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格式手册/无障碍

Jimmy-bot在话题“网页亲和力”中的最新留言:10个月前

WP:NOSYMBOLS中提到Latin-1只应适用英语

中文的话也全都是非Latin-1了……(笑) --Artoria2e5 更改·工具 2016年5月19日 (四) 12:18 (UTC)回复

要求主条目、条目讨论、维基百科及维基百科讨论的名字空间表格使用 class="wikitable"

因为Wikitable这个 Table Class已经照顾了色盲/色弱者阅读维基百科的体验,故本人提议上述名字空间的表格应使用class="wikitable"。另,使用Visual Editor添加的表格均为Wikitable。此提案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源代码编辑者。--1233|点此与此废青展开激情对话 | 千错万错都是阿道夫的错! 2018年2月21日 (三) 14:34 (UTC)回复

似乎没有非同一不可的理由。--【和平至上】💬📝 2018年2月21日 (三) 16:17 (UTC)回复
另外,解释一下,这个提案不会禁止Wikitable Sortable。--1233|点此与此废青展开激情对话 | 千错万错都是阿道夫的错! 2018年2月21日 (三) 16:34 (UTC)回复
有没有更好一点的理由,另外你知道色盲/色弱者阅读维基百科有无上色的差异吗?色盲/色弱者阅读维基百科除非表格的颜色和内文字颜色相近不然一样能够阅读。说到底应该是那些表格花花绿绿看的人觉得难受,另外只管表格根本不够,要管就要连签名、导览模版、用户框、条目图片的色调一起管,可以顺便连强迫症用户一起照顾,表格现定宽多少长多少,内文排板的顺序 blablabla。--Zest 2018年2月21日 (三) 17:48 (UTC)回复
顺便弱弱的问一下既然现定class="wikitable"那能不能用无框表格、另外如果我不用{| | |- | |}我用<div>和<table>可以不可?--Zest 2018年2月21日 (三) 17:54 (UTC)回复
关于兰斯特的问题嘛,这个提案是让条目/方针页看起来更好的(i.e. 这是为何提案只影响这四个名字空间,不然两个我也不反对,主条目名字及维基百科名字空间。)--1233|点此与此废青展开激情对话 | 千错万错都是阿道夫的错! 2018年2月21日 (三) 18:25 (UTC)回复

问了几个色觉障碍的朋友,如果辨识有问题的话,他们会自己想办法启用系统里带的辅助功能,或者把内容复制出来。个人不认为这样会造成很大的问题,表格稍微带点花色也无妨,毕竟Mediawiki本身设计已经够难看了。--Techyan留言2018年2月28日 (三) 17:33 (UTC)回复

条目中使用删除线

不少正式条目中有用<s>...</s><del>...</del>,主要是表示“撤销”或“现不复存在”(比如厦门市#国家旅游景区)。WP:NOSTRIKE提到条目中不能使用删除线,但这不是正式规则;指引WP:MOSTEXT对删除线没有任何要求。未知社群有无意向规范条目中删除线使用?--洛普利宁 2020年7月7日 (二) 18:25 (UTC)回复

我认为原则上不可用删除线。若要表示““撤销的xx”或“现不复存在的xx””,宜另开一小节,如
==景點==
*A
*B
*C
===已歇業的景點===
*金鳥海族樂園
*童話世界
*ㄅㄆㄇ猴園
*大聖御花園
-游蛇脱壳/克劳 2020年7月8日 (三) 21:53 (UTC)回复
可以考虑设WP:NOSTRIKE为章节指引。ꓢꓯꓠꓟꓳꓢꓮ 他从不挣扎 2020年7月9日 (四) 13:17 (UTC)回复
(▲)同上——BlackShadowG留言2020年7月10日 (五) 00:55 (UTC)回复
现拟议将Wikipedia:格式手册/亲和力60520864版本中的“删除线”章节设为章节指引,条文如下:

