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互助客棧/方針/存檔/2004年8月
本頁是以往討論的存檔。請勿編輯本頁。若您想發起新討論或重啟現有討論,請在當前討論頁進行。 |
存檔 | ||||||||||||||||||||||||||||||||||||||||||||||||||||||||||||||||||||||||||||||||||||||||||||||||||||||||||||||||||||||||||||||||||||||||||||||||||||||||||||||||||||||||||||||||||||||||||||||||||||||||||||||||||||||||||||||||||||||||||||||||||||||||||||||||||||||||||||||||||||||||||||||||||||||||||||||||||||||||||||||||||||||||||||||||||||||||||||||
---|---|---|---|---|---|---|---|---|---|---|---|---|---|---|---|---|---|---|---|---|---|---|---|---|---|---|---|---|---|---|---|---|---|---|---|---|---|---|---|---|---|---|---|---|---|---|---|---|---|---|---|---|---|---|---|---|---|---|---|---|---|---|---|---|---|---|---|---|---|---|---|---|---|---|---|---|---|---|---|---|---|---|---|---|---|---|---|---|---|---|---|---|---|---|---|---|---|---|---|---|---|---|---|---|---|---|---|---|---|---|---|---|---|---|---|---|---|---|---|---|---|---|---|---|---|---|---|---|---|---|---|---|---|---|---|---|---|---|---|---|---|---|---|---|---|---|---|---|---|---|---|---|---|---|---|---|---|---|---|---|---|---|---|---|---|---|---|---|---|---|---|---|---|---|---|---|---|---|---|---|---|---|---|---|---|---|---|---|---|---|---|---|---|---|---|---|---|---|---|---|---|---|---|---|---|---|---|---|---|---|---|---|---|---|---|---|---|---|---|---|---|---|---|---|---|---|---|---|---|---|---|---|---|---|---|---|---|---|---|---|---|---|---|---|---|---|---|---|---|---|---|---|---|---|---|---|---|---|---|---|---|---|---|---|---|---|---|---|---|---|---|---|---|---|---|---|---|---|---|---|---|---|---|---|---|---|---|---|---|---|---|---|---|---|---|---|---|---|---|---|---|---|---|---|---|---|---|---|---|---|---|---|---|---|---|---|---|---|---|---|---|---|---|---|---|---|---|---|---|---|---|---|---|---|---|---|---|---|---|---|---|---|---|---|---|---|---|---|---|---|
| ||||||||||||||||||||||||||||||||||||||||||||||||||||||||||||||||||||||||||||||||||||||||||||||||||||||||||||||||||||||||||||||||||||||||||||||||||||||||||||||||||||||||||||||||||||||||||||||||||||||||||||||||||||||||||||||||||||||||||||||||||||||||||||||||||||||||||||||||||||||||||||||||||||||||||||||||||||||||||||||||||||||||||||||||||||||||||||||
早於10(未完成)或3(已完成)日的討論將會由Jimmy-bot存檔。 |
Chinese box
Chinese box in English Wikipedia needs some clean up by someone knowledge in the topic. Can anyone in Chinese Wikipedia help, please ? Thanks. -- 64.229.229.20 19:09 2004年8月5日 (UTC)
Suzanne Chazin這個名字怎麼翻譯成中文阿 !!!
Suzanne Chazin這個名字怎麼翻譯成中文阿 !!! 幫忙翻譯 一下 謝謝!!
- 蘇珊 洽森 / 雀珊 / 雀森 選一個吧 --Djyang 12:36 2004年7月21日 (UTC)
- 其實這 Suzanne Chazin 是甚麼人物?在Google上找過,只知是澳洲人。--石添小草 13:55 2004年7月21日 (UTC)
- 稍微查證過後,Suzanne Chazin其實是生在紐約的美國作家,原本是讀者文摘的編輯,2001年時推出冠軍小說第四天使(The Fourth Angel)一舉成名而變成新興小說家。Chazin這名字在歐系的某些語言裏面,ch是發[sh]的音,所以有可能可以翻譯成[夏贊]或[洽贊]。在幾個原發問者建議的譯名裏面,雀珊是絕對不可以使用的一個,很顯然這個譯名有蠻重的女性名稱暗示,但考量到Chazin其實是她的姓氏而非名字,在翻譯時應該盡量保留姓氏的中性感覺,只需在名字部分的翻譯女性化處理就夠(否則,Chazin的老公、爸爸跟兄弟都得一起跟着有個女性化的譯名,豈不很怪?)現在回答這個有點晚,其實我提出來是想要討論人名翻譯時,姓氏應該維持中性翻譯的觀點啦!--泅水大象 03:39 2004年8月1日 (UTC)
- 我也推泅水大象的觀點以及對音譯品質的執著!任何人在翻譯外文名字的時候,都應該注意不同語言的發音,不可都當做英文;還有中性化處理的方式,非常贊成!--MilchFlasche 03:24 2004年8月2日 (UTC)
- 我也有一個一直感到迷惑的問題."瑪麗蓮=夢露"應該也是是屬於你說的那種情況吧,大象?
- 我也推泅水大象的觀點以及對音譯品質的執著!任何人在翻譯外文名字的時候,都應該注意不同語言的發音,不可都當做英文;還有中性化處理的方式,非常贊成!--MilchFlasche 03:24 2004年8月2日 (UTC)
- 如果要正經說,她的名字應該翻譯為『瑪麗蓮·門羅』才對,不過既然已這是個萬眾皆知的譯名,縱使原則不對也只好將錯就錯了。何況那只是個藝名,瑪麗蓮的本名應該叫Norma Jeane Mortenson,所以,我們並不用擔心因為把她錯翻一個女性化的姓氏,而害她父親也跟着有了個女性化的譯名(事實是,瑪麗蓮的生父不詳,根本沒人知道他是誰!!!)--泅水大象 15:36 2004年8月15日 (UTC)
- 哇好利害哦,你好像什麼都知道啊!
- 喜歡在維基百科上廝混的朋友們,應該都有這種能力才對,雖然不見得每樣事情自己都懂,但至少知道上哪兒去找資料。瑪麗蓮夢露是個很有名的人物,甚至有自己的官方網站,瑪麗蓮夢露官方網站,因此要知道跟她有關的事情是易如反掌,有興趣不妨進去尋寶!--泅水大象 06:55 2004年8月19日 (UTC)
- 稍微查證過後,Suzanne Chazin其實是生在紐約的美國作家,原本是讀者文摘的編輯,2001年時推出冠軍小說第四天使(The Fourth Angel)一舉成名而變成新興小說家。Chazin這名字在歐系的某些語言裏面,ch是發[sh]的音,所以有可能可以翻譯成[夏贊]或[洽贊]。在幾個原發問者建議的譯名裏面,雀珊是絕對不可以使用的一個,很顯然這個譯名有蠻重的女性名稱暗示,但考量到Chazin其實是她的姓氏而非名字,在翻譯時應該盡量保留姓氏的中性感覺,只需在名字部分的翻譯女性化處理就夠(否則,Chazin的老公、爸爸跟兄弟都得一起跟着有個女性化的譯名,豈不很怪?)現在回答這個有點晚,其實我提出來是想要討論人名翻譯時,姓氏應該維持中性翻譯的觀點啦!--泅水大象 03:39 2004年8月1日 (UTC)
- 其實這 Suzanne Chazin 是甚麼人物?在Google上找過,只知是澳洲人。--石添小草 13:55 2004年7月21日 (UTC)
擴展字庫
Windows XP下不支援的字體如何導入到Windows中以似的Windows可以支援?我一直看不到這個字「𣴓」。>_< --Yacht (talk) 19:25 2004年7月31日 (UTC)
- 我也看不到呢(OSX),是不是很少用的中文字呢?---Djyang 19:46 2004年7月31日 (UTC)
應該只用在一個地方,越南一個省的名字,這樣寫「三點水加一個『件』字」。顯示不了,但是word裏面可以顯示的。>_< --Yacht (talk) 19:52 2004年7月31日 (UTC)
哈哈,看見了,方法見User:Zy26/monobook.css第一行,據說用FireFox把那個超多字體放到後面也應該好使,如果改成斜體或者加重,方法還需要改進……--zy26 04:26 2004年8月1日 (UTC)
問問Yacht:我還未找到可以顯示這一個字的字型檔。你是用哪一種字體的?--石添小草 15:01 2004年8月3日 (UTC)
估計是「宋體-方正超大字符集」,Office 裏面有(簡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MUI)--zy26 15:12 2004年8月3日 (UTC)
- 實驗過了,是用「宋體-方正超大字符集」這個字型檔才可以顯示。但是我改了字型後,Wiki整個頁面變得超難看的(我認爲),所以我寧願看不到那個字了,只要我知道IE can handle it correctly就行了。 ;p 繁體版本的word裏面有沒有這個font? :O --Yacht (talk) 16:59 2004年8月3日 (UTC)
- 不太清楚,繁體中文版的XP和Word預設的簡體中文字型是SimSun,不知道和大陸的「宋體」一不一樣。不過剛剛試了好幾個字型,都還無法顯示這個字。--MilchFlasche 18:06 2004年8月3日 (UTC)
- 我找到了: http://www.info.gov.hk/digital21/chi/structure/iso_ext_b.html 不過由於學校裏的電腦不用Mozilla而用Internet Explorer,如果不改字型的話,一樣不能顯示。再者,如果這個字在香港字庫沒有的話,也是不能使用。嗯... 看來我也要跟政府妥協一下,把我們想要顯示的字型,建議他們編入字庫裏,好讓有閒人可以幫我們建立字型。 ^__^ (現時除了「鼠兒」和「水件」以外,我們還需要用甚麼字?)--石添小草 04:51 2004年8月9日 (UTC)
搜尋引擎似乎有問題
直接搜索無法得到「三國演義」,但確實存在這個詞條。
進階的編輯語法到哪去學?
