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达磨
此条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20年1月18日)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
阿毘达磨(梵语:अभिधम्म (Abhidharma),巴利语:Abhidhamma),旧译阿毘昙,简称毘昙,意译为“无比法”、“对法”、“大法”,佛教著作分类之一,为论书的一种,结集为论藏,收入三藏之中。它通常是针对修多罗中的观点,进行统整与探讨。
释义
阿毘达磨被解释为“无比法”、“对法”,佛世时已有阿毘达磨这种用来解释、分别经藏的分析方法[1]。《摩诃僧祇律》称“阿毘昙者九部经”[2],九部经即九部法、九分教[3],无比是佛法相对于世间法而言。在《大毘婆沙论》等中,阿毘达磨为“分别诸法自相共相”之“依增上慧论道”[4],是与戒律和契经相对而言的专门著作,这个术语的含义众说纷纭[5]。
概述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认为,论藏阿毘达磨是佛用更深入、更仔细、更精确的方法说明佛法,阿毘达磨包含了四种究竟法(真实谛、胜义谛),即色法、心法、心所法与涅槃法,以及由心法和心所法想像定义出来的概念法。
上座部佛教《巴利律藏》小品五百〔结集〕犍度记载:佛教第一次结集就有包含论藏阿毘达磨在内的巴利三藏[6], 《巴利律藏》附随第3卷记载: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包含论藏阿毘达磨在内的巴利三藏[7], 本生经第一卷记载:释迦牟尼佛前世还是菩萨时,曾经追随㤭陈如佛、弗沙佛、迦叶佛出家,学习包含论藏阿毘达磨在内的三藏,菩萨成佛第四七日后,曾用七天时间,在菩提树之西北方的“宝之家”,思考阿毘达磨之内容[8],《法句经‧故事集》记载:佛将论藏阿毘达磨传给舍利弗,并命令舍利弗将论藏阿毘达磨传给其他弟子[9]。
以大迦叶尊者为首的五百阿罗汉第一次结集时,将论藏阿毗达摩之论母(Mātikā)归入《小部》。
第三次结集时,论藏阿毗达摩七部论《法集论》(Dhamma-saṅganī)、《分别论》(Vibhaṅga)、《界论》(Dhātu-kathā)、《人施设论》(Puggala-paññatti)、《论事》(Kathā-vatthu)、《双论》(Yamaka)、《发趣论》(Paṭṭhāna)最后定型,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阿罗汉长老共同认证,包含上座部佛教论藏阿毗达摩七部论在内的巴利三藏内容,全部正确无误。
第四次结集时,五百阿罗汉长老共同认证,包含上座部佛教论藏阿毗达摩七部论在内的巴利三藏内容,全部正确无误,此后将之书于贝叶上。
上座部佛教经藏注释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后第三个千年之近代,是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阿罗汉时代,一般而言,在近代这个时代,最高可以证得三明阿罗汉,但难以证得四无碍解智和六神通[10]。
第五次结集时,两千四百位精通三藏的阿罗汉长老共同认证,包含论藏阿毗达摩七部论在内的所有巴利三藏全部内容,均正确无误。第五次结集后,包含论藏阿毗达摩七部论在内的所有巴利三藏内容,皆被刻于七百二十九块大理石上,并被放于缅甸曼德勒的固都陶佛塔内。
公元1954年第六次结集[11]时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越南、印度、尼泊尔的两千五百个精通三藏的阿罗汉长老重新确认包含论藏阿毗达摩七部论在内的巴利三藏内容全都正确没有错误,并进行合诵[12]。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五分律》没有提及阿毘达磨藏,汉传佛教《四分律》提及的阿毘达磨藏对应《舍利弗阿毘昙论》[13],汉传佛教《十诵律》提及的阿毘达磨藏[14]对应《法蕴论》[15],汉传佛教晚出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声称大迦叶尊者诵出本母[16]形成阿毘达磨藏[17]。
有些人认为在佛教第三次结集后开始出现阿毗达磨著作,论典属于菩萨阿罗汉对佛经的见解和注疏,通常将某些佛经的零散观点进行系统、完整地深入阐述,能帮助人们对佛法观点进行总体认识和系统修行。[来源请求]
