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一位神教
普救一位神教(英语:Unitarian Universalism)[a],是一个开明、包容的宗教。UU一般珍惜创造性、自由、慈心;接受多元化和互联性;致力促进个人灵性成长;并且通过礼拜、同伴关系、个人经验、社会行动、善行、和教育,促进公义。
普救一位神教 | |
---|---|
简称 | UU、UU运动 |
类别 | 开明宗教 |
典籍 | 以《七项原则》、《六个来源》为核心理念;对经文无明确规定,亦无限制,信众可自行选用任何宗教的经文乃至仪式。 |
创始人 | 美国一位神派协会、美国普救派教会(合并) |
起源 | 1961年5月 |
教堂 | 1,012(全球) |
信徒 | 148,232(美国);800,000(全球)[1] |
UU运动原是综合了自由主义神学基督新教的“一位神派”(Unitarianism)和“普救派”(Universalism)两派观点而成,但不属于基督教派。[b]虽然不少UU信徒欣赏和重视基督教灵性的元素,但此宗教本身对信奉的具体内容并无要求,纯属个人选择。UU信众是基于一同灵修的目的结成盟约,而非由于某种宗教信条达成。UU教会和信众从世界中各种宗教和哲学文字寻找启示。[2]UU信徒的信仰各不相同,有人文主义、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3]印度教、锡克教、佛教、道教、综摄、普神论、新异教主义、无神论、不可知论、泛神论、万有在神论、泛自然神论、自然神论、巴哈伊信仰等等多种。[4]
UU运动始于1961年,当时位于美国的普救一位神教协会由“美国一位神派协会”和“美国普救派教会”合并组成。基地位于波士顿,服务在北美洲的教会,是该宗教在世界上最大的组织。它公开地代表超过217,000名会员,采用会众制或公理会的教会制度模式。国际一位神派及普救派协会(ICUU)1995年成立,服务世界各地的UU教会和前述两种自由主义神学教会。
成员结构
普救一位神教是一个明确接受宗教多元主义的非教义宗教。此运动在整体上甚至在个别教会之内尊重不同的信仰传统。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融合的宗教,因为它的信念及崇拜礼仪往往取裁自各种不同的信仰。这种对宽容及接纳的强调是普救一位神教与其他宗教之间的主要区别。教会欢迎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变性者及身心障碍,不会基于肤色、国籍、或种族歧视任何人。成员中的大部分认为自己是人文主义者,余下的许多也许会持基督教、佛教、犹太教、异教、无神论、不可知论、泛神论、或其它信仰的信仰标签,又或是不选择任何标签。这种广阔的多元性被认为是信仰的优点,因为强调成员对生命意义的共同追寻而不是对任何教条的紧持。许多教会有学习小组学习新异教、基督教、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其它信仰传统的教义和灵性修习。牧师詹姆斯·福特(Rev. James Ford)甚至是一位禅宗大师。
在一项由UUA报告但非由其支助的普查中在美国的 UU 者被提供一份名词清单,被问到那一个或多个名词是对他们的信仰的最佳描述。最普遍的选择是:[5]
- 人文主义者 - 54%
- 不可知论者 - 33%
- 大地女神信仰(Earth-centered)者 - 31%
- 无神论者 - 18%
- 佛教徒 - 16.5%
- 基督徒 - 13.1%
- 异教徒(新异教主义) - 13.1%
众多教会间的信仰倾向相当广泛,一些倾向某些宗教信仰,许多主张信仰的会集。不管取向如何,多数教会对不同的信仰是相当开放的,虽然不一定均等。在组织之内的当前趋势是回归拥抱有神论,导致世俗人文主义、不可知论、和无神论及移向异教和自由派基督教。这在该组织的整体人口统计数据反映出来。非有神论者(non-theists)较少存在于50岁以上的年龄组,他们慢慢地老去。非有神论者也较多存在于18岁以下的年龄组,但这没有令成人之中的非有神论者多起来,因为这些青年在到达成年时比他们的同辈更可能离开教会。这解释了18岁以下年龄组和30岁以上年龄组之间的空白,反映在生育年龄层缺乏未有子女的成年人。另一项重要的数据是在普查中自认是普救一位神教的人比上教会的人多很多,反映许多已离开教会的人仍然认定自己是组织的一部分。
虽然某些成员是自小在教会中长大,一个更加了不起的数字是更多的成员乃来自别的宗教背景,因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加入 UU 信仰。UU 经常成为其它信仰的成人“难民”的收容所。如果母亲和父亲来自不同的宗教背景,他们经常选择带他们的孩子来 UU 教会作为妥协。不相信某些教条但又想给他们的孩子一些宗教教育的父母也会被吸引到教会。在教会长大的孩子虽然不一定但多数会上星期天的宗教教育班,这些如同在基督教会里的主日学。班会讨论道德价值和成长的问题,并且探索其他宗教的教导和传统。经验上,长大后的孩子多会倾向于加入更加传统的教会或选择不上任何一个教会。最近,教会致力在他们进入大学以后仍保留他们在教会之内,虽然这努力尚未完全成功。
信仰
