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曰廣(1584年—1649年2月29日),居之燕及,晚號浠湖老人江西新建浠湖里(今豐城市同田鄉候塘村)人,明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姜曰廣
大明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籍貫江西新建縣浠湖里(今豐城市同田鄉候塘村)
族裔漢族
字號字居之,號燕及,晚號浠湖老人
出生萬曆二十二年(1584年)
江西新建縣浠湖里(今豐城市同田鄉候塘村)
逝世隆武五年正月十九日(1649年2月29日)
江西新建縣偰家池[1](一說仁臣之心坊下)
出身
  • 萬曆四十三年乙卯科舉人
  • 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科進士出身

生平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改編修[2]天啟五年十月初一日(1625年10月31日)容妃任氏生皇子朱慈炅[3],頒詔天下[4]。次年,充正使赴朝鮮,與給事中王夢尹敕封仁祖朝鮮國王[5][6],並奉旨視察師海上情形,還針對毛文龍功績大小虛實,詢問過中朝邊境當地朝鮮百姓,考核毛文龍部水師。得到一些關於毛文龍的重要關鍵消息。回國,便上言:「文龍以二百人入鎮江,據鐵山招降夷,撫歸義之民至十餘萬,不可不謂之豪傑,不可不謂之偏鋒。若堂堂正正,與虜決勝負於郊原,不獨臣不敢信,文龍亦不敢自信。若養成一隊精銳之兵,設伏用間,乘敝出奇,文龍自信其能,臣亦信文龍之能也。朝廷知文龍以用文龍,則不致失文龍而莫盡其能,亦不致孤倚文龍,以困而覆之矣。」然而朝廷終究沒有重用毛文龍,後果然如曰廣所言,以致於明軍兵敗,遼東一帶、藩屬國朝鮮皆落入後金之手。

姜曰廣出使朝鮮期間,潔身自好[7],不受賄贈[8][9][10],又贈送醫書和揭帖給朝鮮仁祖[11][12][13],深受朝鮮君臣好評[14][15]。但回國後不久,因忤逆魏忠賢,被免職回鄉[16]崇禎初年(1628年)閹黨倒台,起擢左春坊左諭德崇禎三年(1630年)典南京鄉試,並提拔一干名士,如楊廷樞張溥陳子龍楊廷麟等各以文章氣節著聞,顧以清白堅不依附時局,但卻都為溫體仁周延儒首輔排斥,無法被重用[17]崇禎九年(1636年)累官至吏部右侍郎,後因事獲罪而被貶為南京太常寺卿,遂引疾歸鄉。崇禎十五年(1642年)升任詹事[18]崇禎十七年(1644年)以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同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煤山自縊而亡,南京議論立帝,姜曰廣等主張立潞王[19],結果福王為帝,仍為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與史可法高弘圖並稱「南中三賢相」[20]

內閣首輔馬士英雖與姜曰廣同年,但兩人素來不和,本想誣陷姜曰廣。然而因姜曰廣有聲望,無人敢響應馬士英[21]。後得知宗室朱統𨰥品行惡劣,便想到可以用職官加以利誘,使其打擊姜曰廣[22]。遂指使朱統𨰥上疏誣告彈劾姜曰廣[23]任用東林黨鄭三俊吳甡房可壯孫晉等人,把持朝政,以劉士禎通政使,阻遏章奏,以王重為文選,扶植私人;命令楊廷麟放走獄中的兇悍盜賊,聯同江河大俠與水陸奸官窺視南京,陰謀遷都或另立新君;包庇曾投靠李自成的臣子;收受賄賂;姑息養奸等五大罪狀[24]。後又遭馬、黨人僉事陸朗、副使黃耳鼎等人上疏彈劾其結黨欺君、把持朝政、無人臣禮,遂棄官回南昌[25]

隆武四年(1648年)金聲桓邀姜曰廣起義,並授其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等官銜,御賜尚方寶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或臨時變化,先斬後奏[26]清廷得知後,派征南大將軍譚泰率兵攻打南昌[27],次年,正月十九,城破,金聲桓投水死[28],姜曰廣亦投水自盡[29],一說於仁臣之心牌坊上吊自盡[30]