以上。ꓢꓯꓠꓟꓳꓢꓮ 他从不挣扎 2020年7月10日 (五) 10:13 (UTC)回复

  • 支持。另外原文“使用「<!--」和「-->」注释处理,或直接移除”是“针对删除线划去异议文字”,而中文维基的情况多是“删除线划去废除事物”。这里特别说明“不应以删除线表示事物废除,应改用文字方式说明,例如括号加注‘已废除’”,应该有利于纠正错误。--洛普利宁 2020年7月10日 (五) 14:52 (UTC)回复
    我认为维基百科用户有能力自行演化出这种办法,以适应新条文。ꓢꓯꓠꓟꓳꓢꓮ 他从不挣扎 2020年7月12日 (日) 03:01 (UTC)回复
    有问题的文字,中文维基编辑都是删原始码、使用HTML注释,或者挂{{fact}}。用删除线划掉异议文字,这可能是以前英文维基的常见错误,但中文版基本无此习惯(搜索insource:/\<\s*(s|del)\s*\>/)。用户当然可以演化出适应方针的办法,但既然“删除线划去异议文字”这种不怎么犯的问题都能给出解决意见,那真正常见的错误,或者说指引专门针对的对象,就更应该指出了。
    另外,标废除和划异议文字,一个是格式问题,另一个涉及内容实质变更,处理方式要分开说明。原来版本有前提还行,删掉前提说移除文字就比较迷了——哪些废除项目必要到从原始码中移除呢?我们没英文维基那样的背景,老手不参与讨论,可能都看不懂想说啥……要么就把这部分也去掉好了,毕竟这错误本来也极少有人犯。—洛普利宁 2020年7月12日 (日) 11:39 (UTC)回复
  • 我认为不应使用,主因为妨害阅读。-KRF留言2020年7月11日 (六) 17:05 (UTC)回复
    (如果你说的是「<!--」和「-->」)能用「<!--」和「-->」的通常也代表现阶段未适合提供阅读,而相关内容很有可能正在讨论页中讨论。ꓢꓯꓠꓟꓳꓢꓮ 他从不挣扎 2020年7月12日 (日) 02:59 (UTC)回复
  • (-)反对:大多数情况下,删除线从视觉上根本就令读者一眼了目内容。Kitabc12345 讨论 海南 打卡 2020年7月14日 (二) 07:06 (UTC)回复
大多数情况下,删除线比后述说明更加画蛇添足。——Sakamotosan路过围观杯弓蛇影| 避免做作,免敬 2020年7月14日 (二) 07:42 (UTC)回复
除非读者用的是不支持删除线的阅读器。--DRIZZLE (按此给我留言 2020年7月14日 (二) 08:17 (UTC)回复
连加粗、加斜都在格式手册上有限制,删除线估计只有贵的浏览器看上去舒服,不觉得咯眼吧。——Sakamotosan路过围观杯弓蛇影| 避免做作,免敬 2020年7月14日 (二) 08:27 (UTC)回复
请问您是回复我吗? DRIZZLE (按此给我留言 2020年7月14日 (二) 09:01 (UTC)回复
取决你想认为。——Sakamotosan路过围观杯弓蛇影| 避免做作,免敬 2020年7月14日 (二) 09:26 (UTC)回复
好吧,那就不是。 DRIZZLE (按此给我留言 2020年7月14日 (二) 11:17 (UTC)回复
@Kitabc12345:且不说括号加注能轻易Ctrl-F查找高亮,单是注释本身那几个字,视觉上就已经比删除线更一目了然。另外如User:Kerolf666所言,删除线多少影响视觉体验。举个可能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到底是“壬”、加删除线的“王”,还是加删除线的“工”呢?--洛普利宁 2020年7月14日 (二) 20:10 (UTC)回复
对了,这届动员令朗读“有声条目”有加分,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参与。如果允许使用删除线,录音时就有这样的问题:删除线划掉的文字怎么读?只读文字,就等于把“废除”这个信息点丢了。把原因读出来,条目又没这文字。所以您看,禁止使用删除线,可不是就避免了一个冲突?--洛普利宁 2020年7月14日 (二) 20:37 (UTC)回复
题外话:谢谢,我现在才知道有Ctrl+F这个功能 ——BlackShadowG留言2020年7月15日 (三) 01:15 (UTC)回复

提议将WP:格式手册/亲和力中的多个章节列为指引

提议将WP:格式手册/亲和力中的以下两个章节列为指引。

禁用删除线

目前的问题

目前有不少条目中使用删除线(<s>...</s><del>...</del>)以划去文字(搜索:insource:/\<\s*(s|del)\s*\>/),其中很多条目中使用删除线以表达例如“已撤销”或“已不复存在”等特定的资讯,即在缺少或不显示删除线的状态下会影响读者理解条目内容。

我的观点

应当禁止在条目中使用删除线,除了在提议条文中提及的“大多数屏幕阅读器不支持显示包括删除线在内的文本属性”以外,删除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据我所知,没有其他学术或专业出版物如百科全书会在文章中使用删除线,维基百科作为一个网络百科全书不应该相差太远。举个例子,有人想在学术论文中引用维基百科的资料,那么被删除线覆盖的部分该怎么写呢?写一段文字然后划掉吗?
  2. 由于汉字的结构,在某些汉字上使用删除线可能会导致难以辨认。举一个Lopullinen在先前的讨论中举出的例子,”到底是“壬”、加删除线的“王”,还是加删除线的“工”呢?
我的解决方案 WP:格式手册/亲和力的删除线章节(WP:NOSTRIKE)列为指引,提议条文如下:
此前的类似讨论

