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
番薯(學名:Ipomoea batatas,英語:Sweet potato)亦稱蕃薯、地瓜、山芋、紅薯[2]、甘薯[3][4][5][6][7][8][9][10][11]、甜薯、甘藷、紅苕、紅芋、番芋等(注意:若稱為甘薯或甜薯,會與甘薯 (薯蕷屬)混淆),為旋花科番薯屬的一種常見多年生雙子葉植物,草本,其蔓細長,莖匍匐地面。
番薯 | |
---|---|
番薯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類植物 Asterids |
目: | 茄目 Solanales |
科: |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
屬: | 番薯屬 Ipomoea |
亞屬: | 番薯亞屬 I. subg. Eriospermum |
節: | 番薯節 I. sect. Eriospermum |
系: | 番薯系 I. ser. Batatas |
種: | 番薯 I. batatas
|
二名法 | |
Ipomoea batatas | |
異名 | |
列表
|
番薯一詞也單指其塊根;塊根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皮色發白或發紅,肉大多為黃白色,但也有紫色(紫薯),除直接食用外,更可以用作製糖、釀酒及製備酒精。
歷史
原生種番薯生長並馴化於中美洲或是南美洲。[12]於中美洲,馴化番薯的考古證據可上溯至少5000年前,[13]而Ipomoea batatas的起源地可能介於墨西哥猶加敦半島與委內瑞拉奧利諾科河河口之間。[14]栽培種番薯最可能是由當地美洲原住民於西元前2500年代傳播到加勒比地區與南美洲。[15]
此外,玻里尼西亞在歐美探索者到來前就已經有番薯生長。[16]根據碳定年,庫克群島的番薯可上溯至西元1210到1400年代之間。[17]番薯在西班牙統治期間被西班牙商船船隊與其他新世界作物一起引進至菲律賓。[18]
番薯透過與菲律賓的貿易傳入中國,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相關記載。
1563年(明朝嘉靖四十二年)之前,中國雲南已經引種甘薯。李元陽《大理府志》(嘉靖1563年)卷二,列舉「薯蕷」之屬五:「山藥、山薯、紫蕷、白蕷、紅蕷。」[19]這其中就提到紫薯(紫蕷)。11年後李元陽在他主撰的萬曆1574年版的《雲南通志》裡更紀錄全省9個府和州已經有別於「山藥、山薯」的各種顏色的「蕷」的種植。可見甘薯由印緬入滇應較由海路入閩,以及較由陸路從安南入廣東,要早至少二三十年。但無證明該物種為番薯,如徐光啟《甘藷疏》:「薯有二種:其一,名山薯,閩、廣故有之;其一,名番薯,則土人傳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種。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種移植,略通閩、廣之境也。兩種莖葉多相類,但山薯植援附樹乃生;番薯蔓地生。山薯,形魁壘,番薯,形圓而長。其味,則番薯甚甘,山薯為劣耳。蓋中土諸書所言薯者,皆山薯也」。
1582年(明朝萬曆十年),東莞人陳益從安南首先引入廣東[20]。
1593年5月(萬曆二十一年),《金薯傳習錄》記述: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華僑陳振龍冒著生命危險將紅薯從呂宋帶回中國,試種後,「甫及四月,啟土開掘,子母鉤連,大者如臂,小者如拳」,時值福建饑荒,福建巡撫金學曾大力推廣,並撰《海外新傳七則》[21][22][23]多部史料皆載「番薯,明萬歷中閩人得之外國」如周亮工《閩小記》、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赤嵌筆談〉、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 卷十七。
1596年(萬曆二十三年)李時珍在正式刊行的《本草綱目》中記載:「南人用當米穀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藷故也。」中醫學認為甘薯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24]。
1603年,陳第《東番記》記載:「蔬有蔥,有薑,有番薯,有蹲鴟」,表明東番台灣已有番薯。
1605年,琉球人野國總管自福州帶回番薯的種子,並試種成功。後經麻平衡(儀間親方真常)傳播普及,在琉球全國廣泛栽種。
