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王国

台灣原住民建立的部落聯盟

大肚王国(未知[a]1732年[来源请求])是一个史前时期台湾中部台湾原住民巴布拉族巴布萨族巴则海族阿立昆族罗亚族建立的多部落酋邦。“米达赫”(荷兰语Middag荷兰语发音:[ˈmɪdɑx] )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员工大卫·赖特(David Wright)定义的一个拥有特殊政治地位的郡省地域[1],他称呼统治者为“米达赫王”(Keizer van Middag)[1],在官方的热兰遮城日志中尊称该统治者为“君主”(vorst),《巴达维亚城日记》则是称“番仔王”(Quataongh)。

大肚王国
米达赫
Middag
未知—1732年[来源请求]
大肚王国于17世纪时的可能疆域
大肚王国于17世纪时的可能疆域
首都大肚南社(主要在今台中市大肚区一带)
常用语言中西部平原台湾南岛语群(其中拍瀑拉语为通行语言)
巴则海语
政府跨部落联盟
中昼之王 
• ?-1648年
甘仔辖·阿拉米
• 1648年-?
甘仔辖·马禄
历史 
• 建立
未知
• 荷兰军队第二度进攻,阿拉米与东印度公司签约
1645年
• 阿拉米逝世,马禄继任大肚王
1648年
• 明郑与中部平埔族冲突
1661年
1670年
1732年[来源请求]
ISO 3166码TW
继承
台湾清治时期
今属于 中华民国
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明郑时期
1661-1683
清治时期
1683-1895
日治时期
1895-1945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其他台湾系列

人口 - 族群 - 经济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军事 - 外交

台湾主题首页

在鼎盛时期的领域范围南端约到鹿港,在大肚溪上中下游的流域。荷兰时期的领域范围主要在今天的台中市,以及彰化县北部和南投县的一部分,[2][3]其性质推测可能为一松散的部落联盟,因为其政体无文字证据证明具有组织和有效率的统治形式[4]

统治者

大肚王有文献记载且较能考证的君主(中昼之王)有两位,分别是甘仔辖·阿拉米[b]荷兰语Camachat Aslamie[c])和甘仔辖·马禄[d]荷兰语Camachat Maloe)。汉人称大肚王为Quataong[e],学者翁佳音推测可能系台语番仔王 (Hoan-á-ông)的转讹[5]荷语称其为中昼之王荷兰语Keizer van Middag[f]),台湾原住民则称之为Lelien[g]。历任大肚王皆以“甘仔辖氏”为统治者之姓氏,而甘仔辖也是拍瀑拉语的别称。甘仔辖·阿拉米于1648年驾崩后[h],其外甥甘仔辖·马禄继任大肚王。马禄继位后,由于尚年轻[i],所以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交涉时,大部分都由其继父塔拉荷持藤杖出席集会,且因当时大肚社系倾向以女性核心来维持家系,当地实权在马禄的外祖母手中。[7]

统治性质与内涵

有学者认为,荷兰文献中的大肚王之“王”与 kingship概念不一定相同[7]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出任巡台御史的黄叔璥在他的《台海使槎录》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肚山形,远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长名大眉。”说明17世纪台湾中部确实有一个“番长”存在,而其可能是跨部落的。

“王”的角色,是在祭典仪式中扮演对众人祈福的角色,社众对“王”呈贡猎物。“王权”的内涵,包括对辖下之社发生纷争时担任仲裁,并提供实质庇护的能力。此一属巴布拉族的“王”,辖下统治19或20社,包含巴布拉、巴宰、巴布萨、阿立昆、罗亚等不同族群;依据苏格兰人大卫·赖特(David Wright)的记载,大肚王国最强盛的时候曾统治27个部落,只是后来有9至10部落独立[8]:82。“王”所属的大肚南社倾向以女性为核心来维持家系;王外出时的仪式性权力展现并不明显,只有一、二名随从跟随,也没有定夺属民生死的权利[7]

“大肚王”透过流域体系建立的政治主权,具有地理环境相对稳定、握有河口区位等地理因素的基础,利于在当时的背景下,透过流域体系建立跨语族的统治;然后,“王”的统治内涵,再透过诸如控制首获猎物权、仲裁属民世俗纷争、提供部分实质庇护,与扮演祭仪中的象征性角色等含括经济、政治、军事与意识型态上的实践,形塑出以“王”为统治范围──以河口一带为权力核心、流域体系为空间网络的区域轮廓。[7][9]

历史

史前时期

大航海时代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24年起殖民台湾之后,于1638年获海盗情报,知在中部马芝遴地区(彰化县福兴乡鹿港镇一带)计22社,其中大甲溪以南的18社是由一位叫甘仔辖·阿拉米(Kamachat Aslamie)的领袖所统辖,但荷兰人起初未派兵征服。