--BlackShadowG留言2020年8月9日 (日) 14:51 (UTC)回复


动漫作品的删除线问题

关于禁用删除线的讨论请置于本行文字下

────────────────────────────────────────────────────────────────────────────────────────────────────

  • 一、忠于官方名称。二、这里只讨论删除线,不需要滑坡推论。-hiJK910 七一七二一or4B7NpHwbY 2020年8月11日 (二) 13:17 (UTC)回复
    • @Hijk910:一、维基百科的规矩是维基百科人自己定的。我们有些方面和官方做法一样,有些方面则未必100%还原官方做法——官方名称生僻,我们会选择使用常用名,并于对应条目提一下;官方说辞像广告宣传,我们甚至可以拒绝采用。那对于删除线,我认为也可以拿媒体不采用、有可读性问题说事,将改以文字说明。二、对于日本流行文化条目,粉丝喜欢极尽花哨格式,模仿官方的行为。如果今天能以“忠于官方名称”的理由加删除线,明天我毫不怀疑粉丝能拿同样理由,用CSS给画文字×。如果您只是赞成删除线,而反对加颜色、画×或者用其他rich text,希望您说一说:为何删除线需要忠实,其他花样不需要忠实。想滑这个坡的人挺多的,您只回复一个滑坡推论,并不能打消我的疑虑。--洛普利宁 2020年8月11日 (二) 15:37 (UTC)回复
      • (“官方给某个字上红色”的标题是有的:Sexy Zone。竟然真的上了红色。建议你去弄弄。)一、虽然你说“想滑这个坡的人挺多的”,但事实上,在未禁止使用删除线的当下,并没有很多人有在“滑这个坡”,所以你的确是在滑坡推论。二、从删除线的普及程度来看,删除线在所谓“各种花样”中算是比较不花俏,为人接受的一类。而且事实上,删除线跟现行WP:MOSTEXT并无冲突。故,我坚持“对于标题或描述原文自带的删除线不限制”。-hiJK910 七一七二一or4B7NpHwbY 2020年8月11日 (二) 16:32 (UTC)回复
        • @Hijk910Sexy ZoneWikipedia:格式手册/文字格式#颜色及内联图像直接冲突——“禁止手动或使用模板将文字染成某种特殊的颜色”是明文,名从主人管不了格式,“官方名称”不是方针指引。您括号中那句话给我的感觉是:尽可拿着文字颜色指引去试试,等着被粉丝回退就是了。所以说,连文字颜色这个禁止去滑的坡都有人去(不用很多人,一人足够了),就更不用说没有明文规定的坡了。您动漫条目编辑得多,粉丝的下限您应该清楚吧?
          • 然后做个测试,看看我们本质的分歧点在哪:对于Sexy Zone这个文字颜色,您想法是什么?a) 认同格式手册的理念,认为应当移除颜色;b) 希望保留颜色,但只能“遗憾地”按照方针移除颜色;c) 结合“名从主人”等条文,认为现有方针的解读方法就是“表示官方名称时,文字颜色不受限制”;d) 没看法或其他。
            这个问题如果您的看法是c,那讨论就到这里好了。
            如果您的看法是b,那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您认为不论牺牲什么,忠实还原官方格式都是绝对优先。如果如此,那这样我们是理念上的冲突,想必无法调和。我的观点是,“官方名称”就是“官方将条目主题称呼为xx”这样一个事实,和“来源普遍将条目主题称呼为xx”、“《XXX》杂志将作品称呼为‘神作’”都是一样的。那既然是表述事实,“官方在‘辉夜姬想让人告白?~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副标题上加删除线”,这句话没有做到吗?另一方,面对于删除线语法,知道的读者明白是官方装饰;不知道的读者可能以为是玩梗;更严肃的读者会当成“有异议被划去的文字”。对于正式的百科而言,用删除线本身描述删除线,并不是很合适。
            如果您的看法是a,那就是您觉得颜色花哨,但删除线可以接受。而我认为删除线的确花哨(部分理由见上;且讨论中多名编辑反映,删除线有碍中文阅读),同时也不是非加不可(媒体已经告诉我们,缺失删除线不会影响指代;而下面的例子,ΔHo和ΔHo完全是两个东西,且正式刊物o加不加中横分得很清楚)。
            • 小结一下:一、我们的目标是清楚介绍事实,能将事实简练地陈述清楚即可。二、“官方会给文字副标题加删除线”只是关于事物的其中一个事实,甚至都不是主要事实,不需要处处强调。(您就当《塞尔达传说 时之笛》省略成《时之笛》,这里省略删除线好了)三、即便表达“官方给副标题加删除线”这个事实,删除线语法也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四、使用删除线语法弊大于利,能不用就不用。最后,我的主要目的还是“清理删除线表废除”,如果您没有其他意见,那作品名中删除线我持保留意见,就这样吧。--洛普利宁 2020年8月11日 (二) 19:15 (UTC)回复

