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靜怡(1881年—1939年11月15日),敬一,滿族,清末民國時期牧師,中國基督教領袖[1]

1881年,誠靜怡出生於北京的八旗家庭,父親是倫敦會牧師[1]。誠靜怡就讀於倫敦會在北京開辦的英華書院,1896年又進入倫敦會在天津設立的養正書院讀神學,1900年畢業。兩周後義和團事變爆發,誠靜怡全家進入東交民巷使館區避難。他冒着生命危險擔任抬擔架和翻譯工作。

1903至1906年,誠靜怡赴倫敦協助文書田(George Owen)牧師從事和合本聖經的翻譯工作,到1906年完成新約譯本。隨後他進入格拉斯哥的聖經訓練學院攻讀神學,1908年畢業後回到北京,擔任東城米市胡同教堂牧師[1]

1910年,誠靜怡作為中國教會的代表,出席愛丁堡第一屆世界宣教大會[1],作了7分鐘的發言,表示希望「不久的將來,在中國能看見一個合一的基督教會出現,沒有任何宗派及教派的氣質。」,一舉成名。此後,他致力於推動中國教會的自立與合一。1913年,世界基督教學生運動主席穆德 (Dr. John R. Mott) 來華,推動成立了中華續行委辦會,誠靜怡任幹事。他主持編輯出版《中華基督教會年鑑》 (1914-1936) 以及中華歸主雜誌 (China Ocupation) 。

1916年袁世凱擬尊孔教為國教,誠靜怡力加反對,發起信教自由運動。1922年去紐約協和神學院進修。1924年任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會長,在任期內推行「中華歸主」等運動。1927年,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成立,誠氏被選為總幹事。他又推動一項推動全國佈道事工的「五年運動」,擬定口號為「主啊!奮興你教會,先奮興我!」。

誠氏1928和1938年曾先後出席在耶路撒冷和印度馬德拉斯召開的第二屆和第三屆國際宣教大會,他在大會中被選為副主席。他共獲得3個榮譽博士學位(加拿大多倫多Knox學院、美國俄亥俄州Wooster學院和上海聖約翰大學)。1939年,他在訪問雲貴兩省後,病逝於上海仁濟醫院,年58歲。

註釋 

  1. ^ 1.0 1.1 1.2 1.3 劉家峰. 从差会到教会:诚静怡基督教本色化思想解析. 中國社會科學網,來源:《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2期. 2014-12-17 [2020-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7) (zh-ha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