一直以來對wiki的印象都是「簡單易學」,沒有太多的語法,可是最近看到越來越多自我介紹或是一般條目的頁面,在做表格方面或是文字格式方面,也有上色、文字直排或是其他的效果;還有像國家、城市條目裏也有很多表格的樣板,似乎不是一般的wiki語法可以做出來的,請問各位前輩:這些進階的編輯語法要怎麼學呢?因為我對網頁設計一竅不通,只停留在很基本的html標籤而已,不知道這些語法是什麼類型的呢?看一般的書籍就可以學嗎?--MilchFlasche 03:58 2004年8月2日 (UTC)
- 請參看Help:使用表格,Wikipedia:顏色模板 --Vina 04:42 2004年8月2日 (UTC)
- 幾乎所有跟表格或背景有關的html碼,在這裏也都可以使用,只不過Wiki預設的簡便碼在使用上會容易一些就是(但直接使用html的好處是,可以先用Frontpage之類的軟件快速的把想要的雛型搞定)--泅水大象 09:05 2004年8月2日 (UTC)
- 太好了!感謝兩位的指點!:D--MilchFlasche 04:52 2004年8月3日 (UTC)
香港1967年暴動
有沒有網友已編寫該題目?我在建立林彬條目時想連至該事件,但在1967年內沒有記載。在香港該條目中也只是略略帶過。 另外,不知該題目是否該命名為「香港1967年暴動」或是「香港反殖民主義暴動」? 有研究香港史的朋友,可否代為解答?
- 當然是「香港1967年暴動」啊!說是「香港反殖民主義暴動」,坦白講,香港發生過多少次反殖民主義暴動?若說有代表性的話,為甚麼要選這一次?難道因為死人多嗎?再者,「反殖民主義」不夠中立吧?所以,我情願用一個年份來表示。--石添小草 14:58 2004年8月3日 (UTC)
- 在香港一般都是稱作六七暴動的,或可命名為香港六七暴動。 --Lorenzarius 18:42 2004年8月3日 (UTC)
可以的話,想找點有關這條村的一點資料。--石添小草 15:12 2004年8月3日 (UTC)
- 鄭州考古人員推土機下搶救漢墓群 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村子。--zy26 20:42 2004年8月4日 (UTC)
SQL查詢
現在SQL查詢又可以使用了,但是卻不能進行查詢,返回500錯誤,是怎麼回事?--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8:49 2004年8月6日 (UTC)
minnan.wikipedia.org
Some people here might be interested in my recent post to wikipedia-l. Translations would be appreciated. -- Tim Starling 08:57 2004年8月8日 (UTC)
If there's anyone here who agrees with me, I'd appreciate your comments on zh-min-nan:Wikipedia:Chhiu-á-kha -- Tim Starling 16:01 2004年8月8日 (UTC)
- If there's anyone who does not agree with him, also post your comments :)
我在語言學方面不是很懂,不敢亂發言,更多的是想請教大家。我看了郵件列表上的一篇發言( http://mail.wikipedia.org/pipermail/wikipedia-l/2004-August/016423.html ),說的很詳細。但我依然有幾點疑惑:
- 漢語方言究竟是怎樣一個地位?我是北方人,我確實聽不懂南方的吳語、閩南語、粵語,西方的語言學家把它們都獨立列出成為一門語言我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實際上這幾種漢語方言極少參與書面知識的生產和傳播,不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中國人,都還是採用漢字,用全民族的共同語言(當代是普通話)來進行書面知識的生產和傳播,就好像古代歐洲的拉丁語一樣。在這種背景下,應該怎樣看待少數人用漢語方言來進行書面知識的生產和傳播?
- 閩南語還有幾種書寫體系(不只限於羅馬字母的書寫體系)?現在 minnan.wikipedia.org 採用的拼寫體系在閩南語的研究者和使用者中間採用的情況如何?好像閩南語還可以拿漢字來書寫,有很多俗字的。
我不想泛政治化,而且跟什麼台獨聯繫起來。下面給幾個資料:
--Mountain(Talk) 03:25 2004年8月9日 (UTC)
- (上面留言的好像是Mountain兄,以下是我的回應)不只限於羅馬字母的話,還有用台灣的注音符號寫的,似乎用於某些版本的小學「母語教材」還有某些研究者所編的字典中。但最大多數的書寫體系還是用羅馬字母的方案,包括「(教會)白話字」、「普實台文」、「通用拼音」等數種(不是研究得那麼透徹,也希望有專精的朋友來補上連結)。當然,長期以來台灣人的確常用漢字書寫閩南語,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閩南語(「台語」)流行歌曲的歌詞,而且也有很多研究者努力從古漢語找出能對應閩南語個別字彙的文字,但事實上我不相信這種研究法有完全的可靠性,而用漢字書寫閩南語也常常流於可笑的音近取字,毫無語言學的根據(口語和書面語共同的詞彙不算),不禁令人懷疑漢字的「形聲字」是否最初也是如此創造的。不論找尋漢字或創造俗字來表達閩南語,都會有不足之處;現代的漢字對應得最好的是普通話,其他方言我想都會出現問題。
- 另外您引用的那封信( http://mail.wikipedia.org/pipermail/wikipedia-l/2004-August/016423.html )我覺得寫得相當好,點到了很多Tim Starling在邏輯上和語言學知識上誤解的地方。有這封信的話我應該也不用多說了:)--MilchFlasche 07:33 2004年8月9日 (UTC)
- (上面留言的好像是Mountain兄,以下是我的回應)不只限於羅馬字母的話,還有用台灣的注音符號寫的,似乎用於某些版本的小學「母語教材」還有某些研究者所編的字典中。但最大多數的書寫體系還是用羅馬字母的方案,包括「(教會)白話字」、「普實台文」、「通用拼音」等數種(不是研究得那麼透徹,也希望有專精的朋友來補上連結)。當然,長期以來台灣人的確常用漢字書寫閩南語,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閩南語(「台語」)流行歌曲的歌詞,而且也有很多研究者努力從古漢語找出能對應閩南語個別字彙的文字,但事實上我不相信這種研究法有完全的可靠性,而用漢字書寫閩南語也常常流於可笑的音近取字,毫無語言學的根據(口語和書面語共同的詞彙不算),不禁令人懷疑漢字的「形聲字」是否最初也是如此創造的。不論找尋漢字或創造俗字來表達閩南語,都會有不足之處;現代的漢字對應得最好的是普通話,其他方言我想都會出現問題。
Tim Starling在recent post to wikipedia-l. 有一段立論如下:「Currently the predominant form of writing in Taiwan is "Traditional Chinese", given the code zh-tw. Writing of this form is commonly used on zh.wikipedia.org. The Taiwanese people who write in zh.wikipedia.org speak the exact same language as those who write on minnan.wikipedia.org. That language is a form of Min Nan, referred to in Taiwan as Ho-lo-oe.」
- 「目前台灣主流的書寫形式是『繁體中文』,代碼為zh-tw。」
- 這是對的。
- 「運用這種形式的書寫時常出現在zh.wikipedia.org上。」
- 這也沒錯。
- 「在zh.wikipedia.org上寫作的台灣人與在minnan.wikipedia.org寫作的那些台灣人講的正是同一種語言。」
- 誤解正從這裏開始:「同一種語言」指的是哪一種?首先,我不太清楚有多少人同時參與閩南語版維基和中文維基,但即使有這樣的人,我也懷疑他們會將自己用繁體中文寫作和用「閩南語白話字」寫作的心境的語言視為同一種。不論我們把閩南語定義為「方言」或「語言」,它都無法用漢字完整表達,這是一個鐵一般的事實。「方言」沒有參與過去書面知識的生產和傳播只是一個歷史現象,但不妨礙它們本身各自作為一個個人群內部日常溝通的媒介,而外人無法了解。用漢字書寫的,最方便的乃是普通話/國語,漢字並非書寫各地方言的良好工具,君不見粵語得發明多少香港字或是廣東白話字。因此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甚至包括日本、高麗、越南、契丹、女真……)雖然都使用漢字,但漢字的使用主要是用來書寫文言、書面的漢文,並非各民族、各地域的口語,所以事實上漢字的使用雖然是普遍的現象,隱而不顯的問題卻是:各地的方言從未被正確地書寫,因為漢字無法完全表達它們,尤其是閩、粵等南方「方言」中來自南島語系或中南半島語系的詞彙。
- 「這種語言是閩南語的一種形式,在台灣被稱為Ho-lo-oe。」
- 這倒是說得不錯,台灣的「福佬話」確實是閩南語各地腔調混合後的產物,的確不能代表全部的Min Nan。如果這樣的話,minnan.wikipedia.org可以改名為holooe.wikipedia.org,而事實上Ho-lo-oe的Wikipedia也是一直如此自稱。但改成poj.wikipedia.org就不妥當,因為「白話字」僅僅是一種書寫方案的名稱,並非語言的名稱。
我已經在minnan:Wikipedia:Chhiu-á-kha發表一篇回應,上面的意見近日內也會反映給Tim Starling,歡迎關心的朋友們一起來討論!--MilchFlasche 07:09 2004年8月9日 (UTC)
- Woa! Very well-written, Milch! Fascinating comparison with Galician/Castilian! I myself am very ignorant on any dialects and have nothing useful to say or helpful opinions. But it's a fun read. Keep it up! --Menchi (討論頁)Â 18:30 2004年8月9日 (UTC)
