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

漢傳佛教八大宗之一,藏傳佛教
(重定向自怛特羅佛教

秘密佛教,又名金剛乘梵語वज्रयान IAST羅馬化:Vajrayāna藏語རྡོ་རྗེ་ཐེག་པ་威利转写rdo rje theg pa蒙古语:Очирт хөлгөн),是佛教的其中一種修行方法,與印度教的怛特羅密教同時,在印度笈多王朝時期興起。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为顯教。它的別名甚多,又稱為怛特羅佛教密宗[1]秘密教[2][3]秘密乘[4]密乘[5]金刚乘[6][7]真言乘[8]瑜伽密教金剛輪[9]真言宗[10]

金剛杵日本鎌倉時代,現藏於檀香山藝術博物館

歷史上密教流傳地域十分廣大,目前密教在日本西藏最為興盛。日本密教傳承自中國的唐密,唐密傳承自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日本有東密真言宗)和台密天台密教)兩大分支,东密的道场在東寺高野山,台密在比叡山三井寺,本尊是大日如来。藏密流傳於西藏、青海、蒙古和雲南、四川西部,本尊是普贤王如来金剛總持等。南诏大理国还盛行过阿吒力教,俗称滇密

簡介

佛教密宗的許多儀式與修行方式以密續(稱為怛特羅)作為修行的主要依據,在師徒間一對一秘密傳授。佛教經論中對密意契經最早引述見於說一切有部發智論[11]無著集論》認為需要對其進行秘密抉擇[12],金剛乘在見地上認為一切眾生自心皆本性清淨[13],並融會了許多大乘佛教空宗有宗的理論學說。這一派認為其他教法都是都是如來的「方便」說法,而本派的教法是如來所宣的「真實密意」,並以這些秘密教典不可輕易示人,因此稱本派為「密教」,稱所有其他宗派為「顯教」,或稱為「密宗」與「顯宗」。現代密宗又分为东密台密藏密

音義

金剛”意即不可摧毁的空“在哲學意義上,指如同能刺穿妄想并導致佛性的金剛石那樣堅硬和銳利的智慧”。長尾雅人解釋說,金剛二字原為電光,是因陀羅所持的武器,具相的表示即所謂金剛杵。從二諦講,勝義所說的金剛是無畏,不可毀壞;世俗則指金剛杵,謂其智堅利。密教把它作為一種能斷除一切煩惱,鎮伏妖魔的兵器,有時也指修行所得的智慧。

“乘”原是古印度用以盛放東西的一種器具,有“負載”的意思。佛教認為,它能運載芸芸眾生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是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途徑。合為金剛乘[14]

陀羅尼密教

 
日本法隆寺貝葉經,由遣隋使小野妹子於大約公元609年帶回日本。含般若心經佛頂尊勝陀羅尼,最下一行是悉曇字母表。

部派佛教《阿含經》亦有咒语,如《雜阿含經》中有治蛇毒咒術章句[15],《長阿含經》之《大會經》記載:釋迦牟尼說出很多具有保护功能的偈语,為天、神、鬼、阿修羅、五通仙人降伏幻偽虛妄之心。龍樹大智度論》稱得陀羅尼等功德者名為菩薩摩訶薩[16],並略有五百種陀羅尼[17]

各種陀羅尼及咒術儀軌等後來集結為“持明呪藏”[18],以《陀羅尼集經[19]和《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英语Mañjuśrī-mūla-kalpa》為代表,多為儀軌、咒語,火祭,講究神通與驅使鬼神等內容,不涉及高深的義理。

當被稱為純密的胎藏界金剛界密續出現之後,它的地位慢慢被取代,日本空海將其稱為雜密。藏傳佛教,稱呼它為事續,因為它需要倚靠外部的儀軌及咒語才能夠得到相應[20]

怛特羅密教

 
胎藏界曼荼羅。其中部的中台八葉院內的佛像,由上方開始順時針方向起,分別為寶幢如來普賢菩薩開敷華王如來文殊菩薩阿彌陀如來彌勒菩薩天鼓雷音如來觀音菩薩,中央為大日如來

密教來源有二說法,學術界稱其來自《吠陀》與《奧義書》,例如「阿闥婆吠陀經」的咒術有治病法、長壽法、增益法、贖罪法、和合法、女事法、降服法、王事法、婆羅門法;後來,密宗的《苏悉地经》和《大日经》的增益、降服、息災三法,不但與「阿闥婆吠陀經」咒術的名稱相同,內容也無差異;《金剛頂經》又加入敬愛法與鉤召法,成為五種法。佛教密宗與印度教中的怛特羅密教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比如說,密宗也說人體是宇宙的縮影,與性力派一樣強調世界萬物分陰陽,互相依存,无事物孤立存在,但僅依內容有相似就判說密法來源自吠陀與奧義書,此是不嚴謹之做為,亦與佛經中所述違背。

佛教界稱密教緣自大日如來金剛薩埵所說的秘密教門,對於未得密法者不得公開,因而又被稱為密教。由龍猛菩薩開南天鐵塔所取得密教經典,密教經典的梵文叫怛特羅,意思是紡織時的經線。自《蘇悉地經》等起稱為“真言”密教。

胎藏界密法是以密續大日經[21]為中心所形成的一個密宗流派。它與金剛界合稱二部純密。《大日經》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为究竟」三句義為根本,宣說一切眾生自心皆本性清淨[13],並將行者初發的一切智心比喻為處在「胎藏」[22];胎藏界密法,結合了方便學處[23]真言手印、和曼荼羅觀想。

日本密宗稱大日如來代表的就是眾生本有的清淨菩提心,修行真言密法的目的,就是在於發揚這個清淨菩提心,通過三密加持使自己與大日如來合一,最終即身成佛[24]。藏傳佛教稱胎藏界密法為行續、行怛特羅、或二俱續、事二俱瑜伽,視它為下三部密法中的第二部,修持的人較少。宗喀巴認為,行續外在的真言儀軌與內在的禪定修持是同等重要的,所以稱為行續[25];它與事續不同的地方在於,雖然它也重視咒語儀軌,但是它已經進入理論層次,更為重視般若智慧的層面,因此,它可以被視為是事續的進一步發展[26]

金剛乘瑜伽密教

 
金剛界曼荼羅,即九會曼陀羅,依次為中間的成身會、其下方的三昧耶會、順時針旋轉的微細會、供養會、四印會、一印會、理趣會、降三世羯磨會、降三世三昧耶會。

金剛界密法是以密續金剛頂經》為根本經典的密宗流派。它與胎藏界合稱二部純密,它略晚於胎藏界傳承,但幾乎是同時間出現。《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27]有十萬偈,與《大般若經·初會》(四百卷)規模相當,不空三藏節略翻譯了第一會第一品和第六會,即《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常稱為《金剛頂經》)[28]和《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一卷,常稱為《理趣經》)[29],這兩部經是唐密的中心,後傳至日本,形成東密台密

不空三藏選譯了瑜伽十八會中第一會第二品等的少量內容[30],對除第六會之外諸會的金剛薩埵有關儀軌也多有選譯。北宋時代繼續對《金剛頂經》進行翻譯,施護全譯了瑜伽十八會中第一會即《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三十卷),法賢全譯了第六會即《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七卷),一般認為法護翻譯的《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五卷)就是第九會《一切佛集會拏吉尼戒網瑜伽》[31],而施護翻譯的《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七卷)就是第十五會《祕密集會瑜伽》,而施護翻譯的《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六卷)很可能是第十六會《無二平等瑜伽》。

