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客家优先宗旨”

“全球客家人应不忘自家身份,不忘自家语言,不忘自家文化,拒绝客家遭同化

--Bennilim2014留言) 2015年1月26日 (一) 14:26 (UTC)

声明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本人并不保证以下资料之真确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贡献 02

复合声母w(u)[1]脱落(韵母o之前)

因素

  • 语流音变
  • 同化 (音韵学)
  • 方言口音
  • 其他汉语语言的影响(客家话)

现状

近年[何时?]来,广东地区粤语使用者念以o为韵母的字时往往把gw(gu)发成g,把kw(ku)发成k。此现象于港澳亦常见。

例子

广(gwong2/guong2)府 -> (gong2)府[2]
(gwo2/guo2) -> 水(go2)
(kwok3/kuog3) -> 轮(kog3)

贡献 03

朘 || zuī || 客家話及粵語中均有用「朘」和「朘朘」來指陰莖。客家話:zoi1 粵語:zeoi1 
在香港,部分人會以「啫」或「JJ」來代替「朘」字

| || diǎo || 客家话及粤语中均可作脏话之用,客家话:diau3 
鉴于“屌”与“鸟”在古今汉语哩,都是同音或近音,故亦可写作“鸟” | || 音diu2,国语音diǎo,客家话:diau3
粤语和客家话中可用作脏话。 | JJ || 本字是脧脧(客家话:zoi1)粤语和客家话都用此字。 | 啫啫 || 粤拼:zoe4 zoe1,只是同音字, 本字是脧脧(客家话:zoi1),粤语和客家话都用此字

膣屄

“膣屄”乃通行于客家话闽南话潮州话地区,本是女性阴部的总称,现多作脏话之用。其中,“膣”(客家话:zi1/tsi1)指女性的阴道,今日本仍用此字。 ;现代粤语新创字,本作为全国通用字,故普通话客家话闽南话潮州话均用此字。普通话语音为〈Bi〉[3],客家话则读作biet5[4]/bet5[5]𨳒;以勃起的阳具挺进阴户,本字为,在广东客家话香港客家话均用此字,念作 diau3 [6],意思和用法与粤语的相同。