汉传佛教印顺法师认为在大众部与化地部、铜鍱部律藏中,都没有“结集”论藏的明文[18],而经量部师认为没有对法藏,对法只是契经解说慧学的部分,弟子所作的论只是经疏,不算作藏[19]。大众部律中,称阿毘达磨为九分教。在推崇阿毘达磨的上座部中,如说一切有部、铜鍱部等,则主张自宗所传的阿毘达磨论藏为佛陀所说[20]
最早传入汉地阿毘达磨为东汉安世高译《阿毘昙五法行经》、曹魏时代译《阿毘昙甘露味论》;有系统的传译始于东晋与十六国时期,苻秦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阿毘昙八犍度论》,苻秦僧伽跋澄译《鞞婆沙论》(14卷),姚秦昙摩耶舍等译《舍利弗阿毘昙论》,北凉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存60卷),东晋僧伽提婆共慧远译《阿毘昙心论》;后来南北朝时期,刘宋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译《众事分阿毘昙论》,刘宋僧伽跋摩等译《杂阿毘昙心论》,高齐那连提耶舍译《阿毘昙心论经》。南北朝时,僧侣学习说一切有部的论典,在当时极为兴盛,被称为毗昙宗。
唐朝玄奘重新翻译了《发智论》、《大毗婆沙论》(200卷)和《品类论》,并翻译了重要的早期基础论著《法蕴论》、《集异门论》、《界身论》和《识身论》。说一切有部的阿毘达磨体系完整的保存在汉传佛教三藏中。
内容
汉传佛教中,阿毘达磨有声闻乘阿毘达磨和大乘阿毘达磨。
声闻乘阿毘达磨有:上座部六分阿毘达磨,即《品类论》、《法蕴论》、《施设论》、《集异门论》、《界身论》、《识身论》;说一切有部,身义阿毘达磨即《发智论》(六分阿毘达磨和发智论合称“六足发智”),发智论的注释书《大毘婆沙论》;分别论者某部之《舍利弗阿毘昙论》[21]。对阿毘达磨的总结综述阿毘达磨主要有:《甘露味论》、《心论》、《杂心论》和《显宗论》。研究探讨阿毘达磨有《俱舍论》和《顺正理论》。
大乘阿毘达磨有:阿毘达磨大乘经、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
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源于分别说部的《巴利文大藏经》中阿毘达磨为七论:《法集论》、《分别论》、《界论》、《双论》、《发趣论》、《人施设论》、《论事》[22]。
注释与引用
- ^ 中部32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部69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长部34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3集141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3集142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3集143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6集60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10集98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摩诃僧祇律》:“教法者。若阿毘昙。若比尼。阿毘昙者。九部经。比尼者。波罗提木叉。”“教诫者。若阿毘昙。若毘尼。阿毘昙者。九部修多罗。毘尼者。波罗提木叉广略。”“阿毘昙者。九部修多罗。是名阿毘昙。毘尼者。广略波罗提木叉。是名毘尼。”
- ^ 《摩诃僧祇律》:“尔时佛告舍利弗。有如来不为弟子广说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忧陀那、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经。舍利弗。诸佛如来不为声闻制戒。不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度之后法不久住。……如来不广为弟子说九部法。不为声闻制戒。不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后法不久住。舍利弗。以如来广为弟子说九部法。