────────────────────────────────────────────────────────────────────────────────────────────────────

────────────────────────────────────────────────────────────────────────────────────────────────────

其他禁用范围讨论

  • 禁用范围为何?
  1. 例如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辽宁省(102名),如果在每个项目里面都加上(无效)会显得非常累赘。即使屏幕阅读器读不出正文,后文也描述了相同内容。
  2. 是否适用Navbox?{{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机构}}里面的删除线可以用另一种符号代替,但是这样不够明显。
  3. 再比如{{京包铁路}},这类模板的惯例是用删除线划去已经废止的事物。同理还有RDT。

--GZWDer留言2020年8月10日 (一) 07:56 (UTC)回复

    • (:)回应
  1. 您可以另开一小节,如:
==辽宁省(102名)==
……
===已辞职的代表===
……

这明显更为清晰,且解决了影响使用无法显示删除线的屏幕阅读器的读者阅读的问题。 2,3 均同上,在模板中使用:

|group1 = 现存的oo
|list1 = ……
|group2 = 已经废止的oo
|list2 = ……

即可达到同样的效果。——BlackShadowG留言2020年8月10日 (一) 09:14 (UTC)回复

@BlackShadowG: 车站列表和RDT有顺序,怎么能如此拆分?--GZWDer留言2020年8月10日 (一) 09:32 (UTC)回复
@GZWDer: 导航模板的作用是关联条目,没有义务告知读者其他资讯(提供进一步资讯是京包铁路车站列表等条目的工作)。就算一定要标,挂个“北京北*”或者“北京北”这样用角标提示即可。--洛普利宁 2020年8月10日 (一) 09:51 (UTC)回复
那么保留删除线也没什么问题——换句话说,删除线提供的信息有用,但不是不可替代:
  1. “大多数屏幕阅读器不支持显示包括删除线在内的文本属性”——但即使不读出来也没事
  2. “没有其他学术或专业出版物如百科全书会在文章中使用删除线”——不适用于导航模板
  3. “在某些汉字上使用删除线可能会导致难以辨认”——如果项目有链接(即使链接到不存在条目)就不会有此问题,因为链接有Tooltip

--GZWDer留言2020年8月10日 (一) 09:56 (UTC)回复

@GZWDer::以我举的例子“”,最难辨认的就是iOS设备(iOS的简体的“壬”第一撇像横),而触摸屏设备又难以使用Tooltip。另外非连结文字和打印材料呢?我认为删除线应该以实体文字替代,且出于辨认性考虑,应当禁止面向读者——包括条目中面向读者的导航模板。--洛普利宁 2020年8月10日 (一) 10:05 (UTC)回复
@GZWDer:若您不想因此打乱模板的顺序,可以直接在已经废除的事物的链接后面加上“(已废除)”,这样明显比删除线更加容易辨认(举个例子:

西湾堡 - 永嘉堡 - 夏小堡 - 天镇 - 罗文皂 - 阳高 - 王官人屯 - 聚乐堡 - 周士庄 - 大同东 - 大同 - 古店 - 孤山 - 堡子湾 - 五台洼 - 丰镇 - 监地 - 新安庄 - 永王庄 - 红砂坝

西湾堡 - 永嘉堡 - 夏小堡(已废除) - 天镇 - 罗文皂 - 阳高 - 王官人屯(已废除) - 聚乐堡(已废除) - 周士庄 - 大同东 - 大同 - 古店 - 孤山 - 堡子湾 - 五台洼(已废除) - 丰镇 - 监地(已废除) - 新安庄 - 永王庄(已废除) - 红砂坝

相比,后者清晰了许多)。而且,即使读者看不到也删除线没事这一看法似乎并不恰当,我们应该确保读者无论使用的是能显示删除线的阅读器还是不能显示删除线的阅读器都能正常获取同等的资讯。就以{{京包铁路}}为例,使用不能显示删除线的阅读器的读者就不能得到“有部分车站被废除”这一资讯,这明显是不太妥当的。——BlackShadowG留言2020年8月10日 (一) 14:19 (UTC)回复