藏傳佛教稱金剛界密法為瑜伽續、瑜伽怛特羅,視它為下三部瑜伽之首,修習的人較少。宗喀巴認為,稱之為瑜伽續是因為他們重視內在的禪定體驗[32];它與無上瑜伽部最大的不同,是它不可修行雙身法[33]

無上瑜伽密教

 
柬埔寨喜金剛曼荼羅像,現藏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藝術展覽館

無上瑜伽續(Anuttarayoga Tantra)及其他下三續的密宗流派都有自己尊奉的本尊密續經典,其中著名的流派有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歡喜金剛勝樂金剛等。這些流派可以被大致分類為大瑜伽怛特羅(Mahāyoga)與瑜伽母怛特羅(yoginī-tantras)二個大的流派。在現存的印度梵文資料中,並沒有記載無上瑜伽續這個名稱,只有大瑜伽怛特羅與瑜伽母怛特羅的名稱出現。記載時輪金剛時輪金剛續是最晚出現的流派。

無上瑜伽續與下三續,最大的不同,在於重視修練人的內在明點拙火,使它導入中脈,以求快速成佛。他們修練內在氣脈的方式有許多,其中條件最嚴格的是二根和合的修行。

無上瑜伽教派將金剛乘教法概括為生起次第法和圓滿次第法。生起次第的梵語名稱是“鄔巴底札瑪”(utpattikrama),意為使生長或創新﹔圓滿次第的梵語名稱為“奢婆那札瑪”(shavannakrama),意思是無精進施力所生。“札瑪”(krama)有次第和方便兩層含義。生起次第為自身觀為本尊身之修行﹔圓滿次第則為自意觀為本尊意之修持。

無上瑜伽續後來傳入西藏成為西藏密宗的主流,大瑜伽怛特羅被譯為父續,瑜伽母怛特羅被稱為母續,而時輪續則自稱為無二續,地位高於父續與母續之上。

由于信奉伊斯兰教突厥人入侵直接导致了印度佛教灭亡。現代研究中有人聲稱,由於信徒要向密教阿闍梨奉獻瑜伽母以供双修(一种性行为修行方式),加上其他一些因素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使東印度波羅王朝護持的密教化佛教最後滅亡。此後印度大陸僅在孟加拉吉大港地區还有密教活动。20世紀80年代缅甸僧王到孟加拉吉大港山區弘法,使全部密宗信徒改信上座部佛教

漢傳密宗

密宗在漢傳佛教中源遠流長、影響深刻,被列為十宗之一。

歷史

 
來自斯里蘭卡的公元7世紀至8世紀的鍍金青銅度母像,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在成体系的密宗形成之前,称为“雜密”的一些密法已经就傳入中國,最早見於三國吳黃龍二年(西元230年)竺律炎譯出《摩登伽經》,支謙譯《華積陀羅尼神咒經》,《無量門微密持經》等。

公元8世纪唐玄宗時代,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與不空來到中國,合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成為唐密的開端。

不空曾奉其师金剛智之命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在普賢阿闍黎座下受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密法灌頂[34]。回中国后先后译出密法11部、143卷。

唐武宗會昌毀佛之後,因為失去皇室的支持,需縝密壇城布置與繁複儀軌教授的唐密傳承遭到斷絕,僅留大悲尊勝準提穢跡等較簡明之獨部密法為大眾知悉,詳細儀軌在禪宗、華嚴宗等出家眾中隱密傳承下來。另外未受法難影響之唐密教法在日本以東密、台密傳承保存至今日。

無上瑜伽續只有密集金剛(《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大威德金剛(《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剛陪囉縛輪觀想成就儀軌經》)、喜金剛(《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和幻化網(《瑜伽大教王經》)等少部份密續和儀軌在宋代傳入中國。宋朝與辽、金、西夏等朝代的密教十分发达,法天天息灾施护同召见,问佛法大意,对扬称旨。[35]僧人守真“开灌顶道场五褊,水陆道场二十余会,僧尼从而诸法者三千余人”。[36]北宋天禧元年曾禁止《頻那夜迦成就儀軌經》進入大藏經,無上瑜伽在明朝後就不再有太大影響。

密宗回流中华

日本密教的回传,近代先有民初时期,王弘願翻译丰山派大僧正权田雷斧的著作,并邀其来华传法。1924年,权田雷斧以七十九岁高龄来到广东潮州,为王弘愿等人灌顶授法,翌年王亲赴日本修习密法。继王弘愿后,不少居士僧侣争相赴日求法,其中持松法师三赴日本,回国後于1953年创立上海静安寺真言宗道场,因回流自日本人手中,为政府所禁忌,又出现显密二教互相攻击,王弘愿传法资格被受质疑等问题,令密教在中国的发展举步为艰。其後丰山派在香港大坑成立分会,招收信徒,但始终未能摆脱日本人宗教的影子。自1987年法门寺唐密地宫曼荼罗出土以来,国内佛教界一直大力推动唐密复兴,已故前佛教协会主席趙樸初先生,及大兴善寺界明老和尚对有关的推动不遗余力。

常見法門

毗沙門天王

毗沙門天王是佛教護法,也叫多聞天王,見於《佛說毘沙門天王經》等,在印度自古就極受重視,說一切有部十誦律》將此《阿吒那劍》(晉言《鬼神成經》)列為十八部最重要經典之一,在漢地唐代十分盛行,由于手持吐寶鼠,象徵帶財無量,故又称财宝天王。

觀音菩薩

中国的观音菩薩信仰约始于四世纪,其普遍信仰的是圣观音白衣观音、杨枝观音等化身。在西藏,主要信仰的是四臂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觀音等化身,其密咒分別為六字大明咒十一面觀音咒如意輪觀音咒大悲咒,顯密兩系今日皆所受持。其中,出自伽梵达摩所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的“84句大悲咒”,爲汉传密宗三大陀罗尼(真言)咒之一。

佛頂尊勝佛母

尊胜佛顶又名佛顶尊胜、除障佛顶。《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是唐代流行的經典,主要内容是佛为善住天子宣说攘灾延寿之法,显示尊胜陀罗尼之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爲汉传密宗三大陀罗尼咒之一。

準提菩薩

準提菩薩被認為是觀音大士的化身,印度盛行準提菩薩法,見於《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唐代有五譯,從遼代以降的準提法已經漢化,也與一開始的印度準提法不同。

宝箧印佛塔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咒经》中有宝箧印佛塔法门和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咒(即宝箧印陀罗尼咒)法门。宝箧印咒爲汉传密宗三大陀罗尼咒之一。

日本密宗

密宗在日本稱作密教,分為東密和台密。因唐朝中期中日交流的密切,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由弘法大師空海從唐朝傳回日本。804年,弘法大師隨第17次遣唐使入唐求法,拜惠果和尚為師,天資稟賦,惠果毫無保留地把密宗大法,一一傳授給空海,親封空海為「真言付法第八祖」,賜他「遍照金剛」法號。空海勤奮好學,還學會了書法、繪畫等多種中國文化藝術,以及修路、架橋等先進生產技術。