为声闻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度之后教法久住。舍利弗。譬如鬘师鬘师弟子以种种色花以线连之。若四方风吹不随风散。所以者何。以线连故。如是舍利弗。如来广说九部经。为声闻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以如来灭后法得久住。舍利弗。以是因缘故。教法有久住有不久住者。尔时尊者舍利弗。白佛言。唯愿世尊。广说九部经。善为声闻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令教法久住。为诸天世人开甘露门。”“所谓九部经: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如是语经、本生经、方广、未曾有法。”
- ^ 《大毘婆沙论》:“分别诸法自相共相,是阿毘达磨。”
- ^ 《大毘婆沙论》:“以何义故名阿毘达磨。
- 阿毘达磨诸论师言。于诸法相能善决择能极决择故。名阿毘达磨。复次于诸法性能善觉察能善通达故。……复次能于诸法现观作证故。……复次法性甚深能尽原底故。……复次诸圣慧眼由此清净故。……复次能善显发幽隐法性故。……复次所说法性无有乖违故。……复次能伏一切外道他论故。名阿毘达磨。……
- 尊者世友作如是说。常能决择契经等中诸法性相故。名阿毘达磨。复次于十二支缘起法性善觉了故。……复次以能现观四圣谛法故。……复次善说修习八圣道法故。……复次能证涅槃故。……复次能于诸法以无量门数数分别故。名阿毘达磨。
- 大德说曰。于杂染清净系缚解脱流转还灭法。以名身句身文身次第结集安布分别故。名阿毘达磨。
- 胁尊者言。此是究竟慧。此是决断慧。此是胜义慧。此是不谬慧故名阿毘达磨。
- 尊者妙音作如是说。求解脱者修正行时。能为分别所未了义。……能正分别如是等义故。名阿毘达磨。
- 法密部说。此法增上故。名阿毘达磨。……
- 化地部说。慧能照法故。名阿毘达磨。……
- 譬喻者说。于诸法中涅槃最上。此法次彼故。名阿毘达磨。
- 声论者言。阿谓除弃。毘谓决择。此法能除弃决择故。名阿毘达磨。……
- 尊者佛护作如是说。阿毘者。是助言显现前义。此法能引一切善法。谓诸觉分皆现在前故。名阿毘达磨。
- 尊者觉天作如是说。阿毘者。是助言显增上义。如增上慢者名阿毘慢。增上觉者。名阿毘觉。增上老者名阿毘老。此亦如是。此法增上故。名阿毘达磨。
- 尊者老受作如是说。阿毘助言显恭敬义。如恭敬稽首者名阿毘稽首。恭敬供养者名阿毘供养。此亦如是。此法尊重可恭敬故。名阿毘达磨。”
- ^ 《巴利律藏》小品五百〔结集〕犍度:http://tipitaka.sutta.org/canon/vinaya/c%C5%AB%E1%B8%B7avagga/pa%C3%B1casatikakkhandhaka%E1%B9%8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tripitaka.cbeta.org/N04n0002_0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十一 五百〔结集〕犍度
此律结集时有五百比丘,不多亦不少,故名此律结集为五百〔结集〕。
此犍度有二十三事。摄颂曰:
佛陀涅槃时 长老名迦叶
为护持正法 以告比丘众
在波婆旅途 须跋陀罗言
于非法兴前 先结集正法
五百人缺一 则亦选阿难
洞窟雨安居 结集法与律
律问优波离 经问贤阿难
胜者之弟子 以结集三藏
小小戒异论 随所制而住
不请问.及踏 行礼.不请求
女人之出家 信故忏恶作
富兰那.梵坛 有忧陀延那
与彼诸侍女 如此多敝衣
上覆及褥覆 地上之敷具
拭.杂巾.混泥 以名阿难者
始得有千衣 恐惧于梵坛
且得于四谛 五百自在者
名五百结集 - ^ 《巴利律藏》附随第3卷:
http://tipitaka.sutta.org/canon/vinaya/pariv%C4%81ra/samu%E1%B9%AD%E1%B9%ADh%C4%81nas%C4%ABsasa%E1%B9%85khep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tripitaka.cbeta.org/N05n0003_0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一切众生之慈愍者,一切有情之最尊者,狮子之鸯耆罗娑释迦牟尼,宣说三藏,有经、论及大功德之律。 - ^ 本生經第1卷.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1).
