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裔臺灣人
閩南裔臺灣人 (英語:Hoklo Taiwanese),又稱台灣閩南人、鶴老人(另寫為福佬人,Ho̍h-ló-lâng),是臺灣最大的族群,祖先源自中國閩南與潮汕地區,主要文化習俗為與閩南文化相似的臺灣漢族,母語為閩南語(台灣話),其中祖籍位於福建泉州府的泉州裔以及漳州府的漳州裔超過五分之四,其餘為福建龍巖直隸州的龍巖人以及廣東潮州府的潮州人和惠州府的海陸豐人,其他閩語族群如福州府的閩東人及興化府的興化人移民來台後融入於閩南人。除了漢族以外,漳州畲族、及泉州回教徒、滿族等移民來台後,亦以閩南人視之。
臺灣閩南人 鶴老[1] / Ho̍h-ló | |
---|---|
總人口 | |
臺灣人口中約70~76.9%[2][3] | |
分佈地區 | |
臺灣群島與澎湖群島 | |
語言 | |
閩南語(台灣話) 中華民國國語(現代標準漢語) 少數:客家話 | |
宗教信仰 | |
主要為臺灣民間信仰、道教、佛教(漢傳佛教) 少數:基督宗教(新教、天主教) | |
相關族群 | |
閩南人、潮州裔臺灣人 漢族、閩越人† 客家裔臺灣人、臺灣原住民族 |
臺灣鶴佬人 | |||||||||
繁體字 | 臺灣鶴老人 | ||||||||
---|---|---|---|---|---|---|---|---|---|
簡化字 | 台湾鶴佬人 | ||||||||
|
臺灣學佬人 | |||||||||
繁體字 | 臺灣學佬人 | ||||||||
---|---|---|---|---|---|---|---|---|---|
簡化字 | 台湾学佬人 | ||||||||
|
由於語言讀寫方法、文化認同與意識形態的不同,對於自我族群和使用語言的稱呼也有所不同。今日的臺灣閩南人若以中華民國國語自稱,多慣用「臺灣人」、「閩南人」、「本省人」等用法。桃園市政府使用閩南人一詞,並舉辦桃園閩南文化節[4]。以臺灣話自稱時,多以臺灣人(Tâi-uân-lâng)、鶴老人(Ho̍h-ló-lâng;或訛稱為河洛人)或本省人(Pún-síng-lâng)自稱[1][5]。
一般而言,在提及臺灣人或河洛人等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以前移民來台的閩南人後裔;相對地,1949年以後的福建地區移民後裔,通常歸類在外省人的行列中,如文學家林語堂等。
概述
閩南裔臺灣人在移民臺灣初期,與平埔原住民聚居。因生存條件艱苦,競爭激烈,除原漢衝突和閩粵械鬥之外,內部的泉、漳兩派之間也械鬥頻發。日治時期以後,始稱「本島人」、「福佬人」(語音:Hô-ló之其中一種表記)、「臺灣人」[6][7],閩南裔不再區分泉漳。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故漳州腔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8]」的說法,僅在台灣中部地區符合[9],泉州腔則被稱為海口腔。根據統計,泉州府移民略多於漳州府移民,泉州人中由多至少依序為三邑、同安、安溪;漳州人中以南靖、平和居多,其次為漳浦、詔安,再其次為龍溪、海澄、長泰;臺灣話優勢腔接近廈門話的口音。[10],而「偏泉」、「偏漳」主要是表現在個別規律性對應韻母[11]。
以語言來說,臺灣閩南人習延用日治時期的稱呼,稱呼自己的語言為臺灣話或臺語,各地雖有口音之別,惟皆可溝通;現有臺灣族群住民中,涵蓋部份客家人在台灣墾殖與移民時面對強勢團體時所形成的「福佬客」[12][13],自我族群認同為閩南裔者,據調查達七成以上[3]。
省份/居民(千人) | 福建 3,116.4 |
廣東 586.3 |
其他 48.9 | ||||||||||
---|---|---|---|---|---|---|---|---|---|---|---|---|---|
府州/居民(千人) | 泉州 1,681.4 |
漳州 1,319.5 |
汀州 42.5 |
龍巖 16.0 |
福州 27.2 |
興化 9.3 |
永春 20.5 |
潮州 134.8 |
嘉應 296.9 |
惠州 154.6 | |||
地區/居民(千人) | 安溪 441.6 |
同安 553.1 |
三邑 686.7 | ||||||||||
