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布政使

甘肃布政使,全称为甘肃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又称甘肃承宣布政使清朝从二品文官,是清代甘肃省的民生赋税和教化行政事务的最高长官,驻扎在甘肃的兰州府(今甘肃省兰州市),受甘肃巡抚陕甘总督管辖。管理底下的八府、一直隶厅、六直隶州、六散州、八散厅、四十七县的官员。康熙六年(166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为巩昌布政使,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下令巩昌布政使改驻扎在兰州府,是为甘肃布政使驻守兰州的开始,首任甘肃布政使即为原任巩昌布政使的罗森[1]末代甘肃布政使为署理该职位的甘肃提学使俞明震,民国建立后,其改任中华民国平政院(即后来的公务员惩戒委员会)肃政使一职。其曾孙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

 清朝甘肃布政使
清代甘肃省
末代甘肃布政使俞明震
官邸甘肃省兰州府
先前职位陕西右布政使
设立康熙六年 1667年
首任罗森
末任俞明震
废止宣统三年 1911年

沿革

最初清代在顺治朝和康熙初年,一省为左右二位布政使,陕西右布政使管理甘肃地区,到了康熙六年(1667年),经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等会议后决定裁撤掉左右布政使的设置,因此陕西布政使改为巩昌布政使,驻扎在巩昌府,管辖整个甘肃省的民生税赋。[2]而后到了康熙八年(1669年)十二月十一日,巩昌布政使移驻到兰州府,使得甘肃布政使开始驻扎在兰州,并一直延续到了清末。

而最初,由于甘肃为清朝重地,向来以八旗绿营等重兵驻守于此,在三藩之乱时,以靖逆侯张勇为首的“河西四汉将”,更是大破王辅臣所部,为清朝奠定与吴三桂之战的胜利基础。因此甘肃布政使一职也向来是由清朝皇帝更为信任的满洲旗人出任,而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调甘肃按察使彭振翼改任为甘肃布政使,是为汉人担任该职之始。[3]

大事件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曾任甘肃布政使的浙江巡抚王亶望、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等一众与甘肃有关之官员,以“赈灾”为名,共谋作弊、肆意侵贪所造成的大案,牵涉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各级官员达113人之众,追缴赃银281余万两,波及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几个省的诸多官员,一时之间,震动全国,为有清一代最为严重的贪污案,乾隆帝更称此案是“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收入

顺治十三年(1656年)议定,甘肃布政使的年俸为正从二品的俸银155两,俸米155斛。而后到了雍正初年的养廉银制度中规定了甘肃布政使的养廉银为每年白银7000[4]

