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滿語ᡥᡝᡧᡝᡵᡳ
ᡥᠠᠯᠠ
轉寫Hešeri hala),為滿族姓氏,位列滿族八大姓之一,可追溯至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代稱紇石烈氏[1]。原為河名,因以為姓[2]。金朝時期,完顏兀朮女婿金源郡王紇石烈志寧、宰相紇石烈良弼、右副元帥紇石烈執中等皆出自該氏。其近世可考始祖為穆瑚祿都督,世居都英額,後相繼遷居白河、哈達[2]。穆瑚祿都督生子八人,依次為瑚新布祿、丹楚、達柱、岱音布祿、阿音布祿、拖靈阿、特赫訥、噶爾柱費揚古[2]。明末清初之際,各支系主要定居於都英額、和多穆哈連、齋谷、哈達、葉赫等地,於後金崛起之際相繼歸附[3]清朝時期,以世居都英額的以碩色巴克什、大學士希福為始祖的正黃旗滿洲赫舍里氏家族最為顯赫,康熙朝輔政大臣索尼、大學士索額圖、尚書帥顏保、尚書赫奕孝誠仁皇后皆出自此一支系。民國以後,赫舍里氏多以為漢姓,其餘多使用滿[4]

赫舍里氏
滿文ᡥᡝᡧᡝᡵᡳ
ᡥᠠᠯᠠ
轉寫Hešeri hala(穆麟德)
始祖穆瑚祿都督
世居地都英額、和多穆哈連、齋谷、哈達等地
代表人物索尼
索額圖
孝誠仁皇后
漢姓

源流

赫舍里,遼金時代譯為女石烈、紇石烈。有人依據黃維翰《渤海國記》中記述「渤海王姓大氏」,提出滿洲「赫舍里氏」可能源於渤海國大氏的假設。[5]其引證清代學者震鈞《渤海國志》「仲象,本姓舍利。至祚榮,始稱大氏」,「舍利,女真語泉水也。大者,女真語尊長之稱。讀為平聲,索倫語則為都一音之轉」並提出疑問「今滿洲姓有赫舍里氏或為大氏之族乎?」,將其與渤海國王族聯繫起來。[6]

清代主要世家

穆瑚祿都督大系

都英額赫舍里氏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正黃旗碩色為穆瑚祿都督第七子特赫訥之孫,世居都英額,早期同其弟希福等歸附,清太祖努爾哈赤因碩色兼通滿蒙文,賜號巴克什,令在文館任職[2]。其子索尼也兼通滿漢蒙文,授吏部啟心郎、授騎都尉,抵禦哈達、從征錦州、北京、永平、大凌河、察哈爾、大同等地,優授三等男,入關後考核群臣功績,晉二等子,遇恩詔晉至一等伯,歷任內大臣議政大臣兼內務府總管[2],為康熙初年四大輔臣之一,因此特晉一等公,其先前的一等伯爵位由其五子心裕承襲[7]心裕在康熙年間出任鑾儀使、領侍衛內大臣都統。索尼六子法保任內大臣,在索尼死後承襲一等公,因事革爵,後改襲心裕遺留的一等伯,此後,法保長子散秩大臣法爾薩承襲[7]。索尼長子噶布喇領侍衛內大臣兼世管佐領,因系孝誠仁皇后之父,特恩封一等公,幾經輾轉後亦由法爾薩所承襲,一等伯改令法爾薩之從弟散秩大臣靈德[7]。此外,索尼庶子(第三子)索額圖官至領侍衛內大臣、保和殿大學士、戶部尚書為康熙朝重臣,後因罪革職[7]。索尼一系的一等公爵及幾個世爵承襲至清朝末年。希福亦因兼通滿蒙文賜號巴克什,在文館任職[7]。因招撫有勞績、從征北京、大凌河、錦州等地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任內弘文院大學士,任遼金元三史大總裁,遇恩詔加授一等輕車都尉,因歷事三朝,順治帝特授世襲三等子爵、官至議政大臣,其長子奇他特、孫費揚古、曾孫來仙、雯蔚等相繼承襲[7]。希福次子帥顏保任職漕運總督期間參與平定三藩之亂有功,後官至禮部尚書。帥顏保之子赫奕官至工部尚書、內務府總管。赫奕之子嵩壽後承襲一等子爵,為內閣學士,禮部侍郎,曾代表乾隆帝頒詔朝鮮。後由嵩壽之孫增保承襲子爵,官至頭等侍衛。[7]