我不认为这有必要。1、Module:RouteSequence还有更多标注方式,是否应该一并废除?(这点对文字着色更严重,但是Wikipedia:格式手册/文字格式#颜色及内联图像只限制使用,没有完全禁止)2、RDT阅读器完全读不出来。--GZWDer留言2020年8月10日 (一) 16:09 (UTC)回复
感觉删除线和几年前日期连结差不多:做法没有条文指出,也说不出什么理由,就是有样学样。至于Module:RouteSequence这个不知道跟日语维基学的。毕竟此讨论主要参考英文版的理念,而日文维基怎么花哨怎么来,根本不吃英文维基那套……--洛普利宁 2020年8月10日 (一) 16:39 (UTC)回复
另外说道上色,这个问题抛开对比度,对辨认文字没有什么副作用。删除线在中文里容易和横混淆,即便辨认了出文字,感觉也不很舒服。(而且条目删除线划掉的主要是划专有名词,不像讨论里有上下文,大概扫一眼即可)适当的背景颜色搭配标注文字,可以在保障可读性的同时改善视觉效果。但问题是这个删除线,视觉效果根本就是负分啊……--洛普利宁 2020年8月10日 (一) 17:06 (UTC)回复
  • (?)异议中间需要横线的特殊数学表达式怎么办?(-)强烈反对
    • The numbers 500 and 1000 were denoted by V or X overlaid with a box or circle. Thus 500 was like a Ɔ superimposed on a Þ. It became D by the time of Augustus, under the graphic influence of the letter D. It was later identified as the letter D; an alternative symbol for "thousand" was a CIƆ, and half of a thousand or "five hundred" is the right half of the symbol, , and this may have been converted into D.[1]
    • Hydrogen peroxide is thermodynamically unstable and decomposes to form water and oxygen with a ΔHo of –2884.5 kJ/kg[2]
    • Proof of convergence
      We can prove that the geometric series converges using the sum formula for a geometric progression:
       
      Since (1 + r + r2 + ... + rn)(1−r)
      = ((1-r) + (r - r2) + (r2 - r3) + ... + (rn - rn+1))
      = ((1-r) + (r - r2) + (r2 - r3) + ... + (rn - rn+1))
      = 1−rn+1 and rn+1 → 0 for | r | < 1.
-- 娜娜奇🐰枫香花茶(宇帆·☎️·☘️2020年8月10日 (一) 08:00 (UTC)回复

参考资料

  1. ^ Asimov, Isaac. Asimov on Numbers (PDF). Pocket Books, a division of Simon & Schuster, Inc. 1966: 12. 
  2. ^ Decomposi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 Kinetics and Review of Chosen Catalysts (PDF). [30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2 December 2018). 
这个姓名是显示“丁雪峰”,而不是“雪峰”吧?所以这条删除线应该是明显看得出来的,因此当某人“乍一看以为姓于”时,应该可以接着想到“也许他不姓于,是删除线造成的错觉”,而去进一步确认他到底姓什么(可以把他的姓名反白,或是把游标移到他的姓名看会浮动显示什么字)。没有那么难以察觉他可能不姓于吧?当然,釜底抽薪的办法是不要用删除线,我不是说了我支持禁用删除线吗?-游蛇脱壳/克劳 2020年8月10日 (一) 16:27 (UTC)回复
不同电脑中,底线、删除线的粗细、显示位置有差异。我的电脑里,汉字的横和删除线一样粗,且基本和“雪”“峰”的横重合了,所以删除线不是很明显。而“”的删除线比“于”的横稍微靠下一点,但这我也是刻意对比才说出来的。条目里会用删除线划掉的主要是人名、地名,难以用上下文推断。而不知情的人扫一眼,说不定以为是“于”就直接走了。所以我的意思是,删除线对汉字来说,有些人能看出来、有些人会怀疑一下,而有些人看错走掉也说不定。这个Wikipedia:格式手册/亲和力基本就是为小众情况考虑的,所以思考方式都是“眼睛不好”“行动设备不好反白”“只能用语音朗读器”之类的,可能确实有些小题大做的感觉吧……--洛普利宁 2020年8月10日 (一) 17:33 (UTC)回复
  • 关于删除线的禁用与否,我并无任何主张,不过我想说一下,在我刚加入维基,删除线确实影响我阅读体验,因此我当时(还不会css时)请天邪鬼帮我将删除线改成红色,参见User:-Zest/common.css第二条,使用后至今阅读毫无问题,用户可以自行套用看看体验,如果还有不好的阅读体验还可以自行设置不显示人和删除线,至于非注册用户的观看体验,私认为还需要更多意见参考。ps,数学/化学等使用不应该与中文使用的删除线一并讨论,禁用并非只有完全禁用一路。-Zest 2020年8月10日 (一) 16:16 (UTC)回复
  • 支持禁用,只允许在提及删除线此一概念时作为示例,以及在专业领域已形成惯例的情况(例如数学计算、化学式),而且技术上可行时,后者应使用斜线划掉而非水平的删除线。另外,作品名打叉在西方语言的维基有一例子是以括号表示:de:(T)raumschiff Surprise – Periode 1,第一个字母因为双关所以在官方海报上是打叉,在各大媒体上出现时大多用括号,而在英语维基上该条目名称则连括号都省了,只在导言中写出来。--Yel D'ohan留言2020年8月11日 (二) 09:34 (UTC)回复
(※)注意:ΔHo必须是水平线Yel D'ohan-- 娜娜奇🐰枫香花茶(宇帆·☎️·☘️2020年8月12日 (三) 04:31 (UTC)回复
了解。改为“惯例上可用斜线时,应用斜线”。我想的主要是像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或相消,删除线的语法容易,但斜线更好读。--Yel D'ohan留言2020年8月12日 (三) 08:20 (UTC)回复
  • (-)反对
  1. 该段来自en:Wikipedia:Manual_of_Style/Accessibility的论述说的是另外一个意思:"In articles, do not use strikethrough to remove objectionable text. Either comment it out with "<!--" and "-->" or remove it entirely. By default, most screen readers do not indicate presentational text attributes (bold, italic, underline) or even semantic text attributes (emphasis, importance, text deletion), so struck-out text is read normally along with any other text. (Editors using screen readers who participate in Wikipedia policy and deletion debates are advised to turn on notifications about text attributes when doing so, as struck text is very common in Wikipedia-internal discussions.)"言下之意是,如果您不认同某内容,就直接删了。删除线不是删内容的方法,因为某些设备压根就不显示。这与翻译过来的方针草稿在意思上是不相符的。
  2. 更为得体的处理方式是使用模板包裹,由Special:Preferences决定该如何显示删除线,如本站的红/绿链一般。

