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東北局
中共中央東北局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負責中國東北地區的中國共產黨領導機構。
機構概況 | |
---|---|
上級機構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
機構類型 | 地方局 |
授權法源 | 中國共產黨章程 |
聯絡方式 | |
總部 | |
實際地址 | 瀋陽(1945.9-1945.11) 本溪 撫順 梅河口 長春(-1946.5) 哈爾濱(1946.5-1948.11) 瀋陽(1948.11-1954.4) |
歷史
彭真時期
抗日戰爭結束後,東北被蘇聯紅軍占領。時局此時非常複雜,國共雙方都急欲在蘇聯撤軍後獨占東北。由於國軍主力集中在中國西部地區,無法在短時間內到達東北,而中共在河北建有冀熱遼抗日根據地,因此捷足先登。1945年9月6日,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率八路軍進入瀋陽,隨即成立了瀋陽衛戍司令部,開始接收日軍裝備[1]。194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東北局,任彭真為書記。1945年9月15日,曾克林乘坐蘇軍派出的專機飛抵延安。當天下午中央政治局在楊家嶺召開會議,並聽取了曾克林的匯報,當晚又通過電報將情況報告給正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周恩來。據此,中央最終確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決策。中共中央在1945年9月15日決定由彭真、陳雲、程子華、伍修權、林楓組織中共東北中央局,彭真為東北局書記,「東北局全權代表中央指導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及黨員的活動,東北一切黨的組織和黨員必須接受其領導」的決定。當日,彭真、陳雲、葉季壯、伍修權等乘坐蘇聯飛機飛往瀋陽,飛機在山海關機場降落加油時意外衝出跑道栽進麥田,除陳雲外其他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2]:128。隨後彭真等人改乘火車,於9月18日抵達瀋陽,開始着手與中國國民黨爭奪東北[2]:125。此後,中共中央又從全國各戰略區調集十一萬部隊和兩萬幹部(包括中共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22人[註 1])進入東北,並由林彪指揮前線。
1945年10月12日,東北局宣布組建中共遼寧省工委、安東省委、瀋陽市委,並任命了主要領導幹部:遼寧省工委書記為陶鑄,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白堅,組織部副部長饒斌,民運部長張逢時,遼寧省政府黨團書記兼省政府副主席朱其文,遼寧省政府主席兼遼寧省保安司令張學思,遼寧省工業管理委員會主任兼黨團書記呂東;遼寧省工委委員為陶鑄、白堅、張學思、朱其文、饒斌、張逢時、呂東、孔原、陳郁、汪金祥、鄧華。
1945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將所有進入東北的共軍整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羅榮桓任政治委員[3]。11月,國軍突破山海關,並占領葫蘆島、錦州等地。11月20日,中央指示東北局:「迅速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基地。只要我能爭取廣大農村及許多中小城市,緊靠人民,我們就能爭取勝利。」 蘇聯紅軍也命令瀋陽的中共機關限期撤離,彭真即率領中共中央東北局羅榮桓、肖勁光、伍修權、林楓、凱豐等人於11月23日離開瀋陽抵達本溪,進駐工字樓29號樓;彭真、羅榮桓、肖勁光、伍修權等人在本溪組成了「後總」。1945年11月25日,陳雲、李富春、陶鑄、鄧華、白堅等在張學思住的小樓里舉行一個重要會議,決定陶鑄和鄧華帶部分幹部和部隊去法庫,組成遼西省委和遼西省軍區;26日張學思和遼寧省工委書記白堅帶另一部分幹部和部隊,遼寧省委遷至本溪湖東山(即今天的溪湖區鐵工街5組73號樓),遼寧省政府機關遷至本溪湖河東小學(即今天的二十八中學所在地),組成遼寧省委、遼寧省政府和遼寧省軍區,張學思任省委常委、省政府主席、省軍區司令員,白堅任省委書記和省軍區政委。東北銀行遼寧省分行、東北書店、東北日報社、東北文工團也來到本溪。
1945年11月29日在北滿工作的陳雲、高崗、張聞天聯名給中共中央和東北局發報《對滿洲工作的意見》,指出「我獨霸滿洲的可能性是沒有的」,應該「有計劃地迅速地將武裝力量及幹部分散到廣大鄉村」「建立廣大的鞏固根據地」,反對「留戀大城市」。
1945年11月組建北滿、西滿、東滿分局,陳雲、李富春、林楓分任分局書記,按照中共中央「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指示,在背靠朝鮮、蒙古、蘇聯的地區建立中共根據地。
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同月,東滿分局改稱中共吉遼省委。1946年1月羅榮桓去大連治病。
1946年2月,東北大學在本溪創立,遼寧省政府主席張學思任校長。
秀水河子戰鬥後,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於1946年2月27日回到撫順。1946年3月6日至8日,彭真在撫順「七條小學舊址」(今為撫順五十中學,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主持召開東北局和東總幹部會議,即「東北局撫順會議」。彭真、林彪、呂正操、肖勁光、肖華、林楓、陳正人、凱豐、伍修權、周桓、何長工、唐凱等人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研究了東北地區的形勢。彭真總結了東北局前段的工作,對今後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林彪在會上作了長篇發言。就「和戰問題」、「作戰方針」「城鄉關係」「建軍問題」展開激烈討論。會上,林彪在發言中除就時局和作戰等問題提出意見外,對東北局的工作提出了批評,認為東北局「沒有一個比較突出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東北局沒有戰爭觀念」,「發動群眾不敢放手,有右的傾向」。林彪提出丟掉和平幻想,應做長期鬥爭準備;在戰術上提倡「村落戰、夜間戰、平原戰」,「不是守城和攻城,主要是野戰」;到遠離大城市和鐵路線的廣大農村去建立根據地,「凡愈靠近城市與鐵路的地方,人心愈浮動,群眾愈難爭取;而這一帶亦往往首先失掉,使群眾工作的建設白費力氣,距城市與鐵路線愈遠的地方,人心愈鞏固,群眾工作愈易發動,且敵來的可能少,故愈易成為鞏固的後方」;在建軍問題上,堅決反對採取「委任制」不區分成份,大量收編偽軍的做法。會上,「肖勁光表示同意林彪報告的基本思想,即『和平需要戰爭』」。蕭華指出「(和平)思想對我創造根據地是有害的」、「關於戰爭指導問題,今天主要是運動戰,輔以游擊戰」。何長工講「培養拳頭問題,軍區唯有主力(拳頭)才能打的住敵人,對主力要經常保持滿員」。唐凱發言「無論地方幹部和部隊幹部,在思想上都沒有長期的想法,各部門也同樣表現了沒有戰爭觀念」。陳正人講「我們今天的戰術主要是運動戰」、「破壞敵人後方,放手發動群眾」。會上呂正操說:「中央有個指示,東北的局面是和平,但必須經過戰爭」;「但東北局的指示究竟以和平為主或以戰爭為主,我是一個疑問」。在北滿的陳雲、高崗、張聞天等未到會。會前陳雲代表北滿分局致電東北局:「東北局是否已經下決心放棄大道,占領兩廂?如已下了決心,就應當迅速把一部分主力部隊分散到農村進行剿匪和土改。」在平壤養病未參加會議的羅榮桓也寫信指出「東北戰爭要做長時間準備,不要把和平估計太急」,「就是和平也需要有本錢」,批評了「和平幻想」。3月8日林彪又發言作了自我批評:「我在發表意見時,提到東北局沒有戰爭觀念是不對的,而是時間長短問題,這個我說發動群眾不敢放手,只是由於補充兵源上得到的印象」。
之後因國軍進攻撫順,1946年3月13日,彭真、林彪率東北局和東總從撫順移駐海龍縣梅河鎮。當晚,彭真和林彪聽取中共北滿分局委員、北滿軍區司令員高崗匯報北滿的工作。 從3月21日至4月21日,東北局在梅河口召開多次重要會議。其中4月10日至13日的會議史稱「東北局梅河口會議」會議主要研究決定長春戰役是否進行的問題,並特意請林彪參加。林彪以四平前線戰事緊為由沒有來參加會議,並表示前方四平大戰在即,難以抽出更多的兵力來攻打長春這樣城防堅固的大城市。彭真起草致中共中央和林彪電,提出「集中全東北一切可能調用的兵力,在瀋陽與長春之間鐵路沿線上進行反覆的爭奪戰,大量消滅敵人,力爭阻止敵人於四平以南地區,以便確保以哈、長為中心的北滿全部於我手中。各軍區應抽最大限度的兵力參加此次有關東北全局的大會戰。此次作戰為決定我黨在東北地位的最後一戰,望空前動員全黨全軍以最大的決心,不惜任何犧牲,爭取這次作戰的決定勝利。」會議最終決定先打長春,後打四平的戰略部署。會議還從時局的變化研究東北當前工作,對如何打仗、肅清土匪、肅清敵偽殘餘,怎樣搞好練兵、做好群眾工作,做了研究和部署。東北局決定迅速占領長春、哈爾濱和齊齊哈爾,確保控制北滿。4月共軍部隊順利占領三座城市。中共中央東北局梅河口會議會址為和平街的一座二層樓,,二樓一間不足30平方米的小會議室即是東北局會議室。從1947年夏開始該樓成為梅河口鐵路地區的辦公樓。1987年被列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被通化市委、市政府批准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為中共梅河口市委黨史教育基地。2019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梅河口會議會址被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46年4月22日,彭真率東北局東總、東北局機關從梅河口鎮和海龍鎮向長春轉移,於當天下午7時到達吉林,將大部機關留在吉林市,23日率部分機關人員進入長春市。
