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區 (香港)
南區(英語:Southern District),又稱港島南、香港南,是香港十八區之一。自香港開埠以前,已經有早期原居民和水上人居住。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根據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的數字,南區人口為263,278人[1]。南區是基層、中產、富豪互存的地區,半數人口居於公屋以及居屋之中[2] [3],南區由十七個區議會分區組成,人口主要分佈在鴨脷洲、薄扶林、香港仔和黃竹坑。而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大潭、石澳及赤柱人口則較少,是香港高尚住宅區。
南區 | |
---|---|
區議會分區 | |
坐標:22°14′50″N 114°09′32″E / 22.2472°N 114.159°E | |
所在地 | 香港 |
地區直選選區 | 香港島西 |
成立 | 1975年9月29日(民政署) 1981年(區議會) |
政府 | |
• 民政事務專員 | 鄭港涌 |
面積 | |
• 總計 | 39.40 平方公里(15.21 平方英里) |
人口(2021年) | |
• 總計 | 263,278人 |
• 密度 | 6,779人/平方公里(17,560人/平方英里) |
地理
南區位於香港島南部,東起大浪灣,西起薄扶林。當中包括香港仔、鴨脷洲、鋼綫灣、黃竹坑、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赤柱、舂坎角、大潭及石澳等地。
歷史
1968年,政府推行民政主任計劃,將港九市區分為十區,當時的南區地域分別屬於西區及東區。現時南區的赤柱及石澳選區(D17)原屬東區,而其餘部份則屬於西區。
1975年9月29日,政府因考慮到赤柱、石澳、香港仔、黃竹坑等地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生活習慣,將原來西區摩星嶺道以南及原來東區的赤柱及石澳合併,組成南區。[4]而剩餘的西區則與中區合併為中西區。另外介乎奇力山及田灣山之間的部份地段亦有所調整,由原屬中區及西區,分別劃給南區及中西區。
南區一帶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定居,現存的古蹟有大浪灣石刻。到了明朝,南區一帶有進一步的開發,居民也日益增長,而 居民主要是在黃竹坑,薄扶林及赤柱生活的農民。當時,香港仔的石排灣曾以轉口香木製品而著名。由郭棐編撰的《粵大記》中,更載有多個位於現時南區的地名。
在薄扶林水塘興建以前,山上的水都會在瀑布灣的瀑布流入海裡,而瀑布灣則鄰近廣州與外國的海路貿易航線,所以不少中外航海人士到該處取淡水補給。而區內薄扶林村,赤柱村及黃竹坑舊圍更是香港島少數由原居民建立的村落。他們曾多次向政府要求享有與新界原居民同等的待遇,但遭到政府拒絕。
香港開埠時,赤柱為當時香港島最繁盛的地區,英國人曾計劃以赤柱為發展基地。然而由於赤柱土地狹較少,加上當時該處爆發疫症,因此英國人決定轉往香港島北岸發展,赤柱得以繼續成為華人聚居地之一。
另一方面,香港開埠初年起,南區一帶亦擔當著工業區的角色。在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塢,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後來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1950年代起香港工業急促發展,黃竹坑一帶便發展成工業區。
南區一帶於1960年代之前,一直是漁民的主要據居地。根據196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屬於現時南區範圍的漁民數目達28,000人,佔當時香港漁民總數四分之一以上[5]。直至1960年代政府開發南區,先後興建漁光村、石排灣邨、華富邨等公共房屋,使不少漁民上岸定居;而部份較富裕的漁民則於鴨脷洲北岸鴨脷洲大街定居及開設店鋪[5]。
民政事務專員
現任南區民政事務專員為鄭港涌先生,於2019年12月31日接替馬周佩芬出任該區專員。 [6]
歷任南區民政事務專員
家庭收入
