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惜梦(1899年5月23日—1956年12月14日),原名赵云鹤笔名惜梦,后更名赵惜梦奉天省瓦房店(今辽宁省瓦房店市)人。中华民国作家、编辑、记者、政治人物。[1]

生平

赵惜梦出生仅3个月,其父便因病去世,故自幼为寡母抚养。他在故乡上完小学,此后入奉天一中。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他对新文学产生兴趣。1921年暑假,他从中学毕业后,考进奉天文学专门学校。1922年底,他以笔名“惜梦”先后在《盛京时报》的《新诗》栏目发表了《枕上》、《梦》、《孤雁》这三首新诗,开始了文学生涯。自此直至1923年末,他在《盛京时报》上发表了几十篇新诗及小说,成为中国东北的新文学作家。[1]

1924年初,他从奉天文学专门学校毕业,经朋友介绍出任《哈尔滨晨光》报文艺编辑主任。任内他使原来的综合性周刊《艺林》以及综合性副刊《光之波动》改为侧重介绍新文学,并且创办了《儿童》、《绿意》、《文学》、《文艺》(后两种为春潮社社刊)这四种新文学周刊。[1]

1923年创刊后,《哈尔滨晨光》报便在每日报纸的骑缝处刊登“诸君记得二十一条否”这九个大字。此举受到一些政客和亲日本势力的非议。赵惜梦任职于该报之后,曾经撰文驳斥这些非议。1924年双十节时,广州的市民们举行集会和游行,抗议陈炯明和商团的屠杀,赵惜梦遂在《同胞!还不奋起吗》一文中称:“怎奈我们弱小的同胞,将逃出了满清专制的酷毒,活泼泼的生命,却被万恶的军阀,给我们握住了。可痛呵!”[1]

1925年,赵惜梦同哈尔滨于浣非陈凝秋张末元涛光沈阳李笛晨金亦棠周东郊赵鲜文周均溪等人成立了哈尔滨首家新文学社团春潮社,并在《哈尔滨晨光》报上辟有《文学》、《文艺》周刊。[1]

1926年12月15日,《哈尔滨晨光》报被吉林省滨江县警察厅以“似有鼓吹赤化之旨趣”而查封。1927年初,应《国际协报》社社长张复生、总编辑王星岷的邀请,赵惜梦出任该报副刊部主笔,创办副刊《国际公园》,并以《国际协报》副刊附页为形式,发行了四种新文学周刊即《绿野》、《啬薇》、《灿星》、《蓓蕾》[2]。1929年,经赵惜梦倡议,孔罗荪陈纪滢牵头成立蓓蕾文学社,在《国际协报》出版社刊《蓓蕾》周刊(出至1932年日军占领哈尔滨)。他曾经帮作家张铁弦金人孔罗荪陈纪滢杨朔等人进入文学界。[1]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从9月20日起,《国际公园》上每天都用通栏标语进行抗日宣传。江桥抗战爆发后,他作为《国际协报》特派员,携劳军款及慰问品到江桥前线慰问并进行采访报道。事后,他被聘为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的私人秘书,以接待到齐齐哈尔采访的海内外记者以及外国驻华武官。江桥抗战失败,齐齐哈尔被日军占领后,马占山率部退到海伦,赵惜梦则回到哈尔滨。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赵惜梦到北平,任《大公报》及《华北日报》外勤记者。[1]

1934年,张学良出任武汉行营主任后,决定出资由赵惜梦出面在武汉办报纸。根据张学良的授意,赵惜梦于1935年3月1日在武汉创刊《大光报[3]。1937年七七事变后,《大光报》停刊,受天主教南京总教区总主教于斌的邀请,赵惜梦参加了复刊《益世报》的工作。1940年,他应兰州市市长蔡孟坚的邀请,出任兰州市政府秘书长兼《西北日报》社社长。[1]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接收员、大连市政府秘书长、市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大连之前,他携家逃往上海。1949年7月至8月间,他又逃往台湾,继续任国民大会代表。1950年春,他在台中创办《自由亚洲》杂志,但出版了三年多,即因资金匮乏而停刊。后来,他一直隐居。[1]

1956年12月14日,他因肝癌在台中病逝,享年57岁。[1]

参考文献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新中国人物志——赵惜梦,中国黑龙江信息网,2011-05-13[永久失效連結]
  2. ^ 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哈尔滨市志: 报业, 广播电视》.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4年: 23–24页. 
  3. ^ 吴延俊. 《大公报》百年史, 1902-06-17--2002-06-1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31页. ISBN 9787300052311. 

Template:末任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一級行政區行政首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