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埕三山国王庙
盐埕三山国王庙,又称盐埕庙,是位于台湾高雄市盐埕区的一间三山国王庙,为盐埕庄的信仰中心。
盐埕三山国王庙 | |
---|---|
基本信息 | |
国家 | 中华民国(台湾) |
位置 | 高雄市盐埕区盐埕街54号 |
宗教 | 台湾民间信仰 |
主神 | 三山国王(二王明山国王)、李府千岁、水仙尊王 |
例祭 | 农历二月廿五日(三山国王圣诞) 农历四月廿六日(李府千岁圣诞) 农历十月十日(水仙尊王圣诞) 逢戌、丑、未 、辰年农历四月举行请王 |
建立时间 | 大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 |
地图 | |
庙史
根据吴中杰教授考证,闽南盐丁是来自南澳岛,清朝时南澳岛东部属于福建漳州府诏安县,西部属于广东潮州府澄海县,证实庙宇为来自潮汕的福佬人所兴建[1]。
《高雄市志‧艺文篇》载:高雄市盐埕区一带,原为濑南盐场,清康熙末年(约1710年代)时由漳州府南靖县人赵元、蔡妈为、黄孔三人率盐丁二十人所开拓。
盐埕庙石碑则记载:
三山国王庙建于1760年(清乾隆25年)间,先民自大陆闽南渡台至打狗,见此地有渔、盐之利可图,即盖建简陋竹篱茅舍群居,并将崇信敕封之三山国王迎移到此供奉
三山国王庙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光绪二十年卢德嘉汇纂的《凤山县采访册》,该书丁部规划的祠庙栏里有如下的记录
三山国王庙:一在盐埕庄(大竹)、县西十二里,屋五间,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萧晋期募,光绪八年谢道重修
当时萧晋朝募建的庙宇是屋五间已甚具规模,在此之前即有草庙的存在,到了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众信徒倡议重建,经濑南场甲头众晒议会,全部会员全力支持改建略有基础之小庙,并由该濑南众晒议会赠与“三山国王”匾额一面。到清咸丰年间,治台知府洪毓琛又赠献“海上福星”匾额一面。
清光绪八年(1883年)经庄民谢道倡议重修,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庙董林界(盐埕区长林迦的父亲)及蒋吉、洪罗、蔡眯、陈艺、胡知头、黄亮、陈再兴、蔡妈基等再提议重修。
日治时代末期,实施皇民化运动,大肆焚毁各地的庙宇神像,此庙为避免遭受厄运,暂时将三山国王神像奉迁回避,而改祀观世音菩萨,庙名也暂改为寿山寺。民国34年(1945年)台湾光复,才迎回三山国王等诸神奉祀,并恢复正名。民国35年(1946年)倡议重修,一直到民国71年(1982年)1月才整修完毕,成为今日的规模。
祀神
- 太岁坛:太岁星君
轮祀太阳公
此庙与高雄市前金万兴宫、盐埕埔寿山宫间有轮祀太阳公之习俗。相传旧时中国大陆汉族移民渡海而来、定居爱河两岸,西岸居民以晒盐卖盐维生,该地遂称盐埕;东岸居民则以晒沙卖沙维生,该地遂称“沙仔地”(位于今前金区内)。一日海边飘来一棵巨大神木,两岸居民讨论后决定将神木雕为太阳公神像,由两岸之信仰中心万兴宫及三山国王庙轮流奉祀,后来三山国王庙之池府千岁移出另建寿山宫,遂改为三庙轮奉,最初各奉祀四个月,后来改为以三庙尊神(清水祖师、李府千岁、池府千岁)之神诞划分轮祀日期。此信仰亦被认为是明郑遗民纪念崇祯皇帝之行为,初期取“慈祥爱民”之意尊称为“太爷公”,后口误成为太阳公。[2]
图辑
-
大清乾隆59年(公元1795年)匾额“咸济群生”
-
大清道光14年(公元1834年)匾额“三山国王”
-
大清咸丰年间匾额“海上福星”
参考资料
- 塩埕庄香: 三山国王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