著作

著有《石井山房文集》、《皇華集》、《石井山房語錄》、《過江七事》等。

其中《過江七事》專記南明弘光帝政權的七件大事,目分「計迎立」、「正糾參」、「禁緝事」、「護總憲」、「裁鎮將」、「防左鎮」、「持逆案」[31]。以往誤認為《過江七事》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陳貞慧所作,但顧誠在其所著《南明史》明白指出《過江七事》應為姜曰廣所作。[32][33]

註釋

  1. ^ 偰列箎-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2. ^ 王夫之,《永曆實錄》(卷6):「姜曰廣,字居之,一字燕及,江西南昌人。中萬曆己未進士,文望豐采,為東南冠。選庶吉士,改編修。」
  3. ^ ·劉若愚,《酌中志》(卷3):「天啟六年五月初六辰時,王恭廠之變,皇極殿最高危之處一木先隕,乾清宮大殿皇駕所居之東暖閣,將窗格扇震落二處,打傷內官二人。皇貴妃任娘娘所居之室器物隕落,任娘娘於天啟五年十月初一日所生皇第三子,於是日受驚後遂薨逝。」
  4. ^ 朝鮮·佚名,《仁祖大王實錄》(卷11):「謝恩使朴鼎賢、鄭雲湖等,上年十一月十六日在北京,馳啓竣事形止,且言:『十月初一日,容妃任氏,誕生皇子,頒詔天下,而本國詔使翰林院編修姜曰廣、工部給事中王夢尹,已爲差出,開春後,當爲發去。』云。」
  5. ^ 李朝實錄》:「勑書,皇帝勑諭朝鮮國王 李諱。玆朕皇子誕生,覃恩宇內。念王世守東方,恪修職貢,宜加恩賚,以答忠誠。特遣翰林院編修姜曰廣、工科給事中王夢尹充正、副使,齎捧詔諭竝賜王及妃綵幣文錦,至可受賜。見朕優禮之意,故諭。」
  6. ^ 王夫之,《永曆實錄》(卷6):「天啟六年,充冊封正使,偕給事中王夢尹,封朝鮮國王。」
  7. ^ 李朝實錄》:「丙戌/迎接都監啓曰:「都中父老等來言: 『詔使淸德,近古所無,市井之民,皆得晏然。請於游觀時,叩頭稱謝。云,係是都民,實情敢啓。』答曰:『從民情願,詔使回程之日,令都中父老,出往沙峴,叩頭拜謝以送可也。』」
  8. ^ 李朝實錄》:「伏見遠接使狀啓,詔使以許太史國奉使本國時,去鴨江不遠處有卻金亭、卻金橋,欲知亭基所在,急急考出指示雲。許太史淸風高義,冠絶華夏,我國何敢生意於餽銀乎?必無贈報之理。」
  9. ^ 李朝實錄》:「上幸南別宮,行翌日宴。上謝不受禮單之事,詔使答以貴國疲於接濟遼民,俺等之節損,蓋爲除弊而然。」
  10. ^ 李朝實錄》:「當初詔使之來,慮有銀、蔘費用之多...則今番詔使之行,實不收一尺布也。」
  11. ^ 李朝實錄》:「壬辰/上幸慕華館,行餞宴。天使與上說話之間,頗有愛慕之色。上曰:『大人念恤小邦,至惠以醫書,東民自此,庶免夭札之患矣。不勝感激。』 詔使曰:『俺聞殿下恤民之誠,靡不用其極,故以醫民之方進之矣。何以謝爲?』」
  12. ^ 李朝實錄》:「天使姜曰廣揭帖,略曰:惟老殿下,蘊珪璋以成性,藉蘭蕙而爲襟。不侫廣,自披覿以來,仰見念切君父,動中禮義。旣揚善氣之休,亦徹黃中之理。目擊道存,神明已接。加以惠問時勤,德音頻布,甚矣其美好而宣通也。雖《詩》誦有斐,何以加焉? 固宜萬庶宅心,群駿效足。天篤康侯,以佐明聖,豈偶然哉?光儀旣遠,翹企彌殷。竊自思念,以三生之奇緣,辱千秋之高誼。顧此一別已矣,離合之間,寧獨感慨係之?卽交魂通夢,亦自徒然。持節西還,惟有奉揚明德,少解莞悰耳。方今奴氛未靖,假息遊魂,尙思豨奔豕突。三韓僅隔帶水,肆毒便爲剝膚。昔在有周韓侯錫命之詞曰:『幹不庭方,以佐戎辟。』此則老殿下今日之事,而忠於天朝之職分也。願老殿下,少抑天懷,勉建大業,俾顯揚令譽,光大有加。」