贡献 04

荃湾区历史

  • 荃湾古称为“浅湾”,据说是因该处海湾水浅而得名。“浅湾”一名亦屡见于明朝清朝的地图和文献,包括新安县志等。
  • 荃湾区于宋朝或之前已有人聚居。( 荃湾区内的柴湾角马湾曾发现新石器时代及东汉文物 )
  • 荃湾区也是传统上讲客家话的社区,区内的原居民村落主要是讲客家话客家民系村落。除此之外,讲蜑家话蜑家人(水上渔民也是本区第二大的原居民族群,多见于马湾地区。
  • 东晋初年,今天的荃湾地区辖于南海郡番禺县
  •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设宝安县,辖地包括今天的荃湾和葵青地区。
  • 南宋景炎二年九月(1277年),宋端宗的流亡朝廷从官富场逃到浅湾,同年十一月元将刘深袭浅湾,朝廷被逼再逃亡。当地居民曾于荃湾北部的城门谷建石城抵抗刘深。
  • 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新安县设立,辖地包括今天的荃湾和葵青地区。
  • 南明永历年间,参将李万荣曾于荃湾北部的城门谷针山一带建石城抗清。
  • 初时,荃湾曾经有多个名称,包括“浅湾”、“荃湾约”、“全湾约”,(完湾),(团湾),(月儿湾湾)和“全湾”。
  • 康熙8年(1669年),迁界令一度放宽时,大批操客家话客家人迁入新安县,其包括今天的荃湾区,并沿青山道成立大约26个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有老围村
  • 乾隆51年(1786年),三栋屋由陈姓客家人在广东的支系所建立,成为香港最古老的围村之一。海坝是区内另一条较大型和知名的客家原居民村落,为杂姓,建于18世纪至19世纪。
  • 1898年,政府和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一带纳入英国殖民地,今天的荃湾区便脱离新安县辖地,成为香港的范围。英国租借“新界”后,把新界分成“八约”管治,当时荃湾区属于“九龙约”。
  • 19世纪末,当时约有3000人的荃湾区分为4个“约”:海坝葵涌青衣石围角,4约首领组成“荃湾全安局”,维持荃湾地区的治安。
  • 1906年,政府开始成立“理民府”制度来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两约,荃湾以北之地归“北约”,荃湾则属“南约”,所在地设在香港岛。
  • 1941年12月,日本领占香港,荃湾被归入九龙,自成一区称为“荃湾区”。
  • 1948年,立法局通过“新界行政法例”,荃湾再次归入“南约”管辖。
  • 1950年代,由于国共内战,使中国大陆大批民众涌入香港,因此同时引入大量资金、技术及廉价劳工,荃湾亦在德士古道、杨屋道及柴湾角一带兴建多间工厂,令当时的荃湾工业发展蓬勃。
  • 1959年,四季大厦正式入伙。
  • 约1960年代,杨屋道球场开幕,为区内首个有球场的运动场地。
  • 1961年,当时仍属荃湾区的大窝口邨落成,是当时区内首个公共屋邨,也是今天葵青区的首个公共屋邨。
  • 1963年,福来邨落成,是是当时区区内第二个公共屋邨,也是今天荃湾区的首个公共屋邨。
  • 1964年,当时仍属荃湾区葵涌邨落成,是区内第三个公共屋邨,也是今天葵青区的第二个公共屋邨。
  • 1966年,荃湾从“南约”分治出来,独立成约,称为“荃湾约”。
  • 1970年代初,香港政府通过“荃湾发展计划”,并将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兴建多个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设。
  • 1972年,当时仍属荃湾区的葵涌货柜码头一号、二号及三号码头启用。
  • 1973年,仁济医院启用。
  • 1974年,为配合青衣岛的发展,青衣南桥通车,今青衣岛属葵青区
  • 1975年,当时仍属荃湾区的玛嘉烈医院落成并启用。
  • 1976年,当时仍属荃湾区的葵涌货柜码头四号码头启用。
  • 1977年,政府宣布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区的咨询委员会,在荃湾设立“荃湾地区咨询委员会”,巩固了日后成立“荃湾区议会”的基础。
  • 1978年11月,当时仍属荃湾区的和宜合道运动场启用,为荃湾区第二个有大型球场的运动场(第一个为杨屋道球场),也是现今葵青区首个的运动场。
  • 1979年,区内第一个大型私人屋苑荃威花园落成。同年,当时仍属荃湾区的葵涌运动场落成启用。
  • 1980年,荃湾大会堂启用,成为香港第三个大会堂。
  • 1981年,荃湾区议会成立。当时仍属荃湾区的葵涌医院于同年10月15日启用,为荃湾区首所服务精神病病人的医院。
  • 1982年,地铁(今港铁荃湾线于5月10日正式投入服务,并取代观塘线直通尖沙咀站中环站而成为主线。
  • 1983年,连接屯门蓝地及荃湾柴湾角的屯门公路全线通车。
  • 1985年,葵涌及青衣区议会成立,葵涌青衣正式脱离荃湾区。
  • 1987年,三栋屋博物馆完成修建工程,加设了博物馆设施,供市民免费参观。
  • 1990年,城门隧道正式通车,荃湾公共图书馆启用。
  • 1991年,荃湾海滨公园启用。
  • 1992年,荃湾广场落成。
  • 1995年,区域市政局宣布区内泳滩受到污染,不宜游泳。
  • 1996年,德华公园展览厅正式启用。
  • 1997年,城门谷公园启用。
  • 1998年,地铁(今港铁机场快线东涌线正式投入服务,香港国际机场青马大桥汀九桥汲水门大桥大榄隧道落成启用,由于邻近机场及大榄隧道间接加速荃湾区的发展,城门谷运动场荃湾公园亦启用。愉景新城建成。
  • 2000年7月,荃湾经青衣到中环的小轮航线,因客量少而停办。
  • 2003年,九广西铁(今港铁西铁线荃湾西站通车。
  • 2005年,地铁(今港铁迪士尼线正式投入服务,香港迪士尼乐园亦落成。地产商亦纷纷在区内兴建多项高级酒店及住宅项目。
  • 2007年,如心广场建成,是当时全香港第五高的楼宇。现时则是全香港第六高楼,但仍保持着全新界第一高楼的位置。
  • 2008年7月31日,荃新天地开幕。同年10月,如心广场商场对外开放。
  • 2009年11月底,“荃湾行人天桥网络扩充计划”[7] 动工,连接港铁荃湾西站及荃湾站一带的行人天桥网络,并延伸至荃湾东部关门口街及至西部的大涌道,2013年中启用,成为全港规模最大及最长的行人天桥系统。
  • 2011年9月16日 政府庆祝荃湾新市镇成立50周年,在蓝巴勒海峡举行了历时20分钟的烟火汇演。
  • 2012年2月7日,鲎地坊最后一天营业,暑假拆卸重建。但重建后变成有规划室内商区。

