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納言局

少納言局,日本律令制太政官機構,與左右弁官局合稱「太政官三局」,最高長官為從五位下少納言,其職務類似於中國唐代門下省,負責草擬各項詔書的文書工作,並負責授官敘位的相關儀式工作,在藏人所設立以前是相當重要的部門,少納言們更是多由天皇侍從兼任,職權甚重。

簡介

少納言局主要負責詔勅、宣旨等文書工作,並將詔書寫成「清書」(使草稿和手稿等寫成整齊的公文)。除目(封授官職)、敘位等儀式相應事宜也是少納言局的工作。因隨時代演變,實權後來主要掌握在大外記、少外記等官員手中,因此後來也被稱之為「外記局」。[1]

組織

「少納言局」人員簡易編制表
主官 副官 職員 職員
少納言(3人) 大外記(2人) 史生(10人) 使部(43人)
権(員外)少納言 少外記(2人)
  • 可知「少納言局」定員約有「60人」

主官

少納言』(從五位下
  • 養老令·職員令》:「少納言三人。【掌。奏宣小事請進鈴印伝符進付飛驛函鈴兼監官印其少納言。在侍從員內】。」[2]
定員為3人,稱為「少納言」,是太政官四等官制中的第三等-判官,一般而言少納言負責詔敕宣下的工作,但是與大納言中納言這些高級官員不同的是,少納言通常是負責奏宣一些小事和次要的決議而已;另外負責天皇御璽的雕刻及太政官印的處理。少納言在最開始的時候是重要官職之一,通常由天皇身邊的侍從兼任。其唐名稱之為「尚書郎」、「門下給事」、「給事中」。
但也因為如此,這些侍從來兼任少納言一職時,通常只是代領,重心仍在侍從天皇的職務上,因此少納言局的實際職務主要還是由其底下的大外記、少外記等次官來進行處理,因此實權後來多在外記們的手上,因此少納言局也被稱之為「外記局」。而後隨著藏人所的設立,大多的職務都逐漸被替代,而後少納言也漸漸變成有名無實的榮譽官職了。
約莫在安土桃山時代之後,廣澄流清原氏嫡流公卿舟橋家,作為家格為半家公家,世襲為天皇講述經典的身分,因此作為侍讀都會被任命為少納言之職。[3]

外記

唐名稱之為「史官」、「門下錄事」、「外史」、「主書」。是太政官四等官制中的第四等-主典,該官職最早於日本平安時代所設立,其職務是負責去糾正、修改中務省的內記所撰寫的詔書,同時又負責太政官的奏文,閱審各項公文資料,是否符合先例,並且會參與各項儀式典禮,最早本為臨時設置的官職,但不久後就成為定官。由於職務的需要,因此該官職多由文筆不俗且精通漢籍經典的文官擔任。

大外記、少外記乃是「顯官」之職,與大史、少史、式部丞、民部丞、左右衛門尉、彈正忠、勘解由判官等官職,皆為中下級官職裡面特別重要的職位,對於並非是上層公卿家族出身的人來說,因為負責各項文書工作,與上層交流頻繁,因此這是一個較易進入上流階層的重要職位。

『大外記』(正七位上
  • 養老令·職員令》:「大外記二人。【掌。勘詔奏及讀申公文勘署文案檢出稽失】」[2]
定員為2人,稱為「大外記」。雖說敘位在律令制下為正七位上,但大外記一職在桓武天皇延曆二年(784年)以後多由六位的官員出任,而當大外記升任為五位時,就會被稱為『外記大夫』(大夫=五位以上官員尊稱)。並且因為事務繁忙且重要,平安時代中期以後地位的上升,也是造成五位大外記出現的原因之一。
平安時代中期以後,大外記成為公家裡世代學習「明經道」(儒學)的清原氏嫡流-舟橋家和中原氏嫡流-押小路家這兩家的人世襲的職位。而在室町時代以後,舟橋家以天皇侍讀的身分還可以更上一層樓,升任為三位的少納言。
『少外記』(從七位上
  • 養老令·職員令》:「少外記二人。【掌同大外記】」[2]
定員為2人,稱為「少外記」。其職責與大外記相仿,輔佐大外記處理各項政務和文書處理的工作。

職員

『史生』
定員為10人。
『使部』
定員為43人。

參考文獻

  1. ^ 和憩団欒房. 弁・史/少納言・外記. 官制大観. [2021-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8). 
  2. ^ 2.0 2.1 2.2 養老令。職員令. [2021-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7). 
  3. ^ 舟橋家. 世界大百科事典 第2版. [2021-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