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字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6年12月24日) |
方言字、白话表记汉字,是指非汉文书面惯习之既成汉字,为各汉语族语言于语体文上,表记其白话层内特有汉源音或固有语音语素,而所创造的汉字。一般对于非其使用区的人而言是生僻字。
分类
汉语系语言
官话
北方官话
北方官话的方言字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如“俺”、“咱”、“咋”、“啥”、“哪”、“嘛”、“呢”、“甭”、“孬”。而很多报章都广泛使用北方方言字。
四川话
四川方言字是用于书写四川话的汉字,通常采用形声、会意等手段来纪录四川话中不见于现代标准汉语的特有词汇。
江淮官话
清末以前,南京官话本是标准汉语。由于权威性的惯性,江淮官话力求从古代字典中考证出方言词汇的本字,如南京话方言字。这种考证要求总结、掌握汉字中古音反切和今音的映射规律,这就需要较深的国学功底。
吴语
吴语字为吴语使用者书写吴语书面文时使用。一般为民间收集与使用,并无官方标准。曾广泛使用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吴语文学作品之中,戏剧中口语对白亦会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推行“推广普通话”政策,吴语文学受到重创,江浙民间已甚少使用吴语字来书写相关文字材料。
常见吴语方言字有“呒”、“吤”、“𠮶”、“搿”、“咾”、“唻”、“吇”、“啷”、“侪”、“朆”、“覅”、“𠲎”、“汏”、“瀊”、“困”、“囥”、“瀴”等等。
粤语
粤语字为粤语使用者书写粤文时使用,通行广东、香港、澳门、南洋广府人、广西年轻的粤语使用者区域,为中国方言字中生命力较强者。一般为民间收集与使用,使用广州话拼音方案。香港增补字符集已大量收录粤语字。
赣语
赣语通行于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和福建等处之部分地区。赣语存在相当多的方言字和单音词,常见的有“卬”、“佢”、“冇”、“啷”、“吃”、“擿”、“搛”、“屙”、“掁”、“唆”、“奅”、“镬”、“㑩”、“娭”等。这些方言字普遍存在于使用赣语的地区,但极少有人在文学作品中使用这些字。
闽语
闽东片
大部分的福州话词汇都来自于古汉语,因此都可以用汉字写出。许多用福州话撰写的作品也都是用汉字书写的,譬如《闽都别记》以及清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在福州发行的汉字版本的《圣经》。但是汉字作为福州话的书写系统,有许多缺点。
同其他闽语一样,福州话保留了许多来自壮侗语系语言的独特词汇。这些词汇是无法用常用汉字写出的,即便能够写出,也从来没有过统一的写法。譬如否定词“mâ̤”,就没有一个通用的写法,其用法及发音相当于闽南语的“bē/bōe”(通常写作袂、𣍐),可能是同源字。有的人把它写作同音字“卖”,但是“卖”的意思和它却毫无关联。有人以“袂”借音书写,也有人创造由“勿”和“会”组成的“𣍐”,但是“𣍐”却没有被大多数字体所收录。
在中国大陆,由于缺乏乡土教育,几乎所有福州话的使用者都处于福州话文盲的状态。他们认为福州话无法用汉字写出,而只有普通话才能用汉字写出。因此当他们书写福州话时,往往通过普通话的近似发音来错用汉字。比如,“讲脬”(gōng-pă,意思是讲大话、讲空话)一词常常被写作“拱趴”,“会使”(â̤ sāi,意思是“可以”)一词常常被写作“阿塞”。
闽南片
闽南语(又称“下南话”、“咱人话”)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台湾、东南亚被广泛使用,民间已经有一些闽南语的常用方言字。另外中华民国教育部2009年亦推行了一套台湾闽南语推荐用字,但是否为真正标准用字则仍有争议。
标准汉语 | 教育部推荐写法 | 民间常用写法 |
---|---|---|
什么 | 啥物(siánn-mih) | 啥乜 |
东西(物品的意思) | 物件(mi̍h-kiānn) | 乜件 |
为何 | 为啥物(uī siánn-mih) | 为啥乜 |
人 | 人(jîn/lîn)、侬(lâng) | 人 |
正确 | 着(tio̍h) | 对 |
穿衣服 | 穿衫裤(tshīng sah khòo) | 穿衣裤 |
读书 | 读册(tha̍k-tsheh) | 读书 |
漂亮 | 粹、帅(suí “水”之文读音) | 美/水 |
何时 | 当时(tang-sî,非文读音tong-sî) | 几时 |
客语
客家语字用于书写客家语白话文,流传于客家人聚集地,为民间收集及使用,一般没有进行规范。而台湾客委会则对台湾五种腔调的客家语的常用字词作出读音和用字的规范,并实施于客家语言能力认证考试中。另外,中华民国教育部亦推出了一套台湾客家语书写推荐用字,以供学者、社会人士及学生使用。
参见
外部链接
-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