1946年4月國軍調孫立人新一軍、廖耀湘新六軍、陳明仁第七十一軍等精銳北上,由白崇禧、杜聿明指揮。1946年4月27日,四平戰役第一階段結束,林彪致電毛澤東,提出將高崗抽出,來前方代理病重的羅榮桓;毛澤東於5月1日致電林彪:「前線一切軍事政治指揮,統屬於你,不應分散。如因工作繁忙,需人幫助,則可考慮調高崗等來助你。」林彪在1946年5月10日向東北局並中共中央提議高崗代理羅榮桓任第二政委,提議彭真及東北局的工作「除一般的領導和各種政策的領導外,其次為財政經濟工作」。中共中央於5月12日致電東北局並林彪:「照林彪電以高崗代理羅榮桓為第二政委……此事如東北局同意,望速通知高崗。」儘管林彪、陳雲建議撤出長春,彭真主政的東北局在中共中央的堅持下決定堅守長春,林彪被迫率領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阻擊國軍精銳,最終不敵潰敗。在四平撤退後的1946年5月19日東北局范家屯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彭真、林彪、羅榮桓、周保中、蕭勁光等;會上,林彪和羅榮桓反對「繼續堅守長春」,要「象保衛馬德里一樣保衛長春」,認為「長春、吉林不利於防守,防線又寬」「主力部隊現在已很疲勞,減員嚴重」,堅持「放棄長春、吉林等城,撤過松花江以北」。東北局最終接受林、羅的意見,由林彪在前線組織部隊,東北局機關這才開始從長春撤往哈爾濱。1946年5月21日,東北局由長春撤至哈爾濱。5月25日彭真在哈爾濱主持召開會議,林彪沒有參加。會議經過討論,於5月26日向中共中央建議:東北局與北滿分局合併,西滿分局保留。關於東北局、東總領導人分工的意見是:林彪在前方,由羅榮桓統一領導後方軍事,陳雲分管財政經濟,高崗分管剿匪與兵工建設……彭真兼管軍政工作……對林彪在東北局的職務,沒有提出具體意見。[4]。
林彪時期
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向東北局發出由劉少奇起草,經毛澤東修改的關於東北局主要領導幹部重新分工的決定電報:「目前東北形勢嚴重,為了統一領導,決定以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以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四同志為東北局副書記兼副政委。並以林、彭、羅、高、陳五人組成東北局常委……」。[5]。1946年7月3-11日,在哈爾濱召開東北局擴大會議,這個會議通過了《七七決議》,號召幹部下鄉,鞏固農村根據地[6]。隨後,東北共占區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儘管出現了「左」的偏差,但最終得以糾正[7]。由於林彪主要負責前方作戰,東北局的日常工作由高崗主持[8]:191[9]。
1946年10月,國軍通過「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方針,派遣十萬部隊進攻南滿。至11月下旬,中共南滿根據地僅剩下臨江縣、長白縣、撫松縣、濛江縣、輯安縣五座小縣,形勢對中共十分不利。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派遣陳雲、蕭勁光、蕭華成立南滿分局,陳雲任分局書記[10]。其後,東北民主聯軍進行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此戰役的結束標誌着國共雙方在東北戰場上攻守局面徹底改變[11]。
1947年5月下旬,東北國共內戰轉入全面反攻階段,中共中央對東北黨政軍領導機構做了調整。彭真調離東北局,到中央工委工作,旋即出任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書記。東北局委員除原有的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20人(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張聞天、林楓、蔡暢、李立三、王稼祥、黃克誠、王首道、譚政、肖勁光、程子華、陳郁、萬毅、烏蘭夫、呂正操、古大存)和伍修權外,增加5人(周保中、凱豐、蕭華、劉亞樓、汪金祥),由26人組成中共東北局委員會,其中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張聞天、林楓為常委,林彪為書記,羅榮桓、高崗、陳云為副書記,高崗兼任秘書長;成立中共中央軍委東北軍分會,主席林彪,副主席羅榮桓,委員有高崗(兼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譚政(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劉亞樓(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蕭勁光(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遼東軍區司令員)、程子華(冀察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成立東北行政委員會黨委會,書記陳雲;成立以陳云為主任、李富春為副主任的東北財經委員會。[12][13]
1947年9月,撤銷西滿分局,李富春調東北局工作。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改稱東北軍區兼野戰軍指揮部,4月撤銷南滿分局,8月組建了獨立的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9月,東北野戰軍發動遼瀋戰役,殲滅國軍47萬人,攻占東北全境[14]。此後,林彪入山海關作戰,東北的工作由高崗主持。
1949年3月13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評價說:「東北局領導下的工作很有成績。吃了苦,走了路,東北全部到手,很慶幸。七大以後,全黨全軍,用腳走到東北,大約半年到七個月的時間,有偏差,我們開頭也不了解。山海關、錦州守了兩星期,消滅敵人在錦州與瀋陽間,也是這麼希望的。後來林彪說不行,無槍、無糧、無政權、無經費、無鞋,老百姓正統觀念。於是讓開大路,占領兩廂。這是陳(雲)、高(崗)、洛(甫)的主張。中央接受了。指示他們執行了,集中起來,勝利了。...,捨不得大城市,那是不對的。不要說路線錯誤,因為時間不長。」
高崗時期
高崗任東北局第一書記、東北人民政府主席、東北軍區司令兼政委等職務,成為當時六個大區唯一一個身兼黨政軍四大要職的領導人,是名符其實的「東北王」。鑑於東北局主要負責人林彪、羅榮桓已隨大軍進關,陳雲即將到中央工作,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期間,1949年3月11日,中央對東北局的領導班子作了新的調整,高崗出任東北局書記、東北行政委員會主席和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949年5月東北局正式通知所屬各省、市委),東北局其他常委有李富春(副書記)、張聞天(遼東省委書記)、林楓(主管政府工作)、張秀山(組織部長兼秘書長)、李卓然(宣傳部長)。凱豐、周桓、汪金祥、劉錫五為委員。
1949年4月6日,東北局召開高級幹部會議,傳達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出席會議的有各省委書記、東北行政委員會各部正副部長共80餘人。4月13日至20日的東北高幹會議討論了遼東黨內的歷史問題並作了相應結論,有的省級領導批評臨江戰役中過分強調困難、在土地改革中過於左傾。陳雲儘管做出自我批評,但也反駁了不符合事實的指責。高崗總結時,嚴厲批評白堅、林一山、劉建章,雙方出現嚴重衝突。4月23日,東北局就高幹會議對遼東歷史問題向中央作出報告:「以陳云為首的南滿分局堅持與貫徹了東北局的正確方針,扭轉了遼東在一個時期內的嚴重形勢,完成了黨給予的任務,成績很大;遼東的土改,成績是基本的,只是對待中農的個別問題上犯了錯誤,但陳雲已作了自我批評,並已經得到了糾正。」1949年5月13日,陳雲離開瀋陽,到黨中央報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崗主政東北,組織恢復經濟等工作,東北1949年糧食產量比上年平均增長20%左右,全年工業生產總值超過原計劃4.2%,並成立了鞍鋼[8]:222-223。朝鮮戰爭期間,東北局負責志願軍後勤保障工作,受到彭德懷的高度評價[15]。東北局還在東北率先開展三反運動[16],其經驗被毛澤東推向全國。
1951年初,李富春調中央工作後的一段時間,東北局沒有副書記。1952年秋,中央決定調高崗任國家計委主席,仍為東北黨政軍第一把手。1952年8月,中共中央任命高崗為東北局第一書記,林楓、張秀山為第一、第二副書記,免去李富春副書記職務,1952年11月,任命張明遠為第三副書記。郭峰(原遼西省委書記)任組織部長,趙德尊(原黑龍江省委書記)任農村工作部部長。高崗指示,他走以後,由林楓主持東北局的工作,管全面,張秀山和張明遠多注意財經工作。
