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平原
福州平原是中國福建閩江下游地區的一個低平的沖積—海積平原,面積489.1平方公里,在福建四大平原中面積位列第二,福州市區就位於該平原上。
分佈
福州平原西起閩侯侯官、東至長樂高安,東西向長度為32公里,北自福州斗頂、南至閩侯大義,南北向寬度達31公里,形狀呈現菱形,沿北西至南東向展開,福州市區就在當中,四周為山脈環繞,東側是鼓山、西側為旗山、南側矗立着五虎山、北側盤踞有蓮花峰,其海拔在600—1000米之間,因而它在地貌上也是一個盆地,即福州盆地。整個福州平原(盆地)面積為489.1平方公里,僅次於漳州平原,為福建第二大平原。[1][2]
地形
福州平原實為丘陵性平原,其上分佈有不少山丘,高度可分為4級,最低的如吳山海拔在15米左右、海拔35—45米等級的有倉前山、海拔70—80米的有黃山、最高的有180—200米的高蓋山。在福州城區內仍有十幾座小型山丘分佈,民間有「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的諺語來形容福州城的地貌。「三山現」是指城內山形顯著的三座山丘:屏山(海拔62米)、烏山(海拔89米)、於山(海拔52米);「三山藏」則指市區內屏山、烏山、於山的三個支脈冶山、閩山、羅山,海拔僅為20—30米;「三山看不見」是指芝山、鍾山和靈山,海拔僅幾米到十幾米,已在城市發展建設中和街坊巷道等融為一體,不可辨別。福州的別名「三山」就來自於城內的屏山、烏山、於山三座山丘。[1]
福州平原地勢低平,全境海拔多在3—4米,一般不超過5米,少數山前局部地區海拔可達10—25米。閩江斜穿福州平原中部,於南台島首尾(上下游)先分再合,閩江在南台島的北支仍稱閩江或北港,南支稱烏龍江或南港,還有大樟溪、尚干溪、營前溪、新店溪等支流注入閩江,在福州平原上形成密集的水網,便利了農業灌溉和內河航運,而由於海拔低矮,海潮終年可順閩江到達福州平原。[1][3]
由於福州城市長期的發展,市區面積不斷擴大,目前福州平原很大部分已成為城市建設用地。[1]
自然歷史
福州平原為沖積—海積平原,中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先是形成斷陷盆地,此後經過河流海洋長期作用而在該盆地上形成堆積平原,地層組成自下而上依序是中更新世殘積物、晚更新世河、海相沉積物、全新世河、海相沉積物,不整合覆蓋於風化基岩之上,大部分地帶堆積層厚度達30—40米,局部最深達65.94米(位於福州雕刻廠)。平原上不同高度層次的弧山、殘丘,如屏山、烏山、於山、冶山、閩山等就是福州盆地地貌的不同發育階段(地文期)的代表。[1][3]
氣候土壤
福州平原屬於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暖熱濕潤,熱量資源豐富,年均溫度在19.5℃—21℃,日均溫≥10℃,積溫在6500℃—7400℃,年降水量達1050—1700毫米。土壤以磚紅性紅壤為主,在沖積地層上有優良的瀦育型水稻土發育,因而該平原十分適合水稻種植,還盛產柑桔、茉莉花等農作物。[1][3]
自然資源
在平原中部的福州市區一帶分佈着地面溫泉帶,其範圍是由王莊到樹兜沿北北西斷裂,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1公里,面積達5平方公里,約佔福州市區面積的7%,水溫多在50℃—60℃,最高達97.6℃,水溫自上而下逐漸升高,水頭則自南而北逐漸降低,水質十分優良,加之福州平原的溫泉埋藏淺、水壓大,出涌口距地表僅40—65米,湧水量達0.5—1升每秒,因而由古代起,福州平原上的溫泉就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在北宋嘉祐年間已有「官湯」、「民湯」等溫泉浴池40多處。[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