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1],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晋代官员、书法家。父亲是中领军王洽,祖父是东晋丞相王导。因获封东亭侯,故被时人称为王东亭。
生平
王珣初为桓温掾,与同僚谢玄皆被桓温看重,后转任主簿。当时桓温正进行北伐,军中机要事务都交由王珣处理,于是朝中文武万人皆认识他。太和四年(369年),豫州刺史袁真不甘心被桓温指责,被逼承担第三次北伐失败的责任,又因朝廷不处理其投诉,于是叛归前燕。当时王珣亦参与讨伐,终于太和六年(371年)平定,王珣因功封东亭侯。其后转任大司马参军、琅邪王友。宁康元年(373年)桓温死后,王珣迁中军将军桓冲的长史、给事黄门侍郎。
当时,王珣娶了谢万的女儿,其弟王珉亦娶了谢安的女儿。虽然与谢氏结成姻亲,却互相猜嫌,后谢安更让二人离婚,王谢两家于是成了仇敌。当时谢安当国,在其意愿下王珣被任命为豫章太守,王珣不欲外出远地,于是不上任。后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王珣又不拜,终迁任秘书监。太元十年(385年),谢安去世,王珣迁侍中,很受晋孝武帝倚重。后转任辅国将军、吴国内史,亦得当地士庶之心。太元十五年(390年)九月,王珣被征召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次年九月转尚书左仆射,加征虏将军,领太子詹事。
因着晋孝武帝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及郗恢等人就以才学和文章而深受孝武帝亲待。然而,与王珣等人不和的王国宝此时却依附和讨好辅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孝武帝担心自己一旦去世,他们之间的仇隙必生事端,于是以王恭和郗恢分别出任兖州刺史及雍州刺史,作为外援,而留王珣在朝任宰辅重臣。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被宠妃张贵人所杀,礼仪中的哀册和谥号议定都由王珣所草拟。
王恭举兵
孝武帝死后当年,王恭入赴山陵,不满王国宝乱政,于是有意起兵杀死王国宝。但当时王珣阻止,称王国宝罪恶未彰,现在起事兵大失人心,认为应该等待王国宝罪恶之事传遍天下,人心皆恶时才顺应人心诛杀他,这就无往不利。当时王恭亦顾虑作为王国宝党羽的豫州刺史庾楷,于是打消念头。隆安元年(397年),王珣任尚书令。王恭在当年就因获荆州刺史殷仲堪支持,上表陈列王国宝罪状,起兵讨伐他。当时王珣虽任尚书令,但因孝武帝突然被杀,未及写遗诏以王珣为顾命大臣,故王珣已失势,只是因偱行事,不发一言。当时司马道子问王珣是否知道王恭和殷仲堪起兵,王珣亦称他未有参与朝政,故不会知道二人举兵之事。而当时王国宝知道王恭讨伐自己,惊惶失措,王绪于是劝王国宝假称司马道子诏诛杀王珣及车胤,以诛除时望,并以司马道子之名起兵抵抗王恭及殷仲堪。但当王珣和车胤前来后,王国宝却不敢杀害二人,并向他们问计,王珣则劝他自动解除他军政的权力,从而令王恭休兵。车胤亦陈说利害,分析一旦王国宝反抗王恭而逼王恭退守京口,若王国宝未能快速击败王恭而殷仲堪却已东下建康,就将受两军夹击。王国宝听后仍很畏惧,于是上疏解职并致阙待罪。然而,王国宝及后反悔,假称获诏官复原职。而当时司马道子亦想息事宁人,将所有罪责都推向王国宝,于是收捕王国宝并赐死他,更以自己有罪过向王恭道歉。王恭及后就罢军还镇京口。
隆安二年(398年),司马道子畏惧王恭和殷仲堪等,于是听信谯王司马尚之树立外援之言,以王愉为江州刺史,并分豫州四郡由他都督。当时豫州刺史庾楷抗议但失败,于是怒而劝王恭讨伐司马尚之兄弟。王恭听后也想起兵,在得到殷仲堪及广州刺史桓玄的支持并被二人推为盟主后就正式起兵。司马道子在其世子司马元显建议之下决心讨伐王恭,于是命王珣为前将军、都督琅邪水陆军事、假节[2]。面对桓玄大败司马尚之军,王珣守建康北郊以防备桓玄。同年王恭起事被平定。王珣于是上还符节,并获加授散骑常侍。
隆安三年四月乙未日(399年5月30日)[3],王珣获加授卫将军[4]。