属员

历任甘肃布政使

清代甘肃布政使
任职者 任期 出身 旗籍 接任前官职 卸任后官职 备注
罗森[6] 康熙6年-康熙10年 顺治四年 进士 陕西右布政使 四川巡抚
色特[7] 康熙10年-康熙11年 满洲 山西按察使
成额[8] 康熙11年-康熙14年 满洲 甘肃按察使
伊图[9] 康熙14年-康熙18年 满洲镶红旗 甘肃按察使 詹事府左庶子、日讲起居注官
鄂恺[10] 康熙18年-康熙19年 满洲镶红旗 吏部郎中 陜西巡抚
雅思哈[11] 康熙19年-康熙22年 满洲正白旗 吏部郎中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拔锡[12] 康熙22年-康熙24年 满洲镶蓝旗 吏部郎中
图尔宸[13] 康熙25年 顺治十二年 状元
内翰林国史院 修撰
满洲正白旗 兵部郎中 陜西巡抚 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榜状元
塞楞额[14] 康熙25年-康熙26年 满洲镶红旗 户部郎中 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噶迩萨[15] 康熙26年-康熙30年 满洲正白旗 兵部郎中 光禄寺卿
吴赫[16] 康熙30年-康熙31年 满洲镶蓝旗 山西布政使 甘肃巡抚
严泰[17] 康熙31年 满洲 刑科给事中 甘肃巡抚
杜喜[18] 康熙31年-康熙32年 满洲镶蓝旗 刑部郎中
郭浑[19] 康熙32年-康熙35年 满洲正白旗 兵科给事中 甘肃巡抚
能泰[20] 康熙35年-康熙37年 荫生 满洲镶白旗 兵科给事中
囊吉里[21] 康熙37年-康熙41年 山西按察使
能泰 康熙41年-康熙43年 荫生 满洲镶白旗 四川巡抚
朝琦[22] 康熙43年-康熙44年 满洲镶黄旗 山西布政使 来京以旗员用
鄂岱[23] 康熙44年-康熙45年 满洲正蓝旗 监察御史(长芦巡盐御史)
安达礼[24] 康熙45年 工部郎中
伍实[25] 康熙45年-康熙48年 满洲镶黄旗 宗人府郎中 觉罗
阿米达[26] 康熙48年-康熙50年 满洲镶蓝旗 监察御史 丁母忧
折尔金[27] 康熙50年-康熙61年 满洲正红旗 宗人府理事官
傅德[28] 雍正元年-雍正2年 满洲镶蓝旗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彭振翼[29] 雍正2年-雍正3年 甘肃按察使 革职
锺保[30] 雍正3年-雍正5年 官学生 满洲镶黄旗 甘肃按察使 革职
孔毓璞[31] 雍正5年-雍正7年 贡生 浙江布政使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葛森[32] 雍正7年-雍正8年 监生 满洲正蓝旗 山西按察使 云南布政使
诺穆图[33] 雍正8年-雍正10年 满洲正蓝旗 吏部员外郎 协同驻札哈尔海图都统办理军务
鄂昌[34] 雍正8年-雍正10年 雍正六年 举人 满洲镶蓝旗 陕西宁夏道道员 四川巡抚
徐杞[35] 雍正11年-雍正13年 康熙五十一年 进士
翰林院 庶吉士
通政司左参议 甘肃布政使 署理
徐杞 雍正13年-乾隆10年 康熙五十一年 进士
翰林院 庶吉士
署理甘肃布政使 湖南布政使
阿思哈[36] 乾隆10年-乾隆14年 官学生 满洲正黄旗 吏部郎中 江西巡抚 谥号“庄恪”
张若震[37] 乾隆14年-乾隆15年 雍正元年 钦赐举人 浙江布政使 湖南布政使
杨应琚[38] 乾隆15年-乾隆16年 荫生 汉军正白旗 甘肃按察使 甘肃巡抚 太子太师
吴士端[39] 乾隆16年-乾隆19年 苏州府学生
岁贡生
陕西按察使 贵州布政使
史奕昂[40] 乾隆19年-乾隆20年 山东运河道道员 福建按察使 署理
明德[41] 乾隆20年-乾隆21年 监生 满洲正红旗 四川布政使 山西巡抚
武忱[42] 乾隆21年-乾隆23年 官学生 蒙古正红旗 陕西布政使 甘肃洮岷道道员
蒋炳[43] 乾隆23年-乾隆25年 雍正四年 举人 军机章京员外郎 仓场侍郎
许松佶[44] 乾隆25年 监生 湖南布政使 安徽布政使
明德 乾隆25年 监生 满洲正红旗 甘肃按察使 甘肃巡抚
吴绍诗[45] 乾隆25年-乾隆28年 生员 甘肃按察使 刑部右侍郎 谥号“恭定”
淑宝[46] 乾隆28年 监生 满洲镶红旗 湘驿盐长宝道道员 福建按察使
王检[47] 乾隆28年-乾隆29年 雍正十一年 进士
翰林院 庶吉士
广西布政使 湖北巡抚
恒光[48] 乾隆29年-乾隆30年 安西道道员 贵州布政使
乔光烈[49] 乾隆29年-乾隆30年 乾隆二年 进士 湖南巡抚