  13. ^ 李朝實錄》:「天朝翰林姜曰廣答國書,有曰:『遠辱存問,舊眷維新,感且不朽,繼以涕零。方今聖明在上,凡屬維藩,推心置腹,在東國世篤忠貞,何嫌何疑?飛蓬可搆,豈有數千年禮義之國,遇賢明不世出之君,而肯下比匪類,貽笑千秋者乎?去獩除殘,上報聖明。願老殿下,始終無替此志而已。弊同年王掌科,近日歸籍,遠道遙遙,琅函代致,未及仰酬云云。』」
  14. ^ 李朝實錄》:「遠接使金瑬馳啓曰:『今番詔使,淸儉近古罕聞,兩西人心,皆欲立碑,以頌淸德。兩道監司之意,亦欲順一路民情,趁其未還,立碑頌德,而不敢擅行。自朝廷商量指揮何如?』」
  15. ^ 《李朝實錄》:「都民遮道,稱頌詔使淸德,其數幾至一萬五六千。父老五十餘人叩頭謝曰:『近古以來,不曾見如此之行。老爺恩德無以爲謝。』云,則兩使(翰林院編修姜曰廣、工科給事中王夢尹)皆下轎,擧手稱謝,良久乃去。」
  16. ^ 王夫之,《永曆實錄》(卷6):「奉別旨,便閱海上情形,按毛文龍功次虛實。曰廣詢鮮人,核海師。備得要領。使還,上言:『文龍以二百人入鎮江,據鐵山招降夷,撫歸義之民至十餘萬,不可不謂之豪傑,不可不謂之偏鋒。若堂堂正正,與虜決勝負於郊原,不獨臣不敢信,文龍亦不敢自信。若養成一隊精銳之兵,設伏用間,乘敝出奇,文龍自信其能,臣亦信文龍之能也。朝廷知文龍以用文龍,則不致失文龍而莫盡其能,亦不致孤倚文龍,以困而覆之矣。』疏入,報聞。然朝廷終不能以此待文龍;後卒如曰廣言,以致於敗。未幾,曰廣以忤魏忠賢,閒住。」
  17. ^ ·王夫之,《永曆實錄》(卷6):「崇禎初,起擢左春坊左諭德。崇禎三年,典南京鄉試,甄別典雅,得士尤盛,如楊廷樞、張溥、陳子龍、楊廷麟各以文章氣節著聞。顧以清貞不附時局,為溫、周所抑,不登大用。」
  18. ^ ·張廷玉等,《明史》(卷274):「九年,積官至吏部右侍郎。坐事左遷南京太常卿,遂引疾去。十五年,起詹事。」
  19. ^ 《明代廷議之研究》,張治安,1973年05月第27期,P.246,《政大政治學報》年刊
  20. ^ ·王夫之,《永曆實錄》(卷6):「崇禎十七年,以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與迎聖安皇帝,拜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與史可法、高弘圖為南中三賢相,天下翕然望之。」
  21. ^ 談遷,《棗林雜俎》(卷2):「貴陽馬相國雖與新建姜相國同年,不相洽,欲誣以定策立異。而新建有夙望,人無應者。」
  22. ^ ·佚名,《通鑒輯覽明季編年》(卷上):「宗室朱統𨰥新建人者,素無行;士英啖以官,使擊曰廣。」
  23. ^ ·徐鼒,《小腆紀傳》(卷19):「及馬士英欲逐姜曰廣,乃令朱統𨰥誣劾之。」
  24. ^ ·李天根,《爝火錄》(卷6):「朱統𨰥複劾姜曰廣五大罪:『一、引用東林死黨鄭三俊、吳甡、房可壯、孫晉,把持朝政;以劉士禎為通政司,沮遏章奏;以王重為文選司,廣植私人。二、篡逆。令楊廷麟出劇盜南京獄,交聯江何大俠與奸弁日窺南部聲息,非謀劫遷,則謀別戴。三、庇從賊諸臣。四、納賄。五、奸媳。』請並士禎、重、廷麟及劉宗周、陳必謙、周鑣、雷演祚,俱置之理。疏入,給事中熊汝霖、總書袁繼咸不平,抗疏論列;不報。」
  25. ^ 鄒漪,《明季遺聞》(卷2):「例轉科道陸朗為僉事、黃耳鼎為副使,內批留用。徐石麒言:『朗、耳鼎交通內臣,倖留非法!』朗、耳鼎疏攻姜曰廣、徐石麒、劉宗周結黨欺君,把持朝政,無人臣禮。曰廣、石麒、宗周各予告去。」