Bennilim2014留言) 2015年4月8日 (三) 17:39 (UTC)

荃湾历史

  • 荃湾古称为“浅湾”,据说是因该处海湾水浅而得名。“浅湾”一名亦屡见于明朝清朝的地图和文献,包括新安县志等。
  • 荃湾于宋朝或之前已有人聚居( 荃湾的柴湾角曾发现新石器时代及东汉文物 )。
  • 荃湾也是传统上讲客家话的地方,因荃湾的原居民村落主要是讲客家话客家民系村落。
  • 东晋初年,今天的荃湾地区辖于南海郡番禺县
  •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设宝安县,辖地包括今天的荃湾和葵青地区。
  • 南宋景炎二年九月(1277年),宋端宗的流亡朝廷从官富场逃到浅湾,同年十一月元将刘深袭浅湾,朝廷被逼再逃亡。当地居民曾于荃湾北部的城门谷建石城抵抗刘深。
  • 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新安县设立,辖地包括今天的荃湾和葵青地区。
  • 南明永历年间,参将李万荣曾于荃湾北部的城门谷针山一带建石城抗清。
  • 初时,荃湾曾经有多个名称,包括“浅湾”、“荃湾约”、“全湾约”,(完湾),(团湾),(月儿湾湾)和“全湾”。
  • 康熙8年(1669年),迁界令一度放宽时,大批操客家话客家人迁入新安县,其包括今天的荃湾,并沿青山道成立大约26个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有老围村
  • 乾隆51年(1786年),三栋屋由陈姓客家人在广东的支系所建立,成为香港最古老的围村之一。海坝是区内另一条较大型和知名的客家原居民村落,为杂姓,建于18世纪至19世纪。
  • 1898年,政府和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一带纳入英国殖民地,荃湾便脱离新安县辖地,成为香港的范围。英国租借“新界”后,把新界分成“八约”管治,当时荃湾属于“九龙约”。
  • 19世纪末,当时约有3000人的荃湾分为4个“约”:海坝、葵涌、青衣及石围角,4约首领组成“荃湾全安局”,维持荃湾地区的治安。
  • 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并把新界分成“八约”管治,当时荃湾属于九龙约
  • 1906年,政府开始成立理民府制度来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两约,荃湾以北之地归北约,荃湾则属南约
  • 1941年12月,日本领占香港,荃湾被归入九龙,自成一区称为荃湾区
  • 1948年,立法局通过《新界行政法例》,荃湾再次归入南约管辖。
  • 1950年代,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引来大量的中国大陆人士涌入香港,因此同时引入大量资金、技术及廉价劳工,荃湾亦在德士古道杨屋道柴湾角一带兴建多间工厂,令当时的荃湾工业发展蓬勃,有“小曼彻斯特城”之称[8]
  • 1959年,四季大厦正式入伙。
  • 1961年,政府正式刊宪,发展新界首个新市镇荃湾新市镇,而进行填海计划。
  • 约1960年代,杨屋道球场开幕,为区内首个有球场的运动场地。
  • 1961年,当时仍属荃湾区的大窝口邨落成,是当时区内首个公共屋邨,也是今天葵青区的首个公共屋邨。
  • 1963年,福来邨落成,是是当时区区内第二个公共屋邨,也是今天荃湾区的首个公共屋邨。
  • 1966年,从南约独立出来,成立荃湾区,并由荃湾理民府管辖。
  • 1973年,香港政府通过荃湾发展计划,并将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兴建多个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设。仁济医院启用。
  • 1977年,政府宣布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区的咨询委员会,在荃湾设立“荃湾地区咨询委员会”,为荃湾区议会前身。
  • 1979年,区内第一个大型私人屋苑荃威花园落成。
  • 1980年,荃湾大会堂启用,成为香港第三个大会堂。
  • 1981年,荃湾区议会成立。屯门公路深井段通车。
  • 1982年,地铁(现称港铁荃湾线于5月10日正式投入服务,并取代观塘线直通尖沙咀站中环站而成为主线。
  • 1983年,连接屯门蓝地及荃湾柴湾角的屯门公路全线通车。
  • 1985年,葵涌及青衣区议会成立,葵涌青衣正式脱离荃湾区。
  • 1987年,三栋屋博物馆完成修建工程,加设了博物馆设施,供市民免费参观。
  • 1990年,4月20日,于87年首季动工连接沙田城门隧道通车,荃湾公共图书馆启用。
  • 1991年,荃湾海滨公园启用。
  • 1992年,荃湾广场落成。
  • 1995年,区域市政局宣布区内泳滩受到污染,不宜游泳。
  • 1996年,德华公园展览厅正式启用。
  • 1997年,城门谷公园启用。
  • 1998年,香港国际机场大榄隧道落成启用,由于邻近机场和大榄隧道而间接加速荃湾的发展。愉景新城建成。
  • 2000年7月,荃湾经青衣到中环的小轮航线,因客量少而停办。
  • 2003年,西铁线荃湾西站通车。
  • 2005年,香港迪士尼乐园落成,地产商纷纷将多项高级酒店及住宅项目亦选择区内兴建。
  • 2007年,如心广场建成,是当时全香港第五高的楼宇。现时则是全香港第六高楼,但仍保持着全新界第一高楼的位置。
  • 2008年7月31日,荃新天地开幕。同年10月,如心广场商场对外开放。
  • 2009年11月底,“荃湾行人天桥网络扩充计划”[9] 动工,连接港铁荃湾西站及荃湾站一带的行人天桥网络,并延伸至荃湾东部关门口街及至西部的大涌道,2013年中启用,成为全港规模最大及最长的行人天桥系统。
  • 2011年9月16日 政府庆祝荃湾新市镇成立50周年,在蓝巴勒海峡举行了历时20分钟的烟火汇演。
  • 2012年2月7日,鲎地坊最后一天营业,暑假拆卸重建。但重建后变成有规划室内商区。

