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語言
非洲語言主要分為五個語系:
- 亞非語系(又稱閃含語系)(包含240多種語言,2.85億人使用,分佈在北非、西非和非洲之角)
- 尼羅-撒哈拉語系(有爭議的語系類別)(包含100多種語言,3000萬人使用,主要分佈在乍得、埃塞俄比亞、肯雅、蘇丹、烏干達、坦桑尼亞北部等地區)
- 尼日爾-剛果語系(世界最大的語系之一,包含數百多種語言,7億人使用,分佈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包括班圖諸語言以及不屬於班圖語支的語言)
- 南島語系(馬達加斯加語,2500萬人使用,分佈在印度洋島嶼馬達加斯加)
- 印歐語系(包含英語、法語、葡萄牙語等,大多作為官方語言和通行語使用;南非語是在南非所用的一種基於荷蘭語的克里奧爾語。在非洲各個曾受殖民統治的國家中,都發展出多種克里奧爾語或皮欽語。)
此外還有許多比較小的語系和孤立語系,以及未分類的語言。原先劃分出來的科伊桑語系(包含50語言,12萬人使用,集中在非洲南部)是一種過時分類,內部沒有語系關係。
估計在非洲總共有1250到2100種語言[1][2](隨語言和方言的界線劃分而定)。這事實讓語言政策在後殖民時代成了關鍵問題。非洲的本土語言之中,有的使用者有數千萬之多,有的使用者才幾百人以下,其中很多為瀕危語言。
約有100種語言成為跨民族的交談語言,例如阿拉伯語、索馬里語、柏柏爾語、阿姆哈拉語、奧羅莫語、伊博語、史瓦希利語、豪薩語、富拉語、曼丁諸語言、約魯巴語。這些語言有超過數千萬人使用。很多非洲國家獨立之後,以殖民母國的語言,法語、英語、葡萄牙語作為政府文書和教育用語。不過近年來,非洲國家逐漸支持維護語言多樣性的語言政策[2][3]。
語系
閃含語系
閃含語系又稱「閃米特-含米特語系」、「亞非語系」、「非亞語系」、「非洲-亞洲語系」或「阿非羅-亞細亞語系」,主要分佈在非洲北部和亞洲的阿拉伯半島。
此語系在非洲最常通行的語言是阿拉伯語、索馬里語、柏柏爾語、豪薩語、阿姆哈拉語、奧羅莫語。
閃含語系主要的共同特徵是:
尼羅-撒哈拉語系
尼羅-撒哈拉語系分佈於非洲的尼羅河沿岸,尼日爾河沿岸以及非洲中部的撒哈拉地區。此語系的語系關係未有決定性的證據,支持有此類別的語言學家不多[4][5]。把桑海語列入這語系引起了質疑,有些人主張桑海語應視為獨立的語系。
列入此語系的著名語言包括卡努里語(撒哈拉語族)、努比因語(古代努比亞人的語言)、富爾語、桑海語,以及屬於尼羅特語族的丁卡語、盧歐語、馬賽語。
尼日爾-剛果語系
尼日爾-剛果語系分佈在非洲的中部和非洲南部部分地區,班圖語支佔大宗。史瓦希利語(Swahili)為使用人數最多的班圖語,大部分使用者在坦桑尼亞東部和肯雅東南部。其他主要的班圖語有津巴布韋的紹納語(Shona)、剛果的林格拉語(Lingála)、南非的祖魯語等等。在非班圖語中,富拉語、沃洛夫語、阿坎語、莫西語、約魯巴語、伊博語在西非有相當數量的使用者。
曼德語族通常劃分在尼日爾-剛果語系,但和尼日爾-剛果語系的語系關係相當疏離,不屬於大西洋-剛果語族。常通行的曼德語族為曼丁諸語言,像是班巴拉語、曼丁哥語、迪尤拉語、索寧克語等。
保有自己宗教傳統的多貢人(Dogon)所說的多貢諸語言,同樣不屬於大西洋-剛果語族。
許多尼日爾-剛果語系語言都是聲調語言,詞句順序通常為主謂賓結構(SVO)。而南非的祖魯語和科薩語,受到鄰近的科伊桑語系語言影響,而帶有搭嘴音(吸氣音)。
科伊桑語系
科伊桑語系主要分佈在非洲南部及東部各國。研究科伊桑民族和語言的學者,認為這分類內部缺乏有互相關連的證據,不同意有所謂的「科伊桑語系」。除桑達韋語和哈扎語外,科伊桑學者把其他語言分為 Tuu、Juu-ǂHoan、Kwadi-Khoe 3個語系。科伊桑的各語言,以搭嘴音(吸氣音)之多而聞名。
非本地語言
隨着歐洲殖民主義國家的入侵,大多數非洲國家皆採用非洲以外語言作為官方語言,不過如今亦有本地語言,例如斯瓦希里語被用作非洲國家的官方語言。
在非洲被廣泛使用的非本地語言有阿拉伯語、法語、英語、葡萄牙語、南非語、和馬達加斯加語等語言,分別屬於閃含語系、印歐語系和南島語系。
古代還有古波斯語、希臘語、拉丁語等語言,主要通行在北非、埃及等地區。
克里奧爾語
在非洲各個曾受殖民統治的國家裏,都發展出多種克里奧爾語。
未分類語言
非洲的未分類語言包括:
- Ongota語(或屬閃含語系)
- Shabo語(或屬尼羅-撒哈拉語系)
- Laal語和Jalaa語(或屬尼日爾-剛果語系)
比較鮮為人知的有Bete語、Bung語、Kujarge語、Lufu語、Mpre語、Oropom語、和Weyto語。
