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方言
日語方言(日語:日本語の方言/にほんごのほうげん),亦即日語的地域變體(regional dialect)。
日語 | |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日本 |
語系 |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ja |
ISO 639-2 | jpn |
ISO 639-3 | jpn |
語言瞭望站 | 45-CAA-a |
日本方言地圖 |
日語方言意指「某地域社會中的整個語言體系」(その地域社会の言語体系全体),包含詞彙(如各地特殊用詞「俚言」)、語法、音韻、口音等各方面的特色。日本各地方言差異很大,在異地往往有理解當地語言的困難。明治時代以降,官方以東京方言為基礎建立標準語並推動傳播,方言則遭到否定與打壓。二戰後,日本對方言的態度改變,「標準語」改稱「共通語」(參見日本共通語),日本社會開始尋求共通語與方言的共存之道,但各地傳統方言已在生活中迅速衰敗。
「語言」與「方言」
有文字信史前,日本本土各方言與琉球語就已分流,之後由於地理隔離,日本與琉球往來甚少。從非日語人士的觀點看來,日語與琉球語已經是不同的語言。在日本,琉球語一度被當作日語的「琉球方言」。但琉球群島各地方言差異甚大,各島語音的差異可能比它們與日本本土方言的差異更顯著,因此,琉球各地方言可以被分別視為獨立語言,琉球語可以稱為「琉球諸語」。不過,日本本土方言與琉球語顯然有語彙的對應關係,兩者不是完全無關的語言,而是共構日本-琉球語系(Japonic Languages)的姐妹語言。
「語言」和「方言」並沒有客觀的區別標準,除了方音差之外,政治條件、正字法之有無、語言使用者的意識型態等等都會影響區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9年發表的瀕危語言調查中,八重山語和與那國語屬於「重大危險」、沖繩語、國頭語 、宮古語、奄美語與八丈語則屬於「危險」等級,以上都被認定為符合國際標準的獨立語言。[1]。阿伊努語、鄂羅克語、尼夫赫語等則是不屬於日本-琉球語系的獨立口語體系。
方言分布
柳田國男在《蝸牛考》中調查日本各地對蝸牛的稱呼,發現對蝸牛的稱呼以京都為中心,呈同心圓狀分布。除了「蝸牛」(東京話:カタツムリ)一詞,柳田國男發現其他詞彙也隨著時代發展,以京都為中心,同心圓狀往周圍傳播。一地若離京都越遠,其用詞往往已經是京都的死語。據此,他提出方言周圈論。
然而,日語語彙未必以京都為中心傳向四周,因為各地都可能獨自產生新詞,是為方言孤立變遷論。遠離京都的方言未必都只有古語,也會自己出現新的特徵,是為逆周圏論。此外,縱使方言周圈論能在「蝸牛」一詞上成立,但在「麥粒腫」等詞語上,即使是遠離京都的邊陲地區,也出現與京都類似的語音演變[2]。除了語彙之外,東日本與九州的連母音「アイ」都變讀成「エー」或「エァー」,而語言學家無法證明其為獨立事件,抑或方言間的交互作用所導致。
在周圏分布之外,日語的語彙往往有「東西分布」的差別。傳統上,劃分東西的邊界類似地質學的糸魚川靜岡構造線,從新潟縣糸魚川市沿北阿爾卑斯南下。根據1908年(明治41年)日本國語調查委員會的報告記載:「全國言語區域可先分為東西,大略以越中、飛驒、美濃、三河東境為分界線,此線以東為東部方言,此線以西為西部方言。」此外,愛知縣與三重縣邊界附近的揖斐川也是重要的口音邊界。由於移民和交流引起大量的詞彙傳播,不同邊陲地區也可能有相同的用詞。例如,大多數北海道方言都來自本州移民。此外,許多詞彙被從關西帶到東京,例如「こわい」(可怕的)、「うろこ」(鱗)、「しあさって」(後天)、「からい・しおからい」、「つらら」(冰柱)、「けむり」(煙)等等,這些詞彙圍繞東京分布,形成關西用詞在關東的方言島[3]。「借りる」、「いる」等詞,就有由近畿傳播到東京的歷史[4]。