--Antigng留言2020年8月11日 (二) 16:02 (UTC)回复

@Antigng:中文维基和英文维基的情况还不太一样。中文维基“夏小堡站”这样添加删除线,大意一般是“夏小堡站(已废除)”——编者认同“夏小堡站是X铁路线上的一个车站”,只是用删除线表示车站已废弃。对于有异议的文字,我们编者确实会从源代码里删除(或者“夏小堡站[来源请求]”),像英文维基那样用删除线划掉的还真没几个。上次讨论有建议条文涉及表“废除事物”的问题,但有人不同意加,最后不了了之了。(这里未讨论<s>...</s><del>...</del>的HTML语义问题,编者混用的不少)--洛普利宁 2020年8月11日 (二) 16:17 (UTC)回复

7日内无新留言,根据WP:7DAYS,提议条文  公示7日。——BlackShadowG留言2020年8月18日 (二) 03:17 (UTC)回复

未见共识,且没有回应“使用模板包裹”。--GZWDer留言2020年8月24日 (一) 07:58 (UTC)回复
我本身就不满意现在红绿链系统。我对WP:MOSIW的理解是,“绿链”和“红链括号附注”是互换用法——需要在红色链接后标注原文时,可以使用对应语种的绿色链接。但显示大部分编辑的观点是,绿链优先且不用白不用。用户对绿链意义理解不一致,或者设置不同,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1. A抱持能绿就绿的原则,给某ACG作品中的名词加入日语绿色链接。B认为该术语是粉丝向内容,在中文区连建立重定向的必要都没有(A也承认这点),所以即便日文维基有条目,也不应该加入绿链,以免引导编者创建条目。
  2. A在俄国人物红链后括号标注俄语原文。B将俄语标注删去,换成英语绿链(俄语维基没有条目)。A以俄国人物应标记俄语原文为由,在绿链后把俄语加回去。C又把绿链删掉,理由是WP:MOSIW认可红链加括号的做法,同时手机版绿链也显示为括号文字,同时标注俄文和英文很冗余。
那删除线用模版包裹也是一样,技术上定制小工具没有任何问题,但哪种样式是默认样式?编者A反对删除线,认为此处适合分割出“已撤销”子标题;编者B喜欢删除线模式,认为删除线一目了然,分割子标题纯属多余。在各自的显示效果下,两人说的都有道理。但问题就是,两人的前提不同,这怎么说?
我的意见是,删除线本身就不是百科文体应有的样式,不需要专门制作一个模版迎合删除线爱好者的要求。“已废除”这个资讯是主题最重要的资讯吗,他和成立时间等其他资讯有何区别,值得专门定制一个模版?况且可代替删除线的办法多得是:对于删除线简洁的理论,用加注记只占半个汉字的位置,一样很简洁。即便退一步可以使用模版,我认为应当:a) 预设不显示删除线;b) 仅限在导航模版中使用;c) 布局时应以不使用删除线的视图为优先。(我还是没搞懂,为什么导航模版一定要提供“已废除”这个资讯,还非要用删除线这个格式;不加删除线就不能导航已有条目吗?)
另一方面,绿链名义上提供了不同小工具,但实际像这样各样式表意不一致。提出问题又不愿改,所以我对这种所谓用户自选样式的设置没有信心。—洛普利宁 2020年8月25日 (二) 14:03 (UTC)回复
(▲)同上删除线本身就不是适合出现在百科全书中的样式,没有必要专门制作一个模板,且能使用删除线表达的资讯完全可以使用文字或其它方式来更加清晰地表达(如上方提到的“(已废除)”,“†”,分割子标题等)。
对于红绿链,我一直认为绿链这个模板的存在本身就不太合理,甚至不如曾经使用的{{ill}},因为绿链在手机端会显示为“原文(英语:链接的英文条目名)”此时如果需要链接的条目的语言与需要标注的外文不是一种语言就会很难处理,如果加上绿链在手机端就会显示为“原文(英语:链接的英文条目名)(第三语言名称)”,会显得非常冗余。而且,下载或者可打印版本完全无法显示绿链,那么绿链就无法起到标注原文的作用,对于某些需要标注原文的内容(如无正式译名的人名或外文作品名),就需要额外在后方使用括号标注,那么就会遇到上文提到的问题。 BlackShadowG留言2020年8月27日 (四) 01:05 (UTC)回复
再次超过7日无新留言,根据WP:7DAYS,提议条文重新开始  公示7日,如有新意见还请提出。--BlackShadowG留言2020年9月6日 (日) 02:15 (UTC)回复
根据en:Strikethrough#Double/multiple_strikethrough,如果汉字上加删除线会和其他汉字混淆,可以用双删除线,例如工王壬𡈼丁于。--GZWDer留言2020年9月11日 (五) 13:49 (UTC)回复
这我之前已经提到过了,某些设备完全无法显示删除线,且删除线不是在诸如百科全书等专业出版物中的应该出现的样式,使用双删除线仍然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且使用双删除线似乎导致文字更加难以辨认。--BlackShadowG留言2020年9月12日 (六) 11:47 (UTC)回复