  26. ^ ·徐世溥,《江變紀略》(卷1):「得仁遣人邀擒章於天於江中。聲桓使人迎宏光閣臣姜曰廣於浠湖里,第以其門生故里多人任南北者皆有,故迎與共事,資號召也。出告示安民,稱隆武四年;金聲桓稱豫國公;王得仁稱建武侯;吏部侍郎東閣大學士姜曰廣稱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三銜;皆兼吏兵部尚書,皆稱賜尚方劍,便宜行事;大略謂:『勞苦功高,不惟無寸功之見錄,反受有司之百凌,血氣難平,不得已效命原主。』云云。」
  27. ^ ·張廷玉等,《明史》(卷246):「金聲桓叛江西,授譚泰征南大將軍,率師討之。」
  28. ^ ·徐世溥,《江變紀略》(卷2):「副將楊國柱私降江南,運紅夷大炮至。己丑正月十九日,盡日力攻,聲聞百餘里,山谷皆震。亭午,城始破。金聲桓衣其銀甲寶鋌赴帥府荷池死。
  29. ^ ·溫睿臨,《南疆逸史》(卷55):「明年,正月十九日,大兵以礮擊城,山谷皆震,而城遂破,姜太保死於偰家池。」
  30. ^ ·彭士望,《恥躬堂詩鈔》(卷16):「姜曰廣縊於敕賜故翰林郭思顏仁臣之心坊下。」
  31. ^ 《过江七事》.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作者誤作陳貞慧,應為姜曰廣
  32. ^ 《南明史》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第一节 继统问题上的纷争和史可法的严重失策. 國學導航網站;其中一條註解為:「① 《過江七事》是弘光初任大學士的姜曰廣被排斥後記敘自己在南京的親身經歷之作,史料價值很高。清代一些學者見到的傳抄本大概未署作者姓名,而陳定生(貞慧)著有《書事七則》,由於書名相似,誤掛於陳定生名下。謝國楨《晚明史籍考》、柳亞子《羿樓舊藏南明史料書目提要》(見《懷舊集》第一六八頁)承襲其訛;拙著《明末農民戰爭史》第三四五頁亦寫作「陳貞慧:《過江七事》」。均誤。只要仔細研究這部書,不難確定作者只能是姜曰廣,其根據如下:一、陳定生一局外書生不可能知道其中委曲;二、書中所記過江七事全部以姜曰廣的言行為核心,不可能為陳定生或他人所作;三、最重要的證據是甲申十月從北京逃回南京的張鹿征(曾出任弘光朝錦衣衛指揮使,清初改名張怡)著《謏聞續筆》卷一記:「南都初建,著數多舛,見姜公曰廣所記七事。」其下引「計迎立」、「持逆案」、「正糾參」、「裁鎮將」等均節取姜氏《過江七事》原文。以張怡當時的地位和他對明代史事的關心,不致弄錯作者。確定《過江七事》的著者為參與迎立並出任大學士的姜曰廣,才不致將該書視為僅據風聞的泛泛之作。參見張怡《白雲道者自述》。」
  33. ^ 《謏聞續筆》卷一. 中華典藏網站;清朝張怡所著《謏聞續筆》卷一里明白寫著「南都初建,著數多舛。見姜公曰廣所紀《七事》,其一《計迎立》略云:『闖賊之變,邸報斷絕,中外大震。」

參考文獻

  • 王夫之,《永曆實錄》
  • 劉若愚,《酌中志》
  • 佚名,《仁祖大王實錄》
  • 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 張治安,《明代廷議之研究》
  • 談遷,《棗林雜俎》
  • 佚名,《通鑒輯覽明季編年》
  • 徐鼒,《小腆紀傳》
  • 李天根,《爝火錄》
  • 鄒漪,《明季遺聞》
  • 徐世溥,《江變紀略》
  • 溫睿臨,《南疆逸史》
  • 彭士望,《恥躬堂詩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