關於方言和普通話/國語的關係,我查了一些資料,這裏有個討論很有意思,從中可以看到大陸學界對「現代漢語規範化」問題的爭論:北大中文論壇→漢語語言學→質疑「現代漢語規範化」。這是一個長貼,有50頁之多,其中有不少教授、博士在裏面發言,我看這個帖子看了一下午,學到了不少知識。許多人指出方言是應當被保護的,也是人類的一種寶貴財產。吳守禮的閩南語史研究的回憶文章中,也說明了早期傳教士工作的價值。基於這些,我現在認為開設 minnan.wikipedia.org 是一件很好的事,我支持。但是採用那種拼寫體系,還是應該討論的吧。不論是叫作 minnan.wikipedia.org ,還是叫做 holooe.wikipedia.org,我都樂觀其成。--Mountain(Talk) 09:26 2004年8月9日 (UTC)
兄台說到「台灣的『福佬話』確實是閩南語各地腔調混合後的產物,的確不能代表全部的Min Nan。如果這樣的話,minnan.wikipedia.org可以改名為holooe.wikipedia.org ……」,兄台這翻話的確代表了現代許多台灣人的意願和想法。許多台灣人認為「台語」(台灣閩南語)儘管是閩南漳、泉方言的混合語,但卻吸收了許多外來語成分,也發明了許多台灣特有詞彙。持這種觀點的台人不在少數,他們往往列舉了一些他們認為「台灣有,而閩南沒有」的成分來佐證這種觀念,進而為「台語不是閩南語」的解釋做鋪墊。殊不知,在「台語」裏面,這樣的詞彙現象僅僅佔據冰山一角,不到2%,剩下的近98%的部分莫不是直接翻版福建廈漳泉閩南語,而且這種閩台僅有的2%的差異如今還在不斷地縮小,這當然與台灣的閩南語電視劇、流行歌和廣播播音在閩南地區長期演繹有關。和台灣話一樣,廈門話也是漳、泉方言的混合語,扣除台語中的日語成分,則廈台兩地近乎一致,幾無腔調之別,一般人更難以分別。若再說加細論廈、台兩地腔調,則台灣通行腔較偏漳州,而廈門話較偏泉州。北台灣的台北腔則與廈門腔更是高度一致,台灣通行腔也與廈門市海滄區的閩南語在口音上極度相似。在下說這些,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台灣人了解他們口中的「台語」與祖籍地的閩南話之間的關係並非如他們想像或如其他「有心人士」所言的那樣,有很多的區別。不才是福建閩南人,老家漳州龍海市,如今在工作生活在毗鄰老家的廈門島。因為從小對母語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所以也特別關心母語的命運。在下自認熟練掌握漳州、廈門、台灣通行腔幾種腔調,接觸並記載了閩南三地一些不同的腔調,拿這些腔調與台灣各地的腔調相比,基本全等,只是台灣是屬混雜、融合型的,而漳泉各地腔調相對界線較分明,很少混雜。在下也在「維基的閩南版」(minnan.wikipedia.org)耕耘,目標很單純,只希望和各位台灣人共同將母語發展下去,讓走得更遠更高。所以,儘管說這個閩南語的維基百科全書是由台灣人開發,參與者也大多來自對岸,然而大家都在使用閩南語,彼此之間都用白話字(poj),這還要再區分什麼呢?必須說明的是「福佬/鶴佬……」(ho-lo),在福建閩南並沒有這樣的說法,更何況是拿來自稱!所謂「福佬/鶴佬」最初是客家民系對閩南人(或潮汕人)的一種蔑稱,後來有人更把與之音近的「河洛」聯繫起來,直接拿來稱呼操閩南語的漢族民系,把漳泉語稱為河洛話,寓意閩南人祖先來自古代中原一帶,閩南語源自古漢語。但不管閩南語如何五花八門,是閩南話、台灣話、河洛話、福建話……什麼的都已不重要,重要是的大家操同一種母語(她屬於漢語!),不要再分彼此。 至於閩南版維基,採取白話字(教會羅馬字)來書寫,可能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人認為用漢字書寫比較符合漢語之道。漢人的傳統觀念就是漢字是自已的,拉丁字是外來的。正因為這種情節使然,成為人們心中的困擾之源。前面有人提到閩粵方言有眾多的非漢語成分,這在方言普遍缺乏教育和書寫應用的閩南話,可能一時無法用「令人信服」漢字來表示出來,於是人們才想到要用明清時期由西洋傳教士創造的閩南白話字來書寫母語,這是一種權宜抑或是一種追求呢?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場的人,就有不同的解讀。但不管如何,白話字的書寫已經事實存在,並且日漸傳播着,壯大着,我們樂觀其成,畢竟這是迄今為止母語文書寫最為成功的典範。 Limkianhui 08:57 2004年8月8日 (UTC)
- 謝謝您的指教:)其實啊,我本來參與討論的重點和用意也不在於區分「台語/福佬話/河洛語」還是「閩南語」上,只是今天"minnan.wikipedia.org"被提議改名為"poj.wikipedia.org"這件事上我覺得沒有必要,所以也出來幫忙做些澄清,因為覺得「閩南語版維基」被改名為「白話字維基」很可笑而已。我個人本身不是那麼喜歡很多台灣人強調「台語不同於閩南語」的說法啦,拙上文的本意頂多也是說「台灣的『福佬話』不能代表全部的閩南語」→意思是認為「福佬話」是「閩南語」的下位概念,這樣子而已。只是說,在台灣,很多人越來越不喜歡說自己講的是「閩南語」,為了要割裂語言上的相近性的緣故;我私心上又不愛「台語」之稱(我老爸可是客家人呢!),覺得這樣把其他語言(「國語」、客家話、諸原住民語)放到哪去了?(就像「中國話」把滿語、蒙語、維語、藏語……放到哪去了?)所以兩相折衷下常會改用「Ho-lo-oe」稱呼「台灣人所講的閩南語」。不過既然您已經指教了其實閩南語在兩岸的差異不大,那我當然也能接受這樣的名稱,畢竟minnan也好,holooe也好,只要不是被矮化成poj就好。現在用minnan.wikipedia.org我覺得是很好的,顯然眾位開發閩南語版維基的前輩也覺得這是妥當的(嗯嗯,他們並沒有試圖將「台灣的閩南語」自「閩南語」中脫離出來!),大家既能如此共同努力,那麼真是閩南語和白話字之福了:)
- 對了,我不是很了解閩南地區的狀況,現在閩南地區的閩南語也有受台灣影響了啊?--密爾希弗拉雪 18:34 2004年8月10日 (UTC)
其實用林式漢字也不錯啊 61.157.145.179 14:45 2004年8月9日 (UTC)
新訊網完全複製了我們的站點,這麼做違法嗎?
新訊網完全複製了我們的站點,除了正常的條目,還包括幫助頁面和社群頁面。他們僅在首頁註明他們的網站大部分內容來自維基百科,其他頁面都沒有註明來源,他們這麼做應該是違法的。從他們的首頁編排上來看,他們的水平不高,看着我們大家的辛勤勞動的成果就那麼容易的被他們糟蹋,我很不高興。
他們自稱:「新訊網是一個自由、免費、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協作計劃。這個站點使用WikiWiki,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編輯新訊網中的任何文章及條目。……新訊網中的所有條目都是在GNU自由文檔許可證下發佈的,以確保內容的自由度及開放度。所有人在這裏所寫的文章都將遵循copyleft協議,所有內容都可以自由的分發和複製。我們殷切盼望您的加盟,並希望您能夠喜歡使用及編輯新訊網的自由文檔。詳細信息請參看版權資訊。」連着個也大部分是抄自我們的,只是稍加修改而已。真氣人!!
--Mountain(Talk) 13:50 2004年8月8日 (UTC)
- 連「提名Djyang成為管理員,請投票」都有……--zy26 14:25 2004年8月8日 (UTC)
- 依照Wikipedia的開放使用原則,他們這麼做似乎很難說是違法的,只不過,這麼做有什麼意義?網友們為何要跑去這網站?不是直接來維基這裏就成了?總感覺這只是個搞網絡技術的人自己做着自戀的吧?--泅水大象 14:45 2004年8月8日 (UTC)
- 想必是下載了zh.wikipedia.org的數據庫。如果它從事商業行為的話,那就應該採取一些手段了。不過我想,這種網站活不了多久的 --yueq 14:56 2004年8月8日 (UTC)
- 是啊,大家把中文維基弄得更有聲有色、更廣為人知的話,其他冒牌貨自然會消聲匿跡的。既然那邊是wiki的話,不如去上面的每一頁貼說「若希望得到更多資訊,歡迎到zh.wikipedia.org」好了:p--MilchFlasche 15:29 2004年8月8日 (UTC)
他們應當在每一頁複製自維基百科的頁面都註明:「本文章最初版本來源於維基百科」才對。--Mountain(Talk) 15:40 2004年8月8日 (UTC)
- 他們複製的可多了,wikipedia的每個使用者在那裏也都有個人頁面唷,只差沒連帳號都複製了。他們要註明的,恐怕應該是「本站除了Linux相關介紹外,全部為維基百科的鏡像。」咧。
- 一邊覺得很可笑,不過可不希望還真的有人搞不清楚狀況跑去那邊寫條目、討論起來哩,這樣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條目本來就是GNU規範之下倒是無所謂,不過更重要的是資產,是肯寫東西的人能夠集中在wikipedia,而不是散在不同的wiki站;wikipedia既然是「海納百川」,那麼除非是有特色區隔,那麼同樣的東西再來一個又有什麼用?不過徒增資訊流通的障礙。
- 不過它們的站看來頻寬不大(?),很容易連不上的樣子,希望這樣的情形繼續下去,讓這種無聊的站台快點倒掉。不過就算有人要在上面互動又如何?慢慢地他們就會發現,當他們想找——比方說——Shizhao問問題、想投票支持Djyang擔任管理員的時候,卻得不到任何回應時,就會發現這一切原來都是個空殼子,然後我們或許可以大舉註冊進駐,撂下一句話說「真正的維基百科在http://zh.wikipedia.org ,想玩大的就過來吧。」其餘關於這個「新訊網」的一切,就讓它流入風中吧,它要推廣他家的Linux是他家的事。只要玩wiki百科的人都能集中在唯一的核心繼續來好好做的話,應該是沒什麼好怕的;當然前提是維基百科要靠大家的努力好好維持它的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繼續吸引更多的人來吧。我相信我們做得到這一點。當然如果中文/華語世界中玩wiki的人口中真的有那麼些就是不想來wikipedia,寧可自己搞別的東西的人,如果他們能獨樹一幟而非全盤複製的話,那我也鼓雙手雙腳祝他們站運昌隆囉。至少我個人是看不出這個需要啦。--MilchFlasche 16:57 2004年8月8日 (UTC)
哇,我出名了。我倒是樂觀其成,也許那個網站比原來的網站存取更為快速,也許會因此成功的將簡繁體分離,也許它會成為一個wikipedia的姊妹站。也許它會遭遇類似上次中文wiki那樣的封鎖(甚至封站?),也許會變成不公正的網站。We'll see how it plays out.---Djyang 16:38 2004年8月8日 (UTC)
看來不是所參與者都完全明白GFDL的精神呢,維基百科使用GFDL的目的不就是想讓知識可自由傳遞嗎?