比率 | 44.8% | 35.2% | 1.1% | 0.4% | 0.7% | 0.2% | 0.5% | 3.6% | 4.1% | 7.9% | 1.3% |
廣義閩南人
臺灣人以閩南人佔多數,許多族群的生活型態在人口自然遷移中,部分人已與閩南人相近,而閩南人亦可能與他族或東西方交流之中而產生了新的生活型態。根據「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的顯示,臺閩地區單一認定為閩南人佔73.3%(1,657.2萬人)B,高於血緣上閩南人的比例,顯示「閩南」應該是一個文化上的概念,凡生活方式與閩南文化無二致,自我認定為閩南人的台灣人即為台灣閩南人。此外,例如「福佬客」一詞乃指生活與閩南人無異,語言則已失傳客家話、可能僅保留一至兩個稱謂用語的客家人後裔。平埔族亦與此相似。
祖籍來源
省 | 府 | 縣 |
---|---|---|
福建
|
晉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 | |
龍溪、海澄、長泰、漳浦、南靖、平和、詔安 | ||
永春、德化 | ||
龍巖、漳平、寧洋 | ||
廣東
|
大埔、豐順、海陽(潮安縣)、潮陽、揭陽、普寧、惠來、饒平 | |
海豐、陸豐 |
民系分支
文化
信仰
觀音、關帝、媽祖、哪吒、王爺與玄天上帝基本上是閩南人共通的民間信仰,在明鄭時移民的臺灣閩南人多信奉明朝的護國海神玄天上帝[16],清朝中葉後移民臺灣的臺灣閩南人逐漸信奉媽祖。帶來航海安全的媽祖信仰是台灣閩南人的特色宗教,在台灣閩南人的聚居地可見到許多媽祖廟。
此外,由於是移墾社會,時常祭拜土地神,且因土地神能掌握農業以外,又能保佑商業與旅途,故視為重要神靈,以做牙為土地神祭日。
- 漳州府籍移民跨縣信仰:開漳聖王、廣惠尊王、輔信將軍、倪府總管、古公三王、保生大帝(原為泉州同安縣信仰,之後信仰遍佈整個閩南地區)、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信仰。隋開皇十一年(591年)的漳州部分地區曾屬潮州管轄,轄境為漳州梁山以南,包括平和西南地區和雲霄、東山、詔安全境[17],次年(592年)改隸泉州龍溪縣;唐垂拱二年設立漳州,從泉州割龍溪縣南界地成立[18]。而《太平寰宇記》記載潮州晚至北宋仍屬廣州風俗區)
- 漳州府漳浦縣籍移民:古公三王
- 漳州府平和縣籍移民:三坪祖師
- 漳州府南靖縣籍移民:關聖帝君(不分地域,廣泛信仰的神靈,南靖視為鄉土神)、慚愧祖師
- 漳州府詔安縣籍移民:三官大帝(不分地域,廣泛信仰的神靈,詔安視為鄉土神)、五顯大帝
- 泉州府同安籍移民:保生大帝(閩南地區廣泛信仰的神靈,同安視為鄉土神)、霞海城隍
- 泉州府同安金門籍移民:開浯恩主、蘇府王爺[19][20]
- 泉州府三邑籍移民:觀音菩薩(不分地域,廣泛信仰的神靈,晉江視為鄉土神,晉江,又稱泉安)、石獅城隍(晉江石獅)、青山王(惠安)、廣澤尊王(南安)、武惠尊王(又稱順正大王、俗稱紅祖公,晉江青陽移民)
- 泉州府安溪、永春直隸州籍移民:清水祖師、顯應祖師、三代祖師、法主真君、雙忠尊王(尪公)、安溪城隍、董公祖師
- 興化府籍移民:媽祖(媽祖不分泉、漳、潮,漢人普遍信奉媽祖,視為海神;興化人人視為鄉土神)
- 潮州府籍移民:三山國王
音樂和戲劇
語文
閩南裔臺灣人的母語,為閩南語臺灣話,主要源於閩南地區。在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泉漳移民來台者佔多數,特別是渡臺禁令開放後,大量福建南部(閩南)和小量粵東移民入臺,其中以泉州府和漳州府的居民佔多數[21]。隨着泉漳移民的居住範圍擴及臺灣各地,其語言成為臺灣與澎湖群島最大宗的通行語言,並因泉漳人的融合而逐漸演化出不同於原鄉,具在地特色的臺灣話;雖然在日治及戰後時期,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中華民國國語(北京話),臺灣話現今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
臺語的主流腔調和泉系同安話及廈門話相近,個別韻母規律對應,交流無礙。與福建的閩南語相比,其主要特色在於個別日語借詞。文藝方面,當屬台灣話對閩南語貢獻最巨大,影響最深遠;政治方面,閩南語台灣話在台灣被賦予國家語言之法律地位,此為其它地區閩南語之所不及。
服飾