東部方言 | 西部方言 | 華語語譯 |
---|---|---|
-ない | -ん | (表示否定) |
-てる | -とる・ちょる | (表示結果) |
白くなる | 白うなる | (形容詞連用形) |
いる | おる | (人、動物)在 |
しょっぱい | からい | 辣的 |
やのあさって | しあさって | 今天後四天(大後天隔天) |
中部方言 | 近畿方言 | 華語語譯 |
---|---|---|
借りる | かる | 借入 |
ひこ | ひまご | 曾孫 |
中部方言 | 關東方言 | 華語語譯 |
---|---|---|
くろ | あぜ | 海岸 |
まなこ | め | 眼睛 |
日語方言的分布模式除了「周圏分布」與「東西分布」外,已知還有殘存分布(AB分布)、交互分布、日本海側與太平洋側的對立分布、群雄割據型分布及錯綜分布[6]。殘存分布來自ABA型的周圈分布,但其中一個邊陲的A消失了,因此成為AB型的分布[6]。日本海側與太平洋側的對立分布則可見於「ゆきやけ」對「しもやけ」這些來自氣候差異的詞彙[6]。
方言區劃
日語方言可以依照方言特徵區劃成多種方言區,分類因學者而異。提倡方言周圏論的柳田國男完全否定方言區劃。徳川宗賢也指出,雖然方言劃分理論展現出語言在不同地區的差異,但在方言形成過程中,不能忽視鄰近地區的傳播影響[7]。在方言的形成史中,日本語的祖語分歧為多種方言,政經中心起到傳播與收束的作用,其間的交互作用是相當複雜的[8]。東條操則認為:方言區劃理論試圖探討完整的語言體系,僅著眼於詞彙的方言圈理論與方言區劃理論並不衝突[9]。 以下分類大致基於東條的區劃案,將日本本土方言分為東日本方言、西日本方言、九州方言三大分類。
大分類 | 分類中方言 |
---|---|
東日本方言 | 北海道方言、東北方言、關東方言、東海・東山方言 |
西日本方言 | 北陸方言、近畿方言、中國方言、雲伯方言、四國方言 |
九州方言 | 豐日方言、肥筑方言、薩隅方言 |
東北方言可進一步分為北奧方言與南奧方言,關東方言分為東關東方言與西關東方言,東海・東山方言分為越後方言、長野・山梨・靜岡方言與岐阜・愛知方言[10]。
東條針對方言體系的不同進行方言劃分,展示了日語內部的分區以及各方言間的相互關係。但若在方言區之間移動,方言會逐漸過渡變化,並沒有明確的分界。當然,個別用語肯定有分界,例如說「元気だ」或「元気じゃ」的分界,或是否將「せ」發成「しぇ」的分界等等,但每個項目的分界各自不同,以等語線定義方言邊界並不容易[11]。因此,語法、音韻、重音的系統差異要比單個字詞的差異更重要。尤其是日語的重音,本身就具有系統性。根據重音的差異,東條在愛知/岐阜和三重/滋賀間劃出東日本方言和西日本方言的邊界,並將中國方言和四國方言分開[12]。
東條並未具體說明他如何劃出以上的分區,而都竹通年雄與奧村三雄以母音子音的性質、斷定助動詞、命令形語尾等差異為指標,加以重合取出邊界,結果將岐阜・愛知方言納入西日本方言,東關東方言納入南奧方言中[13]。奧村則將日本本土方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日本方言分布於東北、關東東北部及新潟県東北部,西日本方言包含關東大部分、東海東山(包含岐阜、愛知),以及從北陸到九州東北的地帶,九州中南部則被分出[14]。加藤正信評價:在關東方言與東北方言的邊界方面,東條對行政區劃和地理區劃給予相當的重視,而津竹提案則跳脫行政區劃和地理區劃的限制[15]。