1953年1月5日,為了即將施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央要削減地方權力,調高崗、饒漱石、鄧子恢、鄧小平、習仲勛等地方軍政第一要員進京,史稱「五馬進京」[17],高崗調任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東北局的工作由林楓主持。1952年8月,林楓任東北局第一書記, 第二書記張秀山,第三書記張明遠,副書記鄧華。此後,高崗因試圖取代劉少奇而失勢[18]。1954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針對高饒的《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2月,針對高饒的中共七屆四中全會召開,「高饒事件」自此定案。 1954年3月25日,東北局召開東北地區黨的高級幹部會議,周恩相親自來瀋陽傳達四中全會和中央高幹座談會精神。會議由林楓主持,周於3月27日作了關於四中全會決議和高饒問題的傳達報告後翌日即回北京,羅瑞卿作為中央的觀察員留下「指導」會議。 羅瑞卿和林楓在東北高幹會作了總結性的發言。所謂「五虎上將」,指的是張秀山、張明遠、趙德尊、馬洪、郭峰五人。除前文所述張秀山時為東北局第二副書記、張明遠為第三副書記外,趙德尊為東北局秘書長兼農村工作部長,馬洪原為東北局副秘書長,1952年11月隨高崗調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任專職委員、秘書長,郭峰為東北局組織部長兼黨校校長,1953年11月調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未到職),趙、馬、郭均為東北局委員。給予撤銷黨內職務的處份。
1954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撤銷大區一級黨政機關,各大區行政委員會隨同各中央局、分局一併撤銷。
1978年後,「五虎上將」全部平反,安排了相當省部一級的職務:
- 張秀山,任國家農委副主任,中顧委委員;
- 張明遠,任國家機械工業委副主任;
- 趙德尊,任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 馬洪,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國務院副秘書長,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後任國務院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總幹事;
- 郭峰,任中共遼寧省委第一書記、中顧委委員。
重新設立
1960年7月北戴河工作會議擬定恢復各中央局。1960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各中央局。1960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任命宋任窮為東北局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給東北局的任務是:「工業支援全國;搞好農業;加強國防」。1960年10月29日周恩來在政治局會議上講話,中央局的任務概括為:「統帥一切、貫徹一切、承上啟下、頂上護下」。1961年1月18日,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批准了1960年9月中央政治局關於成立六個中央局的決定。
第一書記宋任窮負責全面領導;歐陽欽任第二書記,負責常務和農業工作;馬明方任第三書記,負責財貿和政法工作;遼寧省委第一書記黃火青、吉林省委第一書記吳德、遼寧省長黃歐東、瀋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任書記,喻屏、黑龍江省委書記處書記強曉初任候補書記,委員有瀋陽軍區政委賴傳珠、馮紀新、關山復、周桓、白潛、王新三、倪偉、李范五、趙林等。黃火青負責工業工作,吳德負責宣傳、文教工作,陳錫聯負責國防、軍事工作。後來,顧卓新於1963年4月從國家計委調到東北局任書記。1965年,賴傳珠去世,白潛、馮紀新、關山復相繼調離東北局,沈越任計委主任,倪偉任財委主任,喻屏和強曉初不再兼任組織部長和秘書長工作。東北局委員新增加了曾紹山、吳寶山、沈越、張樹德、李治文、徐元泉、於林等七位。1966年1月,潘復生任東北局書記。1967年4月30日,瀋陽軍區撤走了東北局的警衛,群眾組織進駐東北局。1967年8月6日,中共中央電告東北局,停止對東北各省、市的領導,集中力量搞好東北局機關的鬥批改。1968年10月後,東北局一千名幹部編成五七幹校第十一大隊到盤錦參加農業勞動。
- 秘書長:強曉初兼任,協助歐陽欽處理東北局書記處的常務工作
- 辦公廳:副秘書長馮秉天兼辦公廳主任
- 政策研究室:1961年成立。內設綜合組、工業組、農業組、財貿組。
- 組織部:部長喻屏兼。設辦公室、一處、二處、三處。
- 宣傳部:部長關山復。設辦公室、文藝處、理論教育處、學校教育處、宣傳處。
- 計劃委員會:主任倪偉/沈越。設辦公室、綜合處、工業處、農林處、基建處、財金處、商業處、交通處、勞資處、文教衛生處。
- 經濟委員會:主任王新三。設辦公室、政治處、綜合計劃處、財務處、冶金處、機電處、輕化工處、燃料處、建材處、三類物資處、倉庫管理處。
- 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馮紀新。設辦公室、農機處、人民公社處、科教處、生產處、農場處、安置辦公室。
- 東北局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1964年6月22日-1965年12月。
- 財貿工作委員會:主任白潛/倪偉。設辦公室、商業處、糧食處、財政銀行處、輕工業處、基層工作處。
- 工業交通政治部:1964年3月成立。管理工交企業政工黨建。設辦公室、組織處、宣傳處、群眾工作處。
- 工業部
- 交通工作部
- 財經小組
- 直屬機關委員會:設有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監委、團委。
- 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駐東北局監察組:1963年4月1日設立。設辦公室、審理處、監察處。
- 東北局科學技術委員會:1961年12月3日成立。設辦公室、一處、二處。
- 東北局政治研究室:1964年成立。政治理論研究機構。受中央政治研究室與東北局領導。
- 東北局減少城鎮人口和精簡職工領導小組辦公室(東北精簡辦):1961年-1963年。
機構組成
內設機構
- 書記:
- 彭真(1945年9月15日-1946年6月16日)
- 林彪(1946年6月16日-1949年3月11日)
- 高崗(1949年3月11日 -1952.8,第一書記1952.8-1954.4)
- 副書記:
- 彭真(1946.6.16-1947.5.2)
- 羅榮桓
- 高崗(1946.6.16-)
- 陳雲
- 李富春(1949年3月11日-1952.8)
- 常委:
- 委員:
- 1945年9月15日中央任命了五名委員:彭真、陳雲、程子華、伍修權、林楓。
- 1945年10月19日周保中被任命為東北局委員
- 1946年6月調整東北局委員名單為19名中共七大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其中,政治局委員彭真、陳雲、高崗、張聞天;中央委員林彪、李富春、羅榮桓、林楓、李立三、蔡暢;候補中央委員譚政、陳郁、呂正操、萬毅、黃克誠、肖勁光、程子華、王首道、古大存。周保中、伍修權等不再是東北局委員。
- 1947年5月東北局會議上做過委員增選,在原有20個委員(即21名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其中彭真1947.5.2調走)基礎上增加了6個人:蕭華、伍修權、周保中、凱豐、劉亞樓、汪金祥
- 雲澤(烏蘭夫)
- 王稼祥1947年3月回國。1947年9月16日成為東北局委員。
- 1948.5.31增加林楓
- 1949.3.11增加張秀山、李卓然、葉季壯、劉錫五、
- 1950.5增加張明遠、王鶴壽
- 1950.7增加賀晉年
- 1950.8增加顧卓新、張維楨、張啟龍
- 1951.5增加歐陽新
- 1952.9郭峰、馬洪
- 1953.4趙德尊、黃歐東
- 1954.3增加鄧華
- 1954.5增加周桓、高揚
- 秘書長
- 高崗(1946.6 -1949.3.11)
- 羅榮桓代理東北局秘書長處理日常工作(1947.9.22-1948.3.2)
- 張秀山(1949.3.11-1950.8)
- 張明遠(1950.8-1953.4)
- 趙德尊(1953.4-1954.4)
- 黃歐東(1954.4-1954.11)
- 副秘書長:張明遠、馬洪、薛光軍、張樹德
- 辦公廳:主任|張明遠 副主任馬洪
- 組織部:部長林楓/張聞天/張秀山/郭峰/高揚,副部長張明遠/陳伯村/郭峰/喻屏/李正亭,幹部科長李之璉
- 宣傳部:部長凱豐/王稼祥代理/李卓然,副部長古大存/郭述申(1947.10-1949.9)/李大章/劉芝明/劉子載。秘書長李常青
- 《東北日報》:1945年11月1日創刊,報頭由呂正操題寫。由於鬥爭形勢的需要,報紙上所標社址為山海關,由於當時瀋陽市面上十分混亂,報社地址保密,對外懸掛「文化社遼寧省教材編審處」牌子,發行範圍限於瀋陽市內和鄰近地區。社長李常青/李荒,副社長廖井丹/殷參,總編輯李荒。1945年11月23日,應蘇軍的要求《東北日報》跟隨東北局撤出瀋陽,到達本溪後於12月5日復刊。在本溪辦到1946年2月2日,共出了40期日報和8期號外。在梅河口辦報從1946年2月7日起,到4月22日止。1946年4月28日《東北日報》在長春復刊,並開始使用毛澤東的題字作報頭。1946年5月28日在哈爾濱復刊。1946年12月18日更換毛澤東親自寫的新報頭。1948年12月12日遷瀋陽出版。1954年8月31日終刊。[19]
- 東北書店:總店總經理李文,副總經理周保昌、盧鳴谷。1945年11月 7日在瀋陽成立。1946年夏在佳木斯建總店;1947年4月總店遷至哈爾濱。總店設編輯、出版、發行、經理4個部。東北國共內戰期間有201個分支店。1949年7月,改名東北新華書店。1951年1月,東北新華書店的編輯與出版部門改制為東北人民出版社,印刷部門改為長春新華印刷廠、瀋陽新華印刷廠,發行部門改為新華書店東北總分店,總經理室改為東北人民政府出版局。
- 大學工作委員會(1948.8-)郭述申兼主任
- 新華社東北總分社:社長高戈
- 黨報委員會(1951-)
- 農村工作部(1953.4-1954.4):部長趙德尊,副部長杜者蘅/王錄
- 民運部:副部長李大章
- 城市工作部/統戰部(1950.1):部長彭真兼(1946-1947)/王稼祥(1947.5-1949.3)/陳郁/林楓,副部長李大章/關山復
