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古琴

浙派古琴,始见于北宋[1],而盛于南宋,因始创人郭沔祖籍浙江而得名,是宋明之际最主要的琴派。近代徐元白起,因有别于宋代的浙派,被称为“新浙派”。

浙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分类传统音乐
序号65
编号项目II-34
登录2008年

历史

宋代至明代

郭沔传刘志方,刘志方传徐天民毛敏仲汪元亮,徐天民、毛敏仲编著《紫霞洞琴谱》,加上郭沔的《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和刘志方的《忘机曲》、《吴江吟》等曲,浙派古琴体系开始成形。而徐天民传人的影向力较大,故浙派古琴在明代初期有“浙派徐门”或“徐门正传”之称。徐天民传子徐秋山、徐秋山传子徐梦吉,徐梦吉传子徐和仲,徐和仲传子徐惟谦,及王礼、金应隆吴以介张助萧鸾戴义黄献等,萧鸾编著《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补》,并提出“去文以存勾剔”,维护浙派古琴的独奏传统[2]。黄献于1546年编著《梧冈琴谱》,杨嘉森于1561年增订《梧冈琴谱》,改名为《琴谱正传》。至明代中后期,其在琴界的地位渐为虞山琴派所取替。[来源请求]

近代

民国时,浙江有张味真徐元白等琴家。徐元白自称其琴为家传,亦曾师于大休上人,被称为“新浙派[3]

现代浙派古琴家有张味真、徐元白及其弟子徐晓英、郑云飞、徐元白孙徐君跃等。[来源请求]

分支

姚丙炎姚公白等人由于右手明快、节奏轻灵等特点,被称为“浙派姚门[4]

参考资料

  1. ^ 成玉磵《琴论》: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唯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2. ^ 《查阜西琴學文萃》. 中国美术学院. 1995年8月: 585–586页. 
  3. ^ 徐君跃. 〈淺談新浙派和梅庵派〉. 《艺术教育》. 2018, (11) [2021-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9). 
  4. ^ 孙嵩. 〈淺說“姚門”〉. 《北方文学》. 2017, (14): 64 [2022-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最先提出‘姚门’这名称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友仁先生,他以此为香港雨果唱片公司于 1991 年出版的姚丙炎、姚公白、姚公敬父子三人的古琴音乐光盘命名。之后‘姚门’这一称谓在琴界逐渐传播开来,并得到认可。2008年,文化部对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的评定,姚公白就被定为浙派“姚门” 的古琴艺术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