Bennilim2014留言) 2015年4月8日 (三) 17:39 (UTC)

葵青区历史

Bennilim2014留言) 2015年4月8日 (三) 17:39 (UTC)

贡献 05

主要调幅(AM)广播发射站

现时,香港共有六个模拟电台频道是以中频作广播。调幅广播之频率是全港通用,这㸃与调频广播的情况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调幅广播只能传送单声道(mono)音讯,不能作立体声(Stereo)广播。

各中频电台频道所采用之频率(兆赫/MHz)、发射功率及其覆盖区域如下[10]

发射站 功率(W) 服务区域 香港电台
第三台
香港电台
第五台
戏曲台
香港电台
第六台
BBC World Service
香港电台
普通话台
新城电台
采讯台
商业电台
豁达864
AM864
金 山 20,000 全香港 0.567 0.783 -- 0.621 -- --
坪 洲 10,000 全香港 -- -- 0.675 -- 1.044 0.864

贡献 06

语言转换

1

贡献 07

香港本土语言保育协会
Association for Conversation of Hong Kong Indigenous Languages (HKILANG)
成立时间2008年3月2日
总部  香港
网站http://www.hkilang.org
Bennilim2014

香港本土语言保育协会(Association for Conversation of Hong Kong Indigenous Languages)成立于2008年[11],由多位热心于保育及关注香港本土语言的社会人士设立[12],现任会长是刘镇发博士 。该组织致力保育客家话围头话在内的香港本土语言[13],同时促进其他消失中的语言的保育。该会亦在该网设立网上发音字典[14][15] ,供公众检索各汉字之围头话香港客家话读音。

香港语言现况

虽然今天香港的通用汉语是粤语广州话,但粤语广州话并非香港本土语言之一[16]广府围头客家广府水上福佬都是香港原居民社会的组成族群。至60年代末,鉴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内地移民带来了不同的中国方言,港英政府遂选择了粤语广州话为统一华人的华语。此项政策影响深远,令客家话围头话等本土语言变得不重要。根据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报告,以客家语为母语的居民仅占香港人口的0.9%[17] [18]。而自称通晓客家语的则仅占香港人口的4.7%[18][19]