額爾德尼世居都英額,原姓那拉,通滿蒙文,為滿文創製者之一,賜號巴克什,清太宗皇太極令其歸入大學士希福宗族,賜姓赫舍里氏[8]。額爾德尼多次招降納款有勞績,授男爵世職,後因事革職,順治帝念其創製文字之勞,賜諡文成,其子薩哈連任冠軍使;孫薩哈達任頭等侍衛、侍衛班領;曾孫伊靈阿任通政使司知事、滿丕任筆帖式;元孫興山任護軍校[8]

和多穆哈連赫舍里氏

正紅旗拜音達理為穆瑚祿都督第五子阿音布祿元孫,世居和多穆哈連,早期率領百戶歸附,任扎爾固齊,麾下編勛舊佐領使其長子布顏統領,歷任議政大臣、護軍統領兼長史,授騎都尉加一雲騎尉,其子額布亨襲職後加授二等輕車都尉,額布亨曾孫明福襲職時改騎都尉世職[8]。拜音達理次子布爾薩海任護軍校,入關有戰功,授雲騎尉世職,歷任兵部侍郎、副都統[8]。阿音布祿元孫海都任驍騎校,於建昌陣亡,贈雲騎尉世職;索爾和任護軍校,從征雲南、江西陣亡,贈雲騎尉世職[9]

東金為穆瑚祿都督之長子瑚新布祿曾孫,官至城守尉[8],其族弟海塞任三等侍衛,從征廈門陣亡,贈雲騎尉世職,其次子圖爾法等相繼承襲[10];長子和錫屯任護軍參領,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雲騎尉世職[10]。東金族弟穆成格任驍騎校,從征貴州鄭成功部有功,授雲騎尉世職[10]。東金族弟羅多渾由北京征山東於郯城縣先登,授雲騎尉,後征山海關、太原府有功,授為騎都尉世職[10]

吳巴海為穆瑚祿都督第六子拖靈阿之孫,早年同兄弟來歸,任佐領[10]。其子瑚理布任前鋒參領,征農民軍生擒二十人、斬首二百零八級,授雲騎尉,三遇恩詔加至三等輕車都尉,任前鋒統領兼佐領,後征四川,拜為副將軍陣亡,加贈太子少師[10]。吳巴海之侄錫來任驍騎校,從征河南、江南等地屢立戰功,於嘉興先登,陣亡於崑山,贈雲騎尉世職[10]。錫來之侄吳禮任驍騎校,從征湖廣、雲南有功授雲騎尉,後陣亡,加贈騎都尉世職[10]。吳巴海之侄布達理任護軍參領,由北京征山東,後從征河南、江南等地有功,於江西陣亡,贈騎都尉世職[10]

其他

正藍旗宜巴理世居齋谷,歷任內務府總管、議政大臣、位列十六大臣,任佐領統領漢人千餘,身後由其二弟宜拜、四弟庫爾禪各統其半[11]。宜巴理之孫善圖任佐領,從征察哈爾布爾尼有功,授雲騎尉世職[11]宜拜授為雲騎尉,從征錦州、山海關、太原等地有功,三遇恩詔加至三等男,官至都統兼議政大臣,其曾孫忠海襲時改為三等輕車都尉世職[11]。庫爾禪從征黑龍江、錦州、山海關、河南、江南等地有功,又遇恩詔加至三等男,官至任副都統。其曾孫豐愛襲時改為二等輕車都尉世職[12]。庫爾禪之孫蒙古爾岱任佐領,從征準噶爾陣亡,贈雲騎尉世職[12]

車爾布赫世居哈達,其曾孫正藍旗薩穆哈圖從征北京,攻遵化首先登城,賜巴圖魯,授騎都尉[13]。其叔莽吉圖承襲時,因入關戰功加一雲騎尉世職[13]。正黃旗包衣尼音塔哈任包衣佐領,入關擊敗農民軍有功,授騎都尉世職[13]。尼音塔哈同族鑲藍旗拜音岱之孫賴袞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從征湖廣有功授雲騎尉世職[13]。拜音岱之侄嵩祝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加太子太傅[13]。鑲藍旗阿顏塔從征大同長安嶺第三登城,入關時擊敗農民軍有功授雲騎尉,遇恩詔加至騎都尉,其子尼堪襲職兩遇恩詔加至三等輕車都尉世職[14]。鑲黃旗舒瑚魯之孫薩哈爾察任護軍校,從征廣東、雲南立功,優授騎都尉世職[14]。此外,鑲黃旗郭和、邁圖;正黃旗喀爾沁、托克錫;鑲紅旗貳構;正藍旗岱音察等後人均因戰功授雲騎尉世職[15]