空海回國後開創真言宗,又因以東寺為發源地,故稱為東密;另有台密,台密體系是於最澄法子法孫繼續赴唐留學而成。由此瑜伽密教盛行于日本。

观想和实践双修法,在东密是违法的,会被驱逐宗门。只有台密和藏密可以观想跟实践。先受三坛大戒三昧耶戒,最后受金刚界与胎藏界两大灌顶,并专修三密相应,就可以即身成佛。立川流鎌倉時代盛極一時後被禁止。

東密

空海(弘法大師)創始,東密即「東寺(教王護國寺)之密教」之意。顯密之分就是东密八祖空海提出。东密认为僧者应以禁欲为主,密教二祖龙树菩萨对密宗的弟子也教导要禁欲为主。东密空海门下不准僧侣与女人交谈,一定要严守戒律甚至规定佛门圣地是女人禁地,所属东密的寺院不准女人进入,东密高野山的僧侣们到现在一直过出家生活,并没有娶妻生子。東密有特有的苦修肉身舍利方法。

台密

最澄(傳教大師)創始,台密即「天台密教」之意。后来天台宗的最澄大师在高野山向空海学习密宗时期,把空海的极端苦行和严守戒律等规矩带入天台宗。

密宗在台灣

台灣密宗源自日本密宗,日據時期即有「真言宗高野派」於明治29年(1896年)、「天台宗」於明治44年(1911年)、「真言宗醍醐派」於大正15年(1926年)來台灣布教,真言宗高野派在西門町設立台灣總本山「新高野山弘法寺」,並在各地廣設布教所(例如:花蓮之吉野布教所,今慶修院)。戰後,日籍僧人皆被遣回日本,台灣也進入戒嚴時代,佛教的發展較為受限,直至70年代悟光上師赴日本高野山金剛峰寺研習真言密法,入真言宗專修學院研習教相,得法為真言宗中院流付法傳燈大阿闍梨,在高雄市內門區創立真言宗光明流五智山光明王寺。

藏密一派則源自西藏,最初有噶舉學會,後則有日常老和尚的福智僧團。

解嚴後的90年代,日本高野山真言宗和西藏各大宗派開始在台灣弘法,各自興盛。[37]

阿利僧派與滇密

 
雲南大理國西元12世紀的阿嵯耶觀音像,現藏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弗瑞爾藝廊

阿利僧派,又名阿闍梨派,是緬甸蒲甘王朝阿努律陀改宗上座部佛教前的密宗教派,可能是七世纪時在印度傳入;傳布於雲南(南詔大理)一帶的密宗稱為滇密,與之相關。

他们食肉飲酒不強調戒律,上师可以娶妻生子,是密宗與印度教、緬甸民间宗教(那加納特崇拜)等的混合体。他们特别崇拜大黑天,他们在缅甸消失但在云南生存至康熙时代。

藏傳密宗

 
勝樂金剛金剛亥母像。

流傳在西藏地區的密宗派別,來自印度佛教。它始於蓮花生寂護藏傳佛教的四大宗派都有自己的密宗傳承。它包含了四部密續(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但是以無上瑜伽續為主,又可分成舊譯派的大圓滿傳承,與新譯派的大手印,形成兩大主流。

佛教自印度和尼泊尔大規模传入西藏时,正值印度金剛乘佛教发展期,金剛乘得以在藏傳佛教获得发扬光大,成為藏傳佛教中最有力的一隻傳承。公元八世紀,西藏便有“金剛乘”或“果金剛乘”的名稱,作為密宗的別名。果金剛乘全名“果秘密金剛乘”。“果”指修行者追求的目標,密教特指通過各種特殊的方法和途徑苦心修證所得的不變大樂。[38]

相對于佛教顯教,因相乘或般若乘提出來的。顯教是因相法,講求理論﹔密教是果法,著重探討實踐方法和輔助修煉的各種儀軌、咒語等,實踐以理論為指導,理論在實踐中得到驗証,兩者互為增益,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藏密主張以欲貪作為修行的助力,使修行者經由秘密儀式、神通與禪定修行(稱為天瑜伽),得到空見,最終得到解脫[39]

在西藏一些苯教的神被當時的傳法阿闍梨收編為護法神,例如:永寧十二地母(十二丹瑪護法),印度教一些神祇也被一同收編於護法之列(如象鼻天地天大黑天)。

经典

密宗典籍浩瀚,僅《金剛頂經》據不空三藏稱就有十八會,梵本传世不多,但中国西藏和汉地保存译本颇多。汉译密藏经轨计有400部,681卷,经疏14部,81卷,合计414部,762卷;日本《大正藏》收入密宗著述计193部,1109卷,以上各有少量重译及复本;西藏甘珠尔中收密部经典728部,丹珠尔收各种经疏、仪轨、成就法等计3120部,全部约合100余万颂,约当汉译3000余卷。日本和西方国家巳刊行很多校本,如《集密》、《摄真实论》、《宝箧庄严》和《成就法鬘》等等[40]

日本密宗的根本經典,历代有以《大日經》、《金剛頂經》和《蘇悉地經》為首的“五部秘经”、“三部秘经”、“五经二论”等不同的说法。此外《金剛經》、《理趣經》與《理趣經疏》、《大日經疏》等也很重要。藏密经书中,《聖妙吉祥真實名經》為藏密行者所廣泛持誦,是一切密續最殊勝的根本經典。《時輪金剛密續》為無上瑜伽部最晚出現的教法,除接受过灌顶仪式的人之外密不外传。論書中最有名是《密宗道次第廣論》。

教义

密宗經典被稱為“持明藏”或“續部。”持明的“明”原為古印度吠陀二字的義譯,以后逐漸轉為聖典,此處的“明”專指本尊咒語大樂,用極其深奧的方法持慧,故名“持明藏”。持明藏,又叫“持明乘”。誦行咒語,聚集資糧,獲得持明果。

密宗是通過布施、菩提心、曼荼羅、真言、灌頂、手印、瑜伽等方便和道修得佛果的,故稱“方便乘”。如果沒有方便相助,難以修得成就。[41]金剛乘著重講述從佛的思想意趣所產生的各種真言咒語及其儀軌道,是方便和智慧雙運的金剛菩薩的瑜伽,最終証得金剛身。[42]

密教世界觀

日本密宗空海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六大”所造,故称“密宗六大[24]。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识”为“心法”,属金刚界。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为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雙身法問題

唐朝不空三藏譯《理趣經釋》:「以自金剛與彼蓮華,二禮和合成為定慧。是故《瑜伽廣品》中密意說:二根交會[43],五塵成大佛事。」傳統上依據安慧無著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所引用契經中的「二二數會」[44]的秘密抉擇,將二根[45]解釋為奢摩他毘鉢舍那即定與慧[46]。現代顯教和密教之間,密教不同傳承之間,對雙身法問題存在諍論。

密教儀軌

 
中陰文武百尊曼荼羅

密教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城、仪轨和各种神格信仰为其特征。仪轨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皆有严格的规定,主张修“三密[47],即手结手印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48]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