虽然没有官方的信条或教条,但是教会尊重普救一位神教协会的“原则”和“来源”。这些是以民主方式由成员教会按会员人数比例投票表决达成的,他们各自的信仰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彼此间对信仰和传统的态度是宽容和接受,而非专注于学说或信仰,他们通过共同协议或盟约找到最重要的信念:会众同意“确认并促进”七项原则:
七项原则
1960年通过的《原则,宗旨和渊源》可以在一神论普遍主义者协会的章程中找到。
原则表达如下:
我们,一神普救会的会员,誓约并促进:
- 每个人固有的价值和尊严;
- 人际关系中的正义,平等和同情心;
- 彼此接受并鼓励我们会众的属灵成长;
- 自由和负责任地寻求真理和意义;
- 良知权和在我们各教会以及整个社会中使用民主进程的权利;
- 国际社会以人人享有和平,自由与正义为目标;
- 尊重我们所参与的一切存在的相互依存的网络。
六个来源
一神普救会不是尊重狭隘的单一宗教传统,而是接受来自包括六种来源在内的多种“生活传统”:
- 在所有文化中都证实了对超越神秘和奇观的直接体验,这使我们转向精神的更新和对创造和维持生命的力量的开放;
- 宗教先知的言行,使我们以正义,同情心和爱的能力来面对邪恶的力量和体制;
- 来自世界宗教的智慧启发我们的道德和精神生活;
- 犹太教和基督教教义呼吁我们通过爱护自己的邻居来回应上帝的爱;
- 注意理性和科学结果的人本主义教义,警告我们不要思想和精神上偶像崇拜。
- 以地球为中心的传统精神教义,庆祝着生命的神圣循环,并指示我们与自然的节奏和谐相处。
一位神派的普遍主义原则和宗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了变化,以表明成员之间对信仰和传统的广泛接受。第七项原则(1985年通过),“尊重我们所参与的所有存在的相互依存的网络”,第六项来源(1995年采用),“庆祝地球神圣圈的以地球为中心的传统的精神教义”生活,并指导我们与自然节奏和谐相处”,明确加入了具有新异教徒,美洲原住民和泛神论精神的成员。
缺乏信条或教条曾经引起一些批评,认为是没有宗教内容的。2004年5月,德克萨斯财政监察官Carole Keeton Strayhorn裁决普救一位神教不是宗教,因为它“没有一个信仰系统”,从而剥夺在德克萨斯州Denison市的Red River教会的免税地位。但是,在几星期之内 Strayhorn 推翻了她自己的裁决。
对圣经的态度
普救一位神教对于基督教《圣经》和其它神圣典籍的态度可于《我们的UU信仰:常见问题》中找到:我们并不把《圣经》或任何对人的经验的记载当作无误的指南或真理的唯一泉源。《圣经》的许多材料是神话或传奇。但不应以那个理由把它抛弃!相反,我们应该依照它的本相珍惜它。我们相信,我们应该使用想像力和批判的眼光,像读其它书(或报纸)一样地读《圣经》。我们也同样地尊重其他宗教的神圣文学、现代科学、当代艺术、和社会评论等。套用老生常谈的自由派用语:“启示仍未结束”("revelation is not sealed")。UU 向往如世界一般宽阔的真理,我们在世上任何地方寻找真理。
电梯讲话
最近《UU世界》(UU World)杂志请求读者贡献解释“UU主义”的“电梯讲话”,即在乘搭电梯其间可使用的极简短信仰声明。这是其中三篇递交的讲话:
在普救一位神教教会,我们聚集成为一个社群以支持我们各人的灵性旅程。我们相信,开放地面对彼此的经验能促进我们自己理解与神的关系、与我们的历史的关系、及与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Jonalu Johnstone 牧师,奥克拉荷马市,奥克拉荷马州
我们相信,您的灵性生命是个人的,是一个在个体与神祇之间的关系,无论您怎样定义祂。我们为您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让您去发现和追求您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为您选择您的道路。— Lyn Worthen,盐湖城,犹他州
普救一位神教相信,所有生命都是神圣的,所有存在都是互相联系的,正义和慈心必须成为我们的思想及行为的基石。— Ann Creech, Roswell, GA
历史
传统上,“一位神派”是基督教的一个宗派。这词可以指任何对耶稣的本质的信仰使它肯定上帝为单一个体,拒绝“三位一体”(按:圣父、圣子、圣灵同是上帝)的教义。在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亚会议上,“一位神派”被“三位一体论派”排拒,但后来在教会历史上卷土重来。“一位神派”教会在十六世纪正式在特兰西瓦尼亚和波兰(被称为苏西尼主义)建立。米格尔·塞尔韦特,一位西班牙的原型“一位神派”者,同时受到新教归正宗与罗马天主教给予异端之名指控,最终于1553年在日内瓦被日内瓦理事会判火刑而死。
在美国,“一位神派”运动主要于新英格兰公理宗的教区教会里开始萌芽。这些教会今天仍然可于几乎每个新英格兰镇中心看见,其根源可追诉致清教徒殖民地为管理上的需要而划分成教区。在美国革命以后,他们各自独立和组织成个别的教会,选举他们自己的牧师。
自18世纪晚期起,“一位神派”运动在一部分这些教会之内展开。当“一位神派”与“三位一体论派”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一位神派”于 1805年在哈佛大学获取了一个关键的教职位置。当争执达到了高峰,驱使“美国一位神派联会”于1825年成立,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