燃灯世尊之后,经一阿僧祇劫,㤭陈如佛出世。佛行三度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一兆人,第二集会百亿人,第三集会九亿人。尔时菩萨为转轮王,名甚胜者。向佛及一兆比丘众行大施食。佛向菩萨预言:“汝未来世,当得作佛。”彼闻佛说法,以国事托付大臣等而出家。彼学三藏,得八定及五神通,修禅不怠,生梵天界。
此佛之后,有弗沙佛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六百万,第二集五百万,第三集三百二十万比丘。尔时菩萨名已胜者王,弃大王国,于佛处出家。学三藏,为大众说法,完成戒波罗蜜,佛亦与彼豫言。
此佛之后,有迦叶佛出世。佛亦有一次弟子之集会,集三万之比丘。尔时青年菩萨名光护,通达三种吠陀奥义,善知地上与天界,为陶器师作瓶之友。彼与其友俱诣佛所,闻法话而出家,精进努力,修学三藏,遂行大小义务,为佛教添加光彩。佛亦授彼豫言。
于第四七日间,天人等在菩提树之西北方设“宝之家”,佛于此处结跏趺坐,详察导人入涅槃及一切物根源之阿毘昙藏,经过七日。其后通阿毘昙诸人为两种说明,即:“宝之家乃作宝之家,或谓佛会得七论之处为宝之家。”此二说明,于此处皆为相应,两者均可采用。自此以来,其处被称为“宝家之祠”。 - ^ 《法句经故事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时,接受外道之挑战,而展现了双料神通 。事后,佛陀到忉利天,三个月讲授阿毗达摩(论),往生兜率天的摩耶夫人,也来听佛陀说法。听完佛陀说法后,摩耶夫人、众多天神和婆罗门都证得初果。
这时候,舍利弗尊者在舍卫城结夏安居,佛陀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丘讲解阿毗达摩。舍利弗尊者便利用三个月结夏安居期间,讲完整部阿毗达摩。 - ^ 《上座部佛教概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虽然佛陀的教法可以依其流变而分为正法、像法与末法三个时期,但这主要还是指在印度本土的历史发展情形。上座部佛教认为,现在并非末法时期,现在仍然属于正法时期!根据上座部佛教,正法将住世5000年。
在《长部注》中提及正法住世五千年时说: “以证得无碍解而住立了一千年,以六通为一千年,以三明为一千年,以干观者为一千年,以别解脱而住立一千年。”
在《相应部注》、《增支部注》以及律疏《心义灯》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第三个千年是可以证得三明阿罗汉的时期。现在是佛灭2500多年,也即是处于第三个千年,如果禅修者很有系统地依照佛陀的教法而修行,还有机会证得阿罗汉果,甚至还能够证悟“三明阿罗汉”(tevijjā arahata) 。是哪三明呢?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和漏尽明,相当于一般所说的宿命通、天眼通和漏尽通。如果认为现在已经是不能再证悟道果的时期,则被认为是造成“法障” (Dhamma antarāyika)的邪见。
缅甸近现代有些大长老被普遍认为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据说他们也能显现很多神通变化,有人看到他们在天上飞行,或从水中出来等。然而,因为经典记载现代已不是六通的时代,所以即使他们拥有六通,也被认为是“三明阿罗汉”。
我们本师乔达摩佛陀的教法可以住世五千年,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大家知道佛陀的正法仍然住世,就应当生起信心,精进修行,乃至断烦恼、证道果。只要巴利三藏仍然存在于世间,只要佛弟子们仍然能够真正地实践佛陀的教导,正法时期就会继续存在!
所以,在《大般涅槃经》中世尊曾很明确地说:
“苏跋达,于此,只要比库们正确地安住,则世间将不空缺阿罗汉!” - ^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公元1954年,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越南、印度、尼泊尔的上座部佛教僧团,推举具足戒定慧、精通三藏之两千五百位僧团长老,举行第六次结集,在两千五百个僧团长老中,选出马哈希长老负责提问,扮演第一次结集时大迦叶之角色,明昆长老负责回答问题,扮演第一次结集时优婆离和阿难之角色。
- ^ 《马哈希尊者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三会期】:
第六次结集的第三会期,始于1955年4月28日,终于1955年5月28日。除了布萨日等,合诵了《增支部》 (Aṅguttara Nikāya),含 1,651 经,共 9,557 页。
在第一次结集时,《增支部》只诵了 120 回。但因为现在是诵读(pathaka)的时代,持诵僧团(bhāranatthāraka saṅgha)决定增加合诵的次数至210回。于是,自5月30日至7月2日,大会也合诵了六册共 2,302 页的阿毘达摩藏。因此,在这期间,他们共诵了11,859页。
在此会期间,合诵比丘一致推举柬埔寨僧王(Samdach Preah Mahā Sumedhādhipati C.N. Jotaññāno, Agga Mahā Paṇḍita) 和老挝僧王(Samdach Phrabuddhajinoros, saklamahāsaṅgha Pāmokkha)作为第六次结集的主席。
【第四会期】:
第四会期始于 1955 年 12 月 16 日。合诵比丘诵念阿毘达摩的《发趣论》(Patthāna),除了布萨日和独立日外,为期 54 天,止于 1956 年 2 月 16 日。
