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静怡(1881年—1939年11月15日),敬一,满族,清末民国时期牧师,中国基督教领袖[1]

1881年,诚静怡出生于北京的八旗家庭,父亲是伦敦会牧师[1]。诚静怡就读于伦敦会在北京开办的英华书院,1896年又进入伦敦会在天津设立的养正书院读神学,1900年毕业。两周后义和团事变爆发,诚静怡全家进入东交民巷使馆区避难。他冒着生命危险担任抬担架和翻译工作。

1903至1906年,诚静怡赴伦敦协助文书田(George Owen)牧师从事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工作,到1906年完成新约译本。随后他进入格拉斯哥的圣经训练学院攻读神学,1908年毕业后回到北京,担任东城米市胡同教堂牧师[1]

1910年,诚静怡作为中国教会的代表,出席爱丁堡第一届世界宣教大会[1],作了7分钟的发言,表示希望“不久的将来,在中国能看见一个合一的基督教会出现,没有任何宗派及教派的气质。”,一举成名。此后,他致力于推动中国教会的自立与合一。1913年,世界基督教学生运动主席穆德 (Dr. John R. Mott) 来华,推动成立了中华续行委办会,诚静怡任干事。他主持编辑出版《中华基督教会年鉴》 (1914-1936) 以及中华归主杂志 (China Ocupation) 。

1916年袁世凯拟尊孔教为国教,诚静怡力加反对,发起信教自由运动。1922年去纽约协和神学院进修。1924年任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会长,在任期内推行“中华归主”等运动。1927年,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成立,诚氏被选为总干事。他又推动一项推动全国布道事工的“五年运动”,拟定口号为“主啊!奋兴你教会,先奋兴我!”。

诚氏1928和1938年曾先后出席在耶路撒冷和印度马德拉斯召开的第二届和第三届国际宣教大会,他在大会中被选为副主席。他共获得3个荣誉博士学位(加拿大多伦多Knox学院、美国俄亥俄州Wooster学院和上海圣约翰大学)。1939年,他在访问云贵两省后,病逝于上海仁济医院,年58岁。

注释 

  1. ^ 1.0 1.1 1.2 1.3 刘家峰. 从差会到教会:诚静怡基督教本色化思想解析. 中国社会科学网,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2期. 2014-12-17 [202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7) (zh-ha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