另外,Kadu語、科爾多凡語、Hadza語和桑達韋語的語言學分類尚具有一定的爭議性。
手語
許多非洲國家都有官方的國家手語,譬如阿爾及利亞手語、突尼斯手語、埃塞俄比亞手語等等。亦有一些手語是限於某地區或者某村的範圍內才使用,有加納的Adamorobe手語等作為例子。
語言特徵
非洲語言唯一的共同特徵是使用者大部分在非洲,在語言學上並沒有「泛非」語言地區的概念。因為語種語族眾多,很難對非洲所有語言的特徵作出籠統的描述。
聲調語言
通行語
非洲歷史上由於貿易往來的需要,有些語言在局部地區發展為通行語。例如:柏柏爾語(北非和西非)[6]、迪尤拉語(西非的西部)[7]、富拉語(西非)[8]、豪薩語(西非)[6]、林格拉語(剛果)[9]、史瓦希利語(東南非)[10]、阿姆哈拉語(埃塞俄比亞)[11]、索馬利語(非洲之角)[12],以及阿拉伯語(北非和非洲之角)[13]。
文字系統
在今日,拉丁字母廣泛用於紀錄非洲語言,尤其是在漠南非洲。阿拉伯字母主要用於北非,而吉茲字母在非洲之角特別強勢。在某些局部性地域,其他的字母或文字符號佔有一定程度的地位。
非洲多國的語言以用拉丁字母紀錄為主,尤其那些本來沒有文字的語言大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書寫系統。法語、英語、葡萄牙語等印歐語系語言是用拉丁字母來書寫。
主要用於北非,書寫阿拉伯語。幾世紀來也用於紀錄一些非洲語言,例如豪薩語、史瓦希利語、約魯巴語、富拉語、桑海語、柏柏爾語、班巴拉語、曼丁哥語、沃洛夫語、索馬里語等等。但通常必須要修改阿拉伯字母來表記這些非洲語言所具有的音調,因此發展出像阿雅米(Ajami)字母這種改編過的阿拉伯字母來書寫這些非洲語言[14]。
埃塞俄比亞的官方語言阿姆哈拉語和厄立特里亞的工作語言提格利尼亞語採用古老的吉茲字母。古代的吉茲語就是用吉茲字母來書寫。自1991年,奧羅莫語正式定案從本來的吉茲字母改為用拉丁字母拼音。
古老的地中海文字,主要用來書寫柏柏爾語,特別是圖阿雷格語(Tamasheq)。新提非納字母(只在摩洛哥獲得官方地位)和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共同作為柏柏爾語的書寫系統。
是用作書寫索馬利語的字母,在1920年至1922年期間由奧斯曼·尤瑟夫·肯納迪發明。1972年10月,索馬里總統單方面地決定採用拉丁字母拼寫索馬利語,奧斯曼亞字母逐漸衰退。
- 西非書面字母(N'Ko字母)
用來書寫西非曼德語族的字母,在1949年由蘇利曼·坎特發明,N'Ko在曼德語族語言中意味着「我說」。N'Ko字母在幾內亞、馬利和象牙海岸獲得廣泛使用,和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共同作為曼德語族的書寫系統。
莫莫洛·杜瓦魯·布格磊於1833年在利比里亞發明瓦伊音節文字(Vai),用來書寫曼德語族的瓦伊語。
取自Alkule Dandayɗe Leñol Mulugol的縮寫Adlam,意思是「保護人們免於消逝的字母」,用來書寫富拉語。在1989年,當時還是少年的兩兄弟,伊布拉西馬·巴瑞和阿卜杜拉耶·巴瑞(Ibrahima and Abdoulaye Barry)在幾內亞發明。阿德拉姆字母在西非好幾個說富拉語的地區流通[15][16][17]。
使用人口
下表列出非洲主要語言的使用人口。
非洲聯盟的語言
非洲聯盟憲法規定的工作語言為:非洲語言(如果可能的話)、阿拉伯語、英語、法語和葡萄牙語[41]。
一項2003年採納的增修憲法條文協議,將非洲聯盟的官方語言定義為:阿拉伯語、英語、法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史瓦希利語和任何其他的非洲語言,並把使用官方語言和工作語言的程序和實際形式交由執行委員會決定。該增修條文會在得到2/3的成員國批准後生效[42]。
參考文獻
- ^ Heine, Bernd; Heine, Bernd (編). African Language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 2.0 2.1 Nana Aba Appiah Amfo; Jemima Anderson. Multilingualism and language policies in the African context: lessons from Ghana. Language Planning. 2019 [202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8).
