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中文書面語

由Jimmy-bot在話題「中文」的修訂歷史上作出的最新留言:9 年前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漢字文化圈專題 (獲評初級中重要度
中文書面語」是漢字文化圈專題的一部分,一個主要對(即漢字文化圈,或稱「東亞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為主題的文章作編輯、收集、整理、完善的專題。如果您願意參與,可以編輯這篇文章,或者造訪本專題頁面了解專題的工作,並歡迎參與討論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中國專題 (獲評初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台灣專題 (獲評初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台灣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台灣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新加坡專題 (獲評初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新加坡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新加坡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Merge?

The term 漢語書面語 is rarely used to refer 文言文 because nobody will call Classical Chinese "先秦漢語書面語" or "上古漢語書面語". The term 漢語, when used in general Chinese speaking, is the macro-language containing multiple Modern Spoken Chinese varieties, and currently, Standard Written Mandarin is the only written variety used for inter-varieties communications, and comes with features designed for multiple varieties. For example, the Standard Written Mandarin disencourage 撂挑子, 撒丫子, etc. while Written Cantonese encourage the using of all local terms (thus not capable for inter-varieties communications). --146.96.252.2留言2014年9月13日 (六) 07:40 (UTC)回覆

「中文」的修訂歷史

某人竟然說「中文」是漢語書面語?請大家評評理,我不知道此人的母語是不是漢語。請在以下投票,謝謝。--HYH.124留言2014年10月26日 (日) 07:54 (UTC)回覆

中文是漢語本身

If you think "中文" should be Chinese, vote here.

中文是漢語書面語

If you think "中文" should be Chinese, vote here.


  • 漢語:顧名思義,即漢族的語言——《現代漢語詞典》,特指構成漢藏語族的一個語言分支,其有各種不同的口語形式甚至於書面形式。而因為語言的定義為「一種由語音、詞彙和語法構成的一定的系統」——《現代漢語詞典》,所以可以認為漢語為「漢族的由語音、詞彙和語法構成的一定的系統」,是一個有地區分支的整體、系統,其標準形式為「普通話」)。
  • 中文:中國的語言文字,特指漢族的「語言文字」——《現代漢語詞典》(,注意:這裡的「漢族的語言」即為「漢語」。)


所以,「漢語」為一個「漢族的,由語音、詞彙和語法構成的一定的系統」;「中文」則特指漢語(漢族語言)這個系統中的文字(詞彙、語法)部分(廣義),或指「中國的語言中的文字部分」(狹義) --DeperSonalizC留言2014年10月26日 (日) 08:41 (UTC)回覆