根據統計處出版《2022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人口及住戶統計數字》最新報告當中顯示的地區月入中位數,南區的家庭住戶收入中位數為$34,200,為全港第四位[1]。雖然南區有不少豪宅地區,按2016人口普查結果顯示[7],當中D16海灣分區包括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是香港豪宅區,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達137,710港元[8],為全港最高之一。但是大部份人口則居於香港仔、黃竹坑和鴨脷洲一帶,亦住了不少基層,有九個公屋,因此整個南區排名低於中西區和灣仔區。
區內住在私人住宅的人口不足區內一半的總人口,只有42 868/85 837戶,即超過一半人居住在公屋和居屋之中。
統計資料
|
|
社區環境
公共屋邨
居者有其屋
中價屋苑
大型私人屋苑 |
其他私人屋苑 |
大型商場 |
大型屋苑豪宅
- 紅山半島
- 富豪海灣
- 陽明山莊
- 浪琴園
- 碧瑤灣
- 貝沙灣(Bel-Air)
- 南灣(Larvotto)
- 深灣9號(Marinella)
- 南區‧左岸(Marina South)
- 凱玥(The Corniche)
單棟式豪宅公寓
- 南津迎岸(South Walk • Aura)
- 澄天(Southsky)
洋房式別墅
- 赤柱崗道3號共5幢洋房
- 環角道33號共14幢洋房
公共設施
教育機構
大專院校
基督宗教神學院校
中學教育
小學教育
幼兒教育
國際學校
特殊教育
其他教育機構
醫療服務
公營醫院(港島西、港島東聯網)
- 瑪麗醫院 – 大型地區性急症醫院,亦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教學醫院,提供第三層和第四層的先進科技服務,如肝臟、心肺及骨髓移植。香港薄扶林道102號
- 葛量洪醫院 – 成人心肺疾病治療的第三層轉介中心,為病患者提供全面的內科治療,亦有提供紓緩醫學及急症老人科服務,同時設有護士學校,培訓登記護士。香港香港仔黃竹坑道125號
- 黃竹坑醫院 – 為需要長期護理的病人提供護養服務。香港黃竹坑徑二號
- 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 – 一間專注於兒童矯形外科、脊柱外科、兒童發育、兒童腦科及腦科康復的第3層專科醫院,為全港的兒科病人服務。 香港薄扶林大口環道12號
- 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 一間延續護理的醫院,提供老人服務,並為內科及矯形科病人提供復康及療養服務;透過社區老人評估小組為區內老人提供外展服務。香港薄扶林大口環道9號
- 麥理浩復康院 – 提供全面復康服務。香港薄扶林沙灣徑七號
- 舂磡角慈氏護養院 – 為需要長期護理的病人提供護養服務,位於香港舂磡角道995地段。
私營醫院
私營醫療集團
- 南島醫健 – 南區私營醫療集團,設海怡半島、黃竹坑及香港仔診所,提供全科西醫門診, 並且參與公私營協作計劃,包括「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大腸癌篩查計劃」、「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疫苗資助計劃」、「長者醫療券計劃」等。
文娛康樂
工商業旅遊旅遊景點酒店及服務式住宅
交通在南港島綫通車前,南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中,唯一沒有鐵路到達的地區,居民只靠路面運輸出入,而南區對外只有兩條主要快速公路(薄扶林道、香港仔隧道)及兩條繞山的普通道路(域多利道、黃泥涌峽道),而香島道以東的主要幹道更是以單程線行車來往,加上諸多彎路,因此繁忙時間快速公路十分擠塞;而隨著港鐵南港島綫於2016年12月28日通車,南區成爲香港十八區中最後一個有鐵路到達的地區。南港島綫通車後,路面擠擁情況有所改善。 道路
巴士
渡輪
體育南區足球隊是南區康樂體育促進會(英文:Southern District Recreation & Sports Assn Ltd)轄下的一支地區足球隊,於2011-12年度球季,獲得香港乙組足球聯賽亞軍,歷史性晉升上香港甲組足球聯賽競逐,在2012年-2013年香港甲組足球聯賽,球隊以香港仔運動場為其主場。 區議會南區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南區的事務。現屆區議會共有20名議員,包括4名民選議員、8名地區委員會界別議員和8名委任議員。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