護摩

婆羅門教火祭的儀式,稱為火供,梵語「護摩」,譯為中文是「焚燒」、「燃燒」。護摩的作用是,藉由火焚供品,供養諸天聖眾,以便達到息災、祈福與超度的目的。其祭祀,包括四郊五岳諸天。婆羅門教有四十四種的外道火供方法。然而如《大日經疏》所記述,佛法之護摩有二:一、外護摩,設壇以世火燒供品。[49]二、內護摩,自身為壇,以如來之智火,燒煩惱之薪。[50]

密宗戒律

早在部派佛教时代,佛教戒律就对刚刚被纳入佛法的密咒作出了回应。在《四分律[51]和《十诵律[52]中,已经有了与密咒相关的内容。这些小乘戒律开许治疗齿痛、腹痛、护身的咒语,而对其他的咒语实行控制[53]

其后当早期的杂密开始流行时,梵网等大乘戒也都能适应事相,资用于密教的仪轨。当时来到中国传扬密典的僧人,多有戒行显著而精通律学者[54],究其原因,是因为密教修行主要靠咒语法术借他力而为之,因此用严明的戒律约束自己,可以补自修之功,并且还有未雨绸缪,防止咒言密法滥用的果效。密教很强调皈依上师,皈依上師可離我慢,並以嫡傳之方式一代一代傳授密法。但东密没有四皈依,也只是三皈依,四皈依是由藏密所发展出来的。

汉传密教三昧耶戒

纯密传入中国的唐代,密僧们仍然保持着重视戒律的传统。而且为了适应密宗复杂的事相,规定实行密法咒术的次序仪轨,专门的密教律也应运而生。善无畏翻译了含摄密教戒律的《苏悉地经》与《苏婆呼童子请问经[55],并为《苏悉地经》作供养法,使之广泛流播。

密教的戒律稱為三昧耶戒[56]。“三昧耶”在梵语中,是“誓言”的意思,而广义的说,它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种含义。

藏传密教三昧耶戒

藏密修学,也首依三昧耶戒,一般在受灌顶时受持此戒,但其所出经典与唐密不同。格魯派三昧耶戒取自德光律经》、慧贤《律经注》与宗喀巴《秘密戒颂》。宗喀巴认为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的灌顶都需要遵守十四根本戒,而在他的《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讲事部行部道次第则以《苏悉地经》和《大日经》所宣讲的三昧耶戒为主。寧瑪派则认为下三部密法的灌顶各有其戒律,十四根本戒仅为無上瑜伽部三部共同遵守。在此十四条戒律的基础上,不同的灌顶又有不同的戒律。如《大幻化網》的戒律,包括五條根本戒與十條支分戒;大圆满则有二十七根本戒。无论那一派,也以尊师为根本戒。