維基百科是自由的百科全書,這「自由」是包括散佈、複製以及商業販賣的自由。
只要他們在每一頁上都加上原來頁面的鏈接,而且把內容都在GFDL下發佈,我看不到有甚麼問題。
至於他們的成功與否,我想這跟我們無關,我們只要盡力做好我們作為維基百科參與者的本份就可以了。
--Lorenzarius 18:03 2004年8月8日 (UTC)
- 了解了,重新檢討學習中……上面的發言不是很成熟,大家看看就好吧!/臉紅/--MilchFlasche 04:44 2004年8月9日 (UTC)
系統的新功能?
今天早上登上Wiki後,發現每次瀏覽網頁時,最下方都會出現一個之前未見過的訊息條,顯示著自己剛才連進此網頁前,最後瀏覽的位置。請問這是否是網站的架構新增的功能?或者是我的第三隻眼突然開了可以看見靈光@@?--泅水大象 04:33 2004年8月9日 (UTC)
- 估計是第三支象眼開了,所有語言的都有了,好像不是最後瀏覽的,應該是當前網頁,這樣複製網頁就會把原來的連結帶上了……--zy26 06:01 2004年8月9日 (UTC)
- 對耶,其實網址就是該頁的,而且各語言版本都有......果真是靈光乍現呀XD--泅水大象 06:20 2004年8月9日 (UTC)
- The "retrieved from" message was recently added to the HTML, and simultaneously hidden with CSS. However the CSS takes a while to work its way through the caches. If you see the "retrieved from" footer, force a reload with ctrl-R in Mozilla or ctrl-F5 in IE. -- Tim Starling 02:38, Aug 9, 2004 (UTC) 刷新一下就沒了--zy26 06:29 2004年8月9日 (UTC)
- 對耶,其實網址就是該頁的,而且各語言版本都有......果真是靈光乍現呀XD--泅水大象 06:20 2004年8月9日 (UTC)
速度有些慢耶!
總之比瀏覽別的網站速度要慢許多!看來是不是需要個強大的伺服器啊!
啊呀~怎麼發了兩遍∶(
- 幫你把第一遍刪掉囉!自己覺得不妥也可以隨時修改,這就是wiki way啊!:D
- 還有留完言別忘了按上面的按鍵簽名,或者輸入 --~~~~。--密爾希弗拉雪 09:49 2004年8月9日 (UTC)
英語中介詞的使用?
英語中介詞的使用難了我好久,特別是在做語法練習是,有沒有這方面的行家,給我點幫助! 謝謝了?
關於首頁的兩個建議
- 首頁的繁體版本已經很久沒有更新,是不是因為各功能巨集的名稱改變的緣故?雖然不久的將來兩個版本的首頁應該會合併(?),不過在那之前還是可以維護一下吧:)--密爾希弗拉雪 21:04 2004年8月11日 (UTC)
這簡繁版不一情況只是強調合併(然後創造自動轉換)的重要性.--Menchi (討論頁)Â 22:32 2004年8月11日 (UTC)
- 原……原來是故意的啊……害我還一直把繁體的首頁收為書籤這麼久……XD--密爾希弗拉雪 05:09 2004年8月12日 (UTC)
- 了解。期待繁簡完美共存共榮之日早日來臨!--密爾希弗拉雪 16:40 2004年8月15日 (UTC)
- 首頁底下列出其他語言版本維基的地方,可否像其他很多語言版本所做的一樣,在各種語言的原文名之後用括號加列中文名,像這樣:「 Afrikaans(南非語) – Shqip – العربية – Armaneashti (http://roa-rup.wikipedia.org/)(亞美尼亞語) – Euskara(巴斯克語) – Bosanski – Български(保加利亞語) – Català(加泰羅尼亞語) – ᏣᎳᎩ (http://chr.wikipedia.org/) – Hrvatski(克羅地亞語) – Čeština – Eesti – Suomeksi – Frysk – Galego(加利西亞語) – Ελληνικά(現代希臘語) – (希伯來語)עברית – हिन्दी – Magyar(匈牙利語)……」等等。(每種語言的中譯名可以再討論)這樣也許可以更方便對於其他語言版本有興趣的人先有概念,知道那不知名的名字是哪種語言。--密爾希弗拉雪 21:04 2004年8月11日 (UTC)
非常同意.--Menchi (討論頁)Â 22:32 2004年8月11日 (UTC)
- 另外,其他語言版本維基的列表所列的其他語言數量也不是那麼充足,如果不打算全列的話,我覺得可以適時酌量依照新出現的wikipedia版本加上一些重要的連結。至少像閩南語版也不妨加入一下嘛:p還有列表的方式或許可以按語系或地理位置做區分。逛了一下韃靼語版,他們就把上面這幾點做得不錯,列出了很多其他語言,每一種後面都有他們自己韃靼語稱呼的名字,上面還有一個分類是特地將「突厥/回鶻語系」其他版本的列出來。當然也可以不用照這樣分啦,也可以有別的分法,例如遠東區、西亞區、斯拉夫系……等等等等。--密爾希弗拉雪 21:04 2004年8月11日 (UTC)
其實如果大家看最早的首頁版本,那時候的其他語言的名稱都是翻譯過來的。以前,我曾經翻譯過這些語言名稱,貼在下面,希望對大家有用。不過大家使用前最好幫着檢查一下翻譯的對不對,我不是學語言學專業的。--Mountain 04:39 2004年8月12日 (UTC)
/* private */ $wgLanguageNamesZh = array( "aa" => "阿法尔语", /* Afar */ "ab" => "阿布哈西亚语", /* Abkhazian */ "af" => "南非荷兰语", /* Afrikaans */ "am" => "阿姆哈拉语",/* Amharic */ "ar" => "阿拉伯语(العربية)", /* (Araby) */ "as" => "阿萨姆语", /* Assamese */ "ay" => "艾马拉语", /* Aymara */ "az" => "阿塞拜疆语", /* Azerbaijani */ "ba" => "巴什基尔语", /* Bashkir */ "be" => "白俄罗斯语(Беларуски)", "bh" => "比哈尔语 ", /* Bihara */ "bi" => "比斯拉马语", /* Bislama */ "bn" => "孟加拉语", /* Bengali */ "bo" => "藏语", /* Tibetan */ "br" => "布列塔尼語(Brezhoneg)", "ca" => "加泰罗尼亚语(Català)", "ch" => "查莫罗语", /* Chamoru */ "co" => "科西嘉语", /* Corsican */ "cs" => "捷克语(Česká)", "cy" => "威尔士语(Cymraeg)", "da" => "丹麦语(Dansk)", # Note two different subdomains. /* Dansk */ "dk" => "丹麦语(Dansk)", # 'da' is correct for the language. /* Dansk */ "de" => "德语(Deutsch)", "dz" => "不丹语", /* Bhutani */ "el" => "希腊语(Ελληνικά)", /* (Ellenika) */ "en" => "英语(English)", "eo" => "世界语(Esperanto)",/* Esperanto */ "es" => "西班牙语(Español)", "et" => "爱沙尼亚语(Eesti)", "eu" => "巴斯克語(Euskara)", "fa" => "法尔西语(فرسى)", /* (Farsi) ?波斯语 */ "fi" => "芬兰语(Suomi)", "fj" => "斐济语", /* Fijian */ "fo" => "法罗语", /* Faeroese */ "fr" => "法语(Français)", "fy" => "弗里斯兰语(Frysk)", "ga" => "爱尔兰语(Gaelige)", "gl" => "加利西亚语", /* Galician */ "gn" => "瓜拉尼语", /* Guarani */ "gu" => "古吉拉特语(ગુજરાતી)", /* (Gujarati) */ "ha" => "豪萨语", /* Hausa */ "he" => "希伯来语(עברית)", /* (Ivrit) */ "hi" => "印地语(हिन्दी)", /* (Hindi) */ "hr" => "克罗地亚语(Hrvatski)", "hu" => "马札尔语(Magyar)", "hy" => "亚美尼亚语", /* Armenian */ "ia" => "拉丁国际语(Interlingua)", "id" => "印度尼西亚语(Indonesia)", "ik" => "Inupiak", /* Inupiak */ "is" => "冰岛语(Íslenska)", "it" => "意大利语(Italiano)", "iu" => "Inuktitut", "ja" => "日本语", /* 日本語(Nihongo) */ "jv" => "爪哇语", /* Javanese */ "ka" => "格鲁吉亚语(ქართველი)", /* (Kartuli) */ "kk" => "哈萨克语", /* Kazakh */ "kl" => "格陵兰语", /* Greenlandic */ "km" => "柬埔寨语", /* Cambodian */ "kn" => "卡纳达语", /* Kannada */ "ko" => "韩国语(한국어)", /* (Hangukeo) */ "ks" => "克什米尔语", /* Kashmiri */ "kw" => "康沃尔语(Kernewek)", "ky" => "吉尔吉斯语(?