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逢(?—?),字陶臣,蒲州汾陰縣(今山西萬榮縣)人,唐代詩人。

士族出身,家門屢遭不幸[1],會昌元年(841年)辛酉科崔峴榜進士第三人,釋褐秘書省校書郎[2]。大中三年(849年),得宰相崔鉉提攜,調任萬年縣尉,後任秘書郎,授弘文館,參與編寫《續會要》[3]。持論鯁切,忤逆權貴,仕途頗不得意[4]。彭城人劉瑑的才華不如薛逢,被薛逢嘲笑,導致劉瑑心生怨恨。大中十二年(858年),任河南府司錄參軍,大中末年,劉瑑升知政事,有人推薦薛逢知制誥,但劉瑑不同意,只好出京為巴州刺史[5]。咸通六年(865年)改綿州刺史[6]。咸通七年(866年),得罪宰相楊收,遷為甘州府錄事參軍[7],咸通八年(867年),楊收罷相,以太常少卿召還,官給事中,遷秘書監,老弱多病,拄著拐杖上朝[8],卒於任上。許學夷評論說:「薛逢七言律〈老聽笙歌〉一篇,聲氣亦勝,〈陰風獵獵〉一篇與李郢〈虯鬚憔悴〉相伯仲」[9]。有《薛逢詩集》、《別紙》、《賦集》,均佚[10]。《全唐詩》卷548錄其詩一卷,《全唐文》卷766有文存15篇。育有一子薛廷珪

註釋

  1. ^ 《上白相公啟》云:「如某者,關中士族,海內窮人。幼遭憫凶,壯知傳導。南窮海裔,北濟河源。勤苦一經,恓惶三紀。家門板蕩,亡惠子之五車;風樹哀纏,痛虞邱之三失。加與於元昆抱瘵,孀妹無家。同氣六人,半歸泉壤。」
  2. ^ 《舊唐書·薛逢傳》記「釋褐秘書省校書郎」。《唐才子傳》卷七記他進士及第後「調萬年尉」,有誤。《上白相公啟》中所記「大中四年冬,蒙相公念以苦心,拔授官職。期於旦暮,必使奮飛。旋遇羌寇犯邊,相公北討,風雲一失,流落十年。尉萬年而郎秘書,宰四畿而糾東洛」。
  3. ^ 《舊唐書·崔鉉傳》載:「七年,以館中學士崔瑑、薛逢等撰《續會要》四十卷獻之」。
  4. ^ 辛文房《唐才子傳》評價說:「薛逢天資本高,學力亦贍,故不甚苦思,而自有豪逸之態。第長短皆率然而成,未免失淺露俗。蓋亦當時所尚,非離群絕俗之詣也。夫道家三寶,其一不敢為天下先,前人者誰肯後之?加人者孰能受之?觀逢恃才怠傲,恥在宣卑,而喋喋唇齒,亦猶惡醉而強酒也。累擯遠方,寸進尺退,至龍鍾而自憤不已,蓋禍福無不自己者焉。」
  5. ^ 《舊唐書·列傳·薛逢傳》(卷一百九十下)載:「應進士時,與彭城劉瑑尤相善,而瑑詞藝不迨逢,逢每侮之。至大中末,瑑揚歷禁署,逢愈不得意,自是相怨。俄而瑑知政事,或薦逢知制誥,瑑奏曰:『先朝立制,兩省官給事中、舍人除拜,須先歷州縣。逢未嘗治郡,宜先試之。』乃出為巴州刺史」。《巴中縣誌·宦跡》載:「薛逢遷巴州刺史,在州五年,有惠政,民歌其德曰:『日出而耕,日入而歸。吏不到戶,夜不掩扉。有孩有童,願以名垂。何以字之?薛孫薛兒。』」薛逢在四川應是先出任成都府少尹,其作品《鑷白髮》詩有「前年依亞成都府,月請俸緍六十五」句可證,少尹月俸正好是六萬五千(六十五貫)。
  6. ^ 《神仙感遇傳》一書記「河東薛逢咸通中為綿州刺史」。
  7. ^ 《舊唐書》記薛逢「又出為蓬州刺史」,此依薛逢《醉中聞甘州》詩:"聽笙歌亦解意,醉中因遣合甘州。行追赤嶺千山外,坐想黃河一曲流。"
  8. ^ 《唐摭言》卷三:「薛監晚年厄於宦途,嘗策羸赴朝。」
  9. ^ 《詩源辯體》卷三十一
  10. ^ 薛逢《上白相公啟》一信寫於大中十三年(859年),信中寫有「役思慮者三十年,著詩賦者千餘首」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舊唐書·卷190下》,出自劉昫舊唐書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