参考文献

  1. ^ 圆觉经》:“惟愿不舍无遮大悲,为诸菩萨开秘密藏”
  2. ^ 《五教章》:“四名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一切无尽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华严是也。亦名秘密教,以声闻等不见闻故”
  3. ^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众同会听法,所闻各异,彼不知此,此不知彼,隐密赴机,故名秘密教。”
  4. ^ 涅槃经》:“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此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魔醯首罗面上三目。……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5. ^ 大日经疏》:“声闻经中,以毗尼为秘藏,要择人简众,方乃授之。若未发律仪,不令听闻修习,摩诃衍中亦以持明为秘藏。未入漫荼罗者,不令读诵受持”
  6. ^ 金刚顶经》:“演说如来三密门,金刚一乘甚深教。”
  7. ^ 瑜只经》:“以金刚自性,光明遍照,清净不坏,种种业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刚乘,唯一金刚断烦恼。”
  8. ^ 《秘藏宝钥》:“密教者,自性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与自眷属,自受法乐故,所说法是也。所谓真言乘者是也”
  9. ^ 《佛學大辭典》【金剛輪】
  10. ^ 《分別聖位法門經》:“真言陀罗尼宗者,一切如来秘奥之教,自觉圣智修证法门”
  11. ^ 唐朝玄奘譯《阿毘達磨發智論》:「逆害於父母。王及二多聞。誅國及隨行。無礙過梵志。逆害於父母。王及二多聞。除虎第五怨。是人說清淨。」
    「不信不知恩。斷密無容處。恒希望變吐。是最上丈夫。」
    符秦僧伽提婆譯《阿毘曇八犍度論》:「捐捨於父母。亦王及二學。捨邦土翼從。無礙過梵志。捐捨於父母。亦王及二學。已害於五虎。彼謂之清淨。」
    「不信不往知。若那羅斷際。害婬捨離婬。彼是無上士。」
    大毘婆沙論》:「伽他納息所有義趣。如文易了故不復釋。」
  12. ^ 無著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何等祕密決擇。謂說餘義名句文身。隱密轉變更顯餘義。
    契經言。『逆害於父母。王及二多聞。誅國及隨行。是人說清淨。』
    又契經言。『不信不知恩。斷密無容處。恒食人所吐。是最上丈夫。』
    又契經言。『覺不堅為堅。善住於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
    又契經言。『菩薩摩訶薩成就五法。施波羅蜜多速得圓滿。何等為五。一者增益慳悋法性。二者於施有倦。三者憎惡乞求。四者無暫少施。五者遠離於施。』
    又契經言。『菩薩摩訶薩成就五法名梵行者。成就第一清淨梵行。何等為五。一者常求以欲離欲。二者捨斷欲法。三者欲貪已生即便堅執。四者怖治欲法。五者二二數會。』」
  13. ^ 13.0 13.1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祕密主!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祕密主!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何以故?虛空相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何以故?菩提無相故。祕密主!諸法無相,謂虛空相。……佛言:祕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淨故。心不在內不在外,及兩中間,心不可得。……祕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見、非顯現。何以故?虛空相,心離諸分別,無分別。所以者何?性同虛空,即同於心,性同於心,即同菩提。如是,祕密主!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此等悲為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是故,祕密主!我說諸法如是,令彼諸菩薩眾,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
    善無畏無畏三藏禪要》:「今者且依《金剛頂經》,設一方便,作斯修行,乃至成佛。……前雖受菩薩淨戒,今須重受諸佛內證無漏清淨法戒,方今可入禪門。入禪門已,要須誦此陀羅尼。……夫欲入三昧者,初學之時,事絕諸境,屏除緣務,獨一靜處,半跏而坐已,……全跏則多痛,若心緣痛,境即難得定,若先來全跏坐得者,最為妙也。……莫緣外境,安坐即訖,然可運心,供養懺悔。……次應發弘誓願。……次應學調氣。……次應修三摩地,所言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名為大圓鏡智,上自諸佛,下至蠢動,悉皆同等,無有增減,但為無明、妄想、客塵所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作佛。行者應當安心靜住,莫緣一切諸境,假想一圓明,猶如淨月,去身四尺,當前對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圓滿具足,其色明朗,內外光潔,世無方比。初雖不見,久久精研,尋當徹見已,即更觀察,漸引令廣,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滿三千大千世界,極令分明。將欲出觀,如是漸略,還同本相。初觀之時,如似於月,遍周之後,無復方圓。作是觀已,即便證得解脫一切蓋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為地前三賢。依此漸進遍周法界者,如經所說,名為初地。……即此自性清淨心,以三義故,猶如於月。……行者久久作此觀,觀習成就,不須延促,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得,猶如虛空,亦莫作空解,以無念等故,說如虛空,非謂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作意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罣礙,一切妄想,貪瞋癡等,一切煩惱,不假斷除,自然不起,性常清淨。依此修習,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無別理。」 不空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所以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既發如是心已。須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門分別。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故說三摩地。於諸教中。闕而不言。……第三言三摩地者。真言行人如是觀已。云何能證無上菩提。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眾生本有薩埵。為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白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亦名覺了。亦名淨法界。亦名實相般若波羅蜜海。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摩地猶如滿月。潔白分明。何者為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我見自心。形如月輪。何故以月輪為喻。謂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
  14. ^ 《時輪根本略續無垢光疏》記載:“金剛者,堅固不壞,載乘金剛者,名金剛乘。或者,將真言乘和般若乘兩種方法,即果性與因性融為一體”。《集密后續》說:“金剛者,攝集一切大乘者,是般若六度﹔攝集六度者,是方便及智慧﹔攝集六波羅蜜多、方便及智慧為一體者,是菩提心,亦是金剛菩薩的禪定,故名金剛。金剛亦是乘,故名金剛乘,即真言乘之義。”《集密后續》:“根境之錯亂,諸凡隨念意,用曼表示意,陀羅耶者拯救義。超脫世間行,三昧耶律儀,金剛所守護,名稱真言行。”
  15. ^ 《雜阿含經·二五二經》:「佛告舍利弗。若優波先那誦此偈者。則不中毒。身亦不壞。如聚糠糟。……佛即為舍利弗而說偈言:……如此真諦言。無上大師說。我今誦習此。大師真實語。一切諸惡毒。無能害我身。……佛破一切毒。汝蛇毒今破。故說是咒術章句。所謂:塢躭婆隷,躭婆隷,躭陸波婆躭陸,奈渧,肅奈渧,抧跋渧,文那移,三摩移,檀諦,尼羅枳施,婆羅拘閇塢隷,塢娛隷悉波呵。」
