日本《東亞新報》台北支局記者。同年與郭秋生台灣文藝協會,發行《先發部隊》。廖漢臣「後來遷居台南,與莊松林石暘睢蒐集歷史文化與民間文學」[1]

二二八事件以後,廖漢臣在1948年進入台灣省文獻會,專心研究台灣文獻,編纂有《台灣省通志》的「文學篇」;《台灣通志》的「氏族篇」、「藝術篇」、「文徵篇」、「藝文篇」;《台北市志》的「行政篇」;《台南縣志》的「人物篇」;《宜蘭縣志》的「語言篇」《台灣三大奇案》(〈林投姐〉、〈呂祖廟燒金〉、〈周成過台灣〉)、《台灣神話》、《台灣的年節》、《鄭成功》、《台灣開闢資料續集》、《鯤島爭雄記》、《廖添丁》、《謝介石王香禪》等書[2][1][3]。1976年廖漢臣從服務長達28年的文獻會退休,1980年去世,享年69歲。[4]

作品刊載

在戰後的出版及刊載

出版方面,目前為止(2014/10/04),已知的有:

  • 廖漢臣/編著,《台灣的年節》,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年。
  • 廖漢臣/著,〈談談台灣諺語〉,《臺灣風土文物民間知識百期紀念專集》,民間知識出版社,1956年。
  • 廖漢臣/著,〈台北縣的開發〉,《台北縣文獻叢輯第一輯》,台北縣文獻委員會,1953年。

作品刊載方面,目前為止(2014/10/04),已知的有:

  • 廖漢臣以中國白話文書寫的新詩作品:〈孤苦〉、〈先發部隊序詩〉、〈賣花的少女〉,以及「短詩」二首,都收錄在李南衡主編的《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4:詩選集》裏。[5]

相關研究

  • 莊永明撰,〈艋舺陋巷的可感文人〉,《台灣紀事》,台北市:時報文化,1989年。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1.0 1.1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 memory.ncl.edu.tw. [2017-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臺灣)). 
  2. ^ 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 2017-10-18 [2017-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8). 
  3. ^ 林文龍. 廖毓文的鄉土名著. www.th.gov.tw. [2017-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4. ^ 廖漢臣. nrch.culture.tw. [2017-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3). 
  5. ^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4:詩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15日。

外部鏈結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