该会工作[20]

  • 获“卫奕信勋爵文物信托”拨款[21],以有声形式保存香港原居民语言(围头话及客家话)[22],另又以有声音的形式保存围头话、客家话、汀角话及东平洲话之常用词汇记录[23]
  • 设有网上发音字典[24]及谈话录音[25],供公众查询并学习各汉字之围头话及香港客家话读音。
  • 争取将围头话及客家话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内。现时围头话及客家话已获列入香港首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内。
  • 开办香港客家话课程[26]
  • 曾与其他机构合办讲座。

参考条目

  1. ^ 本页面中之粤语拼音,于括号外者为香港粤语拼音,于括号内者为广东教育厅发布的《广州话拼音方案》中的粤语拼音。
  2. ^ 多少先生名叫“吴广德”-文化评论-文化名城-广佛都市网
  3.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粗口字字形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 ^ http://www.hkilang.org/NEW_WEB/page/dict_hantzu 香港本土语言保育协会 发音字典
  5. ^ http://www.zdic.net/z/22/js/81A3.htm 汉典
  6. ^ http://www.hkilang.org/NEW_WEB/page/dict_hantzu 香港本土语言保育协会 发音字典
  7. ^ 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 145TB 号工程计划-荃湾行人天桥网络扩充工程
  8. ^ 工商日报社论 1967年12月29日
  9. ^ 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 145TB 号工程计划-荃湾行人天桥网络扩充工程
  10. ^ http://www.ofca.gov.hk/filemanager/ofca/common/Industry/broadcasting/freq_table_sound_tc.pdf 香港通讯事务管理局,《香港模拟声音广播服务频率表》 2013年9月
  11. ^ http://www.hkilang.org/NEW_WEB/page/structure 香港本土语言保育协会 本会架构
  12. ^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315&lang=zh-CN&id=16160 香港电台 《漫游百科》第十七集 (第一及第二节)
  13. ^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288&lang=zh-CN&id=51187 香港电台 《千禧年代2.20-2【环节】留住客家话》 (制作:刘善茗)
  14. ^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40217/-1-3191112/1.html 新浪香港《新兴潮语来自本土语言》02 - 17 11:15
  15. ^ http://www.lordwilson-heritagetrust.org.hk/tc/projects/project_listing/project_details/10-158.html 卫奕信勋爵文物信托《受助计划 -- 香港原居民围头话及客家话语音字库及网上推广计划》
  16.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z6STyaSAc 无线新闻星期X档案 -- 留住本土语》
  17. ^ http://www1.am730.com.hk/article-246670 AM730 客家文化 2015年01月22日
  18. ^ 18.0 18.1 2001年、2006年及2011年五歲及以上人口能說選定語言/方言的比例.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统计处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办事处. 2011 [2015-02-26] (中文). 
  19. ^ 2011年按出生地點、慣用語言及使用其他語言/方言的能力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统计处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办事处. 2011 [2015-02-26] (中文). 
  20. ^ http://www.hkilang.org/NEW_WEB/page/aims 香港本土语言保育协会 本会宗旨
  21. ^ http://news.takungpao.com.hk/fk/takung/plaza/2013-01/1365418.html 大公网《卫奕信文物信托巡展开锣》2013-01-04 10:00
  22. ^ http://www.lordwilson-heritagetrust.org.hk/tc/projects/project_listing/project_details/10-158.html 卫奕信勋爵文物信托《受助计划 -- 香港原居民围头话及客家话语音字库及网上推广计划》
  23. ^ http://www.lordwilson-heritagetrust.org.hk/tc/projects/project_listing/project_details/10-158-1.html 卫奕信勋爵文物信托 《受助计划 -- 香港四种原居民语言之常用词汇记录︰围头话、客家话、汀角话及东平洲话》
  24. ^ http://www.hkilang.org/NEW_WEB/page/dictionary 香港本土语言保育协会 发音字典
  25. ^ http://www.hkilang.org/NEW_WEB/page/indigenous_languages/ 香港本土语言保育协会 本土语言
  26. ^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288&lang=zh-CN&id=51187 香港电台 《千禧年代2.20-2【环节】留住客家话》 (制作:刘善茗)


