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三藏

早期佛教经典

巴利三藏巴利语Tipiṭaka),在汉地又作巴利文大藏经南传大藏经巴利圣典,指上座部所传用巴利语写成之佛教三藏[1],是早期佛教经典的结集[2]

泰国某寺庙陈列的巴利三藏

初期佛教
经典

最初僧伽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巴利圣典

    律藏    
   
                   
经分别 犍度 附随
               
   
    经藏    
   
                                
长部 中部 相应部
                     
   
   
                           
增支部 小部
                           
   
    论藏    
   
                             
法集
分别
界论
人施
设论
论事 双论 发趣论
                       
   
         
 

经藏部分分为五部:《长部》或称《长尼柯耶》,《中部》或称《中尼柯耶》,《相应部》或称《相应尼柯耶》,《增支部》或称《增支尼柯耶》,《小部》或称《小尼柯耶》。前四部相当于汉传的《阿含经》,但经数与内容较一致的只有杂阿含经,其他阿含与其他尼柯耶经数出入较大。汉传对应小部的经典只有《法句经》等零星的经文[3]

巴利三藏分为律藏经藏论藏三大部分[4]南传佛教认为这些都是“佛语”。

  1. 律藏,是有关佛教教规和戒律的经文汇编,分为《经分别》、《犍度》和《附随》三部分。
  2. 经藏,是佛陀宣传教义的经文汇编。为五部尼迦耶:《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
  3. 论藏,为有关总结和阐述各种佛教教义或概念的经文汇编。其中有七部:《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和《发趣论》,经文通常用教义对答形式描述。

巴利律藏[5]记载宣说论藏阿毘达磨中部32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部69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长部34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3集141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3集142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3集143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6集60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支部10集98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记载在世时佛教就有论藏阿毘达磨本生经第1卷记载释迦牟尼佛前世还是菩萨时曾经追随㤭陈如佛、弗沙佛、迦叶佛出家学习论藏阿毘达磨菩萨后第四七日后花了七天在菩提树之西北方的“宝之家”思考论藏阿毘达磨的内容[6],法句经故事记载佛将论藏阿毘达磨传给舍利弗并命令舍利弗将论藏阿毘达磨传给其他弟子[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藏外文献

南传佛教文献的主体为“佛语”——三藏藏外文献英语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是指巴利三藏结集后各种巴利语佛教典籍。主要是注释、历史、概要、诗歌等著作。其中包括《导论》、《藏论》、《弥兰陀王问经》、《岛史》、《大史》、《小史》、《清净道论》、《摄阿毘达磨义论英语Abhidhammattha-sangaha》、《未来史》等。三藏的注释书称为义注(Atthakatha);注释的注释,称为复注(Tika);复注的注释,称为复复注(Anutika)。

成书年代

释迦佛入灭后三个月的一个雨安居时,由阿阇世王主持第一次结集,此次结集由阿难尊者诵出经藏及优婆离尊者诵出律藏。在经过印度本土的第二及第三结集后,约佛灭二百年时, 阿育王派其子摩哂陀尊者及僧团带了三藏入斯里兰卡。

约西元前一世纪末,因为锡兰僧团中的长老有鉴于国内曾发生战乱,担心早期流传下来的教典散失,由以坤德帝沙长老为首的大寺派(又称为摩诃毗诃罗住部)的五百名长老,于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迦寺举行南传佛教历史上的第四次结集,会诵集结三藏教典,并以僧伽罗文字将经典写在贝叶上成书,首次将三藏集结成书面。[7]

在公元五世纪,觉音尊者到锡兰大寺学习,将僧伽罗语的五部尼柯耶转译为巴利语及作注释。在觉音所作巴利文版本流行之后,僧伽罗文版本失传,没有被保留到今天。

版本

巴利文经典最初是口传的。上座部佛教流传国家气候潮湿,不利于写本的保存。巴利文大藏经从15世纪后期才开始全部写下来,18世纪之前的写本能保存到现在的很少。[8]目前发现最早的巴利文经典是在缅甸出土的20片金箔的贝叶经,年代是5世纪中、后期。[9][10]

巴利文版

最早的印刷本1900年在缅甸出版,38卷。比较容易获得的巴利文版本有:

译本

有多种译本,包括僧伽罗语泰语德语印尼语日语汉语。日本于1935年至1941年,由高楠博士功绩记念会将巴利圣典协会出版之巴利三藏翻成日文出版,名为南传大藏经。台湾于1990年至1998年,由高雄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由日文版翻译成中文,刊行汉译南传大藏经[11]。日文版汉译南传大藏经包括了巴利三藏与藏外文献。庄春江参考菩提比丘的英译版本而有汉译四部,并与北传阿含经对照 [12]

香港志莲净苑从2006年起出版《巴利文翻译组学报》,主要由阿律楼陀三藏法师(Dr Ven Kākkāpalliye Anuruddha Thera)带领巴利文翻译组进行经藏的翻译,译者主要由萧式球、宁乐、李凝春及陈琦燕四位翻译经藏五部及律藏大品部份。[13]

另外,2012年时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师生联同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合译及出版《长部》,译者包括段晴译究罗檀陀经;朱竟旻译梵网经;皮建军译沙门果经、大狮子吼经、波梨经、清净经;李颖及孙皓译阿摩昼经、阇利耶经、坚固经;段晴及普仓译摩诃梨经、大善见王经、人中牛王经、阿吒耶智经;段晴及李函思译布吒波陀经;段晴及李颖译须婆经;段晴及皮建军译露遮经、大缘经;段晴及李膺函译大本经、净信经;段晴及朱竟旻译大典尊经、帝释所问经、知源经、三十二相经、十上经;段晴及孙皓译大会经;朱竟旻及贾姗姗译大念住经;段晴及李颖译大般涅槃经、弊宿经、合诵经;段晴及周利群译优昙钵狮吼经、教授尸迦罗越经;李膺函译转轮圣王狮吼经。[14]


目前汉译三藏版本并未有一整套直接译自巴利语的。志莲净苑那套亦只译及经藏四部、小部自说经、如是语;律藏大品的首七品;弥兰陀问经的部份

英语法语德语翻译尚不完整。经藏英译本包括巴利圣典协会出版的英译本,巴利圣典协会会长对其表示不满[15]。菩提比丘等人后来再度英译《相应部》、《中部》、《长部》[16][17][18],以及Nyanaponika 选译《增支部》[19]

汉语现代新译

现代白话译文

在近现代,汉地尝试用现代白话翻译巴利三藏。最早是国学大师汤用彤翻译的《南传念安般经》,未引起社会注意。后法舫法师新译《三宝经》、《吉祥经》等,又有巴宙、郭良鋆、黄宝生、韩廷杰、邓殿臣、了参法师、庄春江等人先后参与新译巴利三藏部分经典。

台湾高雄元亨寺组织“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从日文译版巴利三藏转译为汉文,但此版《汉译巴利语三藏》被指错译较多。

最权威者当属始于2006年香港志莲净苑巴利文翻译组和阿律楼陀三藏长老合作译版,与2012年北京大学段晴教授和泰国法胜大学合作译版《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

新音译方案

自称传承自大寺派的缅甸瑞甘派帕奥禅林玛欣德于2002年主张推行巴利三藏专有名词新译方案,并于2012年组织中国佛教协会南传工作委员会出炉《中国上座部佛教专有名词巴利音译规范表》,为玛欣德的中国大陆、台湾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团队汉语教学所采用。方案使用现代汉语发音对应巴利语转译,如:乔达摩(巴利语Gotama),2002年提出巴利语新译为茍达马,2012年规范新译为果德玛;比丘(巴利语bhikku)新译为比库[20][21]

该方案一经发布,批评声音极多。有报导表示这样的规范“没有必要”,“不知所云,让人看了莫名其妙”[22]。在佛教中也不乏批评声音,如有人指出《阿含经》说“如世人之所知,我亦如是说。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于世人。”佛陀主张名称与世间流传的应该尽量一致,不应标新立异。还有人质疑玛欣德的做法,认为其从最初的法名马兴德改成玛欣德,又将佛陀的名字从乔达摩改成“果德玛”,是用心不纯[23]。故至今并未得到中国佛教界的一致认同和全面采用。香港、台湾与马来西亚等地的汉译者并未采用新音译。