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徐光啟上《甘薯疏》,後來在《農政全書》其中的〈卷二十七·樹藝〉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貯藏、加工法,並提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莖分種、扦插、窖藏干藏等技術,可知先民於引進番薯不到廿年已經總結出種植的方法,完成本地馴種。
1617年,張燮《東西洋考》:「甘藷漳名番藷,以其自東番攜來也」。
1624年,荷蘭人來台,文獻記載台灣已有野生番藷。
1636年,福建方志《海澄縣志》:「甘藷,俗名番薯,以其種自東番攜來也」。
1698年,琉球國王尚貞贈送了一籠番薯給種子島久基,由大瀨休左衛門在種子島試植成功,隨後普及到日本全境。
1764年,通信使趙曮將番薯種子從日本對馬島帶回朝鮮。在東萊府(今釜山廣域市一帶)和濟州島試種。後由姜必履總結了種植方法,並普及到朝鮮全國。
日治台灣因日本漢字「番」意思不同,所以將番薯改成「蕃薯」,將高山族群番人改成蕃人、生蕃,平埔族群熟番改為熟蕃,故台灣亦有「蕃薯」的用法。
明朝的徐光啟在《農政全書》(卷27·樹藝)中,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貯藏、加工法,並提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莖分種、扦插、窖藏乾藏等技術,是最早系統介紹番薯種植法的著作。
1995年美國生物學家瑟施瓦茨教授發現,番薯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叫脫氫表雄酮(DHEA),可以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結腸癌和乳腺癌[來源請求]。
番薯目前已經被廣泛種植於世界各地。
植物學
染色體為六倍體。多倍體基因組學揭示:在番薯的90條染色體中,有30條染色體來源於其二倍體祖先種三裂薯(學名:Ipomoea trifida),另外60條染色體來源於其四倍體祖先種厄瓜多薯(學名:Ipomoea aequatoriensis);約50萬年前,二倍體祖先種和四倍體祖先種之間的一次種間雜交孕育了番薯。
台灣種植方法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
-
將用來扦插的番薯藤
-
扦插數日後的番薯藤重新長出番薯葉
-
在屋頂種植番薯盆栽,番薯葉有隔熱的功能。
-
番薯花
番薯在臺灣全年可生長,但以每年3月至11月之間因氣候得宜而生長迅速,惟冬季遇上低溫寒流時,番薯藤及番薯葉可能凍傷枯萎,需改至東北季風的背風面種植。種植地點要有良好的排水性,若在戶外菜園種植,可在四周挖溝將多餘水分導走;若是以盆栽方式種植,應維持盆底排水功能正常,以避免黃葉出現。並適度施以氮肥可促進葉片生長,以增加番薯葉的收穫量。
種植番薯常用扦插法,將長約20公分(7.9英寸),末端帶有數片番薯葉的番薯藤,於泡水發根後,以斜插的方式將根部淺埋到土壤裡約5公分(2.0英寸)深即可。初時澆水勿過量,以免番薯藤腐爛,待根部生長健全後,即可增加澆水量,以促進番薯藤及番薯葉生長,惟土壤勿過於潮濕,以免蝸牛大量繁殖並啃食番薯葉。若要種出番薯食用,則要在番薯藤長出一節節的藤時,把歧出的根鬚拉離土壤,使養分能回送到源頭,而在根部長出碩大的番薯。
食用方法
番薯基本上加熱即可食用,也可曬製成乾;種植在山丘、高原等土地偏乾燥地區的番薯會因為乾燥原因沉澱澱粉而甜度較高。
常見的烹飪料理方式與產品包括:
營養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 |
---|---|
360 kJ(86 kcal) | |
20.1 g | |
澱粉 | 12.7 g |
糖 | 4.2 g |
膳食纖維 | 3.0 g |
0.1 g | |
1.6 g | |
維生素 | |
維生素A equiv. | (89%) 709 μg(79%) 8509 μg0 μg |
硫胺(維生素B1) | (9%) 0.1 mg |
核黃素(維生素B2) | (8%) 0.1 mg |
菸鹼酸(維生素B3) | (4%) 0.61 mg |
(16%) 0.8 mg | |
吡哆醇(維生素B6) | (15%) 0.2 mg |
葉酸(維生素B9) | (3%) 11 μg |
維生素C | (3%) 2.4 mg |
維生素E | (2%) 0.26 mg |
膳食礦物質 | |
鈣 | (3%) 30.0 mg |
鐵 | (5%) 0.6 mg |
鎂 | (7%) 25.0 mg |
磷 | (7%) 47.0 mg |
鉀 | (7%) 337 mg |
鈉 | (4%) 55 mg |
鋅 | (3%) 0.3 mg |
