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佛教)
结(梵语:saṃyojana,巴利语:saṃyojana,saññojana),又译为结使、结缠,佛教术语,是指一个人内心意识中潜在的烦恼,它会产生障碍,将人捆绑在轮回中,妨碍一个人得到解脱,带来痛苦。斩断结缚,就可以进入涅槃。因结缚而出生的五种最主要的障碍,被称为五盖。
在佛经中,结缚有数种不同的分类说法,有二结、三结、四结、五结、九结、十结等。
语义
结,即绳结,有缠绕、集结的意思[1],为烦恼的异名。烦恼如绳结一般令无明的有情众生的身心受到系缚,不得解脱,或说烦恼能令众生集结苦果,故称为“结”[2][3]。
类似字义
结与缠、缚的字义接近,同被当为烦恼之一,常被当成同义字。被结所系缚(梵语:bandhana),无法解脱,称为结缚(saṃyojana-bandhana)。
《相应部》〈23经〉〈结缚经〉中,有结缚一词,在巴利文中为jaṭā,又译为缚,有束缚之意。在《杂阿含经》中,被译为缠结[5]。这个名词,字面上又有编头发的意思在,因此《别译杂阿含经》译为结发[6]。
主要分类
综合来说,主要的结缚有十种,前五个称五下分结[7],后五个称五上分结[8]。
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
- 五下分结:
- 五上分结:
五利使与五钝使
五利使与五钝使合称十使,为佛法修行中会碰到的烦脑或错误见解
- 五利使:又名五见、五恶见,和五下分结相似,五利使结包括:
- 五钝使:和五上分结相似,包括:
其他分类
二结
三结
三结,又称三种结[9]、三缚结[10][11],指的是包括身见、戒禁取见、疑见等三种的烦恼[12]。在解脱道的修证上,于成就初果须陀洹前所要修断的三种见所断(即所谓见道所断)烦恼。
四结
欲结、瞋结、痴结、利养结。
四身结、四缚:贪嫉身结、瞋恚身结、戒取身结、贪著是实取身结。
九结
爱、恚、无明、慢、疑、见、取、嫉、悭,合称九结[13][14][15]。
十结
四种沙门、解脱果与结使
佛陀特别指出有四种真正的沙门─出家人,于结使皆有少分及多分的断除:
参考条目
注释
- ^ 《清净道论》:“‘结’是缔结,与爱网同义。因为上下于色等所缘境界而屡屡生起爱着 ,犹如竹丛中的竹枝纠缠而称为枝网,故名为结。因为对于自物他物,或于自身他身,或于内处及外处而生爱着,故说‘内结与外结’。以如是生起爱着,故说‘人为结缚结’。譬如竹丛为枝结所缠,一切有情为爱网所缠结,这便是人被结缠、缠缚、缔结的意思。”
- ^ 《瑜伽师地论》卷8:“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
- ^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一切众生为结使病所烦恼,无始生死已来,无人能治此病者,常为外道恶师所误。” (CBETA, T25, no. 1509, p. 58, c4-6)
- ^ 《别译杂阿含经》卷5:“佛在释翅迦毘罗卫林,与五百大比丘众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于重担,逮得己利,尽于后有,无复结使,正智解脱。” (CBETA, T02, no. 100, p. 411, a24-27)
- ^ 《杂阿含经》卷22〈599经〉:“时,彼天子而说偈言:‘外缠结非缠,内缠缠众生,今问于瞿昙,谁于缠离缠?’尔时,世尊说偈答言:‘智者建立戒,内心修智慧,比丘勤修习,于缠能解缠。 ’”
- ^ 《别译杂阿含经》卷9〈173经〉:“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云何外结发?内亦有结发?世界俱结发?我今问瞿昙:云何令结发,作于不结发?’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坚持立禁戒,修心及智慧,懃行于精进,具念名比丘,速能令结发,作于不结发。’”
- ^ 《杂阿含经》卷18:“清凉者,五下分结尽,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CBETA, T02, no. 99, p. 127, c17-18)
- ^ 《阿毘昙毘婆沙论》卷27〈2 使揵度〉:“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CBETA, T28, no. 1546, p. 197, b1)
- ^ 《大乘入楞伽经》卷3〈2 集一切法品〉:“此三种人断三种结,谓:身见、疑、戒禁取”(CBETA, T16, no. 672, p. 604, c22)
- ^ 《一切流摄守因经》卷1:“便三缚结毕尽:一者身结,二者疑结,三者行愿结。以是三结尽,便随道得一,不复堕恶处,当得度世。”(CBETA, T01, no. 31, p. 813, b27-29)
- ^ 《阴持入经》卷2:“彼为三缚结为何等。一为知身非身。二为无疑。三为不贸易[卫-韦+正]戒。”(CBETA, T15, no. 603, p. 178, a17-19)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001-200卷》卷8〈4 转生品〉:““又如实知:此由空解脱门起五根,由五根起无间定,由无间定起解脱智见,由解脱智见永断三结,得预流果。萨迦耶见、戒禁取、疑,是谓三结。”(CBETA, T05, no. 220, p. 43, c4-7)
- ^ 《杂阿含经》卷18〈490经〉:“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结者。云何为结?’舍利弗言:‘结者,九结,谓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他取结、疑结、嫉结、悭结。’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此结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 ^ 玄奘译《阿毘达磨品类足论》卷1:“结有九种:谓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
- ^ 玄奘译《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19:“九结者,云何为九?答: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
- ^ 《法集论》第三篇〈五·结聚〉:“云何为结法耶?即十结:欲贪结、恚结、慢结、见结、疑结、戒禁取结、有贪结、嫉结,悭结、无明结。”
- ^ 《增壹阿含经》卷20〈28 声闻品〉:“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之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有似黄蓝花沙门;有似邠陀利华沙门;有似柔软沙门;于柔软中柔软沙门。
“彼云何名为似黄蓝花沙门?或有一人,断三结使,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必至涅槃,极迟经七死七生;或复家家、一种,犹如黄蓝之花朝取暮长。此比丘亦复如是,三结使尽,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必至涅槃,极迟至七死七生,若求方便勇猛意者,家家、一种便成道迹,是谓名为黄蓝花沙门。
“彼云何名为芬陀利花沙门?或有一人,三结使尽,淫、怒、痴薄,成斯陀含,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小迟者,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勇猛者,即于此间尽于苦际。犹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谓芬陀利花沙门。
“彼云何柔软沙门?或有一人断五下分结,成阿那含,即于彼般涅槃,不来此世,是谓柔软沙门。
“彼云何柔软中柔软沙门?或有一人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是谓柔软中柔软沙门。
“是谓,比丘!有此四人出现于世。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于柔软中作柔软沙门。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