在分裂以后,一部分那些教会仍然留于公理会中,其他的则投票变成“一位神派”。在他们自己各种各样的历史情况下,这些教会有些归入公理会组织(即后来的联合基督教会),有些成为美国普救一位神教协会和它的先辈组织的成员,另一少部分则同时隶属于两个组织,明确地自称为基督徒普救一位神教教会。
19世纪在爱默生(他曾是一位“一位神派”牧师)并其他超验主义的影响之下,“一位神派”进入一个漫长的旅程,由自由派基督新教发展到今天的融合模式。
“普救派”是另一个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异端”。它拒绝“不信者下地狱”的教义;相反,它宣告充满爱的上帝会救赎所有灵魂。“普救论”派于1793年在美国以一个单一的宗派出现,它最终称为“美国普救派教会”。
这两个宗派总有很多共通处,它们之间也常有沟通;在公众眼中,它们经常被关联起来。在它们合并之前多年,一个关于“一位神派”及“普救派”的说法是:“普救论派相信上帝很好以至于不刑罚人,而一位神派相信人很好以至于不会被上帝刑罚。”
“一位神派”及“普救派”两者皆随着时日发展成包容、宽容、没有严苛教条的宗教。在1961年“美国一位神派协会”与“美国普救派教会”合并而成为美国普救一位神教协会。同年“加拿大一位神派协会”(Canadian Unitarian Council, CUC)成立并成为普救一位神教协会的支部,为加拿大的普救一位神教者的需要和旨趣服务。CUC在2002年脱离了普救一位神教协会。
“国际普救一位神教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Unitarians and Universalists,ICUU)在普救一位神教协会协助下1995年成立。
标志
普救一位神教最普遍的标志是火焰杯,由分别代表“一位神派”和“普救派”的两个重叠圆环包围着。其它标志包括一个在圈子内轻微离心的十字架(一个与二十世纪中叶Humiliati运动相关的“普救论”标志)和一对正在释放着一只鸽子的放开的双手。
崇拜仪式与聚会
与神学方面相似,普救一位神教的崇拜仪式往往是其他信仰传统元素加上原创的实践与象征的混合。一些教会也许难于从自由派基督新教教会分辨,其他的则对于传统信仰人士来说不太像一所教会。
崇拜聚会通常在星期天举行,并一般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基督新教的崇拜形式和格式。崇拜通常有一定程序,包括颂唱诗歌及教会牧师讲道。
但是,多数普救一位神教教会不执行传统基督教礼仪,譬如洗礼、圣餐、或坚信,虽然许多在“UU 协会中的基督教会协会”(Council of Christian Churches within the Unitarian Universalist Association, CXCUUA)的成员仍然执行那些礼仪。其它替代这些传统礼仪的仪式包括“水圣餐”(Water Communion)、“花圣餐”(Flower Communion)及婴儿和孩子奉献礼。少年多会经过“成年礼”(Coming of Age),一个在当中他们能探索他们自己的个人信仰和灵性的课程。音乐不限于传统诗歌,而是经常包括其它信仰传统中的器乐或歌唱曲目。官方的诗集收集基督教及其他传统的歌曲,但歌词则经修改以降低宗教性,以防冒犯某些人。
一些群体明确地自称“团契”(fellowship),而非“教会”。这些群体一般比其它普救一位神教教会较年轻和小规模,也倾向较不传统的崇拜形式。但也有教会在壮大后仍然喜欢保留“团契”的称谓。
外部链接
参见
注解
参考
- ^ UUA membership rises for first time since 2008. [2020-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 ^ Unitarian-Universalism. Adherents. Major religions ranked by size. [April 19,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Muslim Unitarian Universalists. 15 September 2014 [202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3).
- ^ Our Minister, Unitarian Universalist Fellowship of Los Gatos, 6 September 2013 [202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 ^ Casebolt, James; Niekro, Tiffany. Some UUs Are More U than U: Theological Self-Descriptors Chosen by Unitarian Universalists.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2005, 46 (3): 235–242. ISSN 0034-673X. doi:10.2307/351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