参考文献

  1. ^ Richard Francis Gombrich英语Richard Gombrich. Theravāda Buddhism: A Social History from Ancient Benares to Modern Colombo (PDF).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2006: 3. ISBN 9-78-0-203-01603-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5). 
  2. ^ Harvey, Peter.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 Teachings, History and Practi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05-25: 3. ISBN 978-0-521-31333-9. 
  3. ^ Nalinaksha Dutt. Buddhist Sects in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98-01-01: 137–139. ISBN 978-81-208-0428-9. 
  4. ^ Tipitaka outline (PDF). [2015-05-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0). 
  5. ^ 巴利律藏》: https://tipitaka.sutta.org/romn/cscd/vin02m4/mul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tripitaka.cbeta.org/N05n0003_00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一切众生之慈愍者,一切有情之最尊者,狮子之鸯耆罗娑释迦牟尼,宣说三藏,有经、论及大功德之律。
  6. ^ 本生經第1卷.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1). 燃灯世尊之后,经一阿僧祇劫,㤭陈如佛出世。佛行三度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一兆人,第二集会百亿人,第三集会九亿人。尔时菩萨为转轮王,名甚胜者。向佛及一兆比丘众行大施食。佛向菩萨预言:“汝未来世,当得作佛。”彼闻佛说法,以国事托付大臣等而出家。彼学三藏,得八定及五神通,修禅不怠,生梵天界。

    此佛之后,有弗沙佛之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六百万,第二集五百万,第三集三百二十万比丘。尔时菩萨名已胜者王,弃大王国,于佛处出家。学三藏,为大众说法,完成戒波罗蜜,佛亦与彼豫言。

    此佛之后,有迦叶佛之出世。佛亦有一次弟子之集会,集三万之比丘。尔时青年菩萨名光护,通达三种吠陀奥义,善知地上与天界,为陶器师作瓶之友。彼与其友俱诣佛所,闻法话而出家,精进努力,修学三藏,遂行大小义务,为佛教添加光彩。佛亦授彼豫言。

    于第四七日间,天人等在菩提树之西北方设“宝之家”,佛于此处结跏趺坐,详察导人入涅槃及一切物根源之阿毘昙藏,经过七日。其后通阿毘昙诸人为两种说明,即:“宝之家乃作宝之家,或谓佛会得七论之处为宝之家。”此二说明,于此处皆为相应,两者均可采用。自此以来,其处被称之为“宝家之祠”。
     
  7. ^ 佛说教法第四次结集. [201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1). 
  8. ^ Oskar von Hinüber. A Handbook of Pāli Literature. Walter de Gruyter. January 2000: 4–5 [2014-04-30]. ISBN 978-3-11-01673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2). 
  9. ^ Carol Anderson. Pali and Its Ending: The Four Noble Truths in the Theravada Buddhist Canon. Routledge. 11 October 2013: 15. ISBN 978-1-136-81325-2. 
  10. ^ Damien Keown. A Dictionary of Buddh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08-26: 277. ISBN 978-0-19-157917-2. 
  11. ^ 阿含經在线阅读 南北传对照. [2018-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1). 
  12. ^ 莊春江工作站.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13. ^ 翻译组员. 巴利文翻譯組學報. 志莲净苑文化部. 2006. ISBN 978-962-7714-35-4. 
  14. ^ 段晴等. 漢譯巴利三藏·經藏. 中西书局. 2012. ISBN 978-7-5475-0382-9. 
  15. ^ Kathleen Gregory.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Richard Gombrich.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16. ^ Bhikkhu Bodhi.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Samyutta Nikaya. Wisdom Publications. 10 June 2005. ISBN 978-0-86171-973-0. 
  17. ^ Bhikkhu Bodhi.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Majjhima Nikaya. Simon and Schuster. 9 November 1995. ISBN 978-0-86171-072-0. 
  18. ^ The Long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Digha Nikaya. Simon and Schuster. 10 June 2005. ISBN 978-0-86171-979-2. 
  19. ^ Nyanaponika (Thera). Aṅguttara Nikāya: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 an Anthology of Suttas from the Aṅguttara Nikāya. Altamira Press. 1999. ISBN 978-0-7425-0405-9. 
  20. ^ 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的方案. [201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21. ^ 关于公布《中国上座部佛教专有名词巴利音译规范表》的说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2-06
  22. ^ 徐文堪.“乔答摩”没有必要“规范”为“果德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东方早报.
  23. ^ 从马兴德和苟达马,玛欣德和果德玛,林欣,看马心得想当教主. [2018-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