  • (+)贊成,權威啊--草莓走廊留言2014年10月27日 (一) 12:02 (UTC)回覆
  • (+)同意,我是漢語的母語使用者,我能看懂中文,只是前一陣子在Linux LiveCD和公共電腦下不方便安裝輸入法,被迫用英文發言,表示抱歉。
    關於這個重定向,我想在:在漢語中「某某文」的字面意思是書寫某種語言的文本,是一種語言和文字的結合體,因此既不是語言(口語),也不是文字(字母)。撇開字面意思不說,作為一種「文本」其暗含的義涵往往是,一種特定語言通過特定書寫形態所構成的包含文字、該文字記錄該語言所具有的特定轉譯方式、正字法、用語習慣的有機整體。因此,理解成「書面語」最為恰當。
    對於「中文」,它應當包含如下內容:
    1. 底層基礎:漢語普通話和漢字;
    2. 轉換規則:漢字與普通話音節的對應,比如「吉」讀作[t͡ɕi˧˥]而不是[joɕi];
    3. 書面語的變異:標準化的中文的用語規範,如一些口語詞彙如「髮小兒」、「撂挑子」、「撒丫子」,雖然可以用漢字書寫出來,但在作為跨方言交流媒介的中文中一般不出現(這一點雖然在「普通話」的定義中已有體現,但在漢語書面語中要求更為嚴格,如「不過關」屬於口語,而「不合格」、「未達標」才是中文);
    4. 交流媒介:基於前三點,中文具有如下特徵:官話區的的使用者可以在毫無知覺的狀態下閱讀中文,就像中文是專為自己方言設計的一樣(為達到這一目標,閱讀時可能會自然地在腦中建立少量的「訓讀」對應);
    5. 冗餘度:中文具有足夠的信息余冗度使得當部份詞顛序倒時,讀者可在以毫無覺察的狀態下將其順通地閱下讀來,並在閱讀時自動糾正錯誤的詞序;
    6. 交流媒介:標準化的中文作為跨方言媒介的考量——基於上述五點,所有的漢語使用者都應能夠通過「訓讀」、掉轉詞序等方式來將中文讀成自己的方言,例如粵語使用者可以不自覺地替換虛詞,並將「公雞」讀成「雞公」⋯⋯
    並不是寫成文字的漢語就是中文。粵語白話文就是寫成文字的漢語,但是目前的粵語白話文並不能達到全部上述要求,尚不構成中文。但是粵語白話文確實包含使之能在粵語區內跨方言的設計,因此稱作「粵文」是沒有問題的。
    其它例子如「文言文」、「英文」、「緬文」等也包含類似的設計,可作同樣理解。比如,英文得能讓蘇格蘭人看懂(因此叫它英文而不是英格蘭文),等等。--146.96.252.2留言2014年10月30日 (四) 02:19 (UTC)回覆
  • (!)意見:目前條目漢語書面語質量不合格,內容嚴重跑題。如果我把這個條目移動到「漢字」,恐怕讀起來也不會有任何異樣。這樣的話,這個條目的存在就沒有甚麼意義了,直接把內容合併到漢字,條目刪了算了。--146.96.252.2留言2014年10月30日 (四) 02:19 (UTC)回覆
  • (*)提醒:關於「中文」究竟是甚麼,不妨先想想中文維基百科是甚麼,
    中文維基百科使用漢字書寫,漢字是漢族或華人的共同文字,是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香港、澳門的唯一官方文字或官方文字之一。中文維基百科雖未規定以現代標準漢語的語法書寫,但維基人因共識及默契而以其為共通形式,有時也適度摻入方言或文言文。
    G14. 超過兩周沒有進行任何翻譯的非現代標準漢語頁面。

包括所有未翻譯的外語、漢語方言以及文言文。

可見,「中文」的語言屬性對漢語口語(不管是普通話口語還是其它方言的口語)有嚴格的限制,任何口語的植入必須「適度」。--146.96.252.2留言2014年10月30日 (四) 02:48 (UTC)回覆

其它意見

If you have other opinions, state here.

暫時已重定向回漢語書面語,請繼續發表意見。--HYH.124留言2014年10月26日 (日) 10:43 (UTC)回覆

  • (!)意見--看了漢語書面語條目,還是不知道它是語言還是文字,但是我的觀念是,語言與文字是不同的,文字是讀(輸出)、寫(輸入)、視覺的,語言是聽(輸入)、說(輸出)、聽覺的,且在人類的文明演進上,先有語言才有文字。儘管絕大多數漢語方言「搭配使用的文字」是中文,但是中文卻不是任何一種漢語方言,因為它是文字不是語言。克勞 2014年10月26日 (日) 10:52 (UTC)回覆
    基本(+)同意,但中文同時也不只是文字,我不同意簡單地把語言和文字割裂開來。如果那樣,條目漢語書面語真的就可以刪了。
    儘管中文書寫的不是任何一種漢語方言,但不得不承認它是以普通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正如文言文書寫的不是上古漢語,但它是以先秦漢語為基礎發展出來的。
    漢語書面語這個條目寫的確實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一點也不過關(請允許我不使用中文,而使用特定的漢語口語發言)。--146.96.252.2留言2014年10月30日 (四) 02:31 (UTC)回覆

看來我帶動了維基投票風啊。--Qa003qa003留言2014年10月29日 (三) 11:48 (UTC)回覆

返回 "中文書面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