隆安四年(400年),王珣以疾病解职,同年五月丙寅日(6月24日)[3]去世,享年五十二岁[1]。朝廷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为献穆。桓玄辅政时改赠司徒。
性格特征
逸事
- 王珣病重时,一次问王谧:“当世议论家父(王洽)会以他比拟谁?”王谧答:“比拟王坦之。”王珣于是转身面向墙壁,说:“人真的不能短命呀。”[8]
- 王珣因与其妻谢氏离婚而与谢安交恶,至谢安死后,便出京向王献之说:“我想去哭吊谢公。”王献之惊讶地说:“我就是希望你这样做。”王珣于是去了谢安的丧礼。到后,督帅刁约阻止王珣:“大人活着时,不会见你这个客人。”但王珣不理他,直接走进去哭吊,并且哭得十分伤心。[9]
- 王珣与郗超都有奇才,受桓温所眷顾提拔。当时王珣是主簿而郗超是记室参军。郗超多须而王珣矮小,于是有言:“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10]
- 王珣曾与桓熙兄弟一同乘马出游郊野,同行的人都紧随着桓熙兄弟,唯独王珣独个儿在数十步后跟着,众人都不明白其动机。出游过后,桓熙等人都已经十分疲倦,回程时原先走在前的人都像从官,唯独王珣精神抖擞的在前,时人都赞他的机智敏悟。[11]
评价
- 桓温:“王掾(王珣)当作黑头公。未易才也。”
- 《续晋阳秋》:“珣学涉通敏,文高当世。”
- 桓玄:“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虽逼嫌谤,才用不尽。”
家庭
兄弟
子女
- 王弘,王珣子,东晋官至尚书仆射。南朝宋官至太保、领中书监。
- 王虞,王珣子,字休仲,南朝宋廷尉监。
- 王柳,王珣子,南朝宋光禄大夫。
- 王孺,王珣子,南朝宋侍中。其子王微。
- 王昙首,王珣子,南朝宋侍中、太子詹事。
孙儿
注释
- ^ 1.0 1.1 或作(350年-401年)。《晋书·安帝记》载:“(隆安四年)五月丙寅,散骑常侍、卫将军、东亭侯王珣卒。”《晋书·王珣传》则写:“(隆安)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资治通鉴》则依《安帝纪》。今从《安帝纪》。
- ^ 《晋书·王珣传》写:“二年,恭复举兵,假珣节,进卫将军、都督琅邪水陵军事。”而按《晋书·安帝纪》,时王珣为前将军,至隆安三年才迁卫将军。今将军位依从《安帝纪》。
- ^ 3.0 3.1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2011-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 ^ 此处据《晋书·安帝纪》,《安帝纪》亦载司马德文于隆安二年十一月任卫将军,至隆安三年六月戊子(7月22日)才迁司徒,或先解卫将军职以授王珣。《晋书·王珣传》则称上一年王恭起兵时就已迁卫将军;《晋书·谢琰传》又称谢琰于上一年王恭之乱被平定后就迁卫将军,直至隆安四年(400年)于会稽战死时仍未见有解任,与《安帝纪》所载不同。
- ^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 ^ 《世说新语·宠礼篇》
- ^ 《宋书·王弘传》:“珣颇好积聚,财物布在民间,珣薨,弘悉燔烧券书,一不收责。”
- ^ 《世说新语·品藻篇》
- ^ 《世说新语·伤逝篇》
- ^ 《世说新语·宠礼篇》王珣、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珣为主簿,超为记室参军。超为人多须,珣状短小,于时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 ^ 《世说新语·捷悟篇》
延伸阅读
[编]
参考书目
- 《晋书》王珣传、王国宝传、王恭传、安帝纪。
-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一百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