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藏界梵语garbhakośa-dhātu),又名胎藏密行续行部行怛特罗梵语caryā-tantra藏语སྤྱོད་པའི་རྒྱུད།威利转写spyod pa'i rgyudTHLchö-pé gyü),密宗术语,以密宗经典《大日经》为中心所形成的一个密宗流派。

胎藏密金刚密合称两部大法,或两部纯密,形成唐密的主体。在它之前形成的密法则称为杂密。此宗在汉地,经唐武宗会昌毁佛后失传;然此前已及早传入日本,而在日本茁壮,并约莫自20世纪起,唐密教法反哺回汉地。

胎藏密与金刚密形成日本东密台密的核心教义“金胎不二”,在日本信奉及修行金胎两密者众多。

释义

 
胎藏界曼荼罗。中央方形的中心为早期的毗卢遮那佛;周匝围绕着八尊菩萨(自顶按顺时钟方向依序为:宝幢如来普贤菩萨开敷华王如来文殊师利菩萨无量寿如来观世音菩萨天鼓雷音如来弥勒菩萨。)

zàng界的梵文,源自于梵文字根garbha,有隐藏、包含之意,在密宗之中,意指为佛性、或如来藏。胎藏界以《大日经》“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三句义为根本。认为人皆具备如来藏佛性,是一切众生本有的清净菩提心,真常不变,胎藏心中;大日如来代表的就是这个本有的清净菩提心。修行真言密法的目的,就是在于发扬这个清净菩提心,使自己与大日如来合一。

胎藏界密法,结合了真言咒语,与曼荼罗藏传佛教宗喀巴认为,行续外在的真言仪轨与内在的禅定修持是同等重要的,所以称为行续[1]。它与事续不同的地方在于,虽然它也重视咒语仪轨,但是它已经进入理论层次,更为重视般若智慧的层面,因此,它可以被视为是事续的进一步发展[2]

历史源流

胎藏界密法可能源起于南印度如来藏学派,略早于金刚界传承,后以那烂陀寺为中心,向全印度散播。因玄奘与义净至求学时,胎藏界密法尚未传入那烂陀寺,因此它的兴起时间,可以推估是在武周至开元之间。

在金刚界传承兴起之后,它吸纳了胎藏界成为它的一部分。多数唐密修行者,会同时修行二者,而以金刚界传承为主。

中国

唐开元年间,由善无畏传入中国,其弟子一行承继之,作大日经疏。这是胎藏界密法在中国的第一个传承。

不空三藏至锡兰学习密法时,在普贤阿阇黎座下,受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灌顶,后传回中国,形成第二个传承。因其弟子众多,唐密以不空传承为主,也因此形成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密法融合的风格。

日本

真言宗(东密)

空海(弘法大师)接受青龙寺惠果阿阇梨的指导,属于不空三藏的传承,他之后将将胎藏界与金刚界密法传入日本。

台密

最澄至中国留学,受法于当时天台山修禅寺座主道邃上人,并从越州龙兴寺顺晓阿阇梨得结缘灌顶并传胎藏界,学习此法,但由于时间紧迫并未学全。

弘仁三年,最澄亲至乙训寺拜访空海,以空海为阿阇梨,接受空海的胎藏界和金刚界结缘灌顶。但最澄要求空海传法阿阇梨灌顶时,空海要求他先接受三年修行,拒绝他的请求。最澄要求借阅金刚界理趣经释》也遭到拒绝。于是最澄以天台宗,结合密宗。又最澄弟子圆仁、徒孙圆珍亦曾入唐,求学密宗,形成台密的传统。

胎藏界曼荼罗

 
胎藏界曼荼罗的中台八叶院内的佛像,由上方开始顺时针方向起,分别为宝幢如来普贤菩萨开敷华王如来文殊菩萨阿弥陀如来弥勒菩萨天鼓雷音如来观音菩萨,中央为大日如来。日本国宝平安时代初期9世纪绘制的绢本着色《両界曼荼罗图》现藏于日本京都的东寺
外金刚部院
文殊院


释迦院






遍知院



中台
八叶院
持明院
虚空藏院
苏悉地院

胎藏界五佛,位于中台八叶院,即是大日如来宝幢如来开敷华王如来无量寿如来天鼓雷音如来

藏传密宗观点

藏传密宗称胎藏界为行续行怛特罗二俱续、或事二俱瑜伽;依照其判教,胎藏界密法属下三部密法中的第二部。

注解

  1. ^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二:“若待外事内定等分,非待极多外事,即是行部之机。”“事定等行故名行续。”
  2. ^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二:“若内正定与诸外事等分开示立为行续。如《大日经》注云:‘此续虽是方便智慧为主之瑜伽续,然为摄受信解外事诸众生故,开示随顺外事诸行。故共称事续或二俱续。’又《金刚藏庄严续》云:‘事二俱瑜伽。’亦说行续为二俱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