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7攻击机
米格-27(俄语:МиГ-27)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以米格-23战斗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战斗轰炸机,北约代号鞭笞者-D/H/J(Flogger-D/H/J)[1]。
米格-27 МиГ-27 北约代号: 鞭挞者-D/H/J (Flogger-D/H/J) | |
---|---|
概观 | |
类型 | 可变后掠翼战斗机、对地攻击机、近接空中支援 |
首飞 | 1970年8月20日 |
服役 | 1975年 |
设计 | 总设计师: 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R·A·别利亚科夫 主任设计师: A·A·安德烈耶夫 V·A·拉夫罗夫 G·A·谢多夫 |
生产 | 米高扬设计局 |
产量 | 1,075架 |
主要用户 | 苏联空军 俄罗斯空军 哈萨克空军 印度空军 |
衍生自 | 米格-23战斗机 - 鞭挞者 |
技术数据 | |
长度 | 17.08米(56英尺) |
翼展 | 13.97米(45英尺10英寸)(完全展开,最小后掠角时) 7.78米(25英尺6英寸)(完全收折,最大后掠角时) |
高度 | 5米(16英尺7英寸) |
翼面积 | 完全展开,最小后掠角时: 37.35米2(平方米)/ 402.05英尺2(平方英尺) 完全收折,最大后掠角时: 34.16米2(平方米)/ 367.71英尺2(平方英尺) |
空重 | 11,908千克(26,253磅) |
正常起飞重量 | 20,300千克(44,800磅) |
最大起飞重量 | 20,670千克(45,570磅) |
发动机 | 1具R-29B-300涡轮喷射发动机 |
推力 | 单台净推力78.5千牛(17,650磅力) 单台最大后然推力112.8千牛(25,360磅力) |
性能数据 | |
最大速度 | 海平面: 1,350公里/小时(约1.09马赫) 8,000米高空: 1,885公里/小时(约1.5马赫) |
爬升率 | 200米/秒(39,400英尺/分钟) |
最大升限 | 14,000米(45,931.7英尺) |
最大航程 | 2,500公里(1,550英里) |
作战半径 | 780公里(480英里) 540公里(340英里) (挂载2枚Kh-29空对地导弹 及 三个副油箱) 225公里(140英里) (挂载2枚Kh-29空对地导弹 ,没有副油箱) |
翼负荷 | 605千克/平方米(123.9磅/平方英尺) |
推重比 | 0.62 |
武器装备 | |
机炮 | 一门 30毫米口径GSh-6-30加特林机炮,备弹260发 |
火箭 | S-5航空火箭弹 S-8航空火箭弹 S-13航空火箭弹 S-24航空火箭弹 等等 |
导弹 | R-60M“蚜虫”短程红外线导引空对空导弹 Kh-23M空对地导弹 Kh-25ML空对地导弹 Kh-29L/ML/T/D空对地导弹 Kh-27PS反幅射导弹 |
炸弹 | 4,000公斤(8,800磅)各种武器弹药;KAB-500KR电视制导炸弹 KAB-500L激光制导炸弹 不同种类航空炸弹 |
设计特点
1960年代,苏联空军亟于寻找可以取代当时服役的战斗轰炸机的机种。苏联在当时的战斗轰炸机是使用战斗机进行改良发展,然而当时的战斗机技术导向是迎合超音速空战发展,载弹量不理想,且飞机的空气动力构型也是朝高速特化,不适合需要更多时间确定目标的对地密接支援任务。
1969年,苏联空军需要一种新式对地攻击机去抗衡北约的美洲豹攻击机等西方对地攻击机,其作战构想是挂上四个250公斤炸弹作低空飞行后在目标上空作5分钟轰炸飞行,当任务完成后高速脱离战场,米高扬设计局分析了当时生产中的项目后,认为以米格23改良为战斗轰炸机是最合理的方案,一来是生产机具可以沿用,另外则是米格-23采用可变翼而有着良好的起降,低空飞行性能(机翼展开)和超音速飞行以作为任务后可以快速逃离(机翼收拢),符合了空军飞行员在不同任务特性的偏好。
对于让米格23增加对地攻击能力的改造,早在米格27计划正式进行前即已有初步成果,米格设计局以米格-23作为改良而推出了米格-23B,因为米格-23B的机头重新设计,比原本的米格-23的机头短和向下斜以改善向下视野,前机身两侧加上防弹装甲和灭火设备,翼根整流罩内有导弹照明设备和一部电视摄影机,米格-23B于1971年投产后很快改为生产其改良型米格-23BN(采用了新式导航系统),米格-23B/BN的北约代号是鞭挞者-F,之后很在加上新式雷达警告接收器后成为米格-23BK(北约代号鞭挞者-H)。