- 國軍工作部:1946年5月成立。部長李立三
- 社會部:部長汪金祥、第二部長鄒大鵬,副部長馮鉉、陳龍
- 民族部(1945年末設立):部長李初黎。
- 東北局財經委員會:1946年8月中共東北中央局成立,對外稱東北財經辦事處,分管財政經濟和後勤工作的東北局副書記陳雲兼任主任。1948年6月東北局財經委員會併入東北行政委員會。1948年10月明確東北財經委員會亦黨亦政,黨政雙方均設,但為一個機構。[20]
- 財經工作部(1953-1954.8):部長張明遠/郭卓新,副部長薛光軍/李正亭/喻屏
- 紀律檢查委員會(1949.10-1954.8)
- 職工委員會:書記李立三
- 青年委員會:書記韓天石/章澤,副書記章澤/楊海波
- 婦女委員會:書記蔡暢/李卓然/郭明秋
- 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
- 生產委員會:1947年2月成立,主任彭真兼,副主任由陳雲(東北局副書記分管財經)、李富春(東北軍區後勤副司令)、王首道(東北行政委員會工業部長)、陳郁兼任,秘書長伍修權(東北軍區參謀長分管兵工生產),副秘書長張珍。首先由陳郁深入北滿,恢復和發展雞西、鶴崗等大型煤炭基地的生產。
- 敵區工作委員會:1947年9月設立。統一指導城工部、社會部、情報部及聯絡部的工作。
- 國軍工作委員會:1946年6月成立。
- 滇軍工作委員會:1947年4月設立。
- 東北局駐朝鮮辦事處:1946年7月朱理治和蕭勁光赴平壤組建。1946年9月蕭勁光回國,朱理治為東北局全權代表。對外稱「平壤利民公司」,駐平壤市大同江西岸沿江大街釵貫里104番地的一棟四層大樓。內設秘書、商務、運輸、會計、總務等職能部門。在南浦、新義州、滿浦、羅津設立4個分辦事處,對外稱「平壤利民公司某地分公司」。1948年10月朱理治回國,辦事處改為「東北行政委員會駐朝鮮商業代表團」。
北滿分局
1945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決定組織北滿分局,由陳雲任書記,任務為控制北滿各地,組織軍隊,建立政權,發動群眾,鎮壓反革命,鞏固東北後方。11月16日北滿分局在哈爾濱成立。領導5個省委和一個市委:松江省委、黑龍江省委、嫩江省委、合江省委、牡丹江省委和哈爾濱市委。11月23日撤出哈爾濱,進駐賓縣(今賓縣教育局院內一座由三間正房組成的青磚灰瓦建築為北滿分局機關所在地,「中共北滿分局舊址」)。1946年6月中旬,北滿分局併入東北局。黑龍江、嫩江兩省劃歸西滿分局領導(已從鄭家屯遷到齊齊哈爾),松江、合江、牡丹江三省及哈爾濱市由東北局直接領導。
西滿分局
1945年11月27日,東北局致電中共中央,報告成立西滿分局及幹部配備情況。11月29日中央復電同意。1945年12月6日東北局發出《東北局關於組織西滿分局的決定》。西滿分局在鄭家屯建立。管轄中長路瀋陽至陶賴昭以西的洮南、開魯、阜新、雙山、扶餘、三肇、安達、嫩江、齊齊哈爾及以北的北安、黑河等地,人口770萬。西滿軍區下轄4個省軍區(遼西、遼北(後吉江,又分出嫩南)、嫩江、興安)、新四軍第三師、東北軍大西滿分校,總兵力6萬人。1946年3月進駐洮南。1946年4月30日進駐齊齊哈爾。1946年下半年轄四個省:嫩江省(省會齊齊哈爾)、黑龍江省(省會北安)、遼吉省(省會白城子)、興安省(省會烏蘭浩特)。1947年東北夏季攻勢結束後,整個西滿地區完全連成了一片,黃克誠向中央和東北局建議,將西滿分局和西滿軍區撤銷,把原來由西滿分局領導的各省的工作,集中到東北局直接領導,以便更有力地支援前線作戰。1947年8月,中央軍委任命黃克誠為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統管整個東北我軍的戰勤工作。1947年9月30日西滿分局結束。
- 書記:李富春(兼西滿軍區政委)、黃克誠(1947年3月代理書記)
- 副書記:
- 呂正操(西滿軍區司令員,1946年2月赴撫順參加了東北局梅河口會議,兼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以後不在西滿工作)
- 黃克誠(西滿軍區副司令員兼副政委,1946年1月率領新四軍三師抵達阜新地區,開始擔任西滿分局副書記。三師與西滿軍區合併,任西滿軍區代理司令員,主持西滿軍區工作)
- 常委:李富春、呂正操、張平化、古大存(1946年5月)、郭述申(1946年5月)、倪志亮(1946年12月)
- 委員:[李富春]]、呂正操、張平化、陶鑄、孔原、倪志亮、郭述申、鄧華、曹里懷、郭峰,陳沂(增補)、王鶴壽(增補)、於毅夫(增補)、閻寶航(增補)、劉生標(增補)
- 組織部:部長郭述申
- 宣傳部:部長陳沂兼西滿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 西滿日報社:社長王闌西
- 民運部:部長張平化兼蒙古工作部長兼西滿軍區政治部主任,副部長劉彬
- 秘書長:古大存(1946年7月率中央黨校學員組成的第三批赴東北工作大隊抵達齊齊哈爾)
- 遼西軍區:駐法庫。司令員鄧華,政委陶鑄(省委書記兼)
- 遼北軍區:駐梨樹縣。1946年1月12日奉命遷駐洮南。司令員倪志亮,政委郭述申(省委書記兼)
- 洮東軍區:以吉林軍區吉黑縱隊為基礎,駐扶餘。司令員曹里懷,政委孔原,副政委郭峰
- (東)蒙古工作委員會:書記張策
- 財經委員會:主任李富春兼,副主任邵式平
194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中央關於加強西滿工作的指示》:
加強西滿分局,以李富春為書記兼西滿軍區政委,以黃克誠為副書記兼副政委,以林彪兼西滿軍區司令,呂正操、李運昌為副司令。由李(富春)、黃(克誠)、林(彪)、呂(正操)、李(運昌)再加張平化組織西滿分局常委,其他委員不變。由西滿分局全權的也是負全責的統一指揮與領導哈爾濱營口以西,哈爾濱、昂昂溪以南及熱河東部地區內之一切黨政軍民工作。在熱河東部與冀熱遼分局轄區分界線及鐵路管理問題,由西滿分局派人攜帶意見到承德與程(紫花)、肖(克)、羅(瑞卿)商定電告。呂、李立即到林、黃處工作,組織分局嶺機關。在呂、李未到前,由林、黃召集會議,立即部署法庫、彰武及熱河東部地區的工作,不必等待。
1946年1月3日西滿分局在鄭家屯舉行第一次會議。制定了發動群眾、整編部隊、消滅土匪、有計劃地解決財經問題4項主要任務;提出剿匪鋤奸反霸、土地改革、控制中小城市和次要交通線、開展東蒙工作等4項工作計劃。
西滿分局為貫徹中央提出的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經請示東北局,成立了西滿清算動員委員會。分局同時發出了《關於發動群眾反奸清算運動的指示》,指出爭取東北的當前急務,就是要放手發動東北人民,以東北人民自己的力量,最徹底地摧毀日偽法西斯的統治,同時也就是削弱與國頑結合的社會基礎。發動東北人民的第一個基本環節,就是廣泛地發動各地人民進行反日偽統治的清算運動,從清算日偽的公產、公款到清算借日偽政治經濟勢力作惡、發財,為人民所痛恨的日偽戰犯、漢奸、特務分子。運動中可以環繞解決組織人民、建立人民政權、擴大人民武裝、解決財經諸問題。要使清算運動成為各地城市與鄉村的各階層人民的統一戰線的廣大群眾運動。至1946年3月四平街戰事擴大,反奸清算運動結束。
1946年3月以吉江軍區機關和嫩江軍區四分區組建嫩南軍區。司令員倪志亮,政委郭述申。在扶餘組建新的吉江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兼省委書記劉震,參謀長沈啟賢。
1946年4月初,中共西滿分局書記李富春到白城子。此時呂正操調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工作,負責鐵道和外事,兼任東北鐵路總局局長兼政委;黃克誠繼任西滿軍區司令員。4月中旬西滿分局在白城子開會,決定4月25日進攻齊齊哈爾,同時布置了作戰計劃;王明貴領導的嫩江軍區部隊從北面、西面進攻;郭維城領導的西滿護路軍從南面進攻;新四軍三師特務團、東北民主聯軍七師十九旅副旅長靳虎率領的部隊從東面進攻。 原隸屬北滿分局的嫩江省劃歸西滿分局。4月成立興安省和興安軍區,駐王爺廟。
5月5日,西滿分局決定,由郭維城率領護路軍第六團的四個連和嫩江軍區警一旅三個連,乘專列接管蘇軍撤退後的濱州西線,並進駐接管了呼倫貝爾自治政府,打通了到蘇聯的運輸線。
6月7日,吉江省併入遼西省改稱遼吉省。6月10日,隸屬北滿分局的黑龍江省(駐北安市)回歸西滿分局。至此,西滿分局轄遼吉、興安、嫩江、黑龍江4省,770萬人。 1946年6月底7月初,國軍已占領長春、通遼、長嶺、前郭,逼近洮南。西滿分局準備撤退到黑河。西滿軍區司令員黃克誠、政委李富春安排郭維城率兩個團在大興安嶺以西的海(拉爾)滿(洲里)地區堅持活動。
1947年9月,由於西滿和北滿連成一片,東北局決定撤銷西滿分局。
吉遼省委(東滿分局)
1946年1月12日,東北局做出《關於遼北省與吉林省合併的決定》,將遼北省、吉林省在中長鐵路以東各市、縣和安東省通化地區各縣、市合併,建立東滿分局和東滿軍區(吉遼省委和吉遼軍區)。1月21日至23日,林楓在海龍鎮召開東滿黨政軍主要負責人參加的海龍會議,宣布:在吉林省工委的基礎上組建中共吉遼省委(亦稱「東滿分局」),林楓兼書記,張啟龍任副書記;將吉林軍區擴建為吉遼軍區(亦稱「東滿軍區」),周保中任司令員,林楓兼政委。2月8日,吉林省工委、軍區由永吉縣岔路河遷至磐石,與林楓所率人員會合,中共吉遼省委、吉遼軍區正式組成。1946年2月,東滿鐵路管理局在梅河口成立,3月遷至吉林市,5月撤至圖們,後併入牡丹江鐵路管理局。4月15日,吉林省政府、中共吉遼省委自磐石遷入吉林市。4月20日,林楓在剛剛解放的長春主持召開了吉遼省委第一次擴大會議,認為「我們在東北基本已占優勢」,東北局指示當前口號「確保長春」,會議決定組成長春市警備司令部,周保中兼司令員,林楓兼政委。5月27日,駐吉林市黨政軍機關撤出吉林市,吉遼省黨政軍機關撤到敦化,吉林分省委及所屬部隊撤往舒蘭。
- 書記:林楓
- 副書記:張啟龍
- 吉東省分委:2月下旬,中共吉東分省委建立。唐天際任書記、轄區為延吉、和龍、汪清、琿春、安圖、敦化、蛟河、額穆等縣。 5月1日,《延邊民報》改為《吉東日報》,成為中共吉東分省委機關報。
- 延邊地委:1947年2月3日:中共吉東分省委、延邊專區撤銷,成立中共延邊地委,駐龍井,孔原任地委書記,宋一平任副書記,徐元泉任專員。地委常委孔原、宋一平、金光俠、徐元泉、徐紹華、謝扶民。地委委員還有:祝世鳳、雲青、雍文濤、陳坦、塗錫道、朱世煥、白棟材、饒斌、江天輝、楊中行。轄延吉、琿春、和龍、汪清等縣。