海明[50] 乾隆30年-乾隆32年 翻译生员 满洲正蓝旗 甘肃按察使 四川布政使 谥号“勤恪”
佛德[51] 乾隆32年-乾隆33年 翻译举人 满洲正红旗 河南布政使 江西按察使
蔡鸿业[52] 乾隆33年-乾隆35年 乾隆十三年 进士 甘肃按察使 丁父忧
杨景素[53] 乾隆35年-乾隆36年 监生 河南按察使 直隶布政使 太子太保
尹嘉铨[54] 乾隆36年-乾隆39年 雍正十三年 举人 山东布政使 大理寺卿
王亶望[55] 乾隆39年-乾隆42年 乾隆十五年 举人 浙江布政使 浙江巡抚
王廷赞[56] 乾隆42年-乾隆46年 监生 甘肃宁夏道道员 绞刑
福崧[57] 乾隆46年-乾隆47年 翻译生员 满洲正黄旗 广东布政使 浙江巡抚
冯光熊[58] 乾隆47年-乾隆49年 乾隆十二年 举人 江西按察使 安徽按察使
浦霖[59] 乾隆49年 乾隆三十一年 进士 陕西按察使 安徽布政使
陈步瀛[60] 乾隆49年 乾隆二十六年 进士
翰林院 庶吉士
甘肃按察使 安徽布政使
浦霖 乾隆49年-乾隆50年 乾隆三十一年 进士 安徽布政使 湖南巡抚
福宁[61] 乾隆50年-乾隆54年 翻译生员 满洲镶蓝旗 江苏按察使 陕西布政使
蒋兆奎[62] 乾隆54年-乾隆56年 乾隆三十一年 进士 山西按察使 山西布政使
景安[63] 乾隆56年-乾隆58年 官学生 满洲镶红旗 山西布政使 工部右侍郎、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太子少保
汪志伊[64] 乾隆58年-乾隆60年 乾隆三十六年 举人 江苏按察使 浙江布政使
陆有仁[65] 乾隆60年-嘉庆元年 乾隆三十四年 进士 甘肃按察使 刑部右侍郎
陆有仁 嘉庆元年-嘉庆2年 乾隆三十四年 进士 甘肃布政使 陕西按察使 刑部右侍郎兼任署理,并代办陕甘总督事
杨揆[66] 嘉庆2年-嘉庆4年 乾隆四十五年 钦赐举人 四川按察使 四川布政使
广厚[67] 嘉庆4年-嘉庆6年 乾隆四十三年 进士 满洲镶黄旗 江西布政使 江西布政使
王文涌[68] 嘉庆6年-嘉庆8年 乾隆二十六年 会试落榜
选为内阁中书(中正榜)
山西按察使 光禄寺卿
蔡廷衡[69] 嘉庆8年-嘉庆14年 乾隆四十三年 榜眼
翰林院 编修
甘肃按察使 革职
陈祁[70] 嘉庆14年-嘉庆17年 监生 陜西按察使 过世
何铣[71] 嘉庆17年-嘉庆19年 监生 江西按察使 陕西布政使
盛惇崇[72] 嘉庆19年-嘉庆20年 乾隆四十六年 进士 陜西布政使 过世
陈桂生[73] 嘉庆20年 优贡生 候补四品京堂 江宁布政使
杨懋恬[74] 嘉庆20年 乾隆五十四年 拔贡 陕西布政使 江苏布政使
严烺[75] 嘉庆20年-嘉庆21年 嘉庆元年 进士
翰林院 庶吉士
湖北按察使 湖北按察使
程国仁[76] 嘉庆21年-嘉庆23年 嘉庆四年 传胪
翰林院 庶吉士
山东按察使 浙江巡抚 乾隆五十九年 解元
屠之申[77] 嘉庆23年-嘉庆25年 甘肃按察使 直隶布政使
卢坤[78] 嘉庆25年-道光2年 嘉庆四年 进士
翰林院 庶吉士
湖北按察使 广西巡抚 太子太师一等轻车都尉,谥号“敏肃”
朱桂桢[79] 道光2年-道光3年 嘉庆四年 进士 浙江按察使 山东布政使 谥号“庄恪”
杨健[80] 道光3年-道光7年 嘉庆元年 进士 山东布政使 湖北巡抚
颜伯焘[81] 道光7年-道光9年 嘉庆十九年 进士
翰林院 庶吉士
甘肃按察使 直隶布政使
方载豫[82] 道光9年-道光13年 举人 陕西按察使
光聪谐[83] 道光13年 嘉庆十四年 进士
翰林院 庶吉士
直隶按察使 直隶布政使
色卜星额[84] 道光13年-道光15年 嘉庆十年 进士
翰林院 庶吉士
蒙古镶红旗 甘肃按察使 安徽巡抚 太子太保
梁章钜[85] 道光15年-道光16年 嘉庆七年 进士
翰林院 庶吉士
江苏布政使 直隶布政使
赵炳言[86] 道光16年-道光17年 嘉庆二十二年 进士 湖南按察使 广西按察使
梁萼涵[87] 道光17年-道光20年 嘉庆二十五年 进士
翰林院 庶吉士
浙江按察使 云南布政使
郭文汇[88] 道光20年-道光21年 嘉庆二十五年 进士 广西按察使
周开麒[89] 道光21年 道光三年 探花
翰林院 编修
浙江按察使 捐输局董办劝捐事务
程德润[90] 道光21年-道光23年 嘉庆十九年 进士 甘肃按察使 候补主事
陆费瑔[91] 道光23年 副贡 直隶布政使 江宁布政使
叶名琛[92] 道光23年 道光十五年 进士 江宁布政使 广东布政使 太子少保、一等男
陈继昌[93] 道光23年 嘉庆二十五年 状元
翰林院 修撰
直隶布政使 江宁布政使 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及第