鄭成功率領明鄭政權驅逐荷蘭勢力,臺灣漢族閩南人居民其衣飾遵循着明朝的漢人衣冠禮制[來源請求]。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臺灣納入大清版圖,衣冠服儀制度跟着變化,閩南人居民迫循滿族衣冠制度與「薙髮令」,漢服裝改循滿族風俗,但民間的文化藝術,如傳統歌仔戲戲服雖歷經百年,至今仍係以閩南人衣冠遺風[來源請求]。
1721年,臺灣爆發朱一貴事件,朱一貴起兵反抗清朝統治,攻下台灣府城(今台南),建國號大明,年號「永和」,且廢除滿服、長辮剪斷,恢復明朝時的服裝及傳統漢人的髮式[22]。朱一貴登基時頭戴通天冠,身穿黃龍袍,以玉帶圍之。但官員爵位封得太多,衣服一時準備不及,只好向戲班索取戲服代替,而仍然不足,出現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的景象。有詩傳後云:「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23]。」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件,林爽文登基時「以玄緞為冠,盤兩金龍,結黃纓,自頂垂背,衣袞服,高坐堂上,眾呼萬歲」。服飾具有明朝漢服王室衣冠的概念,有別於清代滿人的冠服制度。[來源請求]
19世紀西方基督宗教信仰傳教士,在臺灣傳教行醫期間,穿着西裝等西式服裝,為臺灣的服飾發展史增添西方元素[24]。
民居
傳統宅邸
臺灣漢人傳統建築為三合院,與閩南沿海各地的民居,無論平面佈局、立面形式、整體造型,或是細部裝飾的風格都很相近。以臺灣傳統閩南建築常見的紅磚紅瓦即深受泉州一帶民居「紅磚文化」的影響。臺灣閩南式民居外牆及屋面喜用紅磚赤牆,繁複豪華的牆身是活潑朝氣的寫照,同時還在裝飾上利用磚塊作圖案的變化,從中可看出歷史文化的淵源。 傳統宅第的格局有多種形式,以三合院為最普遍,從最簡單的一條龍到多院落、多護龍的三落大厝、五落大厝,依照家庭成員、社經地位而定,包括「一條龍」、「單伸手」、「三合院」、「四合院」、「多護龍合院」、「多院落大厝」。[25]傳統大厝中有祭拜神明祖先大廳的正身,左右或有護龍建築,圍起來的空間可為曬稻埕,房屋後院若有空地則做為菜園、果園、飼養牲畜圈舍,再外圍種刺竹圍籬兼擋風。
和室
台灣日治時期中期已經出現了許多日式住宅[26]。到了大正時期(1911年—1925年)以後,閩南人的民宅之中已經漸漸俱備較接近唐式的和室,用途自寢室延伸為客房等。和室起源於唐朝,傳到日本就演變成現在的和室。日本式跟唐式的最大不同在於地板:日本式是鋪疊蓆,而唐式則是鋪複式地板。但現在這一類的空間設計都統稱為和室。[來源請求]
宋江陣
宋江陣是一種結合中國武術和藝術的民俗表演,最早出現於明末清初,相傳是南少林五祖拳祖師蔡玉川所創,由一些愛好武術者在廟會廣場表演各種武術招式。表演時人數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為主,甚至百餘人,但因水滸傳故,以一百零八人為大忌。以前民間傳說地方上有亂事,以宋江陣武師可以執干戈以衛社稷。
註釋
- 引用
- ^ 1.0 1.1 韋, 煙灶; 李, 易修. 閩南族群之他稱族名「Hoklo∕Hohlo」的漢字名書寫形式與變遷:從歷史文獻與地圖地名的檢索來分析 (PDF). 地理研究. 2019年11月, 71: 43 [2022-01-08]. doi:10.6234/JGR.201911_(71).00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1-08).
- ^ 台灣人口. 中華消費者安保協會. 10-08-2018 [10-08-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1).
- ^ 3.0 3.1 臺灣當前族群認同狀況比較分析
- ^ 新聞-2016 桃園閩南文化節 千人藝閣嘉年華 半年團聚南崁溪畔 (新聞稿).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2016-07-07 [2023-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3) (中文).2016 桃園閩南文化節 千人藝閣嘉年華 半年團聚南崁溪畔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12-23.