柯尔克孜语)", /* Kirghiz */ "la" => "拉丁语(Latina)", "ln" => "林加拉语", /* Lingala */ "lo" => "老挝语", /* Laotian */ "lt" => "立陶宛语(Lietuvių)", "lv" => "拉脱维亚语", /* Latvian */ "mg" => "马尔加什语", /* Malagasy */ "mi" => "毛利人", /* Maori */ "mk" => "马其顿语", /* Macedonian */ "ml" => "马拉雅拉姆语", /* Malayalam ?德拉维语*/ "mn" => "蒙古语", /* Mongolian */ "mo" => "摩尔多瓦语", /* Moldavian */ "mr" => "马拉地语", /* Marathi */ "ms" => "马来语(Bahasa Melayu)", "my" => "缅甸语", /* Burmese */ "na" => "瑙鲁语", /* Nauru */ "ne" => "尼泊尔语(नेपाली)", /* (Nepali) */ "nl" => "荷兰语(Nederlands)", "no" => "挪威语(Norsk)", "oc" => "奥克语", /* Occitan */ "om" => "奥罗莫语", /* Oromo */ "or" => "奥里亚语", /* Oriya */ "pa" => "旁遮普语", /* Punjabi */ "pl" => "波兰语(Polski)", "ps" => "普什图语", /* Pashto */ "pt" => "葡萄牙语(Português)", "qu" => "盖丘亚语", /* Quechua */ "rm" => "Rhaeto-Romance", /* Rhaeto-Romance */ "rn" => "基隆迪语", /* Kirundi */ "ro" => "罗马尼亚语(Română)", "ru" => "俄语(Русский)", /* (Russkij) */ "rw" => "Kinyarwanda(Kinyarwanda)", "sa" => "梵语(संस्कृत)", /* (Samskrta) */ "sd" => "信德语", /* Sindhi */ "sg" => "桑戈语", /* Sangro */ "sh"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 Serbocroatian */ "si" => "僧伽罗语", /* Sinhalese */ "simple"=> "简单英语(Simple English)", "sk" => "斯洛伐克语", /* Slovak */ "sl" => "斯洛文尼亚语(Slovensko)", "sm" => "萨摩亚语", /* Samoan */ "sn" => "绍纳语", /* Shona */ "so" => "索马里语(Soomaali)", "sq" => "阿尔巴尼亚(Shqiptare)", "sr" => "塞尔维亚语(Srpski)", "ss" => "西斯瓦提语", /* Siswati */ "st" => "塞索托语", /* Sesotho */ "su" => "苏丹语", /* Sudanese */ "sv" => "瑞典语(Svenska)", "sw" => "斯瓦希里语(Kiswahili)", "ta" => "泰米尔语", /* Tamil */ "te" => "泰卢固语", /* Telugu */ "tg" => "塔吉克语", /* Tajik */ "th" => "泰国语", /* Thai */ "ti" => "提格里尼亚语", /* Tigrinya */ "tk" => "土库曼语", /* Turkmen */ "tl" => "塔加路语", /* Tagalog */ "tn" => "茨瓦纳语", /* Setswana */ "to" => "汤加语", /* Tonga */ "tr" => "土耳其语(Türkçe)", "ts" => "通加语", /* Tsonga ?聪加语*/ "tt" => "鞑靼语", /* Tatar */ "tw" => "特威语", /* Twi ?契维、特维*/ "ug" => "维吾尔语", /* Uighur */ "uk" => "乌克兰语(Українська)", /* (Ukrayins`ka) */ "ur" => "乌尔都语", /* Urdu */ "uz" => "乌兹别克语", /* Uzbek */ "vi" => "越南语", /* Vietnamese */ "vo" => "沃拉卜克语(Volapük)", /* ?佛拉普克语 */ "wo" => "沃洛夫语", /* Wolof */ "xh" => "科萨语", /* isiXhosa */ "yi" => "意第绪语", /* Yiddish */ "yo" => "约鲁巴语", /* Yoruba */ "za" => "壮语", /* Zhuang ? */ "zh" => "中文", /* Zhongwen */ "zu" => "祖鲁语" /* Zulu */ );
- 謝謝Menchi,真不錯!回頭晚點再幫忙check!
- 我想除了正確性以外,可以再check的是使用華語各地的譯名會有出入的地方(突然想到,在我們計較這個的同時,其實香港朋友都沒有抗議說要加入粵語對外國的譯名,真是難為各位了。),像「格魯吉亞」和「喬治亞」的差別。再來是也要檢查在上面的列表之後又新開設的版本,也要加進去。--密爾希弗拉雪 05:13 2004年8月12日 (UTC)
有什麼理由要列出那些語言的中文譯名?有什麼實際作用嗎?僅僅是為了讓人們知道那些語言的中文名嗎?我不認為這是首頁的工作。個人認為加入了會令那個表有不整潔的感覺。 --Lorenzarius 08:43 2004年8月12日 (UTC)
- 就算不在首頁上列出那些語言的中文名,至少也在某頁列出(像en:Wikipedia:Multilingual statistics).因為這是滿有趣的資料.--Menchi (討論頁)Â 09:13 2004年8月12日 (UTC)
我支持首頁的其他語言維基百科用中文名,要不然大家可以投個票,Wikipedia:投票/首頁其他語言維基百科用中文名。--Mountain(Talk) 10:10 2004年8月12日 (UTC)
求助!頁面丟失!!
我將占士邦通過移動本頁功能移動到了007,移動完成後發現007沒有任何內容,而占士邦只有一個重定向,原來的內容不知道去了哪裏?誰知道是什麼原因嗎?--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1:07 2004年8月12日 (UTC)
關於收藏夾
剛剛把wiki主頁加入收藏夾時,有一個漂亮的"w"字標誌.可是時間一長,這個標誌就消失了.請問應該怎麼解決?
金牌榜的更新好睏難
真是麻煩,嘗試了兩次,都放棄了。我覺得金牌榜還是放棄表格的形式吧,表格一點都不wikiwiki(快),用「#」不是挺好的嘛,到奧運會結束在修改成為表格。--金色葡萄 15:22 2004年8月15日 (UTC)
ug.wikipedia.org
看了維吾爾語維基的頁面,很不爽。那分明是搞大土耳其主義的傢伙幹的嘛!這世上倒底有幾多個講維吾爾語的人用的不是本身中共幫他們搞的拉丁字母,而是使用土耳其字母?寫了出來以後,恐怕除了他們以外,內地的沒有幾多人會看得懂。(雖然在1980年代他們都已經改用阿拉伯字母)--石添小草 17:26 2004年8月15日 (UTC)
- 唉,不用太計較啦。等參與的人多起來以後,自然會NPOV回來。-- Ran 17:39 2004年8月15日 (UTC)
應該在郵件列表上提一下。其實在維基百科上爭奪話語權最好的辦法是多多參與,我有點擔心說我們維基百科被「我黨」認為犯「政治錯誤」,屬於反華站點,再給我們關掉,那就慘了。維吾爾語維基百科目前基本上沒有人參與,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呢?--Mountain(Talk) 05:43 2004年8月16日 (UTC)
- Maybe someone can post a complain into the wikipedia-mailing-list?--Wing 06:12 2004年8月16日 (UTC)
- 沒這個必要啦。人家是維吾爾語維基,又不是漢語維基,我們去管他們幹什麼?人家是用土耳其字母還是用阿拉伯字母是人家的選擇,等到有更多新疆人參與進去以後,還怕人家不會改過來?說不定還會做成一個和中文維基上的繁體簡體一樣,可以互換「土字」「阿字」兩種不同文字的網站呢。
- 至於會不會被某些方面認成「錯誤」而被封掉,我覺得可能性不大。人家又不會整天去看維語維基上有什麼新內容,況且上面現在還沒什麼東西麼。要是真想讓更多人參與的話,不妨在中文主頁上加一欄「中國其他語言」,把蒙語朝語維語藏語壯語哈薩克語閩南話都放進去。-- Ran 07:21 2004年8月16日 (UTC)
- Well, if a wikipedia-version massively violates NPOV, then it IS a problem of the whole wikipedia community, and it should be an issue of the discussion in the whole community.--Wing 07:33 2004年8月16日 (UTC)
- 不就是字體的問題麼,中文版主頁最早不也是從簡體開始,後來才有繁體的嗎?現在的繁體主頁不還是明顯過時了嗎?中文版維基是不是也不中立了?重點不是主頁上用的是什麼字體,中文版後來有全世界的華人參加進來之後,不是也漸漸的更為中立了?
- 再說,我們大家誰也不會說維語,也不知道維語主頁上具體說的是什麼,我們有什麼權力說人家不中立了?