有超过 600 位合诵比丘出席,并推举泰国僧伽领导(Samdej Phra Vanarat Kittisobhana)为主席。
在此会期,合诵了阿毘达摩的 5 册《发趣论》共 2,686 页,以及 6 册共 2,299 页的十五部佛典:《小诵》、《法句经》、《如是语》、《天宫事》、《馈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 《长老譬喻》、《长老尼譬喻》、《佛种姓》、《佛所行藏》《大义释》、《小义释》。总共诵了 11 册 4,985 页。
【第五会期】:
第六次结集的第五也是最后一个会期,被称为第六次结集的锡兰会期,始于 1956 年 4 月 23 日,终于 5 月 24 日卫塞节。合诵比丘合诵了如下佛典:《发趣论》、《弥兰陀王问经》、《导论》、《藏论》和《无碍解道》。 - ^ 《四分律》:“有难。无难。系。相应。作处。集为阿毘昙藏。”
《毘尼母经》:“有问分别。无问分别。相摄。相应。处所。此五种名为阿毘昙藏。”
《舍利弗阿毘昙论》分为问分,非问分,摄、相应分,绪分。 - ^ 《大毘婆沙论》:“阿毘达磨藏义。应以十四事觉知。谓六因、四缘、摄、相应、成就、不成就。若以如是十四事。觉知阿毘达磨无错谬者。名阿毘达磨师。非但诵持文者。有余师说。应以七事觉知阿毘达磨藏义。谓因善巧、缘善巧、自相善巧、共相善巧、摄不摄善巧。相应不相应善巧、成就不成就善巧。若以如是七事觉知阿毘达磨无错谬者。名阿毘达磨师。非但诵持文者。”
- ^ 《十诵律》:“长老摩诃迦叶。复问阿难。佛何处始说阿毘昙。阿难答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尔时佛告诸比丘。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灭。是人五怖罪怨故。死后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堕于地狱。何等五。一者杀。二者偷。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灭。是人五怖罪怨灭故。死后譬如力士屈伸臂顷。生于天上。何等五。一者不杀怖罪怨灭。不偷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亦如是怖罪怨灭。’长老摩诃迦叶。问阿若㤭陈如。如阿难所说不。答言。长老大迦叶。我亦如是知。如阿难所说。次问长老均陀。次问十力迦叶。乃至次第问五百阿罗汉。末后问优波离。如阿难所说不。答言。长老大迦叶。我亦如是知。如阿难所说。长老优波离。问摩诃迦叶。尔不。答言实尔。如是一切阿毘昙集已。”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学处品第一》:“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诸有于彼五怖罪怨不寂静者。彼于现世。为诸圣贤同所诃厌。名为犯戒自损伤者。有罪有贬。生多非福。身坏命终。堕险恶趣。生地狱中。何等为五。谓杀生者。……不与取者。……欲邪行者。……虚诳语者。……饮味诸酒放逸处者。……诸有于彼五怖罪怨能寂静者。彼于现世。为诸圣贤同所钦叹。名为持戒自防护者。无罪无贬。生多胜福。身坏命终。升安善趣。生于天中。何等为五。谓离杀生者。……离不与取者。……离欲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饮诸酒放逸处者。……” - ^ 《十诵律》:“若是近处僧。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闻某住处僧。若有大众好上座知波罗提木叉。是僧中多有比丘。持修多罗者、持比尼者、持摩多罗伽者。是近处僧。应以是事遣使至某住处。”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时迦摄波作如是念。后世之人少智钝根。依文而解不达深义。我今宜可自说摩窒里迦。欲使经律义不失故。作是念已。便作白二羯磨。白众令知。众既许已。即升高座告诸苾刍曰。摩窒里迦。我今自说。于所了义皆令明显。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无畏。四无碍解。四沙门果。四法句。无诤愿智。及边际定。空。无相。无愿。杂修诸定。正入现观。及世俗智。苫摩他。毘钵舍那。法集。法蕴。如是总名摩窒里迦。说是语已。诸阿罗汉俱入边际定。次第观已还从定起。如前广说。是故当知。此是苏怛罗。此是毘奈耶。此是阿毘达磨。是佛真教如是集已。”
- ^ 印顺.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202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从上引的文证来看,大众部与分别说部的──化地部、铜鍱部律,都没有结集论藏的明文。后起的传说,才说到论藏。法藏部等,虽传说结集论藏,而关于结集者,或说阿难,或说大迦叶,或说富楼那。论到论藏的内容,都指为自部所宗的本论。各部的传说不同,说明了不但没有佛说的阿毘达磨论;在部派分立以前的一味和合时代,论藏也并不存在。没有公认的论藏,所以异说纷纭,莫衷一是了。阿毘达磨论,决定为部派时代的作品。
- ^ 布顿. 佛教史大寶藏論.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喀什米尔毗婆沙部说:此七论是“经”,而且是佛于不同的地方、时间、有情、分别宣说之诸法,由声闻罗汉所结集的。例如《法集要颂经》。如果并非如此,则三藏的“经”将成为不全。经部师等人说:“所谓本母,即经、律二者,或是从中间宣说,以此无过。”这是认为七著即是“论”。