金田一春彥的學說則與以上均不同。他把近畿與四國劃為內輪方言,西關東、中部與中國地方劃為中輪方言,東北與九州劃為外輪方言,琉球語劃為南島方言。金田一試圖強調語言間更基本的差異,例如重音、音韻體系與活用體系,[16]。例如,外輪方言不把促音、撥音與長音視為獨立單位,形容詞傾向於屈折,其他方言則相反。
方言列表
日本本土方言下分東日本方言、八丈方言、西日本方言與九州方言四大類。
東日本方言
北海道方言
東北方言
關東方言
東海東山方言
- 越後方言(新潟縣舊越後國領內)
- 秋山鄉方言(長野縣榮村秋山鄉、新潟縣津南町)
- 長野・山梨・靜岡方言(ナヤシ方言)
- 北部伊豆諸島方言(東京都伊豆群島御藏島以北)
- 岐阜・愛知方言(ギア方言,東日本方言與西日本方言之過渡區)
八丈方言
西日本方言
北陸方言
近畿方言
- 嶺南方言(福井縣嶺南,即舊小濱藩領內)
- 江州弁(近江弁、滋賀弁)(滋賀縣)
- 三重弁(三重縣)
- 廣義京言葉(京都弁)(京都府南部)
- 廣義大阪弁(大阪府)
- 奈良弁(大和弁)(奈良縣)
- 奧吉野方言(奈良縣吉野郡南部)
- 紀州弁(和歌山弁)(和歌山縣及三重縣東紀州,舊紀伊國領內)
- 丹波方言(京都府中部及兵庫縣東部舊丹波國領內)
- 播州弁(兵庫縣舊播磨國領內)
- 淡路弁(兵庫縣淡路島)
- 關西共通語(中心為大阪弁,為近畿諸方言混合形成的共通語)
中國方言
雲伯方言
四國方言
- 北四國方言
- 南四國方言
- 四國西南部方言
九州方言
(與西日本方言相通)
豐日方言
肥筑方言
- 筑前方言(福岡縣舊筑前國領內)
- 日田弁(大分縣日田市)
- 筑後方言(福岡縣舊筑後國領內)
- 佐賀弁(佐賀縣)
- 長崎弁(長崎縣本土)
- 佐世保弁(長崎縣佐世保市)
- 壹岐弁(長崎縣壹岐市)
- 對馬弁(長崎縣對馬市)
- 五島弁(長崎縣五島列島)
- 熊本弁(熊本縣)
薩隅方言
域外日語方言
特殊方言
第三語言
日本國內使用的語言粗分為日語、琉球語與阿伊努語,若一種語音被故意定義成既非日語、琉球語亦非阿伊努語,則稱為「第三語言」。
參考資料
- ^ 「八丈語? 世界2500言語 消滅危機――「日本は8言語対象 方言も獨立言語」ユネスコ」『朝日新聞』2009年2月20日付夕刊、第3版、第1面。
- ^ 『講座方言學 1 方言概説』168頁。
- ^ 『講座方言學 1 方言概説』165-166頁。
- ^ 4.0 4.1 『講座方言學 1 方言概説』152-153頁。
- ^ 『講座方言學 1 方言概説』158-159頁。
- ^ 6.0 6.1 6.2 佐藤(1986)。
- ^ 大野・柴田編(1977) 366-367頁。
- ^ 『講座方言學 1 方言概説』、46-58頁。
- ^ 大野・柴田編(1977) 366-367頁。
- ^ 『岩波講座 日本語11方言』 57-73頁。
- ^ 『岩波講座 日本語11方言』345頁。
- ^ 大野・柴田編(1977) 344-345頁。
- ^ 『岩波講座 日本語11方言』 57-73頁。
- ^ 奧村三雄「方言の區畫」
- ^ 大野・柴田編(1977) 62-67頁。
- ^ 金田一春彥(2005)『金田一春彥著作集第7巻』「日本の方言」
- ^ 「小笠原諸島における言語接觸の歴史」ダニエル・ロング、1998年アーカイブされたコピー. [2009年3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2月23日).[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