- ^ 〈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249-274。
- ^ 王明珂 (1994) ,:254;張德水 (1992) ,:21
- ^ 吳守禮. 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話研究回顧#正名. 老醫之家. 2003-04-02 [2009-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5).
- ^ 清代台灣的社會變遷[失效連結]
- ^ 漳泉方言在台灣的融合[失效連結]
- ^ Douglas, Carstair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London: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1899.
- ^ 劉克明. 《臺語大成》. 1916.
- ^ 認識福佬客. [201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Ihakka. www.ihakka.net.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 ^ Taiwan Sotoku Kanbo Chosaka. 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 [Investigation of the regions of origin of Han people in Taiwan]. Taihoku-shi (Taipei): Taiwan Sotoku Kanbo Chosaka. 1928.
- ^ 台灣的語言戰爭及戰略分析 (PDF). [2012-10-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9-16).
- ^ 陳漢墀. 數位網路報: 駱芬美著:你所不知道的臺灣史(時報出版). 2013-02-20 [2018-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7).
- ^ 〈漳州的由來〉,2020,中共漳州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 《嘉慶重修一統志》,1966,臺灣商務印書館
- ^ 《浯事吾聞》艋舺金門館傳承金門香火. [2018-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9).
- ^ 前水頭「靈濟宮」蘇王爺被天公處罰之說. [2018-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 ^ 《明清閩南的海外移民(1567-1840)》,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9
- ^ 一七二一年台灣民族英雄朱一貴大命革. www.taiwanus.net. [2009-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06).
- ^ 陳衍:《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二零種 臺灣通紀〉,臺灣銀行發行,1958年10月出版
- ^ 公共電視台_台灣人民的歷史. web.pts.org.tw.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 ^ 存档副本. [2023-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7).
- ^ 拜訪老屋與新厝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4-09-01.
參考出處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洪惟仁,1987,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增訂三版。台北:自立晚報。
- 洪惟仁,1992,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前衛。
-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 黃中平,1999,台灣意識在新形勢下的發展與凸顯:淺析「新台灣人」概念,見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論文集>,頁668-78。台北:海峽學術。
- 施正鋒,1997,台灣的族群政治,見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頁73-108。台北:前衛。
- 李輝,2007年3月,《分子人類學所見歷史上閩越族群的消失》,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 卷第2 期。
- 王明珂,1994,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頁249-7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吳芳親、何錦玟、吳國權、蒲長恩、胡光宇、柳煌,2009,臺灣地區各族群 Y染色體 DNA STR 基因父系血緣關係之研究。法務部調查局 大同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 國防醫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ncl[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蕭敬,1999,淺析「省籍矛盾」與李登輝的「新台灣人主義」,見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論文集>,頁679-91。台北:海峽學術。
- 尹章義,1989,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
- 尹章義,1991,台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問題,見台灣史研究會主編,台灣史學述研討會論文集,第三集,頁211-34。台北:台灣史研究會出版。
- 張德水,1992,激動!台灣的歷史:台灣人的自國認識。台北:前衛。
- 袁家驊,1989,漢語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備註
- 臺北、新北福建人口的總和最多,臺南其次。
- 苗栗最多廣東人口,新竹其次。
- 高雄最多其他人口,臺南其次。
- 臺北、新北泉州人口的總和最多,臺南其次。
- 臺南最多漳州人口,嘉義縣市、宜蘭其次。
- 臺中最多潮州人口,新竹其次。
- 苗栗最多嘉應人口,屏東其次。
- 新竹最多惠州人口,桃園其次。
- 臺北、新北安溪人口的總和最多,臺南其次。
- 臺北、新北同安人口的總和最多,臺南其次。
- 臺南最多三邑人口,彰化其次。^ 註解A:
當只能選擇一種族群身份時,臺閩地區(包含臺澎金馬)單一認定為閩南人佔73.3%(1,657.2萬人)、臺灣客家人佔12.6%(285.9萬人)、中國大陸客家人佔0.8%(18.9萬人)、中國它省市人佔8.0%(181.1萬人)及原住民族群佔1.9%(43.3萬人)。調查結果發現,年齡愈低的民眾其族群通婚的比例愈高,隨者族群通婚的比例上升,單一的族群認定已不適用,因而較偏向採用多重選擇族群身份。在多重選擇下,有78.6%認為自己是閩南人(1,778.2萬人)、臺灣客家人佔19.5%(441.2萬人)、中國大陸客家人佔2.9%(64.8萬人)、中國大陸各省市人佔13.1%(296.8萬人)及原住民族群佔5.3%(119.9萬人)。^ 註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