大卫·赖特(David Wright)是17世纪40年代居住在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苏格兰代理人,他将米达格列入11个平原地区的“郡或省[10]。然而,在具官方色彩的热兰遮城日志中,荷兰人称呼大肚地区的统治者与琅峤地区都是“君主”(荷兰语:vorst,地位次于国王),且琅峤君主相比大肚君主的威势更大。

到了1642年8月,荷兰人征服北台湾西班牙人后,将其目标转为征服西部平原的原住民,以连通台湾南北的道路。直到1644年,荷兰上尉Piter Boon才正式率兵远征北台湾未臣服的原住民,战胜后南下打通陆路[8]:74,因为遭遇巴布拉族的强烈反击而未成功。翌年Piter Boon再度进攻,摧毁了13座反荷部落[8]:78,Kamachat Aslamie只得接受范布炼(Simon van Breen/1643-1647)牧师的协调。[11]

1645年4月荷兰人召开南部的地方会议,Kamachat Aslamie跟荷兰东印度公司订定条约,表示臣服,内容与琅峤君主与荷兰人签订的琅峤条约内容类同,丧失不少权力。不过直到1662年荷兰人离开台湾为止,大肚王国都维持半独立状态。大肚王国不肯接受基督教,只让欧洲人通过领土而不准他们定居,也无荷语的翻译员[8]

大肚王国在1645年左右所统辖的范围主要是大肚溪流域,大约是大甲溪南岸至旧浊水溪以北流域,是跨部落的统治或联盟关系。

明郑时期

大肚王国对于后来的明郑时期郑氏政权亦对抗之。1661年郑成功领兵渡海攻打荷兰东印度公司军队,取得台湾统治权,大肚王国顽强抵抗郑军,导致郑成功等人认为他们受到荷兰的煽动。由于郑军当时尚未攻下安平,就已缺粮,因此下令往北屯垦,就地取粮或种植,因此与大肚王国诸社发生激烈冲突[来源请求],此次冲突,郑军将领杨祖阵亡,一镇之兵(约五百人)“无一生还者”。后来郑军再派出将领黄安,以埋伏之计袭杀大肚社头目。

郑成功赶走荷兰人之后,为了反之需要,实施“兵农合一”政策,派遣郑军分赴各地屯垦,侵害到原住民族的活动空间,导致郑氏政权和大肚王国数次武装冲突。

其中1670年大肚王国辖下的沙辘社[来源请求]抵抗郑氏侵略,遭郑氏政权将领刘国轩强力进攻,屠杀至仅剩六人,几乎灭族,史称沙辘社之役

清治时期

1731年(雍正九年),清朝官吏对原住民指派劳役过多,引起原住民群起反抗,发生大甲西社番乱大甲西社抗清事件),清军利用岸里社“以番制番”,翌年被镇压下来,大肚王国翌年亦告瓦解。[来源请求]

历史年表

起始年代见注释1

  • 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登陆台湾。
  • 1638年:荷人获海盗情报,得知大肚王国的存在。
  • 1640年代:大卫·赖特记载:米达赫区的领土为大肚王(Keizer van Middag)所辖有。
  • 1644年:荷人进攻台湾北部的凯达格兰族,事成后南下进攻大肚王国,失败。
  • 1645年:荷人再度进攻,毁13部落,国王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签约,依约定要参加地方会议,同年牛骂社沙辘社与斗尾龙岸社独立,势力开始衰退。
  • 1648年:大肚王甘仔辖·阿拉米逝世,由其外甥甘仔辖·马禄获选为继任人选。
  • 1650年代:约翰史楚斯英语John Struys游记:“福尔摩沙是个非常富庶之岛……最富庶的地方现由大肚王所统辖”。
  • 1654年:甘仔辖·马禄和继父特罗噶(Terroge)一同出席集会领受藤杖。
  • 1661年:明郑军队登陆后与大肚王国发生武装冲突,郑军将领高凌战死;郑成功杨祖征之,又被杀;郑成功派黄安、陈瑞进攻,诱杀大肚将领阿德狗让,战火遍及大肚王国诸社。
  • 1662年:明郑政权击败荷兰并占领台湾南部。
  • 1664年:郑经刘国轩半线屯田
  • 1670年:郑经、刘国轩举兵征服大肚王国,进攻大肚沙辘、斗尾龙岸等社并屠杀原住民,战胜的明郑得以吞并大肚台地以西、神冈等地。大肚王国大部解体。
  • 1683年:清朝征台并击溃明郑海军,明郑数月后后投降。
  • 1731年: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爆发。
  • 1732年:负责征伐大甲西社的福建分巡台湾道倪象恺的刘姓表亲为求立功,将大肚社(在今台中市大肚区)五名前来帮助官府运粮的“良番”(归顺的原住民)斩首引发不满,大肚王国集结大肚社与十余社原住民围攻彰化,清朝派台湾镇总兵王郡以及岸里社的部分原住民征伐,大肚社等社兵败投降,大肚王国完全瓦解。[来源请求]
  • 1823年:中部平埔族因生活困难而大举迁往埔里。