贡献 08

  香港

在香港,香港原属广东省宝安县,是客家人的传统聚居地之一。香港仍未开埠1898年英国租借新九龙及“新界”前,客家人已在今天的香港立足多年,属香港原居民之一。在新界631个原住民村落里(例如赤柱村荃湾三栋屋),以客家人为主的村落有341个,占54%[1][2]。根据2012年的《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客家语被归类为粤台片梅惠小片[3]

2010年,香港客家原居民约为20到30万左右。假若包括客家原居民和非原居[4]的客家人,则香港的客家人约有100万人[5]。虽然客家人(包括原居民及非原居民的客家人)在港数量不少,但现时多数是中、老年香港客家人仍使用客家语[6],不少香港客家新一代都不会讲客家话,或者只懂听不懂讲。在香港,现时以客家话为母语的仅有62,340人,占香港人口的0.9%[7][8];报称通晓客家话的香港人,亦只有259,738人,占香港人口的4.7%[8][9]。以上数据都显示以客家语为母语的香港人口比例正逐年下降,情况不容乐观[8]

贡献 09

背景

香港原属广东省新安县(宝安县)管辖。香港开埠之前,华南地区内的文化中心是广州。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前,围头人客家人水上人都已聚居于今天的香港境内,他们都是香港原居民,是香港早期农村社会的组成族群。他们的母语分别是围头话客家话水上话。其后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可是华人社会中大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得以保留下来。较著名的例子例如在英治初期,华人如有纠纷,一般会到上环文武庙前“斩鸡头,烧黄纸”宣誓,而非英式的在法庭宣誓。此外,不少中国民间风俗,如飘色巡游太平清醮盂兰胜会等,也在华人社会间无间断地保存下来。

语文

 
在香港可以听到的部分语言

由于香港大部分人口都是华人,故此香港以中文作为官方语文。粤语是香港绝大部分人通用交际语言,但粤语并非香港本土语言之一[10]广府围头客家广府水上都是香港原居民社会的组成族群,故围头话客家话水上话都是香港本土语言。至60年代末,鉴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内地移民带来了不同的中国方言,港英政府遂选择了粤语作为统一香港华人的华语。

香港在英国殖民地的时期,虽然华洋杂处,但香港成为殖民地之初政府只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中文没有宪制地位。直至香港教育界及大专学生从1970年起的一番争取过后,政府才在1974年修改法例使中文成为法定语文。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基本法》第9条规定中文和英文为官方语言,政府亦开始推行“两文三语”政策,推广以中文和英文书写,以及能说广东话、英语和普通话,并在学校推行两文三语教学。此外大型广播除广东话及英语外,亦加入普通话作为第三语言。伴随主权移交而来的,还有简体中文的使用率日增,以及香港译名逐渐被大陆译名取代。近年,年青一代创立一套香港潮流用语,如:“潜水”、“屈机”、“升呢”等,成为新一代之香港文化。除此之外,香港其他少数族裔都会使用其故乡的语言与同一个族群的人交流,但他们多以英语作为交际语。

  1. ^ 张双庆 庄初升. 《香港新界方言》. 香港: 商务印书馆. 2003: 14 [2015-02-26]. ISBN 9620716825 (中文). 
  2. ^ 钟山,《走向海洋的优秀民系—漫话港澳台的客家人和客属组织》,你好台湾客家乡亲网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
  3. ^ 张振兴.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116–124 [2014-12-31]. ISBN 7100070546 (中文). 
  4. ^ 原居系指1898年7月1日租借新界和新九龙之前,已在香港存在的村落的居民后代
  5. ^ 香港客家人
  6. ^ 庄初升 黄婷婷. 《19世紀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 [2015-02-26]. ISBN 9787218087085 (中文). 
  7.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香港客語母語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8. ^ 8.0 8.1 8.2 2001年、2006年及2011年五歲及以上人口能說選定語言/方言的比例.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统计处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办事处. 2011 [2015-02-26] (中文). 
  9. ^ 2011年按出生地點、慣用語言及使用其他語言/方言的能力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统计处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办事处. 2011 [2015-02-26] (中文). 
  10.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z6STyaSAc 无线新闻星期X档案 -- 留住本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