- 吉東地委/吉敦地委:1946年3月,為了加強領導,儘快把新解放區的工作開展起來,吉東分省委決定成立中共敦化中心縣委,恢復額穆縣建制。敦化中心縣委下轄敦化、蛟河、安圖和額穆4個縣。中心縣委機關駐在敦化。1947年3月23日,吉林省委發出通知,敦化中心縣委改為吉東地委,石磊任書記,劉俊秀為副書記。地委常委,石磊、劉俊秀、鄧克明、董昆一、陳發洪。地委委員還有:邱會魁、劉建平、袁功庭、張國震、高彩章、鞏維明、方德鑫、陳東華、陳東平、方明。地委候補委員:趙東黎、肖茂榮、夏伯康、馬運海。1947年4月1日,中共吉林省委決定,吉東地委改為吉敦地委,其轄區及駐地均不變。1947年9月,中共吉林省委決定,撤延邊、吉敦兩地委,成立吉東地委。下轄延吉、和龍、汪清、琿春、安圖、敦化、額穆、蛟河8個縣。地委機關仍駐敦化。1948年4月,中共吉林省委決定,吉東地委從敦化遷延吉。敦化、蛟河兩縣歸省直屬;撤銷額穆縣建制,其轄區併入敦化縣。這樣,吉東地委只轄其它5縣。吉敦地委先後4任書記。1946年3月袁功庭任中心縣委書記。1946年6月袁功庭改任組織部長,由吉東警備二旅政治委員袁克服任書記;1946年7月,袁克服因工作需要調回部隊,由石磊(曹瑛)任書記;1947年9月,石磊調走,由孔原任書記。專員董昆一。
- 吉林省分委
- 吉北地委:1946年2月,中共吉北地委、吉北專署在舒蘭縣成立。李夢齡任地委書記,武少文任專員。副書記兼組織部長李庭序、宣傳部長鄧力群。轄區為舒蘭、德惠、榆樹、九台等縣。4月下旬,吉北地委與專署撤銷,設立榆樹中心縣委。1946年7月13日,吉林省委在舒蘭重新組建中共吉北地委(後)、吉北專員公署和吉北軍分區,李夢齡為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8月改任伍晉南為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李夢齡任副書記,李庭序任組織部長。李夢齡、祝世鳳、李儉珠任副政委。吉北專員公署專員武少文,副專員張同鈺。轄舒蘭、榆樹、德惠、山河、榆南、九台、永北等縣。
- 吉林市委:書記申東黎,宣傳部長高景之,民運部長朱濟凡
- 永吉地委:宣傳部長鄧墾
- 吉南地委:1946年7月13日,吉林省委決定在蛟河縣橫道河子成立中共吉南地委、吉南專員公署和吉南軍分區,楊尚奎任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王效明任軍分區司令員,蔣克誠、馮精華任副司令員,鄧飛任第二政委,沈越任專員,組織部長申東黎。下轄永南(永吉南部)、樺甸、磐石、雙陽、伊通等5縣。但這時只剩下樺甸松花江以東的橫道子(今蛟河市漂河鎮)、樺樹林子和紅石砬子三個區以及磐石縣輝發江南的一個區,其餘地區全部被國軍占領,形勢十分嚴峻。在這種形勢下,吉南地委明確提出建立敵後游擊根據地的任務,要求在1946年底以前在敵後站住腳,開展敵後游擊戰爭。
- 通化省分委:2月6日,中共通化分省委成立,吳溉之任書記。轄區包括:通化、輯安、柳河、臨江、長白、撫松、濛江、金川等縣 2月10日,東北局決定,為統一通化後方之建設與加強領導,中共通化分省委升格為中共通化省委,吳溉之任書記;2月16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發布命令,原後方司令部改為通化保安司令部,任命何長工為司令員、吳溉之為政委。原抗日軍政大學總校改為東北民主聯軍軍政大學。2月19日,通化支隊更名為楊靖宇支隊,朝鮮義勇軍第一支隊更名為李紅光支隊。
- 遼北省分委: 2月9日,中共遼北分省委和省軍區在東豐成立。周赤萍任分省委書記,萬毅任軍區司令員。 4月1日,中共遼北分省委機關刊物《遼北群眾》創刊。4月19日,遼北省臨時參議會在東豐召開,會議通過遼北省政府施政綱領,選出王煥文、李砥平為正副議長,選出省主席閻寶航(未到職)、副主席栗又文(未到職)等,正式組建遼北省政府。
1946年7月11日東北局決定撤銷吉遼省委和吉遼軍區,成立中共吉林省委和吉林軍區,吉林省政府領導機構未作變動。7月13日至24日中共吉遼省委在敦化召開擴大會議,貫徹東北局《七七決議》,即敦化會議;東北局代表譚政出席會議並講話,陳正人傳達東北局《七七決議》並做《目前形勢與今後方針》報告;會議根據東北局決定,將中共吉遼省委改為中共吉林省委,陳正人任書記,張啟龍任副書記。吉遼軍區改編為吉林軍區,周保中兼任軍區司令員,陳正人任政委,陳光、萬毅為副司令員,張啟龍為副政委。敦化會議規定在我區內的朝鮮居民是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會議決定大整軍洗刷精簡了7000多人的壞分子與老弱。
1946年8月17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吉林省軍區機關自敦化遷至延吉,與吉東分省委、延邊專署合署辦公。8月29日中共吉林省委決定將《人民日報》、《吉東日報》合併,仍稱《人民日報》,作為省委機關報;1947年3月1日更名為《吉林日報》。1946年9月2日中共吉東分省委與吉林省委合併,吉東專署與吉林省政府合併,吉東軍區與吉林軍區合併。吉林省委轄吉東、吉北、吉南三個地委。
1946年12月16日,東北局批准:吉林省委員會委員有陳正人、張啟龍、周保中、陳光、萬毅、袁任遠、孔原、石磊、唐天際、周赤萍、栗又文、姜信泰、王效明、譚甫仁、劉居英等15人。省委常委陳正人、張啟龍、周保中、賴傳珠、萬毅(唐天際代)。周保中、孔原分管民族工作。張啟龍分管財經工作。袁任遠任省政府黨組書記。
- 省委書記兼吉林軍區政委陳正人
- 省委副書記兼吉林軍區副政委張啟龍,1947年3月調合江省。
- 省委民運部長孔原、副部長雍文濤
- 省委組織部長楊尚奎,副部長白棟材
- 省委宣傳部長石磊(兼管城市工作),副部長李凡夫
- 省委社會部長於克
- 省委秘書長白棟材(兼管組織工作)
- 省政府黨組書記袁任遠
遼東分局(南滿分局)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8月26日鄒大鵬、呂其恩率領的八路軍膠東軍區先遣支隊渡海登陸遼東,8月27日占領莊河縣城,成立民主政府。1945年10月12日,中共安東省工作委員會成立,蕭華任省工委書記、東滿人民自衛軍司令員兼政委,江華、林一山、劉順元任省工委副書記。劉瀾波、呂其恩、黃凱、吳瑞林、王錚任省工委委員。省工委設組織部、宣傳部,駐安東市郊東坎子造紙廠(今鴨綠江造紙廠)。八路軍相繼進占莊河縣、鳳城縣、寬甸縣。11月初,在蘇軍同意下,進占安東市,組建安東省民主政府、安東市委。
1945年10月在瀋陽成立遼寧省工委,書記陶鑄,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白堅,民運部長張逢時,工委委員張學思、朱其文、饒斌、呂東、孔原、陳郁、汪金祥、鄧華,轄新民中心縣委、鐵嶺中心縣委、本溪市委、撫順臨時市委。1945年11月25日,原遼寧省工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白堅率機關一部分撤出瀋陽,在本溪組成遼寧省分委。
1946年1月11日,東北局發出《關於組織中共遼東省委的決定》:將安東、遼寧兩省工委撤銷, 統一組成中共遼東省委,蕭華任省委書記,江華任第二書記。省委常委蕭華、江華、程世才、白堅、張學思、劉瀾波、羅舜初等7人。轄安東省分委與遼寧省分委。實際上遼寧省分委未成立,由遼東省委暫兼,白堅分管遼寧省工作。2月6日通化地委升為通化省分委,吳溉之為書記,王錚為副書記,隸屬於遼東省委。1946年3月30日在瀋陽、撫順失守背景下,中共東北局決定撤銷遼寧省分委、遼寧軍區,所屬第1、第2地委合併組成遼南地委歸遼東省委直轄,三地委歸安東省分委領導。1946年4月16日安東省分委撤銷,由遼東省委直轄安東省各縣。5月3日本溪失守,遼東省委、遼東軍區、安東省政府,都匯集安東市。
由於四平戰局也發生轉向,1946年5月5日東北局發出《關於成立遼寧省分委及幹部配備的決定》,決定將吉遼省委所屬的遼北分省委和通化省委轄區以及遼寧省清原、興京、撫順、鐵嶺部分地方劃為新的遼寧地區,在梅河口成立遼寧省分委,隸屬遼東省委,同時組建新的遼寧軍區、遼寧省政府。書記白堅,副書記劉漢生,張學思仍為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解沛然為副司令員,白堅為政委,副政委劉漢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惠農。省委委員劉漢生、劉惠農、解沛然、萬毅、周赤萍、王錚、劉東元、連柏生、杜者蘅等11人,白堅、張學思、劉漢生、解沛然、劉東元為常委。張學思任省軍區司令員,解沛然任副司令員,白堅任政委,劉惠農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下轄通化、清原、西安三個分區,省直轄海龍、輝南、磐石三縣,省府、省軍區駐梅河口。中共通化省分委改為中共通化地委,轄通化等7縣(市)委,劃歸中共遼寧省分委領導。西安地委轄西安等5縣委。設清原地委。海龍、輝南縣委直屬省分委。6月省分委遷駐通化市。7月21日,為統一黨政軍機關領導,東北局再次調整遼寧省分委轄區及組織機構,將第三縱隊與遼寧軍區合併,決定羅舜初任省分委書記,白堅任副書記,程世才任軍區司令員,張學思任第二司令員,羅舜初兼任政委,解沛然、劉西元任副司令員,白堅、劉漢生、劉惠農、唐凱任副政委,張學思仍任省政府主席。調整後下設4個地委,撤銷通化地委,成立一(臨江)地委轄4縣委,二(西安)地委轄5縣委,四(海龍)地委轄3縣委,通化、輯安縣委直屬省分委,清原地委改稱三地委。
6月22日中共遼東省委作出《關於成立遼南省分委的決定》,以林一山、呂其恩、周純全、劉芝明(陳祖謇)、吳瑞林、李輝、陳一帆、鄭自興、張逢時為省分委委員,林一山為省分委書記,呂其恩為第二書記。遼南省分委轄一、二、五3個地委。一地委駐遼陽,書記楊春茂;二地委駐安東,書記呂其恩;五地委駐莊河,書記張逢時(後為焦若愚)。
1946年8月,形勢越來越緊張,通化礦務局政委羅光澤參加了由蕭華率領的經濟代表團去朝鮮,協商將南滿解放區的工業物資在戰時緊急狀態下轉移朝鮮的問題。8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成立遼南行政公署,周純全任主任、鄒魯風為副主任。行署駐岫巖,轄一、二、五專區。第一專區轄鞍山、遼陽、營口3市和遼陽、海城、營口、青城、岫巖、遼中、盤山、台安8縣;第二專區轄安東市和安東、孤山2縣;第五專區轄莊河、新金、復縣、蓋平、萬福5縣。10月,遼南行署撤至大連市郊。