《大乘法苑义林章》:“经量部师唯立二藏,一素呾缆藏、二毘奈耶藏。彼部师说:经律二藏有别部类,佛及弟子俱无别部说对法藏,但诸经中诠于慧处名为对法,弟子等论但释经疏,非是藏摄,如顺正理第一卷说...萨婆多等诸部,同说有三藏,一素呾缆、二毘奈耶、三阿毘达摩,萨婆多义如毘婆沙。”
《大乘法苑义林章》:“经部师说:契经.调伏有别部类,阿毘达磨无别部说。萨婆多师有二师说:有言世尊亦有别部说对法藏,即发智是,名摄归彼故名迦多衍尼子造。有说世尊无别部类说对法藏,岂佛自造章颂品等,若作此解便与经部所说不殊。既正理师广为斗诤,明佛世尊别说对法,由此义理故毘婆沙存于二解。” - ^ 印顺.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202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铜鍱部以为:佛在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说法;经、律以外,还说了七部阿毘达磨。说一切有部说:“谁造此(发智)论?答:是佛世尊”。犊子部传说:“舍利弗释佛九分毘昙,名法相毘昙”
- ^ 龙树《大智度论》:“问曰。《八犍度阿毘昙》《六分阿毘昙》等。从何处出。答曰。佛在世时法无违错。佛灭度后初集法时亦如佛在。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阇于瑟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从是以来展转。至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智慧利根尽读三藏内外经书。欲解佛语故。作《发智经八犍度》。初品是世间第一法。后诸弟子等。为后人不能尽解八犍度故。作《鞞婆娑》。
有人言。《六分阿毘昙》中。第三分八品之名《分别世处分》(此是楼炭经作六分中第三分)。是目犍连作。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须蜜菩萨作。四品是罽宾阿罗汉作。余五分诸论议师所作。
有人言。佛在时舍利弗解佛语故。作阿毘昙。后犊子道人等读诵。乃至今名为《舍利弗阿毘昙》。” - ^ 《善见律毘婆沙》:“问曰。何谓三藏。答曰。毘尼藏、修多罗藏、阿毘昙藏。是名三藏。……问曰。何谓阿毘昙藏。答曰。《法僧伽》、《毘崩伽》、《陀兜迦他》、《耶摩迦》、《钵叉》、《逼伽罗坋那祗》、《迦他跋偷》。此是阿毘昙藏。”
延伸阅读
- Anālayo, Bhikkhu, The Dawn of Abhidharma, Hamburg Buddhist Studies 2, Hamburg: Hamburg University Press, 2014
- Kongtrul, Jamgon; Dorje, Gyurme. Indo-Tibetan Classical Learning and Buddhist Phenomenology. The Treasury of Knowledge (book six, parts 1 and 2). Ithaca: Snow Lion. 2013: 441–613, 849–874. ISBN 1559393890.
外部链接
- Ronkin, Noa. Abhidharma. 扎尔塔, 爱德华·N (编).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 阿毘达磨,Indiana Philosophy Ontology Project
- Readable online HTML book of the Dhammasangani (first book of the Abhidhamm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ww.abhidhamma.org – Numerous books and articles on Abhidhamma by Sujin Boriharnwanaket and oth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ww.abhidhamma.com – Abhidhamma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uddhaNet – description of the Abhidhamm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uddhaNet – Abhidhamma articl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ccess to Insight – description of the Abhidhamma
- Online excerpt of a well-known book about the Abhidhamm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ooks results for Abdhidhamma search on Internet Archive
- Unravelling the Mysteries of Mind and Body through Abhidhamm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mazon book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