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士洁(1853年—1922年),又名施士浩[注 1]、原名应嘉,字沄舫,号芸况,又号喆园福建台湾人,与其父施琼芳为清代台湾仅有的父子进士。父亲施琼芳,为道光廿五年(1845年)乙巳恩科进士[1]:35。长兄施应濬,乳名增川,学名士沅,号瞿仙,邑廪生[1]:35。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由于生辰与宋代文人苏东坡相同,常以东坡自比,所以将诗集名称命名为“后苏龛”。家住台南赤嵌楼畔石兰山馆,一说位于今台南市中西区民族路6巷[1]:35,一说位于今台南市中西区赤嵌街15巷[2]:22

施士洁
国家
应嘉
沄舫
芸况,又号喆园
氏族钱江施氏
籍贯福建晋江县西岑乡
出生咸丰五年十二月十九
福建台湾县
逝世民国十一年五月二十三
 中华民国福建同安鼓浪屿(今厦门
亲属
父亲施琼芳
母亲黄品娘
兄弟(兄)士沅

生平

施士洁于同治十年(1871年)17岁时被知县白鸾卿选拔为童生试第一名[2]:33[3]:52,后考试屡失意,奋发振作后,同治13年举茂才,县、府、院三试均第一,号称“小三元”[2]:33。光绪元年(1875年)参加乙亥恩科乡试,中试举人。光绪二年进京参加丙子恩科春试,中赐同进士出身三甲二名[2]:34[3]:53,任内阁中书[4]

先后任职彰化白沙书院、台南崇文书院山长,光绪十三年(1887年)应台湾道唐景崧之聘,主讲海东书院,门生许南英汪春源均中进士,丘逢甲、郑鹏云文名显著。光绪十七年任唐景崧幕僚。[1]:36

1895年乙未割台后西渡回泉州晋江县西岑故里,曾任职厦门商政局,负责贡燕业务[2]:82宣统三年(1911年)出任同安县马巷厅厅长,民国六年(1917年)至福州“闽省修志局”,民国十一年(1922年)于鼓浪屿去世[3]

施士洁曾先后加入文学社团,在台期间参加崇正社、斐亭吟社、牡丹吟社[2]:49-55。西渡后参加菽庄吟社[2]:83-87

著作及评价

历史研究者黄典权依据施氏手稿所编《后苏龛合集》,内容包括《后苏龛诗钞》12卷(其中第5卷已全佚)及补编,收录古近体诗1630首;《后苏龛词草》1卷,收词58阕;《后苏龛文稿》2卷及补编,收文79篇,收入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台湾文献丛刊”第215种。据黄典权教授所言,施士洁作品除上述《后苏龛合集》外,尚有《日记》1册、《乡谈声律启蒙》1册、《喆园吟草》4册。[2]:9[5]其中《日记》1册仅存遗稿〈后苏龛泉厦日记(壬寅正月至癸卯二月)〉,收于《台南文化》8卷2期,《乡谈声律启蒙》至今未见[6][7]

国立台湾文学馆2008年出版《全台诗》第拾贰册,收有施士洁诗作共1710首。馆内并收藏《喆园吟草》4册(缺一、二卷),《后苏龛稿》4册、《后苏龛草》2册。[5][8]

关于施士洁的评价,诗人连横在《台湾诗乘》提到:“光绪以来,台湾诗界群推施沄舫、邱仙根二公,各成家数。”[9]诗人李渔叔《三台诗传》则说:“清光绪时台南有两进士,一施士洁沄舫,一许南英蕴白,皆负时名,取科第,均能诗……沄舫与邱仙根并称作者,其佳处当不多让[10]。”

相关条目

注释

  1. ^ 《光绪二年丙子恩科登科录》上海图书馆藏本作施士洁;南京图书馆藏本作施士浩。《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十一光绪二年五月十二日引见新科进士名单亦作施士浩。

参考来源

  1. ^ 1.0 1.1 1.2 1.3 卢, 嘉兴. 開臺唯一父子進士施瓊芳與施士洁. 台湾研究汇集 (现代学苑). 1966, 1: 27-39.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向, 丽频. 施士洁及其文學研究. 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 2007. 
  3. ^ 3.0 3.1 3.2 陈, 淑美. 施士洁及其《後蘇龕合集》研究 (PDF). 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 2006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9-21). 
  4. ^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1):光绪二年五月壬寅(1876年6月3日),引见新科进士。得旨:……陈邦瑞、王鸿诰、陈一鹤、施士浩、陈图、郭万寯、裕祥、刘振镛俱著以内阁中书用。
  5. ^ 5.0 5.1 许, 惠玟. 黃典權教授捐贈之重要文學文物. 台湾文学馆通讯 (国立台湾文学馆文学馆). 2017, (57)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1). 
  6. ^ 後蘇龕泉廈日記. 台南文化. 1965, 8 (2): 68-92. 
  7. ^ 南, 史. 「後蘇龕泉廈日記」的史料價值. 台南文化. 1965, 8 (2): 93-95. 
  8. ^ 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學文物典藏系統. 国立台湾文学馆. 
  9. ^ 连, 横. 臺灣詩乘. 台湾文献丛刊64种. 1921: 215. 
  10. ^ 李, 渔叔. 三臺詩傳. 学海出版社. 1976: 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