- NPOV這東西,靠的是不同觀點的參與者的合作和妥協,而不是完全不相關的人complain。現在維語版上面就那麼一個人(或幾個人),他們的政治理念反映在他們的作品上,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只有靠NPOV政策繼續存在,並且有更多的人參加進來,將來維語版維基才可能更加中立(而且必定會更加中立),我們現在插手去多管閒事,可以說是完全無濟於事,不會得到任何支持,反而顯得我們很偏激、敏感。
- 反正我的觀點是:任其發展,我們無權插手,也不應該插手。-- Ran 10:15 2004年8月16日 (UTC)
- 贊成。我以為維基百科的基本精神除了中立之外,也包括多元化。世界各地的維基版本發展已經可以看出一個趨勢,就是提供各種非官方語言、少數族群語言,甚至是稀奇古怪的語言,的發聲管道,以及解釋歷史、理解世界的權力。上次我舉過加利西亞語和西班牙官方語——卡斯提亞語——間的關係作為閩南語和普通話間的例子,但我當時並不曉得原來加利西亞語(Galego)的版本真的存在!巴斯克語亦然!這些語言相對於西班牙官方來說,或多或少也許也會被貼上分離主義的標籤。But so what?我們在維基百科上所做的一切難道只是為了維護現有的政治秩序和權力嗎?我非常感激來自各地的朋友對於台灣問題都能維持NPOV的態度,也樂見中文維基人繼續維持開闊的心胸。
- 我在中文維基上是初來乍到的晚輩,貢獻也並不多,不過有趣的是這一個月互助客棧的板面上倒是有兩個巧合的話題:minnan.wikipedia.org和ug.wikipedia.org,也就是說,在中文維基上,「別的版本」的維基「應該」如何如何竟也能成為討論的話題——不知道同樣的情形會不會也發生在西班牙語或俄語的維基討論上?我在此地還沒有想過去搜尋過去大家對於閩南語維基的看法,不知道大家之前的討論如何?是否一個不同於中國大陸官方語言的維基版本出現,就必然「違反中立」?是否「中立」必須存在於承認政治權力的前提上?我不知道耶!既然「白話字」也有可能被貼上臺獨的標籤,莫非當初Holopedia或minnan.wikipedia.org創立的時候,很多人也是欲除之而後快嗎?那麼藏語維基呢?
- 看了一下維語版維基,發現目前除了一個主頁,尚是空空如也。既然實際上的言論可謂付之闕如,那麼難道「中立或不中立」的判準,只在於該名使用者選擇的字母嗎?如果憑這樣就能定人罪的話,那麼這和看聖禮而屠殺的宗教控訴者也沒什麼兩樣了吧。我的想法和Ran接近,也是覺得靜看其變即可;既然內地的維族人口大多使用阿拉伯字母或羅馬字母的話,相信事情自會朝向一個能達到平衡和共識的方向前進;現在正是維基人發揮其精神的時候。當中文和漢字已經壟斷十多億人口思考和溝通的方式時,基於知識交換、累積的立場,我們又何必反對一個小小的、又不相干的「土耳其字母維吾爾語版維基百科」呢?反正我們也看不懂,至少眼不見為淨吧。再怎麼說,我們大部份也不是維族人,也比較不好去抗議說「這字母並不是大多數維族人用的」吧:)
- 另外我也支持在主頁上放上到「中國境內其他語言版本維基」and/or「漢語系其他語言版本維基」的連結類別,可以把現存的蒙語、藏語、維語、閩南語等版本放上去,增加大家接觸其他語言的方便性。但其實我覺得這樣的做法也不好,因為只要提到「中國」、「漢語」等概念,光是如何決定國家、民族的界限就吵個不完。最好還是按地球村的地域來區分好了:「東亞地區」裏面放中文、閩南語、日文、韓文、越南文的連結,「中亞地區」則放維語、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等(不過這時我就不知道蒙語、藏語該怎麼歸類了:p)。純粹的地理位置,夠NPOV了吧!別想太多呵!--密爾希弗拉雪 13:29 2004年8月16日 (UTC)
- 對其他語言版本的關注只是出於維基人的責任感和熱心,我倒沒有什麼政治上的看法,也看不懂,只是覺得上面的文字和我見過的維吾爾語不一樣罷了。任何一個維基人對任何一個版本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在中文版討論也沒有什麼不妥,也可以去英文版討論呀。這在維基百科中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態度為什麼這麼強烈?--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13:45 2004年8月16日 (UTC)
- 所以我想我們就針對「文字」是否有足夠代表性的問題提出討論和建議好了。希望也有使用阿拉伯字母或羅馬拼音的維族人在郵件列表上主動提出要求調整。--密爾希弗拉雪 03:23 2004年8月18日 (UTC)
從新訊網複製文章算不算侵權?
這個問題乍一聽像小孩子賭氣,不過如果各處的wiki能夠互相補充數據庫,最後「全世界的wiki聯合起來」,也是一個很好的事情。新訊網以後可能在linux上的內容比wikipedia的更好,直接拿過來,更符合自由文檔的精神。而且,我希望有程式設計師能夠作自動併集數據庫的工作。--金色葡萄 11:32 2004年8月17日 (UTC)
Edit war arround the complex 東南大學
I observe an edit war about the whole complex of 東南大學 and Nanjing University. Should the sysops do something to stop it? --Wing 07:34 2004年8月18日 (UTC)
- Friese is not very good, because we would have to decide which version to friese and so we would have to take part for this one or that one party. I would write something later at home in Chinese in the discussion page of the article. --Wing 08:38 2004年8月18日 (UTC)
- 這個條目主要是歷史的問題,歷史事實和後來某些學校人為修改的歷史不符合事實。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和華南工學院、南京師範學院、南京農學院等校一樣,是1952年中國大陸高校院系調整的產物。
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是以南京大學工學院為基礎組建的工科大學,和華南工學院是以中山大學工學院等為基礎組建的工科大學一樣,都是解放後建立的學校,以前校慶都是以1952年為建校年份。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的前身是南京大學(1950年前校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49年前校名為中央大學)的工學院,而華南工學院是的主要前身是中山大學(1950年前校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在1952年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南京大學等老校在院系調整中,命運基本類似,主要保留了自己的文理學院,而且校址都從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南京大學地原址分別搬遷到了同城的原教會大學燕京大學、嶺南大學、金陵大學舊址,而在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南京大學的舊址則分別改為xxx?,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換句話說,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等校,雖然歷史上曾經經過都次改名、遷址,但還是一個學校,北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是一個學校,中山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廣東大學是一個學校,南京大學、國立南京大學、中央大學是是一個學校、雖然他們的名詞、學科結構、地址在漫長的歷史都經過多次變遷。
事實上,歷史是很清楚的,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華中工學院等等都是1952年創建的大學,而且事實上他們舉行校慶都是以1952年為建校年份。但是,後來,這些學校對於自己學校歷史的說法發生了變化。大概在1988年,南京工學院改名為東南大學,校齡也開始延長了50歲,而且學校的自我介紹也開始有很多背離歷史事實的地方,比如認為自己的前身是中央大學(當然,南京大學叫中央大學的時候是1949年前,那時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還不存在,1949年中央大學改名為南京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才建立)。南京師範大學等校後來也延長校齡(具體年份沒有考證),華南理工大學目前尚沒有做此修改,仍然以1952年為建校年份。正是因為這個修改,才有了現在的衝突。
作為百科全書,我認為自然應該尊重歷史事實和事情的本來面目。wiki百科全書放置人為修改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內容,無疑影響wiki的質量權威和聲譽。
Expertedu 08:22 2004年8月18日 (UTC)
同意保護,希望管理員選擇一個爭議最小的版本,或者請你們進行相關調查後修改。爭執的焦點在於來自南京大學的一些個人意見認為東南大學的歷史不可以追溯到1952年以前。來自東南大學的個人意見認為,1952年院系調整的文件明確指出南京大學和南京工學院以及南京師範學院、南京農學院等都是在原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的基礎上建立。其中兩校的文理學院合併建立新的文理綜合性大學,校名為南京大學;兩校的工學院、工科合併建立南京工學院。新的南京大學校址設在金陵大學原址,原南京大學的工學院留在原址。當時,原南京大學工學院師生佔多數,學生超過1600,文理學院學生不超過700。1988年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
爭執還涉及到校友問題。expertedu認為即使原南京大學工學院的校友東南大學也不可以提及,甚至多次刪改此條目,將包括有1952年後工作、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的校友名錄全部刪除。此外在校內景點一條,反覆在中央大學後加上今南京大學作刻意的BPOV強調。我認為這種粗暴行為完全不符合wiki精神。
Alexcn 08:51 2004年8月18日 (UTC)
- 我們為何不將兩種意見都寫到條目里呢?--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9:06 2004年8月18日 (UTC)
- 同意。前面我作修改時已經考慮到反對意見,例如校友只列出工學院校友和本人認可的,但是依然被以「篡改」為名反覆恢復到以前版本,並且被多次攻擊。Alexcn 09:13 2004年8月18日 (UTC)
一個大學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如南大、北大、中山等校,學科結構、校址、校名都曾經多次變化,這很正常。即使就學科來說,南大在南高東大時期就奠定了文理基石,東大後期南京大學是沒有工科的;到中央大學時期的南京大學,雖社會需求大的工學院發展很快,但是南大的基石還是文理,南高東大時期南京大學校長就確立了人文與科學平衡的方針,人文與科學是南京大學的基石;百年來南京大學具體的各學科的構成變遷,自己可以網上到南大檔案館去查。1952年南大工學院,有建築、土木、機械、電機四系在現在的東南大學,水利、化工、航空等系組建了別的學校如河海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現在的南大,商學院、法學院、電子計算機類等市場需求大的幾個院系,學生要佔到全部學生的一半。現在的北大,醫學、經濟管理、電子信息三四個院系的學生數量就超過其他幾十個院系的總和。難道南大、北大的醫學、經濟管理、電子信息幾個規模大的院系分出去,南大就不是南大了,北大就不是北大了,換成另外一個大學了?
