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消化系統的一部分,是貯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上接食道,下接十二指腸。位置大約位於人體肋骨以下的左上腹。主要是將大塊食物研磨成小塊,將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較小分子,以便進一步吸收。

胃在人體中的位置
來自cancer.gov:
* 1. 胃體
* 2. 胃底
* 3. 前壁
* 4. 大彎
* 5. 小彎
* 6. 賁門
* 9. 幽門括約肌
* 10. 幽門竇(胃竇)
* 11. 幽門道
* 12. 角切跡
* 13. 胃道
* 14. 胃壁
基本資訊
發育自Foregut英語Foregut
系統消化系統
動脈Right gastric artery英語Right gastric artery, 左胃動脈, right gastro-omental artery英語right gastro-omental artery, left gastro-omental artery英語left gastro-omental artery, short gastric arteries英語short gastric arteries
靜脈Right gastric vein英語Right gastric vein, left gastric vein英語left gastric vein, right gastroepiploic vein英語right gastroepiploic vein, left gastroepiploic vein英語left gastroepiploic vein, short gastric veins英語short gastric veins
神經Celiac ganglia英語Celiac ganglia, 迷走神經[1]
淋巴Celiac lymph nodes英語Celiac lymph nodes[2]
標識字符
拉丁文Ventriculus
希臘文Gaster
MeSHD013270
TA98A05.5.01.001
TA22901
FMAFMA:7148
格雷氏p.1161
解剖學術語

結構

 
人體胃部實際解剖照

魚類、有尾兩棲類和蛇類,因身體細長,胃呈紡錘形;哺乳類動物因身體粗短,胃則呈袋狀彎曲,橫臥於腹腔內。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的腺胃黏膜中,分泌鹽酸、胃蛋白酶原的細胞是同一種細胞(泌酸酶細胞)。哺乳動物的某些種屬中,如食蝗小鼠、河狸和海牛等,其胃小彎近賁門處還有袋狀或結節狀的胃腺。

哺乳類:胃壁一般由黏膜層(內層),漿膜層(外層),平滑肌組成的肌層(中間)構成。大部分胃黏膜都有胃腺,也有不含胃腺,如鼠類的胃分前後兩部,前胃不含胃腺,腺胃含胃腺。反芻類僅皺胃有胃腺。不含胃腺的胃黏膜由複層鱗狀上皮覆蓋,含胃腺的黏膜由單層柱狀上皮覆蓋。胃腺有3類(賁門腺、幽門腺、泌酸腺)。泌酸腺存在於胃體、胃底的黏膜內,系直管腺,大約3~7個腺體的管腔排放到胃黏膜表面的一個小陷窩內,每平方毫米的黏膜有90~100個小陷窩。

靈長類、大多數食肉類、許多食蟲目動物中,胃往往是單腔器官,前端與食管連接(賁門),後端與小腸連接(幽門)。

反芻類山羊綿羊)胃分四室,瘤胃網胃瓣胃皺胃鳥類食管在鎖骨水平膨大成嗉囊。嗉囊壁薄,內表面由複層鱗狀上皮覆蓋,囊內存在由食管、唾液腺分泌的消化酶,嗉囊有類似胃的功能,貯存食物、對食物進行初步消化。鳥胃前為腺胃,能分泌消化液;後為肌胃(砂囊),可藉助吞食的砂粒來研碎食物。有些動物沒有胃,如鴨嘴獸,針鼴、無胃魚等,其食管直接與小腸相連。脊索動物(如文昌魚、圓口類)也沒有真正的胃。

功能

儲存:咀嚼、吞咽食物時,反射通過迷走神經引起胃體、胃底肌肉舒張、容受性舒張,食物湧入胃內。食物有充分時間在胃內消化,緩慢地進入小腸。

消化:胃壁的平滑肌微弱的持續性收縮(緊張性收縮),使胃腔具有一定壓力,有助於胃液摻入食物、推動食糜向小腸移行。胃體向幽門方向進行的胃壁肌肉節律性收縮、舒張活動(蠕動)。在胃大彎的近胃底中部可能存在蠕動的起搏點。蠕動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攪拌磨碎食物,經幽門推送食糜入小腸。