1946年9月25日,東北各省市行政聯合辦事處發出命令:經東北行政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決定,為統一南滿地區行政領導,成立東北行政委員會遼東辦事處,任命張學思為主任,劉瀾波為副主任(後啟用印鑑時改稱正、副主席)。1947年1月1日在臨江正式開始辦公。
1946年10月一保臨江,10月25日放棄安東市,遼東省委、遼寧省分委一併撤往臨江。10月31日,東北局決定陳雲擔任遼東分局書記、遼東軍區政委,蕭華為副書記。陳雲、肖勁光從哈爾濱出發,經圖們、朝鮮於1946年11月30日抵臨江,12月4日正式成立遼東分局。陳雲任書記,蕭華任副書記,委員有蕭勁光、江華等。組織部部長兼社會部部長江華,組織部幹部科副科長佟冬。宣傳部長劉芝明,分局婦委書記吳仲廉。12月6日撤銷遼東省委,遼寧、遼南、安東三個省分委升格為省委。1948年4月,東北局決定撤銷遼東分局,將遼寧、安東、遼南三個省委及旅大地委改歸東北局直屬,陳雲回到哈爾濱。
- 1946年1月成立安東分省委,由遼東省委兼。書記江華(兼),副書記劉瀾波(主持工作)。轄區包括大連、金州、新金、復縣、莊河、岫巖、鳳城、安東、寬甸、桓仁等。1946年3月至5月本溪保衛戰期間,4月16日安東省分委撤銷,人員調歸組建遼南省分委。新開嶺戰役之後,根據中共遼東省委的指示,成立了中共安東省分委和安東四地委。安東省分委在寬甸組建後,除領導所屬各級黨委開展敵後鬥爭外,還決定:由省分委民運部長高揚、武裝部長張益民、省公安局副局長孫已泰、教育廳副廳長潘琪等人領導省分委敵後小分隊,代表省分委、省政府在寬桓一帶開展敵後鬥爭。1946年12月6日成立安東省委,省委書記劉瀾波、副書記呂其恩,省委委員黃凱、高原、劉子載、高揚。1947年6月10日遷回安東市。1948年7月5日,東北局決定中共安東省委由江華、劉瀾波、黃凱、程世才、劉子載、高揚、呂東、沙星瀾、羅其南、呂其恩、孫已泰、王一倫、李濤、趙正洪、吳仲廉、伍晉南等16人組成。江華任省委書記,劉瀾波任副書記兼省政府主席,原省府主席高崇民未到任。
- 安東二地委(1946年10月撤銷):位於安奉鐵路以西
- 安東三地委(原遼寧三地委):位於撫順、本溪的三角地區。
- 安東四地委(寬桓地委):新開嶺戰役之後,根據中共遼東省委的指示,成立安東四地委。10月24日至11月2日,國軍將四地委所領導的4縣全部占領,四地委組織各縣全面展開敵後鬥爭。12月18日,四縱十一師和安東四軍分區取得聯繫,經桓仁、八河川輾轉來到寬甸,開闢了牛毛塢、永甸、太平哨、八里甸子等地,四軍分區所屬武裝的活動有了依託。1947年2月,四軍分區撤到朝鮮的武裝返回寬東投入敵後鬥爭。5月23日桓仁守軍棄城。6月7日收復寬甸、賽馬兩縣。6月9日在車學藻率領的鳳賽支隊的配合下收復鳳城縣。6月10日收復安東市。
- 1946年1月11日成立遼寧省分委。轄遼陽、鞍山、遼中、台安、盤山、本溪、瀋陽(北寧路南、長春路東)、撫順、鐵嶺、興京、海城、蓋平、營口等縣市。此時遼東省委兼遼寧省分委的工作。白堅兼任省分委書記。轄遼陽鞍山地委(一地委)、營口海城地委(二地委)、撫順地委(三地委)、1946年3月30日國軍占領鞍山,4月1日進占營口。1946年3月30日中共東北局決定撤銷遼寧省分委、遼寧軍區,所屬第1、第2地委合併組成遼南地委歸遼東省委直轄,三地委歸安東省分委領導。5月3日國軍進占本溪市,四平戰局也發生轉向。1946年5月5日東北局發出《關於成立遼寧省分委及幹部配備的決定》,遼北省位於中東路以東的轄區與通化省合併,及清原、興京、撫順一部、鐵嶺等縣,組成新的遼寧省分委、遼寧軍區。書記白堅,副書記劉漢生,張學思仍為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省委委員劉漢生、劉惠農、解沛然、萬毅、周赤萍、王錚、劉東元、連柏生、杜者蘅等11人,白堅、張學思、劉漢生、解沛然、劉東元為常委。張學思任省軍區司令員,解沛然任副司令員,白堅任政委,劉惠農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下轄通化、清原、西安三個分區,省直轄海龍、輝南、磐石三縣,省府、省軍區駐梅河口。1946年7月上旬,重建遼寧軍區,由第三縱隊兼,程世才任司令員,張學思任第二司令員,政治委員羅舜初。1946年11月,中共東北局決定,遼寧軍區與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分編。1946年12月6日,遼寧省分委改稱遼寧省委,以白堅、張學思、劉漢生、解沛然、劉惠農、王錚、杜者蘅、連柏生、王子文等為省委委員,以白堅為書記,劉漢生為組織部長,王錚為民運部長兼宣傳部長,白堅兼任財經委員會書記。1947年6月機關從臨江遷梅河口。1948年7月遼寧省委撤銷,轄區一部分劃給遼北省,一部劃給安東省,遼南省改稱遼寧省,駐瓦房店。
- 第一分區(通化):臨江、撫松、長白、靖宇4縣以及通化、集安。書記王錚/郭維仁。1946年2月6日,東北局決定通化地委改為通化省分委,劃歸遼東省委領導。2月10日成立,書記吳溉之,副書記王錚。1946年5月17日通化省分委改為通化地委,隸屬於遼寧省分委。地委書記為王錚/郭維仁,張益民為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張志飛為一專署專員,劉昆林為副專員兼撫松縣長。原通化省委委員改為地委委員,原通化省委幹部改為地委幹部。轄臨江、撫松、長白、濛江等縣。謝風山為一分區司令員,郭維仁為政委,李金才為副司令員,程廣文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6年7月11日,通化、柳河、集安、濛江縣、臨江、撫松、長白各縣由遼寧省分委劃歸安東省分委。
- 第二分區(遼北):原為遼北省路東的二分區。1946年5月18日在西安(今遼源)成立遼寧省二地委、二專署、二分區。地委書記兼第一政委李砥平,專員魏震五(未到職),司令員管松濤,第二政委何善遠,副司令員李士廉,政治部主任黃鳴清,地委組織部長霍明,二專署副專員王樹人。轄西安、西豐、東豐、開原、梨東五縣。管松濤率第20旅的4個連組建了遼寧二分區獨立團。1946年7月增加清原縣和沈鐵撫縣,二分區擁有地方武裝隊伍2000多人。1946年6月初,駐開原的國軍第71軍第91師、交警部隊第13、第14總隊等部掃蕩遼寧二分區,分區獨立團抵抗進攻。7月21日 中共中央東北局重新調整遼寧省分委轄區和組織機構,決定以羅舜初任省分委書記,白堅任副書記,將通化行署與遼寧、遼北兩省撤至通化的部分機構和人員合併,組成新的遼寧省政府。省府駐通化,下轄4個專區,1個直屬市,19個縣。第一地委、軍分區、專署 (轄臨江、撫松、長白、靜宇縣),以郭維仁為書記兼政委、謝鳳山為司令員、張志飛為專員;第二地委、軍分區、專署 (轄東豐、西豐、西安、開原、梨東縣),以李砥平為書記兼政委、管松濤為司令員、王樹人為副專員;第三地委、軍分區、專署(轄新賓、清原、撫順、瀋陽、鐵嶺縣),以王一倫為書記兼政委、王振祥為司令員、李濤為專員;第四地委、軍分區、專署 (轄海龍、輝南、柳河縣),以焦若愚為書記兼政委、王敘坤為司令員、李青為專員。省直屬通化市,通化縣、輯安縣。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部隊三縱九旅在二分區部隊的配合下於1946年10月2日奔襲攻克了西豐縣城,斃傷俘團長以下1300餘人。10月7日,國軍向遼寧二分區報復性掃蕩。10月26日,二分區被迫放棄西豐、西安地區,先後轉移到通化、臨江的八道江休整。1946年11月上旬遼東軍區、中共遼寧省分委決定充實和調整遼寧二地委、二分區的領導班子,李砥平任地委書記兼分區第一政委,遼東軍區獨立第3師師長彭龍飛兼任分區第一司令員,管松濤改任分區第二司令員,何善遠任分區第二政委,副政委劉振華,分區參謀長杜榮民,遼東軍區獨立第3師(原遼寧保安第3旅)師部及第7、第8團與遼寧軍區第二軍分區合併,第9團編入楊靖宇支隊。遼寧省分委解決了二分區的武器裝備與家屬安置問題,堅決要求二地委二分區重返敵後的瀋吉路南遊擊區堅持鬥爭。11月19日,李砥平、管松濤、何善遠等率領地直機關幹部、軍分區部隊、各縣縣大隊啟程重返敵後。12月7日至9日,管松濤帶領軍分區部隊和各縣縣大隊先後從清原的草市、南雜木越過瀋吉鐵路,擊潰了開原曾家堡子等處的國方清剿隊。12月10日,軍分區部隊先後襲擊了李家台、夏家堡子據點,在李家台召開地委幹部會議,研究如何廣泛開闢游擊區。1946年12月增設海柳清聯合縣。1947年1月7日,分區第一司令員彭龍飛、副政委劉振華率領遼寧軍區獨立第3師師部及7團、8團的1個營插到瀋吉路北,在開原曾家寨一帶與管松濤、何善遠會合。先後殲滅了西豐老營廠、野雞背、開原松山堡的清剿隊。分區部隊和各縣縣大隊克服了許多困難,終於在敵後站住了腳,還開闢了瀋吉路北、清河溝北、四梅路北等游擊區。二分區先後攻克敵據點68處,殲滅敵人3000多人,繳獲長短槍1553支,電台4部,分地33 246畝,鋤奸89名,爆破橋隧輸電線,使四梅鐵路多次停運,牽制國軍第88師、207師、獨10師、青2師、交警13、14總隊及各保安團等1.7萬餘人在遼寧二分區境內。1月20日 解放區遼寧省政府發布《為應付目前鬥爭改變區劃的命令》,決定撤銷第一專區,其所轄的臨江、長白、撫松3縣歸省政府直接領導,靖宇縣劃歸第四專區。同時決定,由通化市、通化縣、輯安縣和海柳清聯合縣組成新的第一專區。此次調整後,全省共轄1市、3個專區、16個縣。1947年5月13日開始的夏季攻勢中,於1947年6月1日收復清原和西豐,6月3日配合三縱第7師、第9師、遼寧獨立2師收復西安,二分區與後方連成一片。1947年6月3日機關遷入西安城內。1947年7月,遼東軍區獨立第3師師部及7、8團編入第四縱隊;彭龍飛也同時調任遼東軍區獨立第2師師長。遼寧二分區只剩下獨立團。1948年1月,遼寧軍區決定以遼寧二分區獨立團和沈鐵撫聯合縣保安團為基礎,成立遼寧軍區獨立師,管松濤任師長。1948年2月21日 解放區遼寧省政府決定撤銷第一、四專區,將其所轄各縣收歸省政府直接領導。調整後,全省轄1個市、15個縣、1個辦事處。1948年7月改為遼北省三地委、三專署、三分區。7月6日 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撤銷原遼寧省委。 1948年11月撤銷。