要求在条目中使用{{lang}}标记外文

不可行,对于大型页面而言一下就超过Wikipedia:模板限制了-- Sunny00217  2020年9月23日 (三) 10:32 (UTC)回复

下列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至合适的讨论页进行,并不要再次编辑本讨论。

目前的问题

目前有不少条目中使用了{{lang}}模板以标注外文,但大部分标注的文字都是由于可能导致简繁转换错误而不得不使用的日文,而其它语言,尤其是英语(可能是在条目中过于常见了),均很少使用{{lang}}模板。

我的观点

在条目使用{{lang}}模板有很多的好处(请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册/亲和力#外语Template:Lang/doc#使用理由,这里不再重复),应当建议编者在条目中使用{{lang}}模板标注外文

我的解决方案 Wikipedia:格式手册/亲和力#外语WP:ATLANG)列为正式指引,提议条文如下:
此前的类似讨论

暂时没有找到

参考资料

  1. ^ H58: Using language attributes to identify changes in the human language, Techniques for WCAG 2.0, W3C, accessibility level: AA.

要求在条目中使用{{lang}}标记外文的讨论请置于本行文字下--BlackShadowG留言2020年8月9日 (日) 14:51 (UTC)回复


我认为Category:引用模板后大小超过限制的页面并非合理的反对理由,其他模板也一样能导致“引用模板后大小超过限制”。另一方面,我认为条文应该容许使用{{Jpn}}、{{Bo}}、{{My}}、{{Kor}}、{{Ryu}}、{{Thai}}、{{Ug}}、{{Vie}}等特定外语专用模板标注对应外文。SANMOSA SPQR 2020年8月30日 (日) 07:41 (UTC)回复
已在提议条文中加入了“或其他同等模板”这一说明,接下来就看看能否达成共识了。——BlackShadowG留言2020年9月12日 (六) 11:50 (UTC)回复

本讨论已经关闭,请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见,请至合适的讨论页进行,并不要再次编辑本讨论。

追梦 Do Re Mi这条目的不当上色问题是不是无解啊?

刚刚翻阅了关于不当上色的讨论,找到这篇追梦 Do Re Mi,虽然无聊龙大曾将上色删除,但后来IP用户又将其改回来,还补上Wikipedia:格式手册/文字格式#颜色及内联图像,究竟是这个文字格式写得太糟还是IP用户有问题? --无心*插柳*柳橙汁 2021年1月18日 (一) 09:49 (UTC)回复

@Ericliu1912Milkypine:有没有具体提案?现时大致上的倾向如何?SANMOSA SPQR 2021年1月22日 (五) 06:38 (UTC)回复

关于条目金正恩中其朝鲜语名是否需要大写的问题

有用户认为这是一种语言现象,并引用文化语中的字句认为其应该在条目中将字号加大。但我翻了下WP:格式手册,并没有发现有与此相关的格式,能稍微搭上边的MOS:BIG也没怎么说,只是说“谨慎使用”。翻了下英维那边,条目内没有大写,格式手册好像也没有注明。想讨论下此行为是否有点多此一举。