排空:食物入胃後,胃內壓逐漸升高,把食糜間斷的推進幽門。酸性食糜進入幽門後刺激腸黏膜,通過神經、體液途徑抑制胃運動,排放中止。當酸性食糜被十二指腸內鹼性液體中和後,抑制胃運動的作用解除。排空過程中,幽門括約肌限制每次排出食物的量,防止小腸內容物逆流入胃。一般水只需10分鐘就從人胃排空,糖類食物需2小時以上,蛋白質排空較慢,脂肪更慢,混合性食物需4~5小時。

化學消化:主細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胃酸、已激活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轉變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起作用的最適酸度為pH=2,在pH=5的環境中失活。它能水解蛋白質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或穀氨酸、天門冬氨酸的羧基所組成的肽鏈,使蛋白質分解成較小的肽。幼年反芻動物(如小牛和小山羊)的胃液中,還含有凝乳酶,有強烈的凝固乳汁作用,使乳汁易受蛋白酶的分解。

由壁細胞分泌的鹽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適宜的酸性環境;殺死隨食物進入胃內的微生物;鹽酸進入小腸後還可促進胰液、腸液、膽汁的分泌。

由胃黏膜的表面上皮細胞、胃腺的黏液細胞及賁門腺、幽門腺所分泌的黏液中含有多種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糖蛋白、黏多糖等,其中糖蛋白是黏液中的主要組分。黏液分泌後構成屏障,有中和胃酸、抵抗胃蛋白酶消化胃壁的作用。

在正常胃組織、胃液中,還存在着一種由壁細胞分泌的與維生素B12吸收有關的物質(內因子)。內因子與維生素B12結合,保護維生素B12在腸腔內不容易被破壞,還能吸附在迴腸壁的受體上,有利於迴腸上皮細胞對維生素B12的吸收。缺乏內因子,會產生惡性貧血

吸收: 一般胃對於蛋白質不會吸收,對於其他例如醣類或脂類也不進行吸收作用,但會吸收少量的酒精和藥劑。

胃液分泌

空腹情況下,僅幽門部黏膜分泌少量胃液;進食後5~10分鐘,胃液分泌明顯增多。至少有3種物質共同調節(胃黏膜局部釋放的組胺,胃竇G細胞釋放的胃泌素,迷走神經末梢釋放的乙酰膽鹼)。組胺能加強胃泌素、乙酰膽鹼的作用,組胺-胃泌素或組胺-乙酰膽鹼聯合作用,大於兩個刺激物單獨作用之和。

  • 頭期:食物刺激口腔、咽和食管的感受器後,衝動通過舌神經、舌咽神經的傳入纖維到達與消化有關的中樞(下丘腦、延髓),再經迷走神經中的副交感神經纖維直接使胃腺分泌胃液,或通過胃竇的G細胞釋放胃泌素,後者通過血流刺激胃腺分泌胃液。在此非條件反射基礎上,食物的外形、氣味、顏色等,同食物刺激相結合,還可建立胃液分泌的條件反射。
  • 胃期:機械性擴張胃竇,引起胃泌素釋放,反射地引起泌酸細胞分泌胃酸;機械性擴張胃的泌酸腺區,也可反射地引起胃泌素釋放;蛋白質的不完全消化產物可化學性地刺激胃竇黏膜,較強地引起胃泌素釋放。胃泌素通過血液循環刺激胃腺,使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原。食物刺激還能引起胃黏膜釋放前列腺素導致胃黏膜分泌黏液、碳酸根離子。
  • 腸期:食糜進入小腸後,還能繼續刺激胃液分泌,這可能是通過小腸黏膜釋放胃泌素或其他胃腸激素引起的。腸期的分泌量少。
  • 抑制:在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重要物質為鹽酸、脂肪和糖。當鹽酸分泌達一定的臨界濃度時(在幽門部臨界濃度的pH值為1.2~1.5,賁門為2.5)能抑制胃液分泌。胃內鹽酸通過釋放生長抑素抑制胃酸分泌,小腸內的鹽酸,通過釋放促胰液素、抑胃肽(GIP)等胃腸激素,抑制胃液分泌。進入小腸的脂肪可刺激抑胃肽、神經降壓素釋放,抑制胃液分泌。

參考文獻

  1. ^ Nosek, Thomas M. Section 6/6ch2/s6ch2_30. Essentials of Human Physiolog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4). 
  2. ^ (英文)The Stomach 在韋斯利諾曼的解剖課上(喬治城大學)

相關書籍

  • 《高級程度生物3》何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