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林高志/沙盒32

25°02′22″N 121°31′08″E / 25.039551°N 121.518895°E / 25.039551; 121.518895

醫學人文博物館
Museum of Medical Humanities
成立1998年2月21日
地址臺北市中區正仁愛路一段1號
類型博物館
公共交通台大醫院站
網站mmh.mc.ntu.edu.tw
醫學人文博物館(景福園側)

1馬偕醫院院史館是座落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92號號的院史館,屬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校區。原名二號館、醫學人文館,曾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的行政辦公中心,現為臺大博物館群旗下展覽館之一,以醫學文物典藏及展示臺灣醫學史為重點,揭示醫學院在臺灣醫學發展之貢獻,展現醫學各領域在臺灣發展之過程及特色,並提供教師作為醫學人文領域之教育及研究材料[1]。並成立「體驗學習中心」,發揮教育推廣的功能[2]

歷史沿革

 
《醫師之像》
 
烘箱
 
張七郎就讀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時的筆記
  • 1903年景福門(東門)外大加蚋堡三板橋莊約一萬七千坪土地撥予醫學校使用,即今天臺大醫院東址和醫學院院區[3]
  • 1907年12月12日生化學藥理教室(西翼,面向中山南路樓座)竣工,1913年11月本館、玄關及大講堂(面向仁愛路樓座)竣工,此三部分均為瓦頂磚造二層樓建築,大禮堂上下樓共有500個座位[3]。由近藤十郎設計,採用法國風格後期文藝復興樣式。屋頂採取法國曼薩德式(Mansard roof),鋪以石板瓦及銅葺,斜頂上開着小圓窗。樓板使用了工字鋼樑。大廳、廊道、一樓外牆有拱廊,造型古樸高雅。二樓則為希臘柱式迴廊。館內的大講堂頗具氣派,音響效果亦佳,故除上大堂課外,也常作為音樂會的場地[1][4]
  • 1930年11月30日火災後屋頂被燒毀,修復時失去原貌[1]
  •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臺灣大學重新編列校舍,被編為「醫學院二號館」。「大講堂」則改稱為「大禮堂」。為臺大醫學院的行政辦公中心,二樓為院長室[3]
  • 1981年7月29日臺大醫學院與附設醫院整建計劃於醫學院區展開,區內多棟日治時期及戰後興建之建築物拆除殆盡,包括「大禮堂」,僅保留與二號館連接的牆面及講臺[3]
  • 1985年醫學院基礎大樓啟用後,二號館即被封閉,並依計劃將改建為會議廳及資訊中心。然因改建經費未獲編列,二號館廢用多年後形同廢墟[2][3]
  • 1992年8月謝博生教授擔任醫學院教務分處主任,大力推展醫學教育改革,加強醫學人文教育,提議保存這棟醫學院僅存的歷史性建築[3]
  • 1995年1月開始向校友發起募捐,籌措整修經費,並完成改變會議中心興建地點的行政程序[1][3]
  • 1995年8月謝教授任醫學院第12任院長,開始進行修復工程,周邊並規劃景觀闢建庭園,命名為景福園[1]
  • 於1998年2月21日正式揭幕啟用,改名為「醫學人文館」,並被列為市定古蹟[4]。同時規劃周邊闢建景觀庭園,命名為「景福園」[3]
  • 1999年12月4日經臺灣大學校方重新登記,更名為「醫學人文館」,不單供醫學院學生上課使用,也成為醫學人文教育、文物展示及校友師生交誼的場所[2]
  • 2007年11月15日臺灣大學成立「臺大博物館群」,此館亦加入博物館群成為一員,轉型為「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3]
  • 2008年11月16日起開幕正式更名為「醫學人文博物館」,擔負起維護醫學文物史料的責任,並成立「體驗學習中心」,擴大展覽主題,並與院外及校外相關單位合作,發揮教育推廣的功能。訪客包含了臺大教職員、學生及社會人士[3][2][5]
  • 2009年6月此館開始籌劃常設展,成立博物館秘書處,經一年後完成第一期計劃[3]

建築概況

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沿中山南路與仁愛路成L型。雖材質、外牆顏色等,與原建築不盡相同,但仍散發典雅及高度人文氣質[3]

一樓

  • 大廳:置有院長與校長等半身銅像,兩側牆面提供師生作為作品展示之用。
  • 展示室:共九間展示室,分為特展和常設展兩個展區。
  • 楓城交誼廳:咖啡店。
  • 校友會聯合會
  • 院史室

二樓

非院區人員非經許可不可上樓。

  • 醫學人文研究群:於2000年10月6日經醫學院89學年度第2次院務會議通過成立。旨在以醫學人文館為基地,進行文物史料蒐集及編纂,並推廣醫學人文教育[6]
  • 社區醫學研究群
  • 社會醫學科[7]
  • 一般醫學科
  • 小組教學討論室
  • 共同教育室

活動

常設展

  • 生命的誕生
    • 開展時間:2010/06/17

    • 以懷孕280天的發展為時間軸,從歷史、科學等面向去探討在懷孕各階段中的醫學活動發展,以及生殖醫學的知識;同時呈現台大醫學院和醫院在生殖醫學的研究,以及台灣社會和民間對於懷孕生產的種種看法。輔以訪談孕婦、助產士和產科醫師,讓參觀者對有更深一層的了解[8]
  • 台灣人哪裏來

    • 開展時間:2010/06/17
    • 台大醫學院解剖學科,自日治時期成立以來,在金關丈夫教授的帶領下,有系統且大規模的展開體質人類學研究。此展是藉由七十多年所累積的研究成果,幫助參觀者瞭解台灣人的體質特徵,台灣原住民之間以及和周遭地區的人種的關係。同時以保存四千年前完整的墾丁寮骨骸,來探討史前台灣人和現住民的關連[9]

特展

展期分別為四個月到一年不等。

其他藝文活動

  • 音樂會,不定期於館內舉辦[2]
  • 博物館參訪體驗學習活動、人文關懷系列活動。
    • 體驗學習中心人文學體驗學習交流網站[10]

參觀資訊

  •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 9:30~16:30(週一與國定假日休館)
  • 各項展覽皆可免費參觀。除了直接前往外,也可以透過線上預約導覽,館方將安排導覽志工陪同參訪[2]

腳注

  1. ^ 1.0 1.1 1.2 1.3 1.4 醫學人文博物館.臺灣大學博物館群
  2. ^ 2.0 2.1 2.2 2.3 2.4 2.5 王泓琦、李承軒.傳承醫學教育與人文傳統 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台大學生報.2012-09-22[2012-11-12]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博物館簡史.台大醫學人文博物館官網
  4. ^ 4.0 4.1 臺大醫學院舊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5. ^ 2008年國立台灣大學醫學校區聯合校友大會 主題:台大醫學校區之歷史與新生2012-11-15[永久失效連結]
  6. ^ 臺大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群簡介.楓城學報.2009-01-01.[2012-11-12]
  7. ^ 歷史沿革.台大醫學院社會醫學科
  8. ^ 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 常設展一 生命的誕生,摺頁,醫學人文博物館出版。
  9. ^ 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 常設展二 台灣人哪裏來,摺頁,醫學人文博物館出版。
  10. ^ 人文學體驗學習計劃.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