關於校友問題,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能否追溯其前身南京大學工學院的校友,還是有爭議的,在東南大學的討論葉設為討論課題。
東南大學法人地位
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1952年院系調整後建立的大學作為獨立的法人是從1952年開始的。換句話說,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等校1952年前發生的事情,和這些1952年後建立的學校沒有任何權利義務的關係。
不存在爭議最小的版本的問題,只存在是否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問題。歷史事實是,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校院系調整,分出很多院系,組建了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北京農業大學等校,但是學校院系調整後後新南京大學、新北京大學、新中山大學和原來的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還是一個學校。沒有誰聽說過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以1952年為建校年份舉行校慶的吧?校名、校址、學科結構的變遷,很多大學都存在,而且每個大學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但是學校的法人主體不會因為這些因素變化,還是同一個學校,同一個法人主體。學科變化來說,一個大學今天增設了計算機系、商學院、法學院,難道增設了這些院系的新大學就不是原來的那個大學了嗎?法人主體是不會隨着這些次要的因素而變化的。1952年院系調整,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等老校,雖然分出去很多院系,又調進來很多院系,但是法人主體還是同一個。
另一方面,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校都是1952年創建的大學,建校年份是1952年,所以當初也都以1952年作為校慶(雖然現在有的學校做了修改),這些大學作為獨立的法人都是1952年開始的。
「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的前身是中央大學(南京大學),1902年建校」、「南京師範學院是中央大學(南京大學),1902年建校」、「北京農學院的前身是北京大學,1898年建校」、「「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後改名北京大學),1898年建校」、「華南理工大學的前身是中山大學(原廣東大學),192x年建校」這樣的錯誤出現在wiki上,那是很可笑的。如果北京農業大學說自己的前身就是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說自己的前身就是京師大學堂,當北大已經不存在了一樣,北大會是什麼態度?大家都知道,東南大學的前身南京大學工學院,而不是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是南京大學師範學院,而不是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師範館,而不是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和北京大學是同一個法人)。當然,至於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的校友能不能同時算作北京師範大學的校友,南京大學師範學院的校友能不能算作南京師範大學的校友,南京大學工學院的校友能不能算作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的校友,這個可以討論,不是不可以。比如上海財經大學,前身是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時期南京大學的商科,但是南高時期商科的校友楊杏佛,上海財經大學也算作自己的校友。
我認為,wiki就是要展示一個真實的情況和歷史。東南大學的條目中,當然也需要反映真實,而不是要混淆是非,反映史實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歷史發生的實際情況客觀紀錄。
Expertedu 09:55 2004年8月18日 (UTC)
沒有公平,就沒有事實。如果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掌握着真理,一定要消滅別人的意見,wiki還能成為wiki嗎?儘管我個人強烈反對你偏頗的觀點,但是我不會反對將你的觀點拿出來供參考討論,因為你的觀點是否BPOV需要通過討論達成一致,不是我可以拍板決定的。在wiki,各方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觀點,供大家參考,最終保留或者達成NPOV。如果永遠站在自己的立場,理由僅僅是真理在我,那麼你的觀點、你所認為的事實永遠擺脫不了BPOV的偏頗。--Alexcn 14:40 2004年8月18日 (UTC)
這麼清楚的事情,很爭論的必要嗎?真理不在任何人的手裏,而存在於事實當中。東南大學前身為南京工學院,創建於1952年,為什麼要篡改為近代南京大學的建校年份1902?
如果你說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南京師範學院、南京農學院等等可以追溯到中華民國時代以及以前南京大學(含中央大學等時期)的有關院系,中國政法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可以追溯到中華民國時代以及以前北京大學(含京師大學堂等時期)的有關院系,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可以追溯到中華民國時代中山大學(含廣東大學等時期)的有關院系,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中華民國時代以及以前的有關大學,多少可以理解。但是你說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南京師範學院、南京農學院、華中工學院、華南工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等等大陸中華民國時代都不存在的大學建校已經100周年了,豈不可笑?看來這個甚至學界都充滿謊言的大陸,大學校史也需要打假。
不論是任何人,尊重事實應該是基本的準則,而不應該偽造歷史事實,刻意歪曲事實,教育界為人師表,更應該如此。
Expertedu 04:12 2004年8月20日 (UTC)
臨摹的圖片算侵權麼?
最近比較閒,照着書上畫了一些圖,如果可以,我就上傳了。如果不行,怎麼樣的圖片才行呢?我說的是手繪版的
- 應該沒有問題。--Wing 10:51 2004年8月19日 (UTC)
報紙雜誌媒體使用其中的文章具體應該怎麼署名?
看了半天的版權說明,具體還是沒有摸清楚頭緒。
比如,在下是一個報社的編輯,需要在一篇文章中大量引用Wikipedia中的文章。是否我是在文章的結尾中註明:【本文內容在GNU自由文檔許可證下發佈。所使用的材料來自於維基百科的文章「中國」】字樣就可以了呢?
望不吝賜教,謝謝!
- 請再加入一個GNU自由文檔許可證原文的網址以及可能的話一個引用的文章的網址,謝謝。--Wing 17:26 2004年8月21日 (UTC)
- 按照FDL,應該加上作者和至少5個修改者的名字。以及引用文章的網址。Tomz 09:22 2004年8月22日 (UTC)
- 嗯。給個url也就等於給了作者和修改者的信息。不過如果在正文中就有作者信息,那麼則需要尊重作者的意思。Tomz 05:28 2004年8月24日 (UTC)
請求幫助! 如何安裝在windows 上 安裝wikipeida
email:[email protected]
謝謝
要不要做條目分類?
大家有沒有興趣把這裏的文章分類?英文版現在已經分得很不錯,我們這裏只做了一點點。如果有興趣,我可以把英文版的幫助條目(en:Wikipedia:Categorization)翻譯過來。懂得英文版或別國語言的人有什麼意見?這裏應該從英文版的做法開始嗎?
另外還有一個獨特的問題需要大家討論,在每一個類別的列表裏面應該怎麼排列?如果任軟件排列,是按Unicode的第一個碼排列,對中文什麼意思都沒有(見Category:詩人)。可以用拼音(見Category:中國君主)或比劃(見Category:中國君主/比劃)。
- 應該要做,但是怎麼做是不是需要稍微討論一下?--zy26 04:25 2004年8月25日 (UTC)
- 正是需要討論。軟件這個功能已經有了好幾個月了,我不知道是大家沒有興趣搞這個,還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所有沒人做。希望寫在這裏提醒大家有這個能力。--Vina 04:51 2004年8月25日 (UTC)
- 可以,但是每一個分類都要多花一點功夫。是這樣:[[Category:中文|Zhong Wen]],就會用Z來排。[[Category:中文|4]],可以用筆劃排。--Vina 05:52 2004年8月25日 (UTC)
- 簡繁問題在這裏也很麻煩,redirect 失效,只能在分類條目里指出另外一種字體的類別,或者一個條目里加兩個類別。--Vina 06:02 2004年8月25日 (UTC)
逝世公告?
改為 訃告 較好
源於國外的條目,可不可以附上原文加以說明?
昨天為了便利商店一個條目後面的原文及縮寫,弄的很不愉快,這到底是我有問題還是怎樣? 這種源自國外的定義,有什麼規定後面不可以加上原文加以說明嗎?加上原文的說明不是比較方便讀者閱讀,而且如果有人從google打了原文的關鍵字,也多一次進來的機會不是嗎? 我昨天看了許多中文維基的條目,也去英文、德國、法文、日文等維基百科參考,發現只要是源自於外國的條目,幾乎所有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後面都會說明原文啊!Richy 02:13 2004年8月26日 (UTC)
- 看過了所有的頁面歷史,覺得真正在爭吵的地方不是為原文(英文)說明,而只是為加的日文註釋有不同意見。原文一定是要加的。日文用法在這一來篇就不必了,因為中文名字不是日文來的。如果有不同的中文名字,來自不同的其它語言,每種都應該解釋一下。有時其它語言的名字有趣事或歷史知識,講一講也很好,如香菜中有一段講不同英文名字的來源歷史。
- 如果仔細看,可以發現是英文說明一再被以各種理由刪除。我只是想知道大家對外來名詞後面加上起源有什麼看法。Richy 06:54 2004年8月26日 (UTC)
- 後來幾次更改,好像是因為我問的一個問題,關於美國的商店名字CVS,起了一些誤會。我只是不知道中國/台灣/日本的便利商店是什麼,才在討論片問的這一個問題,想知道是否是他的中國分店而已(現知道不是)。
我認為外國人名地名可以加原文,其他的大可不必加--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7:51 2004年8月26日 (UTC)
- 個人外文各種專有名詞應該加注原文。--zy26 07:57 2004年8月26日 (UTC)
- 原來沒有禁止啊,在wikipedia:格式指南中有提到:「如果該題目的來源是外語,它的外語原名(不一定是英文)也應該跟隨其中文譯名之後。」Richy 15:03 2004年8月30日 (UTC)
請問全形和半角為什麼這麼命名啊?