美國農業部資料庫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參考膳食攝入量(DRI) 來源:(英文)美國農業部營養資料庫 |
有觀點提倡番薯應連皮吃,因番薯含有豐富的鈣質和多酚。烹煮前應徹底將皮洗淨,連皮煮熟食用最能吸收營養;且因番薯較少加農藥,可購買品質較好的番薯,帶皮烹煮食用,更能吸收到完整營養。地瓜皮含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醣類物質,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保持血管彈性,預防血管硬化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25][26]。
橙黃色的番薯是因為當中的β-胡蘿蔔素,但不是所有的番薯都是橙黃色的。除了有紫心番薯之外,在烏干達的番薯卻是白心的,因為當地的氣候令胡蘿蔔素含量較高的物種無法成長,但可以生長的物種卻只會製造大量碳水化合物[27]。
紅薯含有眾多膳食纖維,在腸道內無法被消化吸收,能增強腸道蠕動,另有一種氧化酶物質,這種酶容易在人的胃腸道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如紅薯吃得過多,會使人腹脹、打嗝、排氣。
紅薯是β-胡蘿蔔素最豐富的天然來源之一,到達人體內會轉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對人體免疫系統和至關重要,而且也可以保持眼睛健康[28]。
蕃薯在發芽後營養會流失減少,口感也較差,但是仍可食用[29]。
台灣種植品種
在台灣的蕃薯品種以「黃金蕃薯」黃地瓜的台農57號為最大宗,種植於南投縣竹山鎮、彰化、雲林、台南與高雄,產期約在每年9月到隔年4月,約7到14天發芽。紅皮黃肉的台農62號產於雲林與嘉義。
由台灣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開發的「金香蕃薯」,紫皮黃肉、有栗香氣味、耐儲存的台農74號,產量比台農57號多3成,可以長期儲存28天仍不發芽[30][31]。
紅地瓜甜度較高,類胡蘿蔔素較其他品種高,有黃皮紅肉的台農64號與紅皮紅肉台農66號種植於台灣北海岸。台農68號。台農72號。
紫心地瓜又稱為芋仔蕃薯、紫芋地瓜、芋心蕃薯,因肉質顏色由呈鮮豔紫色,故取商業名稱為芋仔甘藷,不是如外界揣測的芋頭與甘藷所雜交的品種,此為甘藷的一個品種特性,極適合烘烤食用,口感鬆甜好吃,普遍栽種於花蓮新城與彰化大城。[32][33]
巴西白地瓜富含維他命K由台灣楊天和醫師引進,在台灣南投縣竹山鎮栽種,取名為西蒙一號白地瓜,楊天和醫師並將白地瓜引入日本栽種獲NHK電視台關注報導[34][35]。
諺語及逸事
中國大陸
-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 一斤番薯兩斤屎,一擔番薯十斤屎,身體不好還不止。(其促便清腸之意)
- 夏至後壓,一擔苗,一擔薯
- 種種甘薯種種稻,產量年年高
- 黃鸝來,拔蒜薹;黃鸝走,出紅薯。
臺灣
- 「嫁妹莫嫁竹頭背,毋係番藷就係豬菜」:美濃客語俗諺,舊時社會普遍貧窮,不願將自家女兒嫁到竹頭背後更窮困的山林去,因為山多陡峭,日未出而上山工作,日已落而未息,尚須拖著疲憊飢餓的身子,肩膀上所負擔者,不是兩籃滿滿的番藷,就是一肩的豬菜(番薯藤及番薯葉),回家路上,也不得安閒[36]。
- 「無命好食番薯湯」:臺灣客家語俗諺,比喻情況糟透了,連留下命來吃甘薯湯的機會也沒有了。
- 「食番薯毋知米價」:臺灣客家語俗諺,比喻人沒見識。
- 「會算毋會除,偷米換番薯」:臺灣客家語俗諺,會算計卻不會籌劃,偷到米卻換得番薯。形容人算計太過,最後反而吃虧。或形容表面看似聰明,其實不然。
- 「時到時擔當,無米再來煮番薯湯」:臺語俗諺,意思是船到橋頭自然直,不必多慮,須懂得合理地隨機應變。
- 「番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臺語俗諺,意思生命力很強,根深柢固,只要你種下它,它就可以生生不息。比喻台灣人的精神,吃苦耐勞,根性強。
- 「番薯好食免大條」:臺語俗諺,意謂不要以貌取人,人的內在素質比外表重要。
- 「吃番薯要看勢面」:臺語俗諺,意謂凡事都要審時度勢,不能莽撞行事。
- 由於台灣島的外形狀似一顆番薯,台灣人又常以番薯做為自身的象徵。而臺北市貴陽街原名為蕃薯市街。
日本
香港
- 漫畫家王澤先生,曾創作膾炙人口漫畫《老夫子,秦先生AND大番薯》[37]。
參見
參考文獻
- 引用
- ^ NatureServe. Ipomoea batatas. Arlington, Virginia. 2024 [15 February 2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February 2024).