- ^ Elizabeth C. Zsiga; Ruth Kramer; One Tlale Boyer. Languages in Africa: Multilingualism, Language Policy, and Educati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14.
- ^ Lyle Campbell & Mauricio J. Mixco, A Glossary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2007,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 ^ P.H. Matthews,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2007, 2nd edition, Oxford)
- ^ 6.0 6.1 Michael C. Howard. Transnationalism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Societies: The Role of Cross-Border Trade and Travel. [202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8).
- ^ Rupley, Lawrence; Bangali, Lamissa; Diamitani, Boureima (2013).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kina Faso. Rowman & Littlefield. p. 123
-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anguage Centre Resources - Fulfuld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2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8).
- ^ Bokamba, Eyamba G. The spread of Lingala as a lingua franca in the Congo Basin. McLaughlin, Fiona (編). The Languages of Urban Africa. London, New York: Continuum. 2009: 50–70 [21 July 2011]. ISBN 978-1-84706-11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2).
- ^ Nurse & Thomas Spear (1985) The Swahili
- ^ Meyer, Ronny. Amharic as lingua franca in Ethiopia. Lissan: Journal of Afric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2006, 20 (1/2): 117–131 [202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4) –透過Academia.edu (英語).
- ^ Irving Kaplan. Area Handbook for Somalia. 1977: 72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4).
- ^ Spoken languages of African countries - Nations Online Project. Nations Online Project. [202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
- ^ Donaldson, Coleman. 2013. Jula Ajami in Burkina Faso: A grassroots literacy in the former Kong empir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orking Papers in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28.2: 19-36.
- ^ Adlam – Atlas of Endangered Alphabets. endangered alphabets. [2020-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8).
- ^ Adlam alphabet. omniglot. [2020-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 ^ Unseth, Peter. 2011. Invention of Scripts in West Africa for Ethnic Revitalization. In The Success-Failure Continuum in Language and Ethnic Identity Efforts, ed. by Joshua A. Fishman and Ofelia García, pp. 23–3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Census 2011 – Home language (PDF). Statistics South Africa. [2 Febr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2-25).
-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國家百科全書 "Världens 100 största språk 2007" The World's 100 Largest Languages in 2007
- ^ Amharic.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8).
- ^ Arabic.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9).
- ^ (法文) La Francophonie dans le monde 2006-20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法語圈國際組織出版. Nathan, Paris, 2007
- ^ Gikuyu.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30).
- ^ Ethnologue (2009) cites 18,5 million L1 and 15 million L2 speakers in Nigeria in 1991; 5.5 million L1 speakers and half that many L2 speakers in Niger in 2006, 0.8 million in Benin in 2006, and just over 1 million in other countries.
- ^ Ibo - Language Information & Resources.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0).
- ^ Kongo.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
- ^ Malagasy.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 ^ Ndebele. Ethnologue. [20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8).
- ^ Sotho, Northern.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0).
- ^ The Future of Portuguese - The Translation Company.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0).
- ^ Sotho, Southern.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
- ^ Maaroufi, Youssef. Recensement général de la population et de l'habitat 2004.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6).
- ^ Ethnologue report for Shona (S.10).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 ^ Somali. SIL International. 2013 [May 4,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
- ^ Peek, Philip M.; Kwesi Yankah. African folklore: an encyclopedia. Taylor & Francis. 2004: 699. ISBN 0-415-93933-X.
- ^ 韓基韜. 斯瓦希里语成为肯尼亚官方语言. 國際在線. 2010-08-31 [2013-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9).
- ^ Tigrigna.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
- ^ Luba-Kasai.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8).
- ^ Tswana.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
- ^ Umbundu.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 ^ Constitutif Act of African Union (PDF). African Union. [2020-03-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4-15).
- ^ Protocol on the Amendments to the Constitutive Act of the African Union | African Union. www.au.int. [20 Febr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