  16. ^ 龍樹大智度論》:「先說菩薩摩訶薩名字。未說所以為菩薩摩訶薩。以得諸陀羅尼、三昧及忍等諸功德故。名為菩薩摩訶薩。問曰。已知次第義。何以故名陀羅尼。云何陀羅尼。答曰。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是陀羅尼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或有漏或無漏。無色不可見無對。一持一入一陰攝。法持法入行陰。九智知(丹注云除盡智)。一識識(丹注云一意識)。阿毘曇法。陀羅尼義如是。」
  17. ^ 龍樹大智度論》:「問曰。是陀羅尼有幾種。答曰。是陀羅尼多種。一名聞持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是名聞持陀隣尼。復有分別知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者。諸眾生諸法大小好醜分別悉知。……復有入音聲陀羅尼。菩薩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語言音。不喜不瞋。一切眾生如恒河沙等劫。惡言罵詈心不憎恨。……復有名寂滅陀羅尼、無邊旋陀羅尼、隨地觀陀羅尼、威德陀羅尼、華嚴陀羅尼、音淨陀羅尼、虛空藏陀羅尼、海藏陀羅尼、分別諸法地陀羅尼、明諸法義陀羅尼。如是等略說五百陀羅尼門。若廣說則無量。以是故言諸菩薩皆得陀羅尼。」
  18. ^ 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夫明呪者。梵云毘睇陀羅必棏(丁澤反)家。毘睇譯為明呪。陀羅是持。必棏家是藏。應云持明呪藏。然相承云此呪藏。梵本有十萬頌。唐譯可成三百卷。現今求覓多失少全。而大聖沒後。阿離野那伽曷樹那。即龍樹菩薩。特精斯要。時彼弟子厥號難陀。聰明博識漬意斯典。在西印度經十二年。專心持呪遂便感應。每至食時食從空下。又誦呪求如意瓶。不久便獲。乃於瓶中得經歡喜。不以呪結其瓶遂去。於是難陀法師。恐呪明散失。遂便撮集可十二千頌。成一家之言。每於一頌之內。離合呪印之文。雖復言同字同實。乃義別用別。自非口相傳授。而實解悟無因。後陳那論師見其製作。功殊人智思極情端。撫經歎曰。嚮使此賢致意因明者。我復何顏之有乎。是知智士識己之度量。愚者闇他之淺深矣。斯之呪藏東夏未流。」
  19. ^ 《佛說陀羅尼集經翻譯序》:「此經出《金剛大道場經》。大明呪藏分之少分也。」
  20. ^ 《密宗道次第廣論》:「能以欲塵為道之方便者,為空性見及天瑜伽。欲證此二,若須觀待眾多外事,乃是事部之機。」「此依解釋名義而說,謂由外事增上故名事續。」
  21. ^ 一行阿闍梨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毘盧遮那大本。有十萬偈。以浩廣難持故。傳法聖者。採其宗要。凡三千餘頌。」
    不空都部陀羅尼目》:「依《毘盧遮那成道經》。大本十萬偈。可有三百卷經。唐國所譯略本七卷。此經中。說一百六十心。十緣生句。及五輪。地輪、水輪、火輪、風輪、空輪也。此經中。二種修行。菩提心以為因。大悲以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依勝義世俗二諦。
    若依勝義修行。建立法身曼茶羅。是故此經中說。先稱虛空中曼茶羅。是故觀本尊法身。遠離形色。猶如虛空。住如是三摩地。
    若依世俗諦修行。依四輪以為曼茶羅。本尊聖者若黃色。住地輪曼茶羅(其形方名金輪)。聖者若白色。住水輪曼茶羅(其形圓名水輪)。聖者若赤色。住火輪曼茶羅(其形三角)。聖者若青若黑。住風輪曼茶羅(其形如半月)。
    大曼茶羅安於八葉蓮花臺。五佛四菩薩安於臺葉。中曼茶羅外。又有三種曼茶羅。一者一切如來曼茶羅。二者釋迦牟尼曼茶羅。三者文殊師利曼茶羅。此曼茶羅。名為大悲胎藏曼茶羅。
    若弟子受灌頂法。小曼茶羅極微妙委曲。餘部所不代。
    此中修行供養。兼存二種法。謂事與理為二也。此經中。護摩火天有四十種。就中一十二種火為最勝。爐形及木。有乳果類苦練。所用各不同。東西南北祈願各殊。內外護摩亦依五輪。求四種事速疾成就。息災增益降伏敬愛。所請火天各各不同。寂靜熙怡忿怒喜怒。次第應知。」
  22. ^ 一行阿闍梨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次即請佛:『唯願世尊。次說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羅王』也。今且約胎藏為喻。行者初發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緣。識種子初託胎中。……如於淨心中。發起方便修治自地。隨緣利物濟度眾生。故名大悲胎藏生也。復次初入淨菩提心門見法明道。如識種子歌羅羅時。前七地以來。為大悲萬行之所含養。如在胎藏。無功用以去漸學如來方便。如嬰童已生習諸伎藝。至如來一切智地。如伎藝已成施于從政。故名大悲胎藏生。」
    「經云:『薄伽梵廣大法界加持。即於是時住法界胎藏三昧。從此定起。說入佛三昧耶持明』者。梵音毘富羅是廣大義。謂深廣無際不可測量。如是諸法自體。名為毘富羅法界。諸佛實相。真言實相。眾生實相。皆是毘富羅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名為法界加持。復次如男女交會因緣。種子託於胎藏而不失壞。即是相加持義。如是諸佛、國王、明妃和合。共生毘富羅種子。為大悲胎藏所持。無有失壞。故名法界加持也。世尊普遍加持一切眾生。皆作平等種子竟。即時入於遍法界胎藏三昧。觀此一一種子。皆是蓮花臺上毘盧遮那。普門眷屬無盡莊嚴。亦與大悲漫荼羅等無有異。而諸眾生未能自證知。故名在聖胎俱舍。若出藏時。即是如來解脫也。」
  23. ^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受方便學處品》:「祕密主。若聲聞乘學處。我說離慧方便。……菩薩修行大乘。入一切法平等。攝受智慧方便。自他俱故。諸所作轉。……復次祕密主。菩薩持不邪婬戒。若他所攝。自妻。自種族。標相所護。不發貪心。況復非道二身交會。有餘方便。隨所應度。攝護眾生。……」
    一行阿闍梨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然有異方便。為成彼大菩提因。則有犯義。不同聲聞也。如《大本菩薩戒》說:有菩薩從生已來修童真行。……因入村乞食。有童女見其端嚴美妙。生欲心告言。我於仁者深生欲心。……若我願不遂恐致絕命。……以不獲所願因即悶絕。……女又追隨不止。比丘念言。若彼不得所求。必自喪命而入惡道。遂從彼願多時和合。伺彼欲少息時。以法勸導而說法利彼女。以深愛敬故。即順其命共修梵行成大法利。然此菩薩但以大悲方便。能以下劣忍于斯事。而非欲貪所牽而作非法。若不由大悲。但以欲邪行心而作。即是犯戒此也。即是具智方便故爾。」
  24. ^ 24.0 24.1 空海大日經開題》和《即身成佛義》:「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種曼荼各不離,三密加持速疾顯,重重帝網名即身。法然具足薩般若,心數心王過刹塵,各具五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智。」
  25. ^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若待外事內定等分,非待極多外事,即是行部之機。」「事定等行故名行續。」
  26. ^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若內正定與諸外事等分開示立為行續。如《大日經》註云:『此續雖是方便智慧為主之瑜伽續,然為攝受信解外事諸眾生故,開示隨順外事諸行。故共稱事續或二俱續。』又《金剛藏莊嚴續》云:『事二俱瑜伽。』亦說行續為二俱續。」
  27. ^ 不空都部陀羅尼目》:「《瑜伽本經》都十萬偈。有十八會。初會經名《一切如來真實攝》。其經說五部。佛部(毘盧遮那佛以為部主)。金剛部(阿閦佛為部主)。寶部(寶生佛以為部主)。蓮花部(阿彌陀佛以為部主)。羯磨部(不空成就佛以為部主)。彼五部主。各有四菩薩以為眷屬。前右左背而安列。四內供養。各屬四部。次第應知。四外供養亦屬四部。四門鉤、索、鎖、鈴。四部次第應知。又有四方賢劫中十六大菩薩。表賢劫中一切菩薩。又外有五類天。一一類有四天。總有二十天并妃后。復有五類成二十。五類者上界四天。住虛空四天。遊虛空四天。地居有四天。居地底四天。
    瑜伽部曼茶羅有四。一金剛界。二降三世。三遍調伏。四一切義成就。此四曼茶羅。表毘盧遮那佛內四智菩薩。謂金剛、灌頂、蓮花、羯磨為四智。又四智。謂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為四智矣。又一一曼茶羅。建立六曼茶羅。所謂大曼茶羅。三昧耶曼茶羅。法曼茶羅。羯磨曼茶羅。四印曼茶羅。一印曼茶羅。唯降三世曼茶羅具十曼茶羅。餘皆具六曼茶羅。
    一切印契。一切法要。以四智印攝盡。大智印。以五相成本尊瑜伽。三昧耶印(以二手和合金剛縛發生成印)。法智印(名本尊種子法身三摩地一切契經文義)。羯磨智印(以二手金剛拳如執持器仗幖幟如身威儀形)。
    又瑜伽中四種眼。法眼(敬愛法)。熾盛眼(鉤召)。忿怒眼(降伏心殺害煩惱也)。慈悲眼(除毒息怨敵也)。