- ^ 中國食品工業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T 23587-2009 粉條》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3.1 「粉條 粉絲 以紅薯澱粉或馬鈴薯澱粉或豆類澱粉為主要原料...」
- ^ 中國農業部名稱,見《甘薯(地瓜、紅薯、白薯、苕、紅苕、番薯)——農業部行業標準》ZB B 23017-85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業標準——甘薯ZB B 23007—85 甘薯(地瓜、紅薯、白薯、紅苕、番薯)》,本標準適用於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調撥的商品甘薯。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部1985—10—16批准 1986—07—01實施。
- ^ 中國商業部、糧食部名稱,見《甘薯(地瓜、紅薯、白薯、紅苕、番薯)》LS/T 3104-1985,由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上報,主管部門為國家糧食局,主要起草單位:商業部糧食儲運局檢驗處。LS就是「糧食」的拼音縮寫。
- ^ 《GB/T8609-2008工業用甘薯片》
- ^ 《GB/T 8609-1988發酵業用甘薯片》
- ^ 《GB/T 34321-2017 食用甘薯澱粉》
- ^ 《NY/T 2642-2014 甘薯等級規格》,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甘薯等級規格的要求、抽樣、評定方法、包裝、標識和貯運規定。本標準適用於鮮食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的分等分級。 歸口單位: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
- ^ 《GB 31637-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用澱粉》內容有:「 212薯類澱粉以木薯、甘薯、馬鈴薯等薯類為原料加工成的澱粉。」
- ^ 《GB/T 5500-2008 糧油檢驗 甘薯片純質率檢驗》
- ^ Geneflow 2009. ISBN 9789290438137.
- ^ Sweet Potato. Consultative Group o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07).
- ^ Austin, Daniel F. The taxonomy, evolution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sweet potatoes and related wild species. P. Gregory (編). Exploration, Maintenance, and Utilization of Sweet Potato Genetic Resources. First Sweet Potato Planning Conference, 1987. Lima, Peru: 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27–60. 1988 [2021-08-16]. ISBN 97892906011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3).
- ^ Zhang, D.P.; Ghislain, M.; Huaman, Z.; Cervantes, J.C.; Carey, E.E. AFLP Assessment of Sweetpotato Genetic Diversity in Four Tropical American Regions (PDF). 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 Program Report 1997-1998 (Lima, Peru: 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 199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4-23).
- ^ Batatas, Not Potatoes. Botgard.ucla.edu. [2010-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9).