只知道一個是,一個是,還有句號什麼的。但是為什麼這麼叫呢?句號有必要發明兩種,兩種逗號好像也的確不太像,還有哪些符號呢?Mickey 10:48 2004年8月26日 (UTC)mickeymousechen
- 很多了全形字符:, 。 ? ! 「 」 『 』 ; : 《 》 ( )等等;
- 半角字符:, . ? ! " " ' ' ; : < > ( )等等。--zy26 10:54 2004年8月26日 (UTC)
問號和句號等為什麼也要新做一個版本?Mickey 10:59 2004年8月26日 (UTC)mickeymousechen
- 全形符號佔 2bytes ,大部分是和中文一起使用的...而半形符號只佔 1byte ,大部分與英文一起使用...像中文標點的『』就沒有半形符號... -- Jose Sun (倫倫) 11:07 2004年8月26日 (UTC)
- 一般情況下全形字符和一般漢字一樣要佔2個ASCII字符的位置,多用於東方語言。半角字符和通常ASCII字符一樣,只佔1個ASCII字符的位置,在西方語言常用。以前默認輸出設備是固定字寬的……--zy26 11:08 2004年8月26日 (UTC)
- 全形字符: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 半角字符: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 全形字符: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 半角字符: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zy26 11:13 2004年8月26日 (UTC)
謝謝Zy26和Josesun!我明白智能ABC上的那個月亮是什麼了。Mickey 12:15 2004年8月26日 (UTC)mickeymousechen
163.28.4.1 07:23 2004年8月27日 (UTC)不好意思,請問一下,日本也有所謂的"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嗎?163.28.4.1 07:23 2004年8月27日 (UTC)
日本有"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嗎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日本也有"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嗎?? --163.28.4.1 07:33 2004年8月27日 (UTC)
似乎是有的。
2.依日本著作權法第38條「非營利目的之上演等」規定: a.已公開發表之著作物,非以營利為目的,且未對眾或觀眾收取費用(指不問任何名義,對於著作物的提供或提示收受之對價。以下於本條同。)者,得公開上演、演奏、口述或上映。但就該上演、演奏、口述或上映對表演人或口述人支付報酬者,不在此限。 b.廣播之著作物,非以營利為目的,且未對聽眾或觀眾收取費用者,得予以有線廣播。 c.廣播或有線廣播之著作物,非以營利為目的,且未對聽眾或觀眾收取費用者,得使用收訊裝置公開傳達。使用一般家庭用收訊裝置所為者,亦同。 d.已公開發表之著作物(電影著作物除外),非以營利為目的,且未對其複製物借用人收取費用者,得出租其複製物(以電影著作物複製之著作物時,該電影著作物之複製物除外)予公眾。 e.以影片或其視聽資料,供公眾利用為目的之政令所訂視聽教育機構或其他機構(以營利為目的設置者除外),就已公開發表之電影著作物,未對其複製物借用人收取費用者,得散佈其出租的複製物。惟該散佈之人,應向對該電影著作物或該電影著作物複製之著作物有第26條所定權利之人(含依第28條之規定具有與第 26條所定權利同一權利之人。)支付相當金額之補償費。 由本條可知,我國目前的條文,較接近日本法第38條,範圍上及於公開口述、上演、演奏、廣播、傳達、散佈及提供等,範圍上較我國為廣。其次,我們也採納日本法,不需給付著作人報酬之立法例(但日本法第38條第5項有例外,在電影視聽著作,一定情況下,仍須支付補償費。)
原文 -- Jose Sun (倫倫) 18:50 2004年8月27日 (UTC)
求助:解答蝴蝶效應
很多次看到經濟文章中提到"蝴蝶效應",可查找資料沒有收穫.請求不吝賜教! --無名氏
- 蝴蝶效應是指因別的地方的小事,會引起很大的反應。一個例子是在巴顯得一隻蝴蝶動了它的翅膀,起了一點點的風,會在地球另一邊產生巨大的颱風。--Vina 04:06 2004年8月28日 (UTC)
我是新來的,請多多指教!
請問,有誰可以告訴我,維基百科有什麼作用?它能幫助我收穫些什麼 ?我也想成為維基百科人,有什麼條件呢?
- 請參見Help:常見問題解答。--[[User:Zy26|zy26 (Talk)]] 11:07 2004年8月28日 (UTC)
- 維基百科就是一部任何人也可參與建設的百科全書。收穫?我想大部份維基人也不求實際收穫的。亦或者可以這樣說,一伙人向着同一目標進發途中所帶來的滿足感就是維基人最大的收穫。 --Lorenzarius 09:27 2004年8月29日 (UTC)
Wikipedia是否合併?
現在Wikipedia:命名常規和Wikipedia:命名常規已經很不一樣了,怎麼辦?--[[User:Zy26|zy26 (Talk)]] 03:39 2004年8月29日 (UTC)
- 合併。如果您不想改的話,放到Wikipedia:重複條目裏面。--Yacht (talk) 21:22 2004年8月28日 (UTC)
- 已經合併。--[[User:Zy26|zy26 (Talk)]] 03:39 2004年8月29日 (UTC)
混亂
現在的中文整理結構頁面很混亂,刪除、兔尾巴、值得關注的頁面、重複條目等之間都沒有聯繫。像我剛剛為了尋找Wikipedia:重複條目,花了整整半個小時,最後還是從英文版那裏找到連接過來的。中文版沒有clean up這個頁面嗎?可以把:刪除、兔尾巴、值得關注的頁面、重複條目、待翻譯的條目和質量提升計劃的文章等等放到這裏。重新安排一下吧!--Yacht (talk) 21:22 2004年8月28日 (UTC)
- 好主意!什麼名字比較好?清理不很好聽。--Vina 06:57 2004年8月29日 (UTC)
- "待整理"。--[[User:Zy26|zy26 (Talk)]] 07:03 2004年8月29日 (UTC)
- 我們需要的是否是這樣的條目?en:Wikipedia:Wikipedia maintenance--Vina 07:12 2004年8月29日 (UTC)
- 仔細看過之後,發現Wikipedia:工具差不多有這個作用,只是少了一些連接。我把它重新整理並完善了,請看看。這是最近更改頁面上面的連接。--Vina 09:21 2004年8月29日 (UTC)
- 我想Yacht說的是en:Wikipedia:Cleanup這個頁面。 --Lorenzarius 09:22 2004年8月29日 (UTC)
- 那一頁上的表格很好用。按日期列出的條目好像在這裏沒有什麼用。這裏大約人手不夠,例如Wikipedia:值得關注的頁面上面的內容很老了。我開始寫了一個Template:維基整理系列,只有一個標題,是不是應該把表格加上去?再寫一篇文章介紹用法。實際上就是這兩篇英文頁合併了。--Vina 09:43 2004年8月29日 (UTC)
- 我想Yacht說的是en:Wikipedia:Cleanup這個頁面。 --Lorenzarius 09:22 2004年8月29日 (UTC)
- 仔細看過之後,發現Wikipedia:工具差不多有這個作用,只是少了一些連接。我把它重新整理並完善了,請看看。這是最近更改頁面上面的連接。--Vina 09:21 2004年8月29日 (UTC)
- 對應的中文應該是Wikipedia:重寫--[[User:Zy26|zy26 (Talk)]] 09:46 2004年8月29日 (UTC)
我覺得這樣一個頁面的目的是在於把所有不好的條目列出,讓大家知道它們的存在,這樣它們就有更大的機會被修正。現在的情況是有很多爛頁面,由於大家沒有為意、或沒有興趣、或沒有時間去改,就一直放在這兒。表面上我們的條目數量不錯,但實際上符合大眾對一部百科全書中的條目的質素的合理期望的條目數量又有多少呢?(不如就把那頁叫做「Wikipedia:爛頁面」吧 XD) --Lorenzarius 11:18 2004年8月29日 (UTC)
- 很有創意的名字。--[[User:Zy26|zy26 (Talk)]] 11:21 2004年8月29日 (UTC)
- 是開玩笑還是真正要做?--Vina
- 如此的一個頁面的確是真正要做。名字是半開玩笑,半認真的建議。名字夠搶眼、豪不留情才可令人注意。 --Lorenzarius 08:45 2004年8月31日 (UTC)
- 是開玩笑還是真正要做?--Vina
- 是個好主意,不過Wikipedia:爛頁面這個名字太玩笑了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8:53 2004年8月31日 (UTC)
- 維基百科是認真的計劃沒錯,但認真在於態度,代表我們不把維基百科當作笑話,而是一項事業。但實際工作時可不一定要死板嚴肅格式化呢 ;-) --Lorenzarius 09:07 2004年8月31日 (UTC)
求助,我有問題
我在網絡上放置圖片,著作,及電子書供人瀏覽,若被他人取得後從事營利行為,那對方有犯法嗎?若無從事營利行為呢? --140.124.45.194 03:51 2004年8月30日 (UTC)
- 在乎您是按甚麼條款(如維基百科是在GNU FDL下發佈的,其他人是把這裏的資料作商業活動是無問題的)供人瀏覽你的資料,也要看您當地(您是台灣來的吧)的版權法。 --Lorenzarius 04:18 2004年8月30日 (UTC)
一個可怕的問題!!!!!?????
我聽某位老師說過:在紅軍最困難的時期(194?),為鞏固革命曾經在根據地種櫻粟來賣給一些東南亞國家來換軍費??? 不知是不是真的?你們有聽說過嗎? (不要說我反動)
- 這沒什麼可怕的。有問題是正常的。輪子功的人經常宣傳在陝北時的大生產包括生產罌粟。所以我聽說過。是否屬實?我輩怕是很難知道。--蒙人 ->敖包相會 2007年7月2日 (一) 06:13 (UTC)
interwiki連結的bug
所有帶有字符·的條目,在英文維基中的頁面連結都有問題。受影響最多的就是西方人名條目,比如克拉克·蓋博。這是mediawiki的bug吧?--Xyb 03:10 2004年8月31日 (UTC)
- 其實在一年前已經討論過了 :-) 見Help:跨語言連結。 --Lorenzarius 04:54 2004年8月31日 (UTC)
- 知道了,謝謝!--Xyb 05:16 2004年8月31日 (UTC)