附通知参加过的用户:@Hank2530月 樱 雪Kenny023:。--广雅 范 2022年8月26日 (五) 05:20 (UTC)回复

大写干嘛?反国家团体又管不到你维。--🎋🍣 2022年8月26日 (五) 05:40 (UTC)回复
我是觉得没有先例也没有必要--广雅 范 2022年8月26日 (五) 05:41 (UTC)回复
“书写领导人姓名要放大、加粗,以示尊敬”一事被放到了Wikipedia:坏笑话和删除的胡话里,且长期存在。这应该能反映出一些编辑者的意见。
金正恩”对应的是“김정은”而不是“<big>김정은</big>”。即使在该国存在这样的规范,我们也并没有遵守该规范的义务,但可以注明该国存在这样的现象。完全按照该国习惯来书写不是很合适。—— 月_樱_雪 (留言) 2022年8月26日 (五) 06:01 (UTC)回复
不必要。这是朝鲜的出版界规定,不是朝鲜语的规定。即便语言有所规范,中文也不一定全然遵循,如英文中将书名斜体的写法。--YFdyh000留言2022年8月26日 (五) 06:25 (UTC)回复
依据我们的格式手册就可以了。而且后面不也提到“韩国及海外朝鲜民族的书写不循此规。”——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2年8月26日 (五) 07:42 (UTC)回复
同意,根本没必要。--Kenny023留言2022年8月26日 (五) 08:41 (UTC)回复
没有必要。--Yinyue200留言2022年8月26日 (五) 19:44 (UTC)回复
朝鲜官方发布的中文文献中“金正恩”三字亦会加粗。如中文不遵循此规则,则韩文同样不需要。除非是block quotation,应考虑保持文献原样。--Mosowai留言2022年8月28日 (日) 06:24 (UTC)回复
莫名其妙。——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2年8月28日 (日) 13:00 (UTC)回复

网页亲和力

网页亲和力(►)移动网站无障碍(或Web无障碍),Wikipedia:格式手册/亲和力(►)移动Wikipedia:格式手册/无障碍。 “亲和力”这个术语在两岸三地的政府网站中几乎很少使用,基本上都是使用“无障碍”,比如台湾无障碍网络空间服务网无障碍网页宣告,香港无障碍网页手册无障碍网页嘉许计划,中国大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W3C的Web内容无障碍指南 (WCAG) 2.1[1]--Kethyga留言2023年12月25日 (一) 09:20 (UTC)回复

支持,亲和力是一个怪异的词。--桐生ここ[讨论] 2023年12月25日 (一) 11:53 (UTC)回复
不反对。--冥王欧西里斯留言2023年12月26日 (二) 09:50 (UTC)回复
(+)支持:维基百科有很多奇怪的翻译,也许是最大的中文群体隔绝在外,非中文母语用户和翻译软件的翻译内容充斥各处。--Nostalgiacn留言2023年12月27日 (三) 04:14 (UTC)回复
猜测“亲和力”可能是台湾作者jedi力推的术语,不过现在不太常用,大陆的标准里面还有翻译作“可访问性”,见[2]ISBN 9787121142017)。发现中文的“无障碍”和德语“Barrierefreiheit”的意思/构词是一样的。--Kethyga留言2023年12月28日 (四) 12:21 (UTC)回复
条目的讨论页就有编者写了“我采用了林克寰的翻译‘网页亲和力’”,林克寰就是jedi([3])。互联网是一种新事物,早期很多概念翻译是出于特定人物。但是在随着互联网普及,这些词汇可能有更好的译名。一如严复翻译telephone为“德律风”,最后流行的是“电话”。--Nostalgiacn留言2023年12月29日 (五) 09:55 (UTC)回复
搜寻来源发现,确实很少用亲和力。赞成网站无障碍网页无障碍网页亲和力保留重定向。序言是否还要写“亲和力”?电子信息无障碍条目应并入。--YFdyh000留言2023年12月28日 (四) 12:07 (UTC)回复
( π )题外话虽然偏离这次的重点,这次是否有需要检查其他内容文字有没有需要调整的,有很多原文是英文的方针指引页因为翻译不完全又内容过时只能当成非方针/指引使用--Rastinition留言2023年12月28日 (四) 12:28 (UTC)回复
(+)支持。--PexEric 💬|📝 2024年1月6日 (六) 15:43 (UTC)回复
(+)支持,之前就觉得怪怪的。--碟之舞📀💿 2024年1月8日 (一) 10:41 (UTC)回复
返回到项目页面“格式手冊/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