辖下部落

原文名 中文名 位置 族群
Darida Suyt 大肚南社 台中市大肚区社脚庄一带 巴布拉族[12]:57-59
Darida Babat 大肚中社 台中市大肚区山仔脚、顶街一带
Darida Amicien 大肚北社
Bodor 水里社 台中市龙井区龙目井一带
Salagh 沙辘社 台中市沙鹿区一带
Gomagh 牛骂社 台中市清水区一带
Babosacq 猫雾捒社 台中市南屯区一带
Aboan Tarranogan 斗尾龙岸 苗栗县三义、卓兰与

台中市外埔、后里、东势一带

泰雅族巴宰族
岸里社 台中市神冈区大社、社南、岸里一带 巴宰族
Aboan Auran 乌牛栏社 台中市丰原区丰田里一带
Aboan Balis 麻里兰社(阿里史社?) 台中市丰原区社皮里一带
Aboan Poali 朴仔篱社 台中市丰原区朴子里一带
Asock 阿束社 彰化县和美镇、伸港乡一带 巴布萨族
Baberiangh 半线、柴坑仔社 彰化县彰化市一带
Kakar Baroch 猫罗社 彰化县芬园乡旧社村一带 阿立昆族
Kakar Sakaly 彰化县芬园乡茄荖一带
Kakar Tachabou 1648年并入大武郡社
Tausa Mato 北投社 南投县草屯镇一带
Tausa Talakey 南投社 南投县南投市一带
Tausa Bata 南投县名间乡万丹番仔寮
Tavocol 大武郡社 彰化县社头乡一带

相关作品

参见

注释

  1. ^ 关于大肚王国起始年代未见史料有记载,现有不同说法。主要有16世纪说、17世纪说。在骆芬美所著《被误解的台湾史》一书中则采用16世纪中期说。这些说法由于没有确凿的依据能够证实,因此受到质疑。荷兰人得知该王国的存在的时间为1638年(17世纪)。
  2. ^ “甘仔辖”又作“干仔辖”、“干马辖”、“干仔旱”、“加玛哈”,其中“干仔辖”、“干马辖”、“干仔旱”有出现在清朝的土地调查文书中;“阿拉米”又作“阿斯拉米”。
  3. ^ Camachat又作Kamachat、Kamacht、Tackamaha;Aslamie又作Aslamies。
  4. ^ “马禄”又作“妈吕”。
  5. ^ Quataong又作Quataongh、Quata Ong、Quata Ongh,中文为“柯大王”。
  6. ^ 荷兰文的middag对应到英文的midday、noon或afternoon,字面上有“中午”、“白天”的意味,但在现代荷兰文中专指“下午”。
  7. ^ “中昼之王”又称“白昼之王”、“白日大帝”、“平埔太阳王”。
  8. ^ 漫画家杜福安于绘本《大肚王传奇》中指出阿拉米为抑郁而终,享年四十多岁。[6]
  9. ^ 杜福安绘本《大肚王传奇》中指出马禄继位时年约3岁。[6]

参考文献

  1. ^ 1.0 1.1 甘为霖. 福爾摩莎地誌 (pdf). 《荷据下的福尔摩莎》.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17).  惟译者误译荷兰语发音,g应该翻译成“赫]。
  2. ^ 大肚番王傳奇.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 [201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3. ^ 李建霖.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歷史大辭典:大肚王國. 中华民国教育部 、中华民国原民会. [永久失效链接]
  4. ^ 陈国栋,《台湾的山海经验》,台北市:远流,ISBN 978-957-32-5679-3,页382
  5. ^ 翁佳音,〈被遗忘的台湾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台湾风物》42卷4期,页184
  6. ^ 6.0 6.1 杜福安,大肚王传奇 42-1
  7. ^ 7.0 7.1 7.2 7.3 康培德,《环境、空间与区域:地理学观点下十七世纪中叶“大肚王”统治的消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页12
  8. ^ 8.0 8.1 8.2 8.3 中村孝志. 《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 板桥市: 稻乡. ISBN 957-9628-60-2. 
  9. ^ Mann 1986; Wickham 1988: 63-78
  10. ^ Valentijn, François. Notes on the Topography. Campbell, William (编).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bliography of the island. London: Kegan Paul. 1903: 6 [First published 1724 in Oud en Nieuw Oost-Indiën]. LCCN 04007338. 
  11. ^ 赖永祥,十七世纪荷兰驻台宣教师名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赖永祥长老史料库,retrieved on 2013-07-29。
  12. ^ 梁志辉. 《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中部)》.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1-07-01 [2022-10-24]. ISBN 97895702888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