    又一切如來教集瑜伽中。一百二十種護摩。依二十五種爐。於護摩爐中。契印幖幟各異。所求迅速成辦。世間出世間成就果報。諸會浩汗文義稍多。恐文繁。且略指方隅。」
    不空譯《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金剛頂經。瑜伽有十萬偈十八會。」「瑜伽教十八會。或四千頌或五千頌或七千頌。都成十萬頌。具五部四種曼荼羅四印。具三十七尊。一一部具三十七。乃至一尊成三十七。亦具四曼荼羅四印。互相涉入。如帝釋網珠光明交映展轉無限。修行者善達此瑜伽中大意。如遍照佛。一一身分。一一毛孔。一一相。一一隨形好。一一福德資糧。一一智慧資糧。住於果位。演說瑜伽二乘不共佛法。說曼荼羅三昧耶法門事業。量同虛空。證者如上所說。各各分劑各不雜亂。圓證四身。所謂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是能頓作利樂一切有情諸菩薩聲聞緣覺及諸外道。名瑜伽金剛乘教法。」
  28. ^ 不空譯《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金剛頂經。瑜伽有十萬偈十八會。初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表四智印。
    於《初品》中有六曼茶羅
    • 所謂金剛界大曼茶羅。并說毘盧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現成等正覺(五相者、所謂通達本心、修菩提心、成金剛心、證金剛身、佛身圓滿、此則五智通達)成佛後。以金剛三摩地。現發生三十七智廣說曼荼羅儀則。為弟子受速證菩薩地佛地法。
    • 第二說陀羅尼曼茶羅。具三十七。此中聖眾。皆住波羅蜜形。廣說入曼茶羅儀軌。為弟子受四種眼。說敬愛鉤召降伏息災等儀軌。
    • 第三說微細金剛曼茶羅。亦具三十七聖眾。於金剛杵中畫。各持定印。廣說入曼茶羅儀軌。為弟子令心堪任。令心調柔。令心自在。說微細金剛三摩地。修四靜慮法。修四無量心及三解脫門。
    • 第四說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茶羅。亦具三十七。彼中聖眾。各持本幖幟。供養而住。廣說入曼茶羅法。為弟子說受十六大供養法說。四種祕密供養法。
    • 第五說四印曼茶羅法。弟子受四種速成就法。以此曼茶羅。求悉地成就。像如上四曼茶羅中所求悉地。於此像前求成就。
    • 第六說一印曼茶羅。若持毘盧遮那真言及金剛薩埵菩薩具十七尊。餘皆具十三。亦說入曼茶羅儀。與弟子受先行法。修集本尊三摩地。
    次說《降三世大品》。有六曼茶羅。如來成等正覺已。於須彌盧頂。轉金剛界輪已。與諸菩薩。名號受職已。摩醯首羅等剛強難化。不可以寂靜法而受化。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來。異口同音。請以一百八名讚。禮金剛薩埵。如是諸天。不可以寂靜法而受化。時金剛手菩薩受一切如來請已。即入悲怒金剛三摩地。現大威德身。以種種方便調伏。乃至命終。摩醯首羅死已。自見於下方。過六十二恒河沙世界。名灰莊嚴。彼世界中成等正覺。名為怖畏自在王如來。執金剛菩薩以脚按之。誦金剛壽命真言。復得蘇。既受化已。金剛薩埵則說大曼茶羅。引入諸天。受金剛名號。諸天有五類。居上界天王摩醯首羅等無量諸天及后。第二遊虛空諸天、日天子等無量諸天及后。第三居虛空天、魔王等無量諸天及后。第四地居天、主藏天等無量諸天及后。第五地下嚩囉呬天等無量諸天及后。悉皆引入已。勅諸天建立諸曼茶羅。汝等赴會。所求一切悉地皆與成辦。此等皆是外金剛部。
    • 第一說大曼茶羅儀則。皆具三十七。說降伏法及修神通法。
    • 第二說祕密曼茶羅。具三十七。說引弟子儀。此中諸音聲及金剛歌舞。
    • 第三說法曼茶羅。具三十七。說引入弟子儀。此中說以慈悲喜捨。作阿毘遮嚕迦法。微細金剛調心儀軌。
    • 第四說羯磨曼茶羅。具三十七。說入曼茶羅儀。令弟子學護摩儀軌。於無量佛菩薩所。成廣大供養。速得悉地現前。說二十五種護摩爐隨類所求法。
    • 第五說四印曼茶羅。具二十一。成就諸藥法等。已上四曼茶羅中。成就法。於此曼茶羅中成就法於此曼茶羅像前求。
    • 第六說一印曼茶羅。具十七。說引入弟子及先行法。
    次為外金剛部眾。說四種曼茶羅。各說本真言本印契獻佛。
    • 佛為說教勅大曼茶羅。具三十七。說引入弟子儀。說為弟子使役外金剛部軌則。此中說大佛頂及光聚佛頂真言及契。亦通一字頂輪法。
    • 次說第二教勅三昧耶曼茶羅。彼諸天后等。各獻本真言。佛為說曼茶羅。具三十七。說為弟子說修藥叉藥叉女法。廣說諸儀軌。
    • 次第三說教勅法曼茶羅。諸天說真言獻佛。佛為彼等說曼茶羅。具三十七。說引入弟子儀。為弟子說諸天之法印已。由此印不違越本誓。
    • 次第四說教勅羯磨曼茶羅。具三十七。說引入弟子儀。彼等諸天。各說本真言。佛為說曼茶羅。說諸天舞儀。說成就諸事業速疾法。
    次說《遍調伏大品》。有(蓮花部觀自在菩薩)六種曼茶羅。……
    次說《一切義成就大品》中。有(寶部虛空藏菩薩)六曼茶羅。……
    次都說如前一一曼茶羅中。祕密助成方便散誦。次後示釋迦牟尼佛。降於閻浮提。變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賢菩薩幻化。一切如來還以一百八名。讚揚金剛薩埵。如是第一會。」
  29. ^ 不空譯《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第六會名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瑜伽。」
  30. ^ 不空譯《金剛頂瑜伽降三世成就極深密門》:「是甚深祕密。降三世瑜伽。首依《真實王》。」
    不空譯《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我今依金剛頂瑜伽經。……佛告降三世菩薩。汝今調伏難調諸天。令歸依諸佛法僧發菩提心。諸天盡皆歸依。唯大自在天恃大威德。來相拒敵。降三世種種苦治。乃至於死。毘盧遮那佛入悲愍大悲三昧耶。說金剛壽命陀羅尼。」
    不空譯《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法王教中觀自在菩薩心真言一切如來蓮花大曼拏攞品》:「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欲於此《降三世儀軌法王會》中說自心真言。」
    不空譯《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我今順瑜伽。金剛頂經說。摩尼蓮花部。如意念誦法。」
    不空譯《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我今依瑜伽金剛頂經。說寶部虛空藏菩薩真言教法。」
    不空譯《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爾時金剛界毘盧遮那佛。在色界頂阿迦尼吒天宮。初受用身成等正覺。證得一切如來平等智。即入一切如來金剛平等智印三昧耶。即證一切如來法平等自性光明智藏。」
  31. ^ 佛光大辭典第三版名相釋文·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2014-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6). 
  32. ^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2:「若於外事內定二者,以定為主,待少外事,是瑜伽部之機。」「重內瑜伽,名瑜伽續。」
  33. ^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2:「瑜伽續中既不可修二根交合,故除彼外緣餘執手或抱持觸喜樂為道,配瑜伽續。」
  34. ^ 飛錫《大唐故大德開府儀同三司試鴻臚卿肅國公大興善寺大廣智三藏和上之碑》:「至開元二十九年秋。先師厭代入塔之後。有詔令齎國信使師子國。……師子國王郊迎宮中七日供養。以真金器沐浴大師。肘步問安以存梵禮。王諸眷屬宰輔大臣備盡虔敬。其國有普賢阿遮梨聖者。位隣聖地。德為時尊。從而問津。無展乃誠。奉獻金貝寶曰。吾所寶者心也。非此寶也。尋即授以《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并《毘盧遮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頂真言、秘典、經論。梵夾五百餘部。僉以為得其所傳也。……至天寶六載。自師子國還。玄宗延入建壇。親授灌頂。住淨影寺。」
  35. ^ 《补续高僧传》卷一
  36. ^ 《宋高僧传》卷二十五《宋东京开宝寺守真传》。
  37. ^ Bahir, Cody. "Buddhist Master Wuguang's (1918–2000) Taiwanese Web of the Colonial, Exilic and Han." The e-Journal of East and Central Asian Religions 1 (2013): 81-9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8. ^ 《趨入無上續義》說:“果者,通過身、受用、住、圓滿事業趨入,故名。”《時輪灌頂略示》記載:“取空性色是固,持守悲憫是果。空悲無分別,知彼菩提心,入修無上瑜伽義。若以身、受用、住、圓滿事業的方法趨入,即是果,亦是一切道果大手印成就。”