正紅旗喀塔哈世居葉赫,其子阿爾賽任佐領,入關時因戰功授騎都尉,三遇恩詔加至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因其後人無嗣停襲[16]。正黃旗武爾佳齊元孫瑚什屯任護軍校,於盤龍山陣亡,贈騎都尉世職[16]。此外,鑲黃旗音達渾、正白旗蓋喀穆、正黃旗瑚祿、正紅旗舒賽、赫勒、鑲藍旗巴達爾堪等後裔均因戰功授雲騎尉世職[16]

鑲藍旗包衣伯格世居輝發,任佐領,其長子蘇爾瑪任護軍校、次子蘇拜任委署護軍校,均因從征浙江、福建等地有功授雲騎尉世職[17]

正黃旗成固爾德世居黑龍江穆理哈村,其子奇郎阿由北京征山東,攻萊蕪第二登城,授雲騎尉,三遇恩詔加至三等輕車都尉,因無嗣,其弟殷達蘭承襲,後殷達蘭之子定綬承襲,歷任副都統、將軍,從征準噶爾於阿爾泰,晉至一等輕車都尉後,改任前鋒統領,後於和通呼爾哈腦爾陣亡,贈一騎都尉。其子何義襲職時改為二等輕車都尉世職[18]

鑲藍旗文柱世居烏喇,其子他克都征山東時,梯攻南樂首先登城,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三遇恩詔加至二等輕車都尉。其子阿那達、弟葉庫訥、侄吳達禪、侄孫烏爾丹相繼承襲,因無嗣停襲。雍正帝特恩令烏爾丹親甥薩克達氏富明阿降襲雲騎尉世職[18]

鑲黃旗薩弼圖世居沙爾虎,從征北京、山東、河南、江南等地有功,授雲騎尉世職[18]

鑲黃旗烏雅納世居瓦爾喀,其孫德祿征北京、山東,攻陰縣首先登城,賜巴圖魯,授騎都尉世職[18]

正白旗胡魯穆世居扎庫木,其曾孫阿克蘇尼從征浙江、福建立功,授雲騎尉世職;楞格任委署護軍校,從征浙江、福建、雲南等處有功,授雲騎尉世職[18]

鑲藍旗圖爾哈世居塔山堡,其曾孫希佛任護軍校,征雲南、入緬有功,後於浙江陣亡,贈雲騎尉世職[18]

滿清滅亡後,赫舍里氏的後裔,將姓氏改為「赫」或「何」姓。

近現代名人

來源

引證
  1. ^ 趙力 2012,第480頁
  2. ^ 2.0 2.1 2.2 2.3 2.4 弘晝等 2002,第146頁
  3. ^ 弘晝等 2002,第146-165頁
  4. ^ 趙力 2012,第479頁
  5. ^ 黃維翰. 《渤海国记》上篇. 國學導航. [2023-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6. ^ 赫舍里或为大氏之族乎. 搜狐網. 承德滿族文化研究. [201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弘晝等 2002,第147頁
  8. ^ 8.0 8.1 8.2 8.3 8.4 弘晝等 2002,第148頁
  9. ^ 弘晝等 2002,第150頁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弘晝等 2002,第149頁
  11. ^ 11.0 11.1 11.2 弘晝等 2002,第151頁
  12. ^ 12.0 12.1 弘晝等 2002,第152頁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弘晝等 2002,第153頁
  14. ^ 14.0 14.1 弘晝等 2002,第154頁
  15. ^ 弘晝等 2002
  16. ^ 16.0 16.1 16.2 弘晝等 2002,第159頁
  17. ^ 弘晝等 2002,第161頁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弘晝等 2002,第162頁
  19. ^ 支運亭 & 關紀新 1996,第277頁
  20. ^ 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 1981,第576頁
參考資料
  • 弘晝等.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遼海出版社. 2002. ISBN 9787806691892. 
  • 孫文良. 《满族大辞典》.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0. ISBN 9787561008645. 
  • 趙力. 《满族姓氏寻根词典》. 遼寧民族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9702862. 
  • 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 《辛亥革命回忆录》. 文史資料出版社. 1981. 
  • 支運亭; 關紀新. 《满族历史与文化》.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6. ISBN 978781056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