- 第三分區:1945年12月成立的撫順市委,書記吳亮平(45.12-46.02)、饒斌、王一倫(原瀋陽市委副書記),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劉子載,副書記兼炭礦部長王新三,市長兼保安司令李濤,民運部長方華,社會部長嚴佑民,中蘇友好協會會長劉金聲,公安局長孫培臣,保安副司令劉子儀。同時成立撫順縣委,縣委書記張澍,組織部長趙向,宣傳部長崔智,縣長徐長村,縣大隊長時運廣,副大隊長謝斌。1946年3月22日國民黨軍占領撫順、遼陽後,成立瀋陽縣委,焦若愚負責組建,瀋陽縣委於4月初在唐家台(姚千戶屯以東)成立,縣委書記朱鴻祥(任職3天後離開),副書記郭洪林兼組織部長,宣傳部長沈流,民運部長朱明,縣長華春,副縣長紀剛,公安局長張榮軒,縣保安團團長張志超,副團長阮興新,轄4個連隊,活動地區是瀋撫鐵路以南、沈本鐵路沿線兩側和撫順縣以西地區。1946年4月7日,國民黨五十二軍第二十五師從撫順方向,新六軍新十四師從遼陽方向進攻本溪。1946年4月中旬在新賓永陵成立遼寧三地委、三專署、三分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及工作部門由瀋陽市委南郊分委、撫順市委、本溪市委組成,人員組成有:撫順市委在撤出城市時帶出300多名幹部和知識分子,帶出的原撫順三分區的3個團和1個工人大隊約4000多名指戰員;本溪市委帶出800多名幹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本溪保安司令部的1個團(6個連),1個工人大隊,共1000多名指戰員。此外還有瀋陽縣、本溪縣、新賓縣、清原縣的保安團及縣大隊1000多人。在地方幹部中的科以上幹部、部隊中的連以上幹部大多數是關內來的。書記王一倫,副書記楊春茂(原本溪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長、副書記劉子載兼宣傳部長,民運部長方華,社會部長王屏兼公安局長,城工部由劉子載、佟雲負責,秘書主任佟雲,專員李濤(原撫順市長),副專員陳北辰兼公安局長、任仲夷,秘書科長王常炎,財糧科長劉洪濤,民政教育科長沙延續。司令員王振祥,政委王一倫,第二政治委員焦若愚,副司令員張捷勛、劉子載,參謀長李飛,副參謀長曹公和,政治部主任丁鐵石、供給處長李發一。基幹一團團長徐榮友(徐東),政委何丁(何德全)、副團長文斌、政治處主任武銳。轄瀋陽縣、撫順縣、瀋撫鐵縣、本溪縣、新賓縣、清原縣。1946年7月清原縣和瀋撫鐵縣劃歸二分區。1946年10月改歸安東省分委領導,轄本溪縣、新賓縣、瀋撫縣。原地堅持了平頂山、紅廟子、三塊石、外三堡的4塊敵後游擊根據地。1947年12月,王振祥、曹公和帶走基幹一團、基幹二團,並以此為基礎組成了南滿獨立三師(五縱十五師)。1948年2月李飛又帶本溪縣保安團編入下一個南滿獨立三師(第165師)。1948年9月以三分區基幹的第一支隊、獨立二團、撫順保安團等組建趙國泰獨立第14師。1948年5月4日,三軍分區部隊拔掉了救兵台據點,守軍207師加強營營長、副營長及近400名官兵被俘,邊沿區的軍事形勢有了明顯好轉。1948年7月撤銷三地委,各縣由安東省委直接領導。
- 本溪縣:本溪保安司令部下屬的工人大隊編為本溪縣保安團,李飛/趙儉為團長,縣委書記汪之力兼政委。活動在和尚帽子山、草河掌地區。1945年11月,徐德友、李振環在本溪煤鐵工人中組建起由共產黨領導的本溪縣保安大隊,下設9個中隊,人數達千餘人。12月,市、縣分開,從縣保安大隊抽調6個中隊共650人到市保安司令部,餘下4個中隊分駐在市區、小市和草河口,人數達五六百人。年底進行整編,縣大隊直屬3個中隊、1個偵察排共349人,下轄6個區中隊301人,共計650人。大隊長徐德友,政治委員由縣委書記汪之力兼任,副政治委員李振環(後為毛朗明),政治部主任毛朗明、副主任劉厚忠。1946年4月,本溪保衛戰期間,在本溪縣香磨整編,從縣大隊抽調2個中隊200人、區中隊100人,補充主力部隊。同時,又有345名新兵入伍,分別編入縣、區兩級保安隊。縣大隊保持2個中隊的編制,增設連山關、清河城2個區中隊,本溪縣8個區,各區保持30—50人的區中隊,縣、區武裝擴充到687人。5月,國民黨軍占領本溪市區後,縣大隊和區中隊抽調210人補充主力部隊三縱隊九旅。縣大隊以警衛排為基礎重編一中隊,本溪市公安武裝60人撥給縣大隊編為二中隊,縣大隊仍為兩個中隊,計346人、533支槍。大隊長徐德友、副政治委員李振環調第三軍分區,另派何書成任大隊長,毛朗明任副政治委員。6月底,根據遼東三地委指示,縣大隊與本溪保安司令部工人大隊合編為本溪縣保安團。7月中旬,本溪縣保安團成立。趙儉任團長,縣委書記汪之力兼任政治委員,政治部主任毛朗明、副主任劉厚忠。原縣大隊的兩個中隊改編為二、三連。每連70餘人,有步槍60餘支、輕機槍1—2挺。7月下旬,駐賽馬集的民主聯軍四縱隊十一師把更換的裝備300餘支步槍、6挺輕機槍、3萬發子彈撥給縣保安團,彌補了縣、區武器不足。8月下旬,在安奉(今沈丹)鐵路上擔任軍車護送任務的本溪礦山工人大隊第一中隊,根據安東軍區的命令併入本溪縣保安團,編為第一連,原工人大隊大隊長施寶琳任縣保安團副團長。同時,由鹼廠、藍河峪地方武裝組建第四連,團直增加1個偵察排、1個衛生隊。9月初,保安團人數達557人,槍517支;6個區中隊334人、槍394支。10月,保安團整編為3個連、393人,區中隊尚有30餘人。11月,副團長施寶琳帶一連在轉移中與敵人遭遇,被敵人包圍時臨陣脫逃。此時,保安團尚有300餘人。經過整頓,挑選98人補充主力部隊,保安團只留二、三連及通信、偵察排,共280人。此時,許宴波任團政治處特派員。第三軍分區派獨立一團參謀長徐彪任縣保安團副團長,並將南芬武工隊的40餘人編為第四連。1947年3月,第三軍分區直屬的通信人員30多人編為縣保安團新一連。6月,全團4個連隊和偵察、通信2個排,共410人。8月,許宴波調任草河口區委書記。10月,毛朗明任副政治委員,劉厚忠任團政治處主任、李英華任副主任。保安團增配三十節式重機槍,組建了重機槍隊。同時,軍分區命令劉厚忠帶領四連和偵察排二班補充五縱十四師。1948年2月,縣保安團在田師傅休整期間,又重新組建了第四、五連。軍分區撥給兩門「八二」迫擊炮,與重機槍隊組成了機炮隊。此時,全團共轄5個步兵連、1個機炮隊、1個偵察排、1個通信排、1個大車隊,計800人。同月,縣保安團征新兵400人,總兵力1200人,並成建制的與安東軍區警衛團第二營、新賓縣保安團1個連合編為安東軍區獨立一團。1948年4月,更名為遼東軍區獨立三師第七團。東北解放後又先後更名為東北軍區一六五師四九三團、二0八師六二二團,擔負過瀋陽、北京的衛戍任務。本溪縣保安團編入安東軍區後,根據安東三地委指示,將縣內各區中隊(南芬、小市除外)集中到縣,新組建本溪縣保安大隊,由原副團長許彪任大隊長,縣委書記汪之力兼任政治委員,下轄2個步兵連和1個偵察排,共400餘人。縣保安大隊重新成立後,一直堅持在本溪邊沿區敵後作戰。1948年10月30日,參加解放本溪的戰鬥,進城後擔負警衛任務。11月,縣大隊部及步兵第二連調撫順編入一六三師,留下的步兵第一連與從北滿調來的1個連和1個礦山工人武裝合編為本溪市公安大隊。1947年8月—1948年2月,本溪縣保安團在半年的剿匪戰鬥中,共組織兵力7788人次,發動大小戰鬥49次,斃敵28人,傷敵47人,俘敵225人;繳獲機槍3挺、步槍255支、子彈9965發、手榴彈106枚、戰防炮1門、炮彈30發、騾馬150匹、馬車20輛。1947年7月至解放前夕,本溪縣保安團、保安大隊在敵邊沿區的襲擾鬥爭歷經大小戰鬥近20次,斃敵70人,俘敵240人,繳獲輕機槍5挺、步槍349支、六0炮4門、騾馬52匹及大批糧食和其它物資。
- 新賓縣:1945年11月上旬,劉曾浩和岳仲軒、楊鑒遠、藺景春、王啟芳、劉哲等7名幹部,由三五九旅團政委彭雲清和副團長蘭苹帶領兩個連由撫順乘火車到達清原。之後,由清原縣長任之平打電話給新賓縣維持會長楊世英正式通知:我東北民主聯軍派專員前去接收新賓。11月20日,岳仲軒和劉曾浩以民主政府縣長和東北民主聯軍接收專員的身份向新賓進發。21日,楊世英率領偽維持會職員和各界人士約百人趕到後倉,打着歡迎旗,迎接到達新賓鎮。太行、冀中和膠東抗日根據地調來一批幹部。縣委書記劉曾浩,縣長岳仲軒,民運部長黃文,龐然(組織部長)、彭雲清(三五九旅團政委)、孫懷文(縣大隊長)、陳法平(縣大隊副政委)、路克禮(宣傳部長)、張連順(公安局長)、宮霞光(四區區委書記),賈英為縣工會主席等。12月上旬,召開了縣政治協商會議。縣大隊參謀長劉遜德;大隊下設三個連,內有一個朝鮮連。10月11日,第五十二軍從撫順出發奔向永陵,另一股國民黨軍隊從清原方向進逼新賓縣城。四縱隊十師、十一師和三分區地方基幹部隊均在永陵一帶阻擊敵人三晝夜的激戰。新賓縣西部由龐然、張連順、宮霞光等組成縣分委與地委、軍分區直接聯繫,聯合作戰。縣委、縣政府機關和軍分區基幹二團(原縣大隊已補充主力部隊,二團成為新賓的基幹武裝),由劉曾浩和岳仲軒、黃文以及二團團長楊樹明,政委趙尚紅帶領,背靠崗山,以紅廟子、英盈、四道溝、響水河子、拐磨子一帶作為敵後鬥爭基地,堅持游擊戰爭。1947年6月2日收復新賓鎮。
- 瀋撫縣:1946年7月12日,經遼東三地委批准,瀋陽、撫順兩縣合併為瀋撫縣,8月1日在五百牛錄堡子(今救兵鄉五牛村)召開兩縣合併大會。瀋撫縣委由張澍任書記,郭洪林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沈流任宣傳部長,崔智任民運部長,華春任縣長,張榮軒任公安局長,張志超任基幹三團團長,參謀長徐嘉揚(不久犧牲),謝斌任副參謀長,趙向任政治部主任。原撫順縣縣長徐長村、撫順縣大隊隊長時運廣、瀋陽縣委民運部長朱明、瀋陽縣副縣長紀剛均調走,不久(約一個多月),沈流、崔智、趙向也調走。瀋撫縣委由張澍、郭洪林、華春、張榮軒、張志超5同志為委員(沒有設常委),大體分工是:張澍主管全面兼基幹三團政委,郭洪林主管黨群組宣工作兼基幹三團副政委,華春主管政府工作,張榮軒主管公安及城工工作。基幹三團是由原瀋陽縣保安團3個連和原撫順縣大隊兩個中隊合併組成,整編充實為5個連和1個機炮排,人數約600人;連同各區區中隊及地方幹部,總人數約1000餘人。10月初瀋撫縣委在金斗峪村召開了緊急擴大會議1946年12月針對三分區,特別是瀋撫縣,進行了第一次大掃蕩;四縱隊三個師向敵後實行迂迴穿插,四縱10師攻克鹼廠、平頂山、葦子峪,同時三分區、瀋撫縣軍民配合主力部隊12師強攻救兵台(未克),造成要攻占撫順的聲勢。