参考文献

  1. ^ 《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一》:“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一日,令甘肃藩臬二司、由巩昌移驻兰州。临洮道、由兰州移驻临洮陇右道、由秦州移驻巩昌。”
  2. ^ 《清史稿·志三十九》:“康熙三年,分陜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领四府如故。六年,改陜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七年,又改甘肃布政使司,徙治兰州。”
  3. ^ 《清史稿·志九十一》:“七年,定山西、陜西、甘肃为满洲缺。雍正元年,授胡期恒陜西布政使。明年,授高成龄山西布政使。又明年,授孔毓璞甘肃布政使。参用汉人自此始。”应为彭振翼才是
  4. ^ 黄惠贤,陈锋主编.《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5. ^ 5.0 5.1 5.2 5.3 《甘肃通志·巻二十八》:“甘肃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一员,驻札兰州。照磨一员、广积库大使一员。旧设副理问一员都事一员裁。”
  6. ^ 羅森.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7. ^ 色特.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8. ^ 成額.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9. ^ 伊圖.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10. ^ 鄂愷.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11. ^ 雅思哈.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12. ^ 拔錫.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13. ^ 圖爾宸.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14. ^ 塞楞額.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15. ^ 噶邇薩.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16. ^ 吳赫.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17. ^ 嚴泰.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18. ^ 杜喜.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19. ^ 郭洪.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20. ^ 能泰.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21. ^ 囊吉里.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22. ^ 朝琦.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23. ^ 鄂岱.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24. ^ 安達禮.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25. ^ (覺羅)伍實.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26. ^ 阿米達.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27. ^ 折爾金.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28. ^ 傅德.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29. ^ 彭振翼.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30. ^ 鍾保.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31. ^ 孔毓璞.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32. ^ 葛森.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33. ^ 諾穆圖.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34. ^ 鄂昌.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35. ^ 徐杞.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36. ^ 阿思哈.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37. ^ 張若震.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38. ^ 楊應琚.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39. ^ 吳士端.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40. ^ 史奕昂.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41. ^ (輝和)明德.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42. ^ 武忱.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43. ^ 蔣炳.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44. ^ 許松佶.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45. ^ 吳紹詩.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46. ^ 淑寶.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47. ^ 王檢.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48. ^ 恒光.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49. ^ 喬光烈.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50. ^ 海明.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51. ^ 佛德.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52. ^ 蔡鴻業.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53. ^ 楊景素.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54. ^ 尹嘉銓.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55. ^ 王亶望.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56. ^ 王廷贊.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57. ^ 福崧.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58. ^ 馮光熊.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59. ^ 浦霖.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60. ^ 陳步瀛.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61. ^ 福寧.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62. ^ 蔣兆奎.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63. ^ 景安.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64. ^ 汪志伊.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65. ^ 陸有仁.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66. ^ 楊揆.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67. ^ 廣厚.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68. ^ 王文湧.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69. ^ 蔡廷衡.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70. ^ 陳祁.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71. ^ 何銑.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72. ^ 盛惇崇.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73. ^ 陳桂生.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74. ^ 楊懋恬.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75. ^ 嚴烺.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76. ^ 程國仁.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77. ^ 屠之申.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78. ^ 盧坤.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79. ^ 朱桂楨.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80. ^ 楊健.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81. ^ 顏伯燾.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82. ^ 方載豫.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83. ^ 光聰諧.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84. ^ 色卜星額.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85. ^ 梁章鉅.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86. ^ 趙炳言.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87. ^ 梁萼涵.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88. ^ 郭文匯.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89. ^ 周開麒.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90. ^ 程德潤.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91. ^ 陸費瑔.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92. ^ 葉名琛.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93. ^ 陳繼昌.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