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行政区划,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较长时期内,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但是“道”的实际权限相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而且其基础往往是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所以这一体系常被称为“虚三级”。而且唐朝疆域经历了显著的扩张到鼎盛到缩减的过程,后期逐渐趋向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行政区划的记载已经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设的“道”的概念,仍然影响了之后的宋朝,并成为“路”的原形。
概述
从汉朝开始逐渐成形的州郡县三级制,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到隋朝时已经名存实亡。隋先是废除了郡,但不久又将州改称郡,恢复秦朝的郡县两级制。唐高祖建国后,将郡改称州,长官复称汉朝的刺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县,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此时天下已经不是秦朝建国时的三十六郡的规模,州数激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进一步分成了十五个道,各道置采访使,仿照西汉的刺史制度,只起监察性的作用。但是不久之后,即发生了安史之亂,原本只用于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被广泛用于全国,节度使一般被授予州刺史,于是同时掌握本州甚至邻州的军政权力,而且其辖区也称为“道”,或称“藩镇”,成为有实际权力的一级非正式行政区划。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天下政区已经基本被各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防御使瓜分,贞观、开元年间的十道、十五道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
唐朝境内外战争频繁,除州、府、县的常规区划外,还有诸多关、军、监等以军事为主的建制。到唐朝正式灭亡时,天下已经出现了四十多个道和藩镇,其中大多数是节度使管辖。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名称及级别
唐高祖改隋末的郡为州,唐玄宗又改州为郡,到其子唐肃宗继位后复改郡为州,所以唐朝总体是以州为主。不过北宋欧阳修等编著的《新唐书》也同时叙述唐玄宗时期的郡,而《旧唐书》则以州制。但是无论如何,州的概念从此与汉晋三国时期有了根本性的区别,相对东汉末年有的州辖一百多个县的情况,唐朝州的范围大幅缩减到几个或十几个县的范围。此外,许多原来汉晋时的州治所在县,则沿用了原来州的名称,反而其本来的县名逐渐不为人所熟知,如彭城成为了徐州、信都成了冀州、昌邑成了兖州、江陵成了荆州等等。同时,许多从秦汉朝甚至春秋战国时代便长期使用的郡名地名,也从此成为历史不再使用,如琅玡、弘农、上党等。
唐朝还将部分比较重要的州命名为府,以示与一般州的区别。同时,与府并列的还有都督府与都护府,但是都督府由于都督权力太大,在设立后又撤除。唐朝还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将所有的州(府、郡)和县分级,其中州最多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共七等,县则分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各级行政区按照级别的不同,其官吏级别、人数等建制都有所不同。这种按情况将部分次级行政区特别处理的做法,直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然非常常见,如副省级市、省直辖县级市等。
地方长官
唐朝的道由于始终以监察为目的,并无长期设置的长官,实际到后期被节度使等掌控。
各地的府中,西都(京兆)、东都(河南)、北都(太原)仿古制设“牧”,一般由亲王担任,常常不实际管理政务,也经常缺位。西都、东都、北都、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九府各设“尹”一名,是常置最高长官,其下有“少尹”二名为副。唐高宗永徽年间,尹改名“长史”。之后,西都、东都、北都长史又复称尹,在皇帝不在该都的时候还称“留守”,合称三都留守。
各州置刺史,为最高行政长官,但是按照州级别的不同其品级也不同,自从三品到正四品下不等。刺史下有别驾、长史为辅,别驾曾一律改称长史,但后又复置,常由王子担任。
道州列表
注释
- ^ 历称京城、西京、中京、西京、上都
- ^ 原称华阴郡。
- ^ 原属原州。
- ^ 原属灵州。
- ^ 历称洛阳宫、东都、神都、东京、东都。
- ^ 又称豫州。
- ^ 也称北都、太原郡。
- ^ 本称隰城。
- ^ 原属岚州。
- ^ 原属河南府。
- ^ 原属魏州。
- ^ 原属相州、洺州。
- ^ 又称恒州。
- ^ 又称恒山郡。
- ^ 原属沧州,反复并置。
- ^ 也称南都、江陵郡。
- ^ 又称唐州。
- ^ 又称汉中郡、汉川郡。
- ^ 又称宕渠郡。
- ^ 开元年间曾因地震移治上邽,天宝迁回。
- ^ 原属金城郡,天宝分置。
- ^ 原称武州,被吐蕃占据后又收复。
- ^ 曾称临州。
- ^ 原名化隆、化成。
- ^ 原名高昌。
- ^ 原治于西州,后随军迁治多处。
- ^ 原称江宁县。
- ^ 又称西安县。
- ^ 原称括州。
- ^ 原称永嘉郡。
- ^ 原称括苍县。
- ^ 原属括州。
- ^ 原属宣州。
- ^ 原属饶州、衢州。
- ^ 又称巫州。
- ^ 又称峨山县。
- ^ 又称蜀郡。
- ^ 原称翼针。
- ^ 原称广平县。
- ^ 原称奉州,沦陷于吐蕃,收复后改名。
- ^ 原称云山郡。
- ^ 原称龙川郡。
- ^ 原称淳州。
- ^ 原称南定州、南尹州。
- ^ 原称郁林郡。
- ^ 原桂林郡。
- ^ 又称羁縻州、正州。
- ^ 原称交趾郡。
- ^ 治所多有迁移。
- ^ 原称忠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