  39. ^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2:「能以欲塵為道之方便者,為空性見及天瑜伽。」寂護論師《四百五十論釋》:「若有唯修天之體性,不能成佛,道不滿故。又若唯修諸天真實而非諸天,是則須經多無數劫乃得成佛,非速疾成。由是俱修最為愜意,加持勝故,速得無上正等菩提。」
  40. ^ 《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41. ^ 《時輪灌頂略示》說:“方便智慧結合的金剛菩薩瑜伽是金剛乘。……金剛乘比般若乘多方便,故名方便乘。”
  42. ^ 《時輪根本略續無垢光疏》說:“金剛乘之金剛義者,法性所生的空悲無別,或空樂無二。救意之義者,駕御道﹔空樂無別者,貪義。”
  43. ^ 瑜伽師地論》:「若鬼、傍生、人中所有依身。苦樂相雜。故有婬欲。男女展轉。二二交會。不淨流出。欲界諸天。雖行婬欲。無此不淨。然於根門有風氣出。煩惱便息。四大王眾天。二二交會。熱惱方息。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亦爾。時分天。唯互相抱。熱惱便息。知足天。唯相執手。熱惱便息。樂化天。相顧而笑。熱惱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顧視。熱惱便息。」
    施護譯《佛說秘密相經》:「汝今當知彼金剛杵住蓮華上者。為欲利樂廣大饒益。施作諸佛最勝事業。是故於彼清淨蓮華之中。而金剛杵住於其上。乃入彼中發起金剛真實持誦。然後金剛及彼蓮華二事相擊。成就二種清淨乳相。一謂金剛乳相。二謂蓮華乳相。」
  44. ^ 安慧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二二數會者。謂於染淨因果差別四真諦中。以世、出世二道及奢摩他、毘鉢舍那二道。數數證會故。」
  45. ^ 鞞婆沙論》:「問曰:男根、女根,何因得根名?答曰:謂此中轉生人,亦生出要人;轉生人者,如六師也;生出要人者,佛、辟支佛、聲聞也,以是故,男根、女根得名。」
    阿毘曇毘婆沙論》:「問曰:如身根微塵,從足至頂盡遍,何故此處所身根、名男根女根?非餘處所耶?尊者和須蜜說曰:以此處所故,分別是男是女;問曰:若然者,二形人亦名男亦名女耶?答曰:此不名男,亦不名女。復次此處所,能生增長人、寂靜人;增長人者,如富蘭那等六師;寂靜人者,謂佛、辟支佛、聲聞;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此處所能生諸仙,能生牟尼,能生善調伏者,能生善共住者。」
    大毘婆沙論》:「問:身根極微,遍身等有,何故此獨名女男根?復說為顯?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處能顯是男女故,名男女根,復說為顯;問:有二形者亦能顯耶?答:此不能顯,不決定故,由此故說非女非男。有說:此處生流轉者、還滅者故,外道六師補刺拏等,名流轉者;聲聞、獨覺、及與如來,名還滅者;尊者說曰:此處能生諸仙,牟尼,諸聰慧者,善調伏者,易共住者,故名男女根,亦說名顯。」
  46. ^ 鞞婆沙論》:「問曰:若爾者,男根、女根,何因得根名?答曰:此欲界中,婬稷、婬種。此婬稷、婬種因,男根、女根也。或曰:因五事故,一者、生生,二者、生欲樂,三者、能止結,四者、依起染污身識,五者定行婬人。生生者,胎生也。生欲樂者,彼婬人於此處,起欲樂已,遍身中生樂,如聖人從眉間起聖樂已,遍身中生樂,如是彼婬者,此處起欲樂已,遍身中生樂。能止結者,須臾止也。依染污身識者,依餘三種生識,善、不善、無記。依男根、女根已,必生不善身識,非是善,非是無記。定行婬人者,習婬心,非不習婬心。是五事故,一、生生,二、生欲樂,三、能止結,四、依起染污身識,五、定行婬人,以是故,男根、女根得名。」
    阿毘曇毘婆沙論》:「問曰:男根、女根,以何事故、得名為根?答曰:以四事故,一、能有所生,二、能生欲樂,三、能制煩惱,四、能為染污識及相應法作所依。能有所生者,生胎生、卵生。能生欲樂者,行欲之人,此處生樂,遍身中,如聖人眉間生聖樂,遍在身中,彼亦如是。制煩惱者,須臾間斷。能為染污識及相應作所依者,餘所依生三種識,或善、不善、無記,此二所依,唯生染污愛相應、相親近識。」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男、女復得名根?答:生有情故,生欲樂故,制煩惱故,為染依故。生有情者,謂生胎生、卵生有情。生欲樂者,謂於是處初生欲樂,後乃遍身,如依眉間初生聖樂,後乃遍身,於亦如是。制煩惱者,謂此志性,能於暫時,伏諸煩惱。為染依者,謂染污識及相應法此為所依,餘處身根發三種識,此唯發染污識非餘,發此識時,唯作習近意故,心與貪俱。」
  47. ^ 《大智度论》:“密即秘密。谓如来身口意三业,或现通,或说法,或思惟,皆非诸菩萨等之所思议,故名三密。”
  48. ^ 不空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凡修習瑜伽觀行人,當須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義也。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結契印,召請聖眾是也;二語密者,如密誦真言文句,了了分明,無謬誤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應白淨月圓觀菩提心。」
    一行大日经疏》(卷一):“入真言门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门,二者语密门,三者心密门。(中略)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于此生满足地波罗蜜不复经历劫数,备修诸对治行。
  49. ^ 《大日經疏》:「外典淨行吠陀,有火祀法,然大乘真言門,亦有火法,所以然者,為攝伏外道火祀者也。」
    「佛陀所以如此說,欲伏諸外道,分別邪正,令彼知有真護摩故。佛成正覺,復說十二種火供法,能除盡一切垢障而成大事,不同往昔邪道非法之行也。」
  50. ^ 《大日經疏》:「護摩是如來慧火,能燒因緣所生之災橫。」
    「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飯,令諸弟子食。」
  51. ^ 如《四分律》卷二十七:“比丘尼诵习世俗咒术乃至音声。若口受若执文诵……是谓为犯。不犯者,若诵治腹内虫病咒,若诵治宿食不消咒。若学书若诵世俗降伏外道咒。若诵治毒咒以护身故无犯……若比丘尼,教人诵习咒术者。波逸提。
  52. ^ 若比丘尼读诵种种咒术。若是偈说。偈偈波逸提。若是章说。章章波逸提。若别句说。句句波逸提。不犯者。若读诵治齿。咒腹痛咒治毒咒。若为守护安隐不犯。
  53.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云何起屍殺。……
    云何作呪殺。若苾芻有殺心。起方便欲殺女、男、半擇迦。作曼荼羅安置火鑪。燃火投木口誦禁呪。作如是念。若燒木盡令彼女、男、半擇迦命根即斷。若火中木纔始燒半彼命斷者。此苾芻得窣吐羅底也。若木燒盡彼命終者。得波羅市迦
    若苾芻有殺心。起方便欲殺女、男、半擇迦。以油麻芥子各一升置於臼中擣之。口誦禁呪作如是念。若臼中物擣若成末令彼命終。未末已來彼命終者。此苾芻得窣吐羅底也。若碎成末彼命終者。苾芻得波羅市迦
    若苾芻有殺心。起方便以黃牛乳一升置於器中。以指攪乳口誦禁呪。作如是念。若器中乳盡變成血。即令彼人命根斷絕。若乳未盡成血彼命終者。得窣吐羅底也。若盡成血彼命終者。得波羅市迦
    若苾芻欲殺人。起方便以五色線刺僧伽胝。口誦禁呪作如是念。作此衣了令彼命終。若衣未了彼命終者。得窣吐羅底也。衣了死者得波羅市迦
    若苾芻欲殺人。起方便以指畫地。口誦禁呪作如是念。畫滿七數令彼命終。若未滿七彼命終者。得窣吐羅底也。滿七死者得彼羅市迦。是名作呪殺。」
  54. ^ 佛图澄通密法,善诵神咒,而魏晋以来所译的戒本,他多有所正;“西域号为大咒师”的昙无谶,译出《优婆塞戒经》、《菩萨地持经》。
  55. ^ 宋高僧传》:“畏……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二经具足咒毗柰耶也。即秘密禁戒焉。若未曾入曼荼罗者。不合辄读诵。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
  56. ^ 又称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三昧耶佛戒,略称为三戒。

研究書目

  • 周一良:《唐代密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 中國密教史/呂建福著.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8 ISBN 7-5504-1718-7

参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