- 第四分區(海龍):1946年7月21日,在輝南縣樣子哨成立,領導海龍、柳河、輝南縣政府。王敘坤為司令員、焦若愚為政委,夏得勝為副司令員,崔岳南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鄒群峰為地委組織部長,李青為四專署專員。1946年11月增轄靖宇縣。駐地先在柳河縣涼水河子,後又到輝南縣朝陽鎮,於1947年6月又遷至海龍縣城。1948年3月撤銷。
- 1946年6月22日成立遼南省分委。駐岫巖縣城,歸遼東省委領導,林一山與呂其恩分任第一、第二書記,分省委員周純全、陳祖謇、吳瑞林、李輝、陳一帆、鄭自興、張逢時;政權機構為遼南行署,主任周純全(1947年4月3日就任,兼省委副書記),副主任鄒魯風;軍事上為遼南軍區,政委林一山,司令員吳瑞林。遼南省分委下轄一、二、五3個地委。1948年7月6日遼南省委改為遼寧省委。書記張秀山,副書記林一山,張學思、陳奇涵、陳一帆、王錚、李亞光為省委常委。7月11日 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命令:將原遼寧省與遼南行署區合併,稱遼寧省;將原遼寧省政府與遼南行政公署合併,稱遼寧省政府。同時將原遼寧省所轄的部分地區分別劃歸安東省和遼北省。合併後的遼寧省共轄2個專區、4個市、14個縣。省政府駐瓦房店市。9月1日,新的遼寧省政府正式辦公,張學思任省政府主席,杜者蘅、鄒魯風為副主席。下設民政廳、財政廳、農業廳、教育廳、工業廳、商業廳、公安廳、郵電管理局、工礦管理局、公路管理局、稅務管理局、糧食局、鐵路管理局、電業管理局和東北銀行遼寧省分行。8月7日 新的中共遼寧省委正式辦公。省委下設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民運部、社會部、城工部、財經委員會、婦女工作委員會、幹部學校(黨校)和遼寧日報社。同年10月後,增設黨報工作委員會、青年工作委員會。
- 一地委駐遼陽,另轄海城、營口、岫巖、青城。鞍山、營口失陷後,1946年4月4日設立遼南地委。6月22日改稱遼南第一地委。地委第一書記陳一帆,地委第二書記高揚。1946年8月楊春茂任地委書記。地委委員:劉雲鶴(專署專員)、楊克冰(地委民運部長)、宋潔涵(地委組織部長)、趙君哲(地委宣傳部長)、鄭志興(地委社會部長)、葉聲(分區司令員)。轄遼陽市委、鞍山市委、營口市委、遼陽縣工委、台安縣工委、盤山縣工委、海城縣委、青城縣委、岫巖縣委。後設立營口縣委,在岫巖開辦遼南公學,培養撤出的幹部。
- 二地委駐安東,另轄安東市直屬區、孤山
- 五地委駐莊河,另轄新金、復縣、蓋平、萬福等縣。書記李輝,副書記張逢時。不久焦若愚任書記。組織部長林輝山,宣傳部長劉金聲,專員閻志遵,司令員翟毅東。
- 遼南省委幹校(對外稱金縣職工幹部學校):1947年2月至3月遼南省委在「崗邊」設立,培訓撤退幹部。校長蕭文/焦若愚,副校長楊克冰、林輝山。
1949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佈建民字第15號命令,對東北地區各省市的行政區劃建制,重新做了調整,撤銷了安東省建制,北部劃歸吉林省,南部與遼寧省合併,成立遼東省。遼寧省委書記張秀山,省委副書記兼軍區政委林一山,副書記白堅,省長杜者衡。
1946年3月成立遼東省委,4月從本溪撤退到鳳城縣、安東市,安東省分委併入遼東省委,1946年5月6日起《安東日報》(創刊於1945年11月22日)改為《遼東日報》,接續《安東日報》期數為第148期,版面由四開改為對開大報。1946年10月24日在安東市出版最後一期。1947年春,在陳雲等領導的關心下,一度停刊的《遼東日報》與1946年夏在通化創刊的《遼寧日報》合併,並於1947年5月18日轉移到通化市以《遼東日報》出報,接續安東市最後一期《遼東日報》的期數,為中共遼東分局機關報。社長陳楚,副社長胡紹祖(延安抗大幹部、《遼寧日報》社長)、白汝璦。1947年8月28日,陳雲在遼寧省委群工會議上指出:「不論是開會、油印和鉛印文件,都不如運用黨報的作用大。運用黨報推動工作的好處是:廣泛、迅速、確實。」「誰不好好運用黨報和通訊社,誰就會在這個時代的工作中落後。」《遼東日報》《安東日報》和《遼南日報》合併。1949年5月20日,《安東日報》改為遼東省委機關報《遼東大眾》。
注釋
- ^ 調入東北的中央委員10人:林彪、陳雲、高崗、李富春、李立三、羅榮桓、彭真、張聞天(洛甫)、蔡暢(女)、林楓;候補中央委員12人: 王稼祥、黃克誠、王首道、譚政、程子華、雲澤(烏蘭夫)、萬毅、古大存、陳郁、呂正操、肖勁光、劉瀾濤。
參考文獻
- ^ 高巍. 抗战胜利日的沈阳记忆. 華商晨報. 2014-08-30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簡體)).
- ^ 2.0 2.1 葉永烈.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四川人民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2013. ISBN 978-7-220-08775-2.
- ^ 鍾占興,沈兆璜.東北軍區暨東北野戰軍組織沿革[J].軍事歷史,1994(2).47-51.
- ^ 翁衍慶. 《林彪的忠與逆:9/13事件重探》. 新銳文創. 2012-07-01: 111–112 [2015-03-06]. ISBN 978-986-6094-9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1).
- ^ 葉健君. 毛泽东破格让战将林彪当上东北局一把手. 新浪. 2013-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9) (中文(簡體)).
- ^ 东北局扩大会议(1946年7月3-11日).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1).
- ^ 劉統.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解放战争·东北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7: 360. ISBN 978-7-01-004261-9.
- ^ 8.0 8.1 戴茂林、趙曉光. 《高岗传》.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11. ISBN 978-7-2240-9634-7.
- ^ Maurice Meisner, Mao's China: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New York, 1977), p. 131.
- ^ 朱佳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陈云年谱(上卷).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 471–476. ISBN 9787507307870.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編委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 北京市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40號: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166–182. ISBN 978-7-5065-5401-5 (中文(簡體)).
- ^ 戴茂林,赵晓光:《高岗传》之附录:《高岗年谱》,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ISBN 9787224096347. [202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戴茂林,李波:《中共中央東北局》,遼寧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ISBN 9787205086411。第181頁,第十章《準備戰略反攻》「2.調整領導機構」
- ^ 國防大學《戰史簡編》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 2001年修訂版. 解放軍出版社. 2002年1月. ISBN 7-5065-0029-9.
- ^ 姬文波. 彭德怀为何在志愿军会议上数次公开感谢高岗和东北?. 鳳凰網. 2014-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9) (中文(簡體)).
- ^ Spence, Jonathan D.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WW Norton & Company publishing.1991.ISBN 0-393-30780-8
- ^ 鄧毅生、鄧瑞生、鄧淮生、鄧漢生、鄧建生、鄧小漣、鄧小燕、鄧小蘭. 回忆父亲邓子恢. 鳳凰網. 2007-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6) (中文(簡體)).
- ^ [美]麥克法夸爾、[美]費正清編;謝亮生、楊品泉、黃沫、張書生、馬曉光等譯.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 1949-1965年 》.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00407522.
- ^ 《東北日報簡史》,遼寧日報社,1988版
- ^ [[余建亭]](解放战争时任陈云秘书、[[轻工业部]]副部长):《陈云同志与东北的解放》,来源:人民网,2005年06月12日. [2022年5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