- ^ Wilmshurst, Janet M.; Hunt, Terry L.; Lipo, Carl P.; Anderson, Atholl J. High-precision radiocarbon dating shows recent and rapid initial human colonization of East Polynesi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12-27, 108 (5): 1815–1820. ISSN 0027-8424. PMC 3033267 . PMID 21187404. doi:10.1073/pnas.1015876108 (英語).
For example, the earliest presence of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in Mangaia, Cook Islands, dated to A.D. 1210–1400 and was regarded as a late occurrence
- ^ Loebenstein, Gad. Origi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Loebenstein, Gad; Thottappilly, George (編). The Sweetpotato. Springer. 2009 [2021-08-16]. ISBN 97814020947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4).
- ^ 李元陽. 《大理府志》(嘉靖1563年).
- ^ 《東莞縣誌·物產·薯》所引《鳳岡陳氏族譜》載:「萬曆庚辰(萬曆八年,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今越南)者,公(陳益)偕往,比至,酋長延禮賓館,每宴會,輒饗土產曰薯者,味甘美。公覬其種,賄於酋奴,獲之。……未幾伺間遁歸。……壬午(萬曆十年,1582年)夏,乃抵家焉。……嗣是種播天南,佐粒食,人無阻飢。」
- ^ 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确之地遍行栽播。」「以得自番國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種之,故又曰『金薯』」。
- ^ 陈振龙简介_陈振龙红薯_甘薯之父_陈振龙成就_趣历史. www.qulishi.com. [2018-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3).
- ^ Spence, Jonathan D. Chinese Roundabout: Essays in History and Culture illustrated, reprint, revised. W. W. Norton & Company. 1993: 167 [2021-08-16]. ISBN 978-03933099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6).
- ^ 李時珍《本草綱目》
- ^ 陳彥甫 2014.
- ^ 林慧貞. 地瓜黑斑不代表感染 錯誤報導影響農民生計.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 2013-10-06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Super Foods: The Real Story. Super Foods. 第1季. [2017-03-23]. TVB Pearl.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3).
- ^ 红薯的功效与作用减肥,紫薯的功效,女人多吃红薯的好处. WebMD.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中文(中國大陸)).
- ^ 由人類智庫編輯文化部編輯. 廚房新手東問西答(新版). 人類智庫, 2011. 2011-03-19: 12 [2019-10-29]. ISBN 978986623869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1) (中文(臺灣)).
- ^ by 上下游記者 蔡佳珊. 「我不敢挑戰,誰敢挑戰?」慶全地瓜黃榮清,將台灣蕃薯推上全球市場. 上下游News&Market. 2018-05-21 [2019-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9) (中文(臺灣)).
- ^ by 上下游 編輯部. 台農57號地瓜光榮引退~台農74號金香上場│好吃更耐儲存、產量多3成. 上下游News&Market. 2017-10-25 [2019-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9) (中文(臺灣)).
- ^ by 農糧署全球資訊網-食用甘藷. [2021-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7).
- ^ 游太郎. 薯藷翻身 花蓮薯換核心 芋心甘藷擔綱. 自由時報. 2011-03-07 [2024-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9).
- ^ 作者:方偉達(生物學). 2011國家重要濕地導覽手冊. 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 2011. 2011年11月1日: 87 [2019年10月29日]. ISBN 97898602918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2月11日) (中文(臺灣)).
- ^ 作者:常律法師. 抗癌: 飲食、空氣、水與健康.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2014. 2014-12-22: 185 [2019-10-29]. ISBN 97895765949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1) (中文(臺灣)).
- ^ 客家諺語 「嫁妹莫嫁竹頭背,毋係番藷就係豬菜」. [2010-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1).
- ^ 老夫子、秦先生AND大番薯. [2024-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5). Retrieved 2024-05-23.
- 書目
- 陳彥甫. 《20大排毒蔬果非吃不可》. 康鑑出版社. 2014-03-19. ISBN 5443023438 (中文(臺灣)).
- 資料庫
- 昆明植物研究所. 番薯. 《中國高等植物資料庫全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甘藷 Ipomoea batatas (L.) Lam., 1793.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
延伸閱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