但米格-23B各型皆未完全满足苏联空军的要求,因此需要发展出一种新式对地攻击机,米格设计局将2架米格23B作为对地攻击机的改良衍生型,新机代号米格23BM。米格23BM座椅位置略为提高以进一步提高向下视野,座舱加上防弹装甲,并将原先雷达变更为PrNK-23导航暨瞄准系统。该系统是以“轨迹-20”(俄语:Орбита-20)航空电脑为核心,连接KN-23综合导航系统、S-17 VG-1瞄准仪、FON激光测距仪等设备。PrNK-23可让战机沿着设定航线进行自动飞行,使飞行员可以更专注在对地攻击任务标定。由于航电仅安装了激光测距仪而无雷达,米格-27祇能配装激光导引炸弹或电视导引空对地导弹。
此外,因为米格23BM设定的作战环境多在中低空域,因此设计局取消了可以在高空2倍音速所需要的可变式进气道,将进气道简化为固定式节省重量。为了在条件更差的野战机场操作,米格23BM还强化了起落架;为了提高对地扫射火力,固定机炮由米格-23的23毫米口径双管GSh-23机炮换用呈口径更大的30毫米6管GSh-6-30加特林机炮,这成了米格-27和米格-23B各型在外观上最明显的分别,动力方面由米格-23B各型的R-27改为加大推力的图曼斯基R-29-300发动机,令其载弹量由3,300公斤增至4,000公斤。
1972年,米格23BM首飞,1975年正式采用,并更名为米格27。
米格-27由K型开始,翼套向前延伸成为边条,之后的M型和D型也一样,这成为分别米格-27K/M/D和基本型米格-27以及米格-23BN的外貌特征。
不过,当时在苏联中不只有米格设计局理解可变翼战机在对地攻击的优势,苏凯设计局也使用了Su-7的机身搭配PrNK-23系统,研制出Su-17系列战斗轰炸机,成为米格设计局在共产世界战斗轰炸机上的有力竞争对手,且因为Su-17系列造价更为低廉,这导致米格27没有获得广泛用户青睐。
型号
- 米格-27
原本名叫米格-23BM,北约代号“鞭笞者”D,基本型,装备早期的背景瞄准系统
- 米格-27K
原本名叫米格-23BK,北约代号“鞭笞者”H,装备海雀瞄准系统,翼套向前延伸成为边条
- 米格-27M
北约代号“鞭笞者”J,由较为简单的枫树瞄准系统取代了海雀瞄准系统,和米格-27K一样,翼套向前延伸成为边条
- 米格-27D
北约代号也是“鞭笞者”J,依照米格-27M把现成的基本型米格-27进行改良,因此米格-27D和米格-27M很难分别
- 米格-27ML
原本名叫米格-27L,米格-27M/D的外销型,主要给印度HAL生产
实战
前苏联的米格-27曾用于阿富汗战争,斯里兰卡的米格-27曾用于该国僧加罗政府军对淡米尔之虎游击队的内战。
阿富汗战争
苏联于1979年12月24日发动阿富汗战争,当初驻阿富汗的苏联空军的对地攻击机是Su-17攻击机而不是米格-27,但在驾驶米格-27飞行员的力争之下,苏联空军第134团的米格-27M和米格-27D于1988年10月29日抵达阿富汗战场。
在阿富汗的米格-27M/D主要挂上无导引炸弹,在圣战者的秘密基地上空以45度角俯冲到大约5000米高度投弹,也就是说原本米格-27可挂载的各种精确导引武器在阿富汗皆用不上,在阿富汗的米格-27M/D也会在夜间攻击运送支援圣战者物资的运输车辆以及在圣战者行动的道路上空投地雷,圣战者也会用由美国提供的肩射FIM-92刺针便携式防空导弹还击,也因此在阿富汗的米格-27M/D会加装热诱饵弹自保。
原本驻阿富汗的米格-27M/D会在1989年1月27日撤离阿富汗但最终却要在2月4日才回国。
斯里兰卡内战
斯里兰卡僧加罗族政府为了应付由淡米尔族组成的淡米尔猛虎游击队发动的内战,2000年由乌克兰买了6架米格-27M并由乌克兰雇佣兵驾驶,这6架米格-27M主要轰炸斯里兰卡北部由淡米尔猛虎游击队控制的村庄,2001年8月18日,一架米格-27M被猛虎游击队击落。
使用国家
流行文化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参考文献
- 红色鞭笞者:MiG-23/27战斗机系列,作者:高智,ISBN 978-986-89028-0-0,知兵堂出版社
- ^ 北约代号Flogger同时为MiG-23/27所使用
- ^ 江飞宇. 哈薩克拍賣